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现代应用汉语与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重点:1、现代应用汉语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机遇和挑战 2、积极普及普通话与加快汉语、汉字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结合为用 3、提高全民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能力,开展全民读书运动 4、研究并确立汉语的国际传播战略,努力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教育思考 教学难点:1、提高全民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能力,开展全民读书运动 2、加快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全方位建设基于网络的数据库 3、大众传播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发展及其趋势 现代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成果,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促使社会向信息化大 步迈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在语言文字层面,建立了全新的人机关系,人类社会文 明建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工 具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各种处理,建立了现代化的语言信息系统,使语言文字得到最佳利 用,使凝聚在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得以发挥最大效能,社会组织、成员相互沟通的时间缩到 最小,空间扩到最大,而且正进行着发展、创新的不懈努力。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的视角,关注和研究现代应用汉语与信息时代的诸多关系问题,成为新时期《现代应用汉 语》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本章就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现代应用汉语 发展与传播的基本实践讲三个问题:一是信息时代中的现代应用汉语;二是信息时代的现 代应用汉语对策;三是大众传媒中的汉语言文字应用。旨在帮助师范、文秘类及其他与语 言文字运用相关专业的同学自觉提高运用现代技术处理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即学会运 用多媒体说话。 第一节信息时代中的现代应用汉语 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又担负着继承、创造、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 这样,现代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高新技术,而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点。世界各国在“与 国际接轨”的行为中,莫不在发展国际化的信息技术的同时,把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中的语 言文化特点,放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并以其民族语言文字改革、创造、规范 运用与传播为突破口。大而言之,这个“突破口”涉及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弘扬,规定着 语文现代化的走向;小而言之,也直接影响到大众传媒领域产业建设规模、产品制作的质
第七章 现代应用汉语与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重点:1、现代应用汉语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机遇和挑战 2、积极普及普通话与加快汉语、汉字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结合为用 3、提高全民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能力,开展全民读书运动 4、研究并确立汉语的国际传播战略,努力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教育思考 教学难点:1、提高全民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能力,开展全民读书运动 2、加快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全方位建设基于网络的数据库 3、大众传播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发展及其趋势 现代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成果,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促使社会向信息化大 步迈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在语言文字层面,建立了全新的人机关系,人类社会文 明建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工 具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各种处理,建立了现代化的语言信息系统,使语言文字得到最佳利 用,使凝聚在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得以发挥最大效能,社会组织、成员相互沟通的时间缩到 最小,空间扩到最大,而且正进行着发展、创新的不懈努力。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的视角,关注和研究现代应用汉语与信息时代的诸多关系问题,成为新时期《现代应用汉 语》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本章就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现代应用汉语 发展与传播的基本实践讲三个问题:一是信息时代中的现代应用汉语;二是信息时代的现 代应用汉语对策;三是大众传媒中的汉语言文字应用。旨在帮助师范、文秘类及其他与语 言文字运用相关专业的同学自觉提高运用现代技术处理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即学会运 用多媒体说话。 第一节 信息时代中的现代应用汉语 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又担负着继承、创造、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 这样,现代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高新技术,而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点。世界各国在“与 国际接轨”的行为中,莫不在发展国际化的信息技术的同时,把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中的语 言文化特点,放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并以其民族语言文字改革、创造、规范 运用与传播为突破口。大而言之,这个“突破口”涉及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弘扬,规定着 语文现代化的走向;小而言之,也直接影响到大众传媒领域产业建设规模、产品制作的质
