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三中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 在鄂东丘陵地带有一座铜绿山,这里北、东两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达长江,交通便 利。此山毎当暴雨过后,可见无数铜绿如雪花小豆般点缀在土石之上,因而得名铜绿山。 显然,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现代矿山就建在这里,而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 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 1965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 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3年,当时某矿将一件铜斧寄送中国历史博物 馆请求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专家前往湖北,对发现古物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 勘测。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 几乎遍地都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处在现代露天采矿场场区,矿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形成 一个低于海平面16米的巨大深坑,这些老窿就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调查组清理了 个残存的老窿竖井,发现了大量用来支护井壁的囻木和采矿用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用 具。经初步调查、试掘,认定这是一处舂秋末至战国前期的矿冶遗址,距今已有2400多年 的历史。 商周时代是我国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就不止一地产铜,湖北阳新县港下、 安徽铜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铜 矿。由于金属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官府对矿山开发都实行了垄断经 本卷第1页(共15页)
本卷第 1 页(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三中 2007—2008 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6 分) 在鄂东丘陵地带有一座铜绿山,这里北、东两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达长江,交通便 利。此山每当暴雨过后,可见无数铜绿如雪花小豆般点缀在土石之上,因而得名铜绿山。 显然,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现代矿山就建在这里,而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 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 1965 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 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973 年,当时某矿将一件铜斧寄送中国历史博物 馆请求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专家前往湖北,对发现古物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 勘测。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 几乎遍地都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处在现代露天采矿场场区,矿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形成 一个低于海平面 16 米的巨大深坑,这些老窿就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调查组清理了一 个残存的老窿竖井,发现了大量用来支护井壁的圆木和采矿用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用 具。经初步调查、试掘,认定这是一处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矿冶遗址,距今已有 2400 多年 的历史。 商周时代是我国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就不止一地产铜,湖北阳新县港下、 安徽铜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铜 矿。由于金属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官府对矿山开发都实行了垄断经
营。楚国也用严刑酷法,禁止民间私自采矿,显然,铜绿山古铜矿是由楚国官府-手经 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铜绿山已能提炼出红铜。那么,由这里炼出的红铜又到哪里去 了呢?1973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东周曾侯乙墓岀土青铜器6000多件,总重量达10万多 吨,随县与铜绿山相去不远,曾侯乙墓与铜绿山矿又处于同一时代,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所 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这里的矿山开采,在矿山通往中原的重要 交汇之地长江北岸曾建立盘龙城。盘龙城与铜绿山仅一江之隔,又与其他几处古铜矿在 同一条长江运输线上,矿山产出的红铜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达都城的铸造铜 乍坊。 在铁器出现以前的青铜器时代,铜产量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国能够问 鼎中原,争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矿业。 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开采时间最长并且也是最完整的一处矿冶 遗址。其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冾史上的里程碑。矿井支 护、排水、通风和选矿等技术,对于现代矿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 根据上文,下列对“老窿”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5年,在“老窿”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 重视 B.“老窿”是现代矿山开采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 C.专家初步认定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D.调査组在“老窿”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用的遗物,如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这里交通便利,开采的铜矿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来。 B.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矿不止一处,对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都已经拥有了精湛的技术 本卷第2页(共15页)
本卷第 2 页(共15页) 营。楚国也用严刑酷法,禁止民间私自采矿,显然,铜绿山古铜矿是由楚国官府一手经 营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铜绿山已能提炼出红铜。那么,由这里炼出的红铜又到哪里去 了呢?1973 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东周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 6000 多件,总重量达 10 万多 吨,随县与铜绿山相去不远,曾侯乙墓与铜绿山矿又处于同一时代,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所 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这里的矿山开采,在矿山通往中原的重要 交汇之地长江北岸曾建立盘龙城。盘龙城与铜绿山仅一江之隔,又与其他几处古铜矿在 同一条长江运输线上,矿山产出的红铜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达都城的铸造铜 作坊。 在铁器出现以前的青铜器时代,铜产量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国能够问 鼎中原,争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矿业。 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开采时间最长并且也是最完整的一处矿冶 遗址。其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冶史上的里程碑。矿井支 护、排水、通风和选矿等技术,对于现代矿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 1.根据上文,下列对“老窿”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1965 年,在“老窿”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 重视。 B.“老窿”是现代矿山开采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 C.专家初步认定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距今已有 2400 多年的历史。 D.调查组在“老窿”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用的遗物,如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这里交通便利,开采的铜矿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来。 B.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矿不止一处,对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都已经拥有了精湛的技术
C.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铜绿山的矿石开采而建立的一座城邑,这座城处在长江运输 线上 D.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表明,古铜矿对该地区的开采,为现代矿山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6分) 生命源泉的枯竭——水污染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人体的水分占体重的50%到60%,儿童 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 3%,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又只有0.5%。所以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是生命之泉。 但目前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 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 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这些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致病 微生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 和医院污水。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河流遭受不同程度污染。长江沿岸毎年排 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部分支流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沿岸的一些城市已不 能直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环保专家发出警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十年内长江就可能 变成第二条黄河。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黃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 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此外,湖泊和 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医务 人员曾经发现,江苏省兴化县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患者多是中小学生 和青壮年。据调查,其中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75%以上。这一事例说明,水污 本卷第3页(共15页)
