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加工就是语文本身的现代化,应用方法的不断改革也是语文的现代化。民国初年制定国 语发音标准,就是最早对汉语本身的现代化加工。文体从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是书面语本 身的现代化。汉字从繁体改为简体,是汉字形体本身的现代化。注音方式从反切改为字母, 从汉字形式字母改为国家通用字母,是注音工具本身的现代化。语文本身在不断现代化。” 这是汉语得以历久延绵、活力勃发的最重要的内在机制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汉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发展工作被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于21世纪之初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 为现代应用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汉字运用标准化等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现代应用 汉语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汉 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同时开始研制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基本规则,于1984年10月公布了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经过几年的实践与适当修改,1988年7月制定了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实 施;它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国家标准规范,也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使用的国际标准规范,其 主要内容是中文书写中的“词”和“词界”的确立。又经过近五年的实践,人们清醒地看 到了它的许多不足与局限。因为它只是单纯地考虑语音原则,基本上没有考虑历史原则和 识别原则,致使同音词难以区分,同形词或词形易混词相当多,造成了阅读上的不便,在 汉字的计算机拼音输入法中,用户对同音词的选择颇为麻烦,降低了输入效率。早在2002 年10月于河南开封市召开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上,教育部语言文字 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志伟先生就大声呼吁:要用语音、历史和识别三个正词 法原则相结合的方法来实施和完善现代应用汉语拼音正词法。事实再一次说明,我国语文 现代化的脚步是紧跟信息时代潮流的,这正是现代应用汉语不负信息时代的希望所在。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应用汉语的挑战 周有光先生说:“语言本身就是语文工具,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应用。”现代应用汉语在 信息时代主潮流中由弱势走向强势的应有目标:一是汉语规范化,二是汉字标准化,三是 覆盖大众化,四是信息处理大容量。要实现这些目标,汉语尚须克服不利因素,直面现代 信息技术的挑战 其一,使用汉语的人口虽然众多,但内部一致性差。表现之一,普通话和汉字标准化 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不理想。导致方言分歧严重;对繁简字认同度不到位,使用混杂;在公 务、教学、交际等活动中,不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情况相当严重。表现之二,语文教 育教学改革滞后。影响一大批年轻人语言文字水平急剧下降;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国
的加工就是语文本身的现代化,应用方法的不断改革也是语文的现代化。民国初年制定国 语发音标准,就是最早对汉语本身的现代化加工。文体从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是书面语本 身的现代化。汉字从繁体改为简体,是汉字形体本身的现代化。注音方式从反切改为字母, 从汉字形式字母改为国家通用字母,是注音工具本身的现代化。语文本身在不断现代化。” 这是汉语得以历久延绵、活力勃发的最重要的内在机制。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汉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发展工作被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于 21 世纪之初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 为现代应用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汉字运用标准化等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现代应用 汉语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我国于 1982 年成立了汉 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同时开始研制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基本规则,于 1984 年 10 月公布了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经过几年的实践与适当修改,1988 年 7 月制定了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实 施;它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国家标准规范,也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使用的国际标准规范,其 主要内容是中文书写中的“词”和“词界”的确立。又经过近五年的实践,人们清醒地看 到了它的许多不足与局限。因为它只是单纯地考虑语音原则,基本上没有考虑历史原则和 识别原则,致使同音词难以区分,同形词或词形易混词相当多,造成了阅读上的不便,在 汉字的计算机拼音输入法中,用户对同音词的选择颇为麻烦,降低了输入效率。早在 2002 年 10 月于河南开封市召开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上,教育部语言文字 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志伟先生就大声呼吁:要用语音、历史和识别三个正词 法原则相结合的方法来实施和完善现代应用汉语拼音正词法。事实再一次说明,我国语文 现代化的脚步是紧跟信息时代潮流的,这正是现代应用汉语不负信息时代的希望所在。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应用汉语的挑战 周有光先生说:“语言本身就是语文工具,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应用。”现代应用汉语在 信息时代主潮流中由弱势走向强势的应有目标:一是汉语规范化,二是汉字标准化,三是 覆盖大众化,四是信息处理大容量。要实现这些目标,汉语尚须克服不利因素,直面现代 信息技术的挑战。 其一,使用汉语的人口虽然众多,但内部一致性差。表现之一,普通话和汉字标准化 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不理想。导致方言分歧严重;对繁简字认同度不到位,使用混杂;在公 务、教学、交际等活动中,不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情况相当严重。表现之二,语文教 育教学改革滞后。影响一大批年轻人语言文字水平急剧下降;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并非处处通用。表现之三,导向目光近视。在升学、晋职晋级、就业等领 域,事实上存在着轻汉语重英语的政策规定或心理倾向。表现之四,社会的语言法制规范 意识薄弱。大众传媒用语用字、社区生活用语用字不讲究规范现象还屡见不鲜。表现之五, 汉语教育水平不高。对外汉语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汉语的母语教育,不仅各自的教 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成熟,而且在管理和研究上也没有建立有机协调的长效机 制。这种一致性差的语言文字行为严重阻碍了由大国语言向语言大国迈进的后腿。 其二,对现代应用汉语、现代汉字的研究不深入,规范标准不健全。中国至今没有专 门的普通话研究室、现代汉字研究室,对语言学研究的经费投入更有限。