量与传播效率。 、现代应用汉语所处的信息时代背景 现代语言学、文化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和文字既是信息、知识、理性经验、文化的 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悠久、璀璨的中华文化,借助 其主体语言文字一一汉语、汉字得以传承下来、传播开去。尤其是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具 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更具有超越方言的优点,很稳定地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极大地拓 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和时间,对记载、继承、传播中华文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代中国各行各 业使用的计算机都可以处理汉字,因特网也可以传输汉字,汉字信息处理己成为计算机系 统的基本功能。计算机借此进入中国社会,以飞跃的速度推动着普及。据有关部门统计: 1997年10月到2002年7月6年间,中国互联网在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户数发展状况如 下表所示: 项目 较前次统计增长 互联网在上网 上网用户 年月 计算机(万台) (万户) 1997年10月 29.9 1998年6月 54.2 117.5 A:81.23B:89.5 1998年12月 74.7 210 A:38 78.7 1999年6月 400 A:95.4B:90.5 1999年12月 350 890 A:139.7B:122.5 2000年6月 650 1690 A:85.7B:89.9 2000年12月 892 2250 A:37.2B:33.1 2001年6月 1002 2650 A:12.3B:18 2001年12月 1254 3370 A:25.1B:27.2 2002年6月 1613 4580 A:28.6B:35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相当迅猛,世纪之交的半年是成倍增长。2002年 6月底的上网主机数、上网用户数分别是1997年10月底的54倍、72倍。从绝对数量看 正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十五”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继续保持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势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计算机到农村、进家庭已不是
量与传播效率。 一、现代应用汉语所处的信息时代背景 现代语言学、文化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和文字既是信息、知识、理性经验、文化的 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悠久、璀璨的中华文化,借助 其主体语言文字——汉语、汉字得以传承下来、传播开去。尤其是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具 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更具有超越方言的优点,很稳定地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极大地拓 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和时间,对记载、继承、传播中华文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当代中国各行各 业使用的计算机都可以处理汉字,因特网也可以传输汉字,汉字信息处理已成为计算机系 统的基本功能。计算机借此进入中国社会,以飞跃的速度推动着普及。据有关部门统计: 1997 年 10 月到 2002 年 7 月 6 年间,中国互联网在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户数发展状况如 下表所示: 项 目 年 月 A 互联网在上网 计算机(万台) B 上网用户 (万户) 较前次统计增长 % 1997 年 10 月 29.9 62 1998 年 6 月 54.2 117.5 A:81.23 B:89.5 1998 年 12 月 74.7 210 A : 38 B : 78.7 1999 年 6 月 146 400 A:95.4 B:90.5 1999 年 12 月 350 890 A:139.7 B:122.5 2000 年 6 月 650 1690 A:85.7 B:89.9 2000 年 12 月 892 2250 A:37.2 B:33.1 2001 年 6 月 1002 2650 A:12.3 B:18 2001 年 12 月 1254 3370 A:25 .1 B:27 .2 2002 年 6 月 1613 4580 A:28 .6 B:35 .9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相当迅猛,世纪之交的半年是成倍增长。2002 年 6 月底的上网主机数、上网用户数分别是 1997 年 10 月底的 54 倍、72 倍。从绝对数量看, 正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十五”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继续保持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势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计算机到农村、进家庭已不是
什么奢望。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汉语在虚拟空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网 上的汉语使用量逐年增长,中国的信息化正在大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毫无疑问,“十一五” 期间乃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同时, 计算机设备与使用的高科技含量必呈与日俱增态势,信息技术在社会进步的作用下,对语 言的诉求必然集中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以提高词汇 再生力,制作与传播简洁化、高速化,语词、文字使用更加规范化为主要目标,从新的更 高层次显示其民族文化本质特点;二是使用信息技术的人,必须在新的层次上重新建立语 言文字素养水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结构。如信息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在把英语作为国语的 同时,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开设了汉语应用水平级别考试,在国民学校教育中大面积开 设汉语课。