南海中学 2008—2009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08.11.10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 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 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将第二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叨天(dao)牺惶( qihuang)夤缘(yin)相濡以沫(ru) B、戕灭( qIang)聒噪(guo)戏谑(xue)蜚声国际(fei) C、夙昔(s)衣袂(jue)云翳(yi)含情脉脉( mammal) D、亘古(gen)熨帖(yu)肘腋(chin)烟波浩淼(mia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仆告炒鱿鱼拂袖而去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B.战粟顺口溜恼羞成怒心有灵犀一点通 C.安详破天荒怙恶不悛万变不离其宗 D.惆怅拌脚石置若网闻大丈夫能曲能伸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耿耿于怀的家 B.我的挖空心思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 C.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又坦率的来信,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 是如获至宝。 D.当一名人质实在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三暮四了 语文试卷第1页共7页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7 页 南海中学 2008—2009 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08.11.10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 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3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 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将第二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选择题(本大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 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叨.天(dāo)恓惶..(qīhuáng)夤.缘(yín)相濡.以沫(rú) B、 戕.灭(qiāng)聒.噪(guō)戏谑.(xuè)蜚.声国际(fēi) C、 夙.昔(sù)衣袂.(jué)云翳.(yì)含情脉脉..(màimài) D、 亘.古(gèn)熨.帖(yù)肘.腋(chùn)烟波浩淼.(m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仆告 炒鱿鱼 拂袖而去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B.战粟 顺口溜 恼羞成怒 心有灵犀一点通 C.安详 破天荒 怙恶不悛 万变不离其宗 D.惆怅 拌脚石 置若网闻 大丈夫能曲能伸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耿耿于怀 ....的家。 B.我的挖空心思 ....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 C.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又坦率的来信,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 ....,而 是如获至宝 ....。 D.当一名人质实在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三暮四 ....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耳。徒:只是、仅仅 B.王曰:“何坐?”曰:“坐盗。”坐:犯罪 C.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益:更加 D。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适:女子出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乘小船,绝湘水。绝:横渡 B.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是:表判断 C.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劳:辛苦,辛劳 D.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为治。徙:迁徙,搬迁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艺术与消 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 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 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 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诗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 (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晌所谓“为文造情'。 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 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 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 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 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 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 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 6.对文章开头引用林雨堂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文艺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B、林雨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C、林雨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语文试卷第2页共7页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7 页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耳。徒:只是、仅仅 B.王曰:“何坐.?”曰:“坐盗。” 坐:犯罪 C.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 D。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适:女子出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乘小船,绝湘水。 绝:横渡 B.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是:表判断 C.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劳:辛苦,辛劳 D.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为治。徙:迁徙,搬迁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艺术与消 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 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 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 “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诗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 (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谓“为文造情”。 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 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 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 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 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 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 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 6.对文章开头引用林雨堂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文艺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B、林雨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C、林雨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7.对欧美人的欣赏心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B、欧美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C、欧美人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8.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绝对不会传之不朽 C、提髙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髙作家的人品—一思想修养和境界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 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 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还皆自 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 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 丞相仓曹属。鼓吹①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 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日:“士卒亡 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 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 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 以益走耳。”太祖日:“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时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 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 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 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 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②鮑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 诣台③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注] ①鼓吹军中鼓吹手。②治书执法:官职。③台:尚书台。④寺廷尉官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奸吏数人,皆自引去引:率领 ②宜贷其妻子贷:宽恕 ③以隆天父养物之仁隆:增加 语文试卷第3页共7页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7 页 7.对欧美人的欣赏心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B、欧美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C、欧美人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8.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绝对不会传之不朽。 C、提高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高作家的人品——思想修养和境界。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三、(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1 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 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 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还皆自 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 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 丞相仓曹属。鼓吹①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 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 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 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 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 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时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 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 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 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 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②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 诣台③;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注] ①鼓吹:军中鼓吹手。②治书执法:官职。③台:尚书台。④寺:廷尉官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3 分)【 】 ①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率领 ②宜贷.其妻子 贷:宽恕 ③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隆:增加
④而相诬告者滋甚滋:产生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②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⑥柔固执不从诏命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曹操因高柔与袁绍有亲戚关系总想借机杀他,后来从召还奸吏、“狱无 留滞”等事看到他的胸襟与才干,才信赖他。 B.高柔忠于职守,办事勤谨,直言敢谏,秉公执法,不因太祖或文帝的好 恶而曲法毁法,为巩固曹氏政权可谓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敢用疑人,对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 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袁曹相争,高柔身处其间,而未受其害,后来还“赐爵关内侯”,这是 因为他遇事能随机应变,且为官勤勉,处法允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7分) 四、(28分) 12.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2分) 译文 (2)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2分) 译文: (3)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3分) 译文 13.《文言选萃》翻译。(5分)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分) 译文: 语文试卷第4页共7页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7 页 ④而相诬告者滋.甚 滋:产生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 】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②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⑥柔固执不从诏命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操因高柔与袁绍有亲戚关系总想借机杀他,后来从召还奸吏、“狱无 留滞”等事看到他的胸襟与才干,才信赖他。 B.高柔忠于职守,办事勤谨,直言敢谏,秉公执法,不因太祖或文帝的好 恶而曲法毁法,,为巩固曹氏政权可谓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敢用疑人,对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 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袁曹相争,高柔身处其间,而未受其害,后来还“赐爵关内侯”,这是 因为他遇事能随机应变,且为官勤勉,处法允当。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57 分) 四、(28 分) 12.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2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2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言选萃》翻译。(5 分) (1)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分) 译文: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 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文中所用修 辞手法相同的句子还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2分) ,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 静女》)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⑥子曰:“君子坦荡荡, 。(《论语》) ⑦子曰:“岁寒, 。(《论语》) ⑧子贡问为仁。子曰 ,必先利其器。”(《论语》)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闺思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渔阳”在古代多指征戍之地。 ①、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3分) ②、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1分)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2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18分) 沉船 为邓世昌而作 高洪泼 三十九岁的年龄,你已为国捐躯了①。你沉入一片浓且稠的黑暗中,咸腥的 语文试卷第5页共7页
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7 页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 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文中所用修 辞手法相同的句子还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静女》) ④__________________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⑤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⑥子曰:“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⑦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⑧子贡问为仁。子曰:“,______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论语》)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渔阳”在古代多指征戍之地。 ①、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3 分) ②、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1 分)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2 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18 分) 沉船 ——为邓世昌而作 高洪泼 三十九岁的年龄,你已为国捐躯了①。你沉入一片浓且稠的黑暗中,咸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