汉字标准化工作 只在常用的字量范围内制定了印刷汉字的一些规范标准,既没有汉语的音节全表,也没有 与汉语地位相称的语法长编,对与中文信息技术中的句子和段落处理、排序等数据结构管 理、中文算法语言等息息相关的词界模糊、单个汉字连成一片问题研究依然处于停滞不前 状况,必然严重制约着中文信息处理的速度、质量与效率。 其三,中文信息处理总体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核心技术方面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还不多:网络对公众开放的汉语数据或包括汉语在内的多语种数据库 还很少,造成网络利用率低、实用价值低。 其四,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不占优势。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 的国家和地区不多;汉语在地区或国际的重要交际领域内使用十分有限;非汉语区域内的 华人后代,保持汉语很难,放弃汉语的不在少数;虽然非华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正在 大幅度增加,但真正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汉语的人却很少,持“汉语难学”心理的外国人更 是普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语言文字研究与应用实践,缺乏一贯始终的求真务实的语言战 略意识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七之练习 第二节信息时代的现代应用汉语对策 如何在信息时代优化汉语的功能、提髙汉语的地位,加速汉语的国际传播、真正实现 由语言大国向语言强国的飞跃;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应用汉语》课程必须认真研究和 探讨的重要课题。诚如许多贤达所言:现在是我国制定和推行全新的语言战略的时候了。 语言是时代脉搏的音符,时代之变诉诸社会生活的第一变化就是语言。信息时代的现代应 用汉语应对策略核心,应是完善其“与时俱进、适需应变”的内在功能机制与外在形式优 化机制
家通用语言文字并非处处通用。表现之三,导向目光近视。在升学、晋职晋级、就业等领 域,事实上存在着轻汉语重英语的政策规定或心理倾向。表现之四,社会的语言法制规范 意识薄弱。大众传媒用语用字、社区生活用语用字不讲究规范现象还屡见不鲜。表现之五, 汉语教育水平不高。对外汉语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汉语的母语教育,不仅各自的教 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成熟,而且在管理和研究上也没有建立有机协调的长效机 制。这种一致性差的语言文字行为严重阻碍了由大国语言向语言大国迈进的后腿。 其二,对现代应用汉语、现代汉字的研究不深入,规范标准不健全。中国至今没有专 门的普通话研究室、现代汉字研究室,对语言学研究的经费投入更有限。汉字标准化工作 只在常用的字量范围内制定了印刷汉字的一些规范标准,既没有汉语的音节全表,也没有 与汉语地位相称的语法长编,对与中文信息技术中的句子和段落处理、排序等数据结构管 理、中文算法语言等息息相关的词界模糊、单个汉字连成一片问题研究依然处于停滞不前 状况,必然严重制约着中文信息处理的速度、质量与效率。 其三,中文信息处理总体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核心技术方面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还不多;网络对公众开放的汉语数据或包括汉语在内的多语种数据库 还很少,造成网络利用率低、实用价值低。 其四,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不占优势。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 的国家和地区不多;汉语在地区或国际的重要交际领域内使用十分有限;非汉语区域内的 华人后代,保持汉语很难,放弃汉语的不在少数;虽然非华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正在 大幅度增加,但真正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汉语的人却很少,持“汉语难学”心理的外国人更 是普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语言文字研究与应用实践,缺乏一贯始终的求真务实的语言战 略意识。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七之练习一 第二节 信息时代的现代应用汉语对策 如何在信息时代优化汉语的功能、提高汉语的地位,加速汉语的国际传播、真正实现 由语言大国向语言强国的飞跃;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应用汉语》课程必须认真研究和 探讨的重要课题。诚如许多贤达所言:现在是我国制定和推行全新的语言战略的时候了。 语言是时代脉搏的音符,时代之变诉诸社会生活的第一变化就是语言。信息时代的现代应 用汉语应对策略核心,应是完善其“与时俱进、适需应变”的内在功能机制与外在形式优 化机制
积极普及普通话与加快汉语、汉字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结合为用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髙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应用汉语》在《绪论》第二节里 就“为什么”、“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阐述了一些必须有的思路。这在改革者开放新时期, 由“大力提倡”普通话转向“大力推广”普通话,无疑是很到位的认识和举措。推广普通 话的成果也显而易见。跨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文字应用的主客观 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积极普及、逐步提髙”普通话,势必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必须完成 的民族义务 中国历史上,早在清末就出现了“普通话”这个名词。1902年桐城派后期作家吴纶在 日本考察教育谈话中使用了“普通话”这一词。接着,留学日本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1904 年组织留日学生成立“演说联系会”(一说为“演说练习会”,且创办了《白话》杂志①), 在拟定的简章中也使用了“普通话”一词,距今都已过了百年。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 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俗语”(方言), 对“普通话”下了这样的定义:“各省通行之话”。此后的学术界多运用“普通话”一词, 如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对“普通话”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见解 革命文学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 的普通话的文腔”。②但是,在政府近半个世纪的语言政策法规中,只是用“国语”代替明 清以来的“官话”。此间尽管对“普通话”的定义存在不同看法,然而在标准语音制定方面 却成绩斐然,主要是确定了标准语音的制定和国音符号。[附基本历程大致如次: 1909年(宣统元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 1909年清政府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 1910年江谦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主张“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 收统一之效” 1911年清政府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 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审定了“京音为主,兼顾南北” 的6500多个汉字的“国音”;并通过了注音字母,即“老国音”; 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组织了“国语研究会”;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同年9月编辑出版《国音字典》; 1920年教育部通令小学“国文科”改为“国语科”,教学白话文、“国音”、“注音字 母”; 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大会”决定使用标准国音中的京音声系,是为“国