美国的这一作法具有战略性、前卫性。其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与华人来往 打交道。应该说美国的战略家、国家最高决策层乃至广大公民,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 下的现代应用汉语已经显示了强劲的活力,且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专家周有光先生,在他96岁高龄时仍 精辟指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谈,全世界的语言结构有三个层次,最高一层是国际共 同语,第二个层次是国家共同语,第三个层次是民间语言,即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信息 时代的每个人,不单单是一个国家公民,还应该是世界公民。在特定的国度里,每个人生 下来从母亲那里学的是方言,上学则用国家共同语;在世界性的交流活动中,则须掌握事 实上的国际共同语一一英语。当今世界的每个人“是生活在两个‘双语言’时代”。这就为 信息时代的每个中国人应有的语言文字修养提出了这样三点理性思考:一是学好英语是现 代中国人应有的选择,它将极大地改善人与计算机的关系,进而增强现代中国人对信息时 代的适应性;二是学好现代应用汉语是现代中国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由语言强国到强国 语言,这是中华民族在信息时代的国家共同语的价值取向;三是不要轻易对民间语言(主 要指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说“不”。如“电脑”、“手机”等来自中国民间,较英语或汉语 音译词、意译词毫不逊色而别具风采,在计算机信息库中应有它们的固定位置 综上所述,当今语言文化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的诸多特点可作这样一些概括 其一,从某种意义说,信息时代是人类社会数字技术发明与应用的最积极反映,利用 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交换、检索以及各种再加工,是其主要特 其二,信息时代,使人类大数量、快速度、高质量地处理信息的理想逐渐成为现实, 信息将逐渐成为生活的凭借和生产的资本,信息处理的水平常常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
什么奢望。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汉语在虚拟空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网 上的汉语使用量逐年增长,中国的信息化正在大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毫无疑问,“十一五” 期间乃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同时, 计算机设备与使用的高科技含量必呈与日俱增态势,信息技术在社会进步的作用下,对语 言的诉求必然集中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以提高词汇 再生力,制作与传播简洁化、高速化,语词、文字使用更加规范化为主要目标,从新的更 高层次显示其民族文化本质特点;二是使用信息技术的人,必须在新的层次上重新建立语 言文字素养水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结构。如信息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在把英语作为国语的 同时,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开设了汉语应用水平级别考试,在国民学校教育中大面积开 设汉语课。美国的这一作法具有战略性、前卫性。其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与华人来往 打交道。应该说美国的战略家、国家最高决策层乃至广大公民,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 下的现代应用汉语已经显示了强劲的活力,且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专家周有光先生,在他 96 岁高龄时仍 精辟指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谈,全世界的语言结构有三个层次,最高一层是国际共 同语,第二个层次是国家共同语,第三个层次是民间语言,即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信息 时代的每个人,不单单是一个国家公民,还应该是世界公民。在特定的国度里,每个人生 下来从母亲那里学的是方言,上学则用国家共同语;在世界性的交流活动中,则须掌握事 实上的国际共同语——英语。当今世界的每个人“是生活在两个‘双语言’时代”。这就为 信息时代的每个中国人应有的语言文字修养提出了这样三点理性思考:一是学好英语是现 代中国人应有的选择,它将极大地改善人与计算机的关系,进而增强现代中国人对信息时 代的适应性;二是学好现代应用汉语是现代中国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由语言强国到强国 语言,这是中华民族在信息时代的国家共同语的价值取向;三是不要轻易对民间语言(主 要指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说“不”。如“电脑”、“手机”等来自中国民间,较英语或汉语 音译词、意译词毫不逊色而别具风采,在计算机信息库中应有它们的固定位置。 综上所述,当今语言文化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的诸多特点可作这样一些概括: 其一,从某种意义说,信息时代是人类社会数字技术发明与应用的最积极反映,利用 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交换、检索以及各种再加工,是其主要特 征。 其二,信息时代,使人类大数量、快速度、高质量地处理信息的理想逐渐成为现实, 信息将逐渐成为生活的凭借和生产的资本,信息处理的水平常常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
文化进步的水平,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跃居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其中 语言文化产品占重要比例。 其三,信息技术对人类语言生活、语言文化建设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深刻影响。从语言 文化生态结构上看,一是语言更为不公平,二是大量语言发生生存危机,英语是超级庞然 大物。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至2001年,78%的网上语言是英语,世界其他语言只占网络语 言的22%。从语言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现代信息技术为语言文化建设与改革提供了 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已由现实空间拓展到虚拟空 间,而虚拟空间正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置语言文化于全新的生态环境里。主动适应新的生 态环境,积极探索生存、发展机制,已成为世界各大语种的语言文化从内部深化改革、锐 意创新、加速优化的驱动力。 