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为用。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现实语文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是一条必须坚 持下去的原则。在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必须形成这样的 基本认识: 其一,普及普通话任重道远,培训测试工作务必继续抓紧。 “从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査的统计数据看,我国有86%的人能够说方言,只有53% 的人能够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两组数据的对比说明,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语 文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滞后于经济文化发展要求,政府的主要职 责和政策导向应当致力于解决这一矛盾。”⑥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向日渐增强的情况来看 这“53%”的数据中,老年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第一线交际活动中能够 运用普通话的群体,实际并不大。由此可见,普及普通话的任务尚相当艰巨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应是普及普通话的示范单位,而教师则是示范中的示范。早在1987 年国家语委、教育部即着手部署在师范类院校普及普通话工作,1991年6月即开始对中等 师范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进行检查验收;200年2月2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出《关 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 些极好的措施在许多学校并没有得到落实,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髙不快。在湖北省中部的 个中等城市,有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41400多名,至2005年,经过培训测试达 标的教师只有21800人,占53%。教师的情况尚且如此,学校语文生活的整体水平可想而 知了。 至2004年,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有10年了,全国培养普通话水平测试员3.5 万人,建立各级测试机构828个,培训国家级测试员256名,有1200万人次接受测试,测 试领域逐步拓展。但是,已开展或基本完成公务员测试的省(区、市)接近半数。对窗口 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才刚刚开始;对高中生、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测 试工作尚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 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亦即在今后五年内,我国高中学段每年招生将保持在1600万人 左右,他们是普及普通话的主要对象,也是推动普及普通话的生力军;按照语言培养规律, 高中学段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黄金期;对这一群体进行普通话培训与水平测试,不仅应该 抓紧,而且必须抓紧。 其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方言问题,引导方言合理生存、健康为用 在语言学的范畴里,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言、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方言在部落语和部族语里不断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发展
结合为用。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现实语文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是一条必须坚 持下去的原则。在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必须形成这样的 基本认识: 其一,普及普通话任重道远,培训测试工作务必继续抓紧。 “从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统计数据看,我国有 86%的人能够说方言,只有 53% 的人能够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两组数据的对比说明,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语 文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滞后于经济文化发展要求,政府的主要职 责和政策导向应当致力于解决这一矛盾。”⑥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向日渐增强的情况来看, 这“53%”的数据中,老年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第一线交际活动中能够 运用普通话的群体,实际并不大。由此可见,普及普通话的任务尚相当艰巨。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应是普及普通话的示范单位,而教师则是示范中的示范。早在 1987 年国家语委、教育部即着手部署在师范类院校普及普通话工作,1991 年 6 月即开始对中等 师范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进行检查验收;2000 年 2 月 29 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出《关 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 些极好的措施在许多学校并没有得到落实,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不快。在湖北省中部的 一个中等城市,有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41400 多名,至 2005 年,经过培训测试达 标的教师只有 21800 人,占 53%。教师的情况尚且如此,学校语文生活的整体水平可想而 知了。 至 2004 年,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有 10 年了,全国培养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3.5 万人,建立各级测试机构 828 个,培训国家级测试员 256 名,有 1200 万人次接受测试,测 试领域逐步拓展。但是,已开展或基本完成公务员测试的省(区、市)接近半数。对窗口 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才刚刚开始;对高中生、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测 试工作尚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到 2010 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 800 万人,与普 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亦即在今后五年内,我国高中学段每年招生将保持在 1600 万人 左右,他们是普及普通话的主要对象,也是推动普及普通话的生力军;按照语言培养规律, 高中学段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黄金期;对这一群体进行普通话培训与水平测试,不仅应该 抓紧,而且必须抓紧。 其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方言问题,引导方言合理生存、健康为用。 在语言学的范畴里,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言、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方言在部落语和部族语里不断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发展
