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斥,宋人把自我人格修养的完 善作为人生最高目标,而外在事功仅是人格修养的外部表现而已。其 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传统观念和结盟结党意识得到 普遍认可。宋人的个体意识不象唐人那样张扬、发舒、人生态度倾向 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而趋冋成熟之境。 因而宋代诗文情感力度不如唐代,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 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2、宋人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转变,禅 的意味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宋代儒 学转向重视内心道德修养,所以宋代上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 仰的生活态度。随之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审美情趣的转变, 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梅尧臣、苏轼、黄庭 坚等都曾提出“以俗为雅”的命题,而且宋人扩大诗的题材,使其更 贴近生活等,都与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有直接联系 二、讲解 关于“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宋人审美态度的的世俗倾向 ①导致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诗)梅尧臣、苏轼、 黄庭坚“以俗为雅″。 ②还存在变雅为俗柳永词“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③对于宋词发展来说,情况较为复杂 1)《人间词话》评李煜词“词自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6 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斥,宋人把自我人格修养的完 善作为人生最高目标,而外在事功仅是人格修养的外部表现而已。其 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传统观念和结盟结党意识得到 普遍认可。宋人的个体意识不象唐人那样张扬、发舒、人生态度倾向 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而趋向成熟之境。 因而宋代诗文情感力度不如唐代,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 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2、宋人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转变,禅 的意味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宋代儒 学转向重视内心道德修养,所以宋代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 仰的生活态度。随之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审美情趣的转变, 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梅尧臣、苏轼、黄庭 坚等都曾提出“以俗为雅”的命题,而且宋人扩大诗的题材,使其更 贴近生活等,都与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有直接联系。 二、讲解 关于“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宋人审美态度的的世俗倾向。 ①导致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诗)梅尧臣、苏轼、 黄庭坚“以俗为雅”。 ②还存在变雅为俗 柳永词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③对于宋词发展来说,情况较为复杂: 1)《人间词话》评李煜词“词自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晏殊、欧阳修、王安石、张子野、宋祁、苏轼、秦观基本为 土大夫词,尤其是苏轼的主要代表作更具此倾向。 3)柳永“柳七郎风味 4)从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史达祖、沈义父、张炎等又从俗 到雅、主张“乐府雅词”,词的雅化 2、雅与俗的定义:关键在于界定何谓雅、俗。①从士大夫与平 民的精神境界来看,雅指要么追修齐治平人生理想,要么追求清高脱 俗、超然尘俗的精神家园(或者说精神自由状态),要么指具有书卷 气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如香烟环绕,环境雅致,棋琴书画等 此外大致可称为俗。②从人的现实生存来看即作为生命肉体存在), 衣食住行,七情六俗的一般层面(或者说普通人层面),更具有俗的 性质。滚滚江尘、“食人间烟火”是“俗", 不食人间烟火”是 雅。③从文学来看,七大夫文学(时代文人文学)大体可消雅, 平民文学可消俗。如胡适《白话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 史》,多俗文学。可举三例人的男女之情(见卡片)来看雅俗之分 3、艺术世俗化:①从宗教神圣宗教世俗化一艺术世俗化 1)魏晋六朝佛教雕塑。大同云岗石窟佛的庄严神圣,拯救人类苦难 的救世主,芸芸众生心目中的神圣上帝。2)宋大足石窟的媚态观音, 则洗去了神的庄严与神圣,更接近世俗人间的美女偶像。②也有艺术 的雅化,如宋代文人画。1)有山水画的高雅。2)亦有画院派的花 鸟。3)郭煕《林泉高致》,4)画院派“柔细工致
7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晏殊、欧阳修、王安石、张子野、宋祁、苏轼、秦观基本为 士大夫词,尤其是苏轼的主要代表作更具此倾向。 3)柳永“柳七郎风味”。 4)从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史达祖、沈义父、张炎等又从俗 到雅、主张“乐府雅词”,词的雅化。 2、雅与俗的定义:关键在于界定何谓雅、俗。①从士大夫与平 民的精神境界来看,雅指要么追修齐治平人生理想,要么追求清高脱 俗、超然尘俗的精神家园(或者说精神自由状态),要么指具有书卷 气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如香烟环绕,环境雅致,棋琴书画等)。 此外,大致可称为俗。②从人的现实生存来看(即作为生命肉体存在), 衣食住行,七情六俗的一般层面(或者说普通人层面),更具有俗的 性质。滚滚江尘、“食人间烟火”是“俗”,——“不食人间烟火”是 “雅”。 ③从文学来看,七大夫文学(时代文人文学)大体可消雅, 平民文学可消俗。如胡适《白话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 史》,多俗文学。可举三例人的男女之情(见卡片)来看雅俗之分。 3、艺术世俗化:①从宗教神圣——宗教世俗化——艺术世俗化: 1)魏晋六朝佛教雕塑。大同云岗石窟佛的庄严神圣,拯救人类苦难 的救世主,芸芸众生心目中的神圣上帝。2)宋大足石窟的媚态观音, 则洗去了神的庄严与神圣,更接近世俗人间的美女偶像。②也有艺术 的雅化,如宋代文人画。1)有山水画的高雅。2)亦有画院派的花 鸟。3)郭熙《林泉高致》,4)画院派“柔细工致
第四节城市繁荣与词的兴盛 要点 1、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滋生了各类以 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词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首先宋王 朝朝野纵情享乐之风盛行,歌台舞椈蠍儿舞女成为土大夫生活的重要 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的词自然是异常兴盛。其次,宋代文人的生活 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人明确诗文主要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这 种观念对宋词发展大有好处。此外,宋代社会对词作的广泛需求也促 进了词的繁荣与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要点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发展。宋代散文继承和发展了唐代散 文,唐代散文家韩柳在散文艺术方面为宋代作家提供了有益启示,然 而唐代古文排斥骈文,使骈文作家和读者都感到不满,而且韩愈古文 已有艰涩占奥倾向,所以古文并没有取代骈文的地位,至晩唐五代骈 文又重新占据优势。宋代作家看到了唐代古文的得失,于是欧阳修等 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占奥险怪倾向,从而为宋代古文发 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宋代散文发展出现了多样化趋势,欧苏等人注 意吸收骈文长处以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同时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 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文单行的四六和文赋。古文和骈文互取短
8 第四节 城市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要点: 1、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滋生了各类以 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词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首先宋王 朝朝野纵情享乐之风盛行,歌台舞榭歌儿舞女成为士大夫生活的重要 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的词自然是异常兴盛。其次,宋代文人的生活 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人明确诗文主要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这 种观念对宋词发展大有好处。此外,宋代社会对词作的广泛需求也促 进了词的繁荣与发展。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一、要点: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发展。宋代散文继承和发展了唐代散 文,唐代散文家韩柳在散文艺术方面为宋代作家提供了有益启示,然 而唐代古文排斥骈文,使骈文作家和读者都感到不满,而且韩愈古文 已有艰涩古奥倾向,所以古文并没有取代骈文的地位,至晚唐五代骈 文又重新占据优势。宋代作家看到了唐代古文的得失,于是欧阳修等 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古奥险怪倾向,从而为宋代古文发 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宋代散文发展出现了多样化趋势,欧苏等人注 意吸收骈文长处以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同时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 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文单行的四六和文赋。古文和骈文互取短