其四,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现代信息技术之所以以迅猛的速度追赶世界先 进水平,不只是得力于政治制度的优越和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更得力于汉语言文化建设 中长达百多年的推广普通话、正确的语言文字改革方向、新中国成立后蓬勃发展的全民教 育事业、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行不悖的价值取向、汉字记录文化与传播文化的稳定性功 能及巨大潜力。但是摆在中国人面前有两大任务:一是要加强汉语、汉字改革工作,加快 语言现代化进程,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二是要从规模 和内涵上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适应汉语、汉字发展的态势与规律。 现代应用汉语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汉语是现代信息技术给以深刻影响的大语种之一。因其固有的优势及不可回避的相当 大的危机,使之成为对当今世界发生影响越来越大的语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现代应 用汉语显示出强劲的优势,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与良好的改革、优化 机遇;但因其相对于英语文化而存在的汉字难认、难读、难解、难写、难査、难记等“六 难”问题,导致诸多不适应问题的产生,而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的严峻挑战。 对此,作为我国每个语言文字教育者、语言文字工作者,应率先持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 升华各自的语言文字示范行为。 (一)现代应用汉语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劲优势 部世界文明史表明: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所服务的民族、国家的人口,它 所负载的民族文化传承繁荣活力,它所流布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它内部具有的适 需应变的机制。汉语言文字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年,充满自信地跨入信息时代,仍那样“激 扬文字,挥斥方遒”,琳漓尽致地发挥着它固有的文化能力,促使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讲汉
文化进步的水平,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跃居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其中 语言文化产品占重要比例。 其三,信息技术对人类语言生活、语言文化建设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深刻影响。从语言 文化生态结构上看,一是语言更为不公平,二是大量语言发生生存危机,英语是超级庞然 大物。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至 2001 年,78%的网上语言是英语,世界其他语言只占网络语 言的 22%。从语言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现代信息技术为语言文化建设与改革提供了 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已由现实空间拓展到虚拟空 间,而虚拟空间正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置语言文化于全新的生态环境里。主动适应新的生 态环境,积极探索生存、发展机制,已成为世界各大语种的语言文化从内部深化改革、锐 意创新、加速优化的驱动力。 其四,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现代信息技术之所以以迅猛的速度追赶世界先 进水平,不只是得力于政治制度的优越和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更得力于汉语言文化建设 中长达百多年的推广普通话、正确的语言文字改革方向、新中国成立后蓬勃发展的全民教 育事业、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行不悖的价值取向、汉字记录文化与传播文化的稳定性功 能及巨大潜力。但是摆在中国人面前有两大任务:一是要加强汉语、汉字改革工作,加快 语言现代化进程,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二是要从规模 和内涵上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适应汉语、汉字发展的态势与规律。 二、现代应用汉语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汉语是现代信息技术给以深刻影响的大语种之一。因其固有的优势及不可回避的相当 大的危机,使之成为对当今世界发生影响越来越大的语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现代应 用汉语显示出强劲的优势,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与良好的改革、优化 机遇;但因其相对于英语文化而存在的汉字难认、难读、难解、难写、难查、难记等“六 难”问题,导致诸多不适应问题的产生,而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的严峻挑战。 对此,作为我国每个语言文字教育者、语言文字工作者,应率先持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 升华各自的语言文字示范行为。 (一)现代应用汉语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劲优势 一部世界文明史表明: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所服务的民族、国家的人口,它 所负载的民族文化传承繁荣活力,它所流布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它内部具有的适 需应变的机制。汉语言文字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年,充满自信地跨入信息时代,仍那样“激 扬文字,挥斥方遒”,琳漓尽致地发挥着它固有的文化能力,促使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讲汉