成为独立的语言。在民族语言里,方言的作用逐渐缩小,随着共同语的扩大而趋向消失。 般说来,历史长、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围广的语言,往往会出现较多的方言,汉语方言 即是这样。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汉语之外的另一种 语言,而是为局部地区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我国政府所制定的语言法规与政策 决定了我国语文生活中的普及普通话,其目的是克服交际障碍,方便沟通与交流,而非歧 视、禁止方言。汉语方言是中华民族多元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 内涵丰富的乡情,它既具有日常生活使用价值,也为普通话的丰富和发展不断提供有益成 分。因此学界一般认为:普通话与各汉语方言的关系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汉语方 言之间则是同源异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推广普通话过程中,普通话的许多基本成分,均 不同程度地渗进到了各汉语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结构体系中,促使各汉语方言在日益 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发展着自己的特色。因此,方言仍然会长期存在,作为一个地区的 交际工具而发挥作用。我国七大方言区的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正处在改 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特别开发区”,既与海外华人华侨建立起广泛的往来联 系,又是港、澳、台地区与祖国大陆血缘关系的纽带,方言正在催动“天下归心”中发挥 着特殊作用。 中华民族经过现代近百年的奋斗,终于赢来了令世人羡慕的升平环境:每一个炎黄子 孙既以会讲普通话为骄傲,又以“乡音不改”而自豪。事实上,绝大多数现代中国人一生 下地就在学习着本民族的方言和共同语。因此,普及普通话的根本任务是让每个会说方言 的中国公民,既能自然地运用普通话,又能自觉地在社会公共的交际中使用普通话。在当 前,必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方言使用领域为基本依据,准确把 握法律、政策尺度和方言使用限度,坚持两条行为原则:一是确实需要,以避免过多使用 方言;二是履行报批手续,以避免过滥使用方言。语言教学、科研部门应加大对方言进行 整理与研究的力度,运用科学发展观,对方言、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体系作微 观比较分析与宏观科学归纳,既为二者有益成分的科学合理的汲纳、渗进提供依据,又为 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的口语训练、方言辨析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方法。 其三,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促进全社会语文环境净化。 信息社会对每种成熟的优秀语言都提出了挑战,这就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化传 递技术被引入社会语文生活之后,必须重新认识语言结构、文字系统和语言文字社会应用 的新特点、新规律,改革、创新一系列科学、实用的规范和标准,以便相对统一大众的语 言文字学习目标和应用行为,通过促进全社会语文环境的净化,提高语言在网络世界的声
成为独立的语言。在民族语言里,方言的作用逐渐缩小,随着共同语的扩大而趋向消失。 一般说来,历史长、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围广的语言,往往会出现较多的方言,汉语方言 即是这样。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汉语之外的另一种 语言,而是为局部地区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我国政府所制定的语言法规与政策, 决定了我国语文生活中的普及普通话,其目的是克服交际障碍,方便沟通与交流,而非歧 视、禁止方言。汉语方言是中华民族多元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 内涵丰富的乡情,它既具有日常生活使用价值,也为普通话的丰富和发展不断提供有益成 分。因此学界一般认为:普通话与各汉语方言的关系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汉语方 言之间则是同源异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推广普通话过程中,普通话的许多基本成分,均 不同程度地渗进到了各汉语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结构体系中,促使各汉语方言在日益 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发展着自己的特色。因此,方言仍然会长期存在,作为一个地区的 交际工具而发挥作用。我国七大方言区的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正处在改 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特别开发区”,既与海外华人华侨建立起广泛的往来联 系,又是港、澳、台地区与祖国大陆血缘关系的纽带,方言正在催动“天下归心”中发挥 着特殊作用。 中华民族经过现代近百年的奋斗,终于赢来了令世人羡慕的升平环境:每一个炎黄子 孙既以会讲普通话为骄傲,又以“乡音不改”而自豪。事实上,绝大多数现代中国人一生 下地就在学习着本民族的方言和共同语。因此,普及普通话的根本任务是让每个会说方言 的中国公民,既能自然地运用普通话,又能自觉地在社会公共的交际中使用普通话。在当 前,必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方言使用领域为基本依据,准确把 握法律、政策尺度和方言使用限度,坚持两条行为原则:一是确实需要,以避免过多使用 方言;二是履行报批手续,以避免过滥使用方言。语言教学、科研部门应加大对方言进行 整理与研究的力度,运用科学发展观,对方言、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体系作微 观比较分析与宏观科学归纳,既为二者有益成分的科学合理的汲纳、渗进提供依据,又为 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的口语训练、方言辨析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方法。 其三,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促进全社会语文环境净化。 信息社会对每种成熟的优秀语言都提出了挑战,这就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化传 递技术被引入社会语文生活之后,必须重新认识语言结构、文字系统和语言文字社会应用 的新特点、新规律,改革、创新一系列科学、实用的规范和标准,以便相对统一大众的语 言文字学习目标和应用行为,通过促进全社会语文环境的净化,提高语言在网络世界的声
