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中2007-2008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 “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 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 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 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 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 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 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 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 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 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 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
福建省福州八中 2007—2008 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第Ⅰ卷(共 2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6 分,每小题 3 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 “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 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 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 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 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 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 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 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 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 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 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 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 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 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 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岀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 省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 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 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的政治意 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正的“以德 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 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的,却 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此魏 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6分,每小题3分)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遥感考古消息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例如美国的考古学家们利用卫 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早已沉没海底数干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的考古学家根据早期航 空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 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考古学家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 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 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 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 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 省。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 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 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的政治意 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正的“以德 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 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的,却 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此魏 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4 题。(6 分,每小题 3 分)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遥感考古消息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例如美国的考古学家们利用卫 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早已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的考古学家根据早期航 空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 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考古学家
是如何利用遥感探测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遗迹的呢?这是由于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 代遗迹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荒废,有的成了农田,有的形成村镇,但由于这些遗迹全部为人 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差异,这就形成了这一地区在土壤、水 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的特别征象,人们在平地观察这些特别征象是微乎其微的,但在高空 中使用遥感探测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例如处古代的宫殿已被夷为平地,其宫殿基址 部分是用石头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于缺少水分,不宜扎棖而枯萎低黄 而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因其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植被就显得油绿茂盛,这一点从 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或通过遥感影像很容易分辨 出在一般人眼中夵乱无章的现象,他能够准确地说岀哪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迹,哪些可能是古 代建筑基址、陵墓、城镇、村落、道路等等。当然在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 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时期德国 人修建的战壕当成古罗马时期的水渠,经过考古发掘才证明了判断的错误。 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学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开始自觉不自 觉地利用过涉及航空遥感考古资料。从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库 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到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地下情 况。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成功经验条件下,经过外国专家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地 区进行航空遥感考古实践,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大家 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从公元3世纪以后,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的日渐崛起,经过鲜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公元 8世纪以后辽、金、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汘建立了蒙元帝国,把帝国疆域扩展 到马队骑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 干古之谜。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文物众多再加上现在荒漠广阔而人迹罕至的困难条 件,采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再好不过的尝试。 3.根据文意,对“遥感考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高空乘坐飞机进行观察地表并探测地表以下的考古遗迹。 B.利用可见光拍摄的照片或用远红外探测器探测地表下的考古信息 C.使用遥感技术远距离地对考古遗迹进行探测,为考古发掘提供资料。 D.利用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古代文物进行观察、探测 4.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是如何利用遥感探测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遗迹的呢?这是由于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 代遗迹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荒废,有的成了农田,有的形成村镇,但由于这些遗迹全部为人 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差异,这就形成了这一地区在土壤、水 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的特别征象,人们在平地观察这些特别征象是微乎其微的,但在高空 中使用遥感探测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例如一处古代的宫殿已被夷为平地,其宫殿基址 部分是用石头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于缺少水分,不宜扎根而枯萎低黄; 而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因其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植被就显得油绿茂盛,这一点从 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或通过遥感影像很容易分辨 出在一般人眼中杂乱无章的现象,他能够准确地说出哪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迹,哪些可能是古 代建筑基址、陵墓、城镇、村落、道路等等。当然在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 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时期德国 人修建的战壕当成古罗马时期的水渠,经过考古发掘才证明了判断的错误。 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学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开始自觉不自 觉地利用过涉及航空遥感考古资料。从 60 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库 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到 70~80 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地下情 况。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成功经验条件下,经过外国专家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地 区进行航空遥感考古实践,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大家 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从公元 3 世纪以后,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的日渐崛起,经过鲜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公元 8 世纪以后辽、金、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元帝国,把帝国疆域扩展 到马队骑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 千古之谜。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文物众多再加上现在荒漠广阔而人迹罕至的困难条 件,采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再好不过的尝试。 3.根据文意,对“遥感考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高空乘坐飞机进行观察地表并探测地表以下的考古遗迹。 B.利用可见光拍摄的照片或用远红外探测器探测地表下的考古信息。 C.使用遥感技术远距离地对考古遗迹进行探测,为考古发掘提供资料。 D.利用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古代文物进行观察、探测。 4.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存在差别。 B.由人工形成的村镇与没有受到人工扰动的农田在保存古代遗迹方面明显不同。 C.古代遗迹是人工建成的,与一般的农田和村镇在地面上的征象虽有区别,但微乎其 D.地表上和地表下古代建筑遗迹与周围自然形成的土壤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征象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 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 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 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 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孑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哺其糟而啜其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举贤以自佐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渔父见而问之曰 夫赵强而燕弱 C.身客死于秦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D.乃作《怀沙》之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因为令尹子兰身居高位而不为国分忧而痛恨他 B.楚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屈原之死,表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屈原身后,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没有人比得上。 第Ⅱ卷(共129分)
A.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存在差别。 B.由人工形成的村镇与没有受到人工扰动的农田在保存古代遗迹方面明显不同。 C.古代遗迹是人工建成的,与一般的农田和村镇在地面上的征象虽有区别,但微乎其 微。 D.地表上和地表下古代建筑遗迹与周围自然形成的土壤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征象。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7 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 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 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 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 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举.贤以自佐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渔父见而.问之曰 夫赵强而.燕弱 C.身客死于.秦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D.乃作《怀沙》之.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因为令尹子兰身居高位而不为国分忧而痛恨他。 B.楚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屈原之死,表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屈原身后,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没有人比得上。 第Ⅱ卷(共 129 分) 1 , 3
四、(32分) 8.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 闻君子不党,君孑亦党乎?君取④于昊,为同姓⑤,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日:“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节选自《论语·述而》) 【注释】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②昭公:鲁国的君主。③巫马期:姓巫马名 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④取:同娶。⑤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 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1)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而知礼,孰不知礼?(3分) ②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分) (2)这段选文可以看出孔子对守礼有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4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3分)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①举例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3分)
四、(32 分) 8.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 分)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 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④于吴,为同姓⑤,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节选自《论语·述而》) 【注释】 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②昭公:鲁国的君主。 ③巫马期:姓巫马名 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 ④ 取:同娶。 ⑤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 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1)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而知礼,孰不知礼?(3 分) ②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 分) (2)这段选文可以看出孔子对守礼有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4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 分,每小题 3 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①举例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