本卷第 3 页(共15页) C.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铜绿山的矿石开采而建立的一座城邑,这座城处在长江运输 线上。 D.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表明,古铜矿对该地区的开采,为现代矿山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4 题。(6 分) 生命源泉的枯竭——水污染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人体的水分占体重的 50%到 60%,儿童 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 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 3%,这 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又只有 0.5%。所以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是生命之泉。 但目前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 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 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这些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致病 微生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 和医院污水。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 70%以上的河流遭受不同程度污染。长江沿岸每年排 入的污水高达 200 亿吨,部分支流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沿岸的一些城市已不 能直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环保专家发出警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十年内长江就可能 变成第二条黄河。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 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 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此外,湖泊和 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医务 人员曾经发现,江苏省兴化县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患者多是中小学生 和青壮年。据调查,其中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 75%以上。这一事例说明,水污
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污水中的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更危险, 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70% 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 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 而死亡。 水污染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影响。2004年沱江被四川化工厂排放的污 水污染,下游内江市停水持续26天,逾百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2005年吉林 石化发生爆炸,危害人体健康的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2006年二三月间, 白洋淀再次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当地渔民损失惨重;“华北明珠”白洋淀风光不再,游客寥 寥。 现在,治理水污染已成了人类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治理水污染,一定要统一规划,综合 治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嬴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有毒物质等可引发传染病,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蔓延。 B.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大量排入长江,沿岸一些城市已不能直 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C.污水中的金属化合物进入人体后造成的慢性中毒很难发现,发现时已经无法治愈了。 D.据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了受到污染的水,致使每天有2.5万人得病或死亡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已经丧失了自身水体功能 B.受河流污染的影响,海湾和湖泊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有的地方连地下水都不能饮用 C.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原因之一是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水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长此以往,许多地方优美的自然风光将不复存在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9分) 任光禄竹溪记 本卷第4页(共15页)
本卷第 4 页(共15页) 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污水中的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更危险, 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 70% 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 1500 万 5 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 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 2.5 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 而死亡。 水污染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影响。2004 年沱江被四川化工厂排放的污 水污染,下游内江市停水持续 26 天,逾百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2005 年吉林 石化发生爆炸,危害人体健康的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2006 年二三月间, 白洋淀再次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当地渔民损失惨重;“华北明珠”白洋淀风光不再,游客寥 寥。 现在,治理水污染已成了人类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治理水污染,一定要统一规划,综合 治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有毒物质等可引发传染病,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蔓延。 B.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大量排入长江,沿岸一些城市已不能直 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C.污水中的金属化合物进入人体后造成的慢性中毒很难发现,发现时已经无法治愈了。 D.据调查,世界上有 70%的人喝了受到污染的水,致使每天有 2.5 万人得病或死亡。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 200 亿吨,已经丧失了自身水体功能。 B.受河流污染的影响,海湾和湖泊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有的地方连地下水都不能饮用。 C.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原因之一是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水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长此以往,许多地方优美的自然风光将不复存在。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5—7 题。(9 分)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 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干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 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日:“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 数干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 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 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 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 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 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子 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 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 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 本卷第5页(共15页)
本卷第 5 页(共15页)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 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 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 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 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 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 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 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 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 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 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 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 1 ,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