望。当代中国,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 作最主要的任务,就在于最可能地克服交际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解放、发展文 化生产力和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便利,为增强民族凝 聚力营造良好的语文环境。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本身是复杂多样的,中 国语言文字的复杂性正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面对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体制转 型,实行“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人们的物质精神及文化需求多元化,要妥善处理好 语言文字主体化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充分理解社会对语文生活多样 化需求的同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标准规范建设,依法妥善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方 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外国语言文字的关系,依法纠正语言文字应用失范现象,深刻认 识维护和营造语言文字和谐发展环境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巨大现实作用。主要工作集中在这 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强化语言文字基本规范的权威性。 国家语言文字主管部门应尽快完善《规范汉字表》,并以法规形式増强其权威性,既 藉以巩固原有语言文字改革成果,又促进规范标准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 推动汉字形体结构沿着简化的方向进一步健康完善。近些年来,社会语文生活中复现大量 的繁体字和异体字,造成大量的中青年读者识字、写字障碍,严重地动摇了推行规范简化 汉字的权威性,甚至出现一些学者主张在中小学教繁体字的“开倒车”之议。这一汉字应 用失范现象的出现,背景十分复杂,应冷静分析,清醒认识,明晰应对思路。究其原因, 大凡有四:其一,随着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三通”,经济、文化交流的逐步活跃, 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尚待整合统一。港、澳、台地区语文生活习惯与公民认知应用语言文字 行为应受到尊重与保护。但是其传播空间应暂定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我们对此 应该理解。问题是社会语文生活中的盲目模仿、原样照搬现象,甚为不该。其二,老年作 者用语用字习惯使然。在我国现有13亿人口中,至少有2亿多公民出生于、成长于新中国 建国初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基础教育未来得及接受汉语言文字改革的成果,除少数有 志于语言文字教育、科研工作,经过我国历次语言文字改革运动锻炼、培养,而成为通用 语言文字工作推行者以外,作为群体的语言文字素养,于用语用字层面,则更多地保留着 从旧文化培养出来的“老先生”那里接受的语言文字知识,繁体字、异体字既有认识定势 又有特殊情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往往处于不自觉 状态,可谅不可取。这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仍活跃于社会语文生活中,他们用语用字的不合 范,因其阅历、地位、身份、职务所致,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强制对他们“补课”“充
望。当代中国,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 作最主要的任务,就在于最可能地克服交际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解放、发展文 化生产力和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便利,为增强民族凝 聚力营造良好的语文环境。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本身是复杂多样的,中 国语言文字的复杂性正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面对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体制转 型,实行“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人们的物质精神及文化需求多元化,要妥善处理好 语言文字主体化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充分理解社会对语文生活多样 化需求的同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标准规范建设,依法妥善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方 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外国语言文字的关系,依法纠正语言文字应用失范现象,深刻认 识维护和营造语言文字和谐发展环境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巨大现实作用。主要工作集中在这 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强化语言文字基本规范的权威性。 国家语言文字主管部门应尽快完善《规范汉字表》,并以法规形式增强其权威性,既 藉以巩固原有语言文字改革成果,又促进规范标准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 推动汉字形体结构沿着简化的方向进一步健康完善。近些年来,社会语文生活中复现大量 的繁体字和异体字,造成大量的中青年读者识字、写字障碍,严重地动摇了推行规范简化 汉字的权威性,甚至出现一些学者主张在中小学教繁体字的“开倒车”之议。这一汉字应 用失范现象的出现,背景十分复杂,应冷静分析,清醒认识,明晰应对思路。究其原因, 大凡有四:其一,随着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三通”,经济、文化交流的逐步活跃, 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尚待整合统一。港、澳、台地区语文生活习惯与公民认知应用语言文字 行为应受到尊重与保护。但是其传播空间应暂定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我们对此 应该理解。问题是社会语文生活中的盲目模仿、原样照搬现象,甚为不该。其二,老年作 者用语用字习惯使然。在我国现有 13 亿人口中,至少有 2 亿多公民出生于、成长于新中国 建国初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基础教育未来得及接受汉语言文字改革的成果,除少数有 志于语言文字教育、科研工作,经过我国历次语言文字改革运动锻炼、培养,而成为通用 语言文字工作推行者以外,作为群体的语言文字素养,于用语用字层面,则更多地保留着 从旧文化培养出来的“老先生”那里接受的语言文字知识,繁体字、异体字既有认识定势, 又有特殊情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往往处于不自觉 状态,可谅不可取。这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仍活跃于社会语文生活中,他们用语用字的不合 范,因其阅历、地位、身份、职务所致,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强制对他们“补课”、“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