一、积极普及普通话与加快汉语、汉字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结合为用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应用汉语》在《绪论》第二节里 就“为什么”、“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阐述了一些必须有的思路。这在改革者开放新时期, 由“大力提倡”普通话转向“大力推广”普通话,无疑是很到位的认识和举措。推广普通 话的成果也显而易见。跨入 21 世纪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文字应用的主客观 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普通话,势必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必须完成 的民族义务。 中国历史上,早在清末就出现了“普通话”这个名词。1902 年桐城派后期作家吴纶在 日本考察教育谈话中使用了“普通话”这一词。接着,留学日本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 1904 年组织留日学生成立“演说联系会”(一说为“演说练习会”,且创办了《白话》杂志①), 在拟定的简章中也使用了“普通话”一词,距今都已过了百年。1906 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 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俗语”(方言), 对“普通话”下了这样的定义:“各省通行之话”。此后的学术界多运用“普通话”一词, 如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对“普通话”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见解: “革命文学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 的普通话的文腔”。②但是,在政府近半个世纪的语言政策法规中,只是用“国语”代替明 清以来的“官话”。此间尽管对“普通话”的定义存在不同看法,然而在标准语音制定方面 却成绩斐然,主要是确定了标准语音的制定和国音符号。[附基本历程大致如次: 1909 年 (宣统元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 1909 年 清政府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 1910 年 江谦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主张“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 收统一之效”。 1911 年 清政府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 1913 年 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审定了“京音为主,兼顾南北” 的 6500 多个汉字的“国音”;并通过了注音字母,即“老国音”; 1916 年 北京教育界人士组织了“国语研究会”; 1919 年 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同年 9 月编辑出版《国音字典》; 1920 年 教育部通令小学“国文科”改为“国语科”,教学白话文、“国音”、“注音字 母”; 1923 年 “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大会”决定使用标准国音中的京音声系,是为“国
音京调”; 1924-1926年“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修订“老国音”,汉字读音改为“以北京的 普通读法为标准”,即“新国音”; 1928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改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 1935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 为新中国五十年代确立普通话的地位、现代应用汉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百业俱兴。 建国后的第10天即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55年10月相继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 议”、“现代应用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应用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 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时任教育部长 的张奚若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说:“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 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 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 叫普通话”。“③会后经各方研究,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涵义,即以北 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④这个定 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三个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 学、更为周密了。这个定义后来写进了我国高等学校各版本的文科教材《现代应用汉语》 中。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同年3月12日,成立了中 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至“十一五”规划开局的2006年,恰半个世纪,普通话走过了 由推广到普及的里程,尽管此间有众所周知的十多年的“文化大革命”干扰,阻碍了普通 话推广与汉语、汉字规范化建设,但所取得的整体成绩是建国前半个多世纪无法比拟的。 在世界范围内,汉语与普通话的大国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提升,特别是在20多年改革 开放的推动下,普通话已顺利走上由大国语言向语言强国转变的发展之路。[附:从四个方 面来认识中国现代应用汉语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一是为普通话确立法律地位。1982年12 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19条第一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 普通话。”此后经过18年卓有成效的文字改革工作、在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 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工作,于2000年10月31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 1日起施行。二是大力推进文字改革工作。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并公布
音京调”; 1924—1926 年 “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修订“老国音”,汉字读音改为“以北京的 普通读法为标准”,即“新国音”; 1928 年 “国语统一筹备会”改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 1935 年 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 为新中国五十年代确立普通话的地位、现代应用汉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百业俱兴。 建国后的第 10 天即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55 年 10 月相继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 议”、“现代应用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应用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 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时任教育部长 的张奚若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说:“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 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 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 叫普通话” 。