长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此外还出现了独具一格轻松活泼的笔记文, 这也是古文文体解放的标志。 2、散文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散文的议论、叙事、抒情 三种功匍更加完善且融为-体,使散文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得到更好 结合。特别发达的宋代政论文和学术论文中议论功能臻于完善,欧阳 修史论中渗透了强烈的情感色彩,苏轼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得天 衣无缝。《秋声赋》、《赤壁赋》等散文各种表达功能已水乳交融,颇 富诗的意境,是经典的美文 3、散文风格变化与古文普及。宋文的总体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 简洁明快,在唐朝韩柳散文的雄肆、峻切之外别开新的艺术风格。宋 文风格的变化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趑的,所形成 的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于为作者和 读者所接受,因而宋代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文体。 4、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 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用 俚字俗语,这种趋势是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 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新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扬其波。 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晩唐杜牧、李商隐 的诗中已屡见不鲜,至宋代则发展为诗坛的普遍风气。宋代诗人正是 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了一代诗风。宋人的开拓包含两个方 面,第一,宋诗在题材方面的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第二,宋人总 体追求的平淡,那是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
9 长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此外,还出现了独具一格轻松活泼的笔记文, 这也是古文文体解放的标志。 2、散文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散文的议论、叙事、抒情 三种功能更加完善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得到更好 结合。特别发达的宋代政论文和学术论文中议论功能臻于完善,欧阳 修史论中渗透了强烈的情感色彩,苏轼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得天 衣无缝。《秋声赋》、《赤壁赋》等散文各种表达功能已水乳交融,颇 富诗的意境,是经典的美文。 3、散文风格变化与古文普及。宋文的总体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 简洁明快,在唐朝韩柳散文的雄肆、峻切之外别开新的艺术风格。宋 文风格的变化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的,所形成 的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于为作者和 读者所接受,因而宋代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文体。 4、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 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用 俚字俗语,这种趋势是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 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新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扬其波。 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 的诗中已屡见不鲜,至宋代则发展为诗坛的普遍风气。宋代诗人正是 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了一代诗风。宋人的开拓包含两个方 面,第一,宋诗在题材方面的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第二,宋人总 体追求的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
的美学境界。唐诗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 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5、唐诗和宋诗的美学风范。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 两大典范。唐宋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南宋严羽推崇唐诗,批评宋诗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实 即总结了宋诗异于唐诗的一些特征,但这些归纳还停留在表层。近代 学者才有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如缪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 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 故丰腴;宋诗之美在骨气,故瘦劲(《诗词散论》),钱钟书说“唐诗 多以丰腴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相对而言, 宋诗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咩样热 烈、外扬;宋诗外貌平淡劲瘦,不如唐诗色泽丰美;宋诗长处不在情 韵而在思理。它是宋人对时代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6、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作为有宋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 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其成就在词史上无与伦比。宋词的总体成 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词体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无论是小 令还是长调,最常见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宋词的独特魅力是五七言 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的古典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次,宋词 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唐五代词大多为艳 词,风格柔婉,宋词继承并改造这个传统,创造岀大量抒情意识更浓 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此外,苏轼 辛弃疾等人努力使宋词的题材范围扩大到几乎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
10 的美学境界。唐诗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 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5、唐诗和宋诗的美学风范。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 两大典范。唐宋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南宋严羽推崇唐诗,批评宋诗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实 即总结了宋诗异于唐诗的一些特征,但这些归纳还停留在表层。近代 学者才有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如缪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 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 故丰腴;宋诗之美在骨气,故瘦劲”(《诗词散论》),钱钟书说“唐诗 多以丰腴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相对而言, 宋诗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 烈、外扬;宋诗外貌平淡劲瘦,不如唐诗色泽丰美;宋诗长处不在情 韵而在思理。它是宋人对时代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6、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 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其成就在词史上无与伦比。宋词的总体成 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词体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无论是小 令还是长调,最常见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宋词的独特魅力是五七言 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的古典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次,宋词 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唐五代词大多为艳 词,风格柔婉,宋词继承并改造这个传统,创造出大量抒情意识更浓 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此外,苏轼、 辛弃疾等人努力使宋词的题材范围扩大到几乎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