语的疆域和华人圈内,构建了一种别具风格的人机之间、计算机内部各部件之间、形成网 络的计算机之间初步和谐务实的关系,一方面得力于它原本已有强劲优势,另一方面借助 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它充分发挥自己的巨大潜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其一,人口优势。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内外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5亿,是世界上 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以讲普通话论,中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已往前迈出一大步,原来 是“推广普通话”,现在是“普及普通话”’据有关专家估计,在世界范围内,能讲普通话 的人有5亿多,占全部华人的三分之一,尽管比全世界能讲英语的10亿人口少许多,但其 语言规范化水平已大大显示了作为大语种的人口优势。 其二,文化优势。汉语所负载的悠久中华文化,是对世界充满魅力的优秀文化。由汉 字记载、传承的中华民族古代典籍瀚如烟海,博大精深;她所积淀的文明精髓、文化传统、 民族精神等,举世景仰。景仰之余,人们不得不惊叹汉语、汉字的巨大功能。汉语借助现 代信息技术,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自己。 其三,潜在经济优势。这有两个认识层面:一是作为正在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中国正 在充满信心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在“和平崛起”为经济强国。当今世界,讲英语的国 家和地区,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与她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以语言文字信 息交流为最主要的沟通形式,选择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事在必须。可以这样说: 经济的腾飞,必然带动汉语普通话的普及。周有光先生指出:“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在向 上发展,普通话将在全世界华人中间普及开来,迟早要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语言。”二是 从现代应用汉语潜在的经济价值来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 不断开拓新局面,汉语言信息技术和语言产业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新的快速增长点。汉 语不仅是中华民族“软国力”的核心,而且是构成“硬国力”的重要方面。汉语所具有的 重要的经济意义,已引起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韩国、日本、 朝鲜、越南等国家纷纷把汉语作为主要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其四,主动改革优势。作为汉语改革的推动者和历史见证人的语言文字学专家周有光 先生说:“我们推广普通话,有人叫国语,叫什么都没有关系,我们已经努力了一百年了 正式推广国语是民国元年开始的,特别是1918年,公布了注音字母,规范了当时的国语 这在中国语言史上是一件大事情。”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于建国伊始即高度重视汉语 言文字改革工作。经过广大语言文字教育者、语言文字工作者、语言学专家长期不懈努力, 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汉字整理与标准化工作等均取得骄人成绩, 为汉语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领域,诚如周有光先生所描述的那样:“对语文工具进行规范化
语的疆域和华人圈内,构建了一种别具风格的人机之间、计算机内部各部件之间、形成网 络的计算机之间初步和谐务实的关系,一方面得力于它原本已有强劲优势,另一方面借助 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它充分发挥自己的巨大潜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其一,人口优势。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内外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 15 亿,是世界上 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以讲普通话论,中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已往前迈出一大步,原来 是“推广普通话”,现在是“普及普通话”,据有关专家估计,在世界范围内,能讲普通话 的人有 5 亿多,占全部华人的三分之一,尽管比全世界能讲英语的 10 亿人口少许多,但其 语言规范化水平已大大显示了作为大语种的人口优势。 其二,文化优势。汉语所负载的悠久中华文化,是对世界充满魅力的优秀文化。由汉 字记载、传承的中华民族古代典籍瀚如烟海,博大精深;她所积淀的文明精髓、文化传统、 民族精神等,举世景仰。景仰之余,人们不得不惊叹汉语、汉字的巨大功能。汉语借助现 代信息技术,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自己。 其三,潜在经济优势。这有两个认识层面:一是作为正在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中国正 在充满信心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在“和平崛起”为经济强国。当今世界,讲英语的国 家和地区,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与她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以语言文字信 息交流为最主要的沟通形式,选择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事在必须。可以这样说: 经济的腾飞,必然带动汉语普通话的普及。周有光先生指出:“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在向 上发展,普通话将在全世界华人中间普及开来,迟早要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语言。”二是 从现代应用汉语潜在的经济价值来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 不断开拓新局面,汉语言信息技术和语言产业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新的快速增长点。汉 语不仅是中华民族“软国力”的核心,而且是构成“硬国力”的重要方面。汉语所具有的 重要的经济意义,已引起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韩国、日本、 朝鲜、越南等国家纷纷把汉语作为主要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其四,主动改革优势。作为汉语改革的推动者和历史见证人的语言文字学专家周有光 先生说:“我们推广普通话,有人叫国语,叫什么都没有关系,我们已经努力了一百年了。 正式推广国语是民国元年开始的,特别是 1918 年,公布了注音字母,规范了当时的国语, 这在中国语言史上是一件大事情。”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于建国伊始即高度重视汉语 言文字改革工作。经过广大语言文字教育者、语言文字工作者、语言学专家长期不懈努力, 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汉字整理与标准化工作等均取得骄人成绩, 为汉语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领域,诚如周有光先生所描述的那样:“对语文工具进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