“③会后经各方研究,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涵义,即以北 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④这个定 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三个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 学、更为周密了。这个定义后来写进了我国高等学校各版本的文科教材《现代应用汉语》 中。 1956 年 2 月 6 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同年 3 月 12 日,成立了中 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至“十一五”规划开局的 2006 年,恰半个世纪,普通话走过了 由推广到普及的里程,尽管此间有众所周知的十多年的“文化大革命”干扰,阻碍了普通 话推广与汉语、汉字规范化建设,但所取得的整体成绩是建国前半个多世纪无法比拟的。 在世界范围内,汉语与普通话的大国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提升,特别是在 20 多年改革、 开放的推动下,普通话已顺利走上由大国语言向语言强国转变的发展之路。[附:从四个方 面来认识中国现代应用汉语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一是为普通话确立法律地位。1982 年 12 月 4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 19 条第一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 普通话。”此后经过 18 年卓有成效的文字改革工作、在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 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工作,于 2000 年 10 月 31 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 200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二是大力推进文字改革工作。1958 年 2 月 11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并公布
了《汉语拼音方案》:1963年10月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85年12 月2日,修订稿《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布;1984年10月发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 规划(试用稿)》,1988年7月1日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划》;以简化笔画 精简字数为主要内容的汉字整理工作成绩显著,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 年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公布时作了个别字调整,简化字总数达到2235 个,1955年12月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65年2月公布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88年3月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应用汉语通 用字表》,后两表明确规定了每个汉字的定形标准。三是建立健全职能机构,不断强化运作 机制。1956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语言研究所联合创办,负责全国普通话培 训测试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普通话语言研究班”,原教育部副部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任第一任班主任,后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2001年4 月并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1985年12月16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 电视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并配套颁布了《普通话水平测试 实施办法》(试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同年12月举办第一期国家及普 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后每年续办,各省培训省级测评员工作相继展开,逐步建立了一 支强有力的普通话测试队伍。四是加强管理与宣传,扩大对外业务合作。1997年6月26 日,国家语委颁布了《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加快了普通话 水平测试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1998年国务院决定把每年的9月 份第三周作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请讲普通话”已从校园生活的基本要求扩展到社会各个 领域;1996年以来,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树仁 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大学、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 中心、马来西亚华语正音委员会签订了协议,就普通话培训和测试进行业务合作;进入新 世纪以后,建立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实用汉语成为讲授的主要课程之一。]在2005年 度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在讲话中对新世纪新时 期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了准确的概括与科学的分析。大量事实说明: 新世纪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已建树起良好的态势,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语言文字工 作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工作进一步深 化;夯实基础,长效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规范标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硏究成效显 著。⑤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积极普及普通话与加快汉语、汉字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了《汉语拼音方案》;1963 年 10 月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85 年 12 月 2 日,修订稿《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布;1984 年 10 月发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 规划(试用稿)》,1988 年 7 月 1 日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划》;以简化笔画、 精简字数为主要内容的汉字整理工作成绩显著,1956 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 年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1986 年重新公布时作了个别字调整,简化字总数达到 2235 个,1955 年 12 月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65 年 2 月公布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88 年 3 月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应用汉语通 用字表》,后两表明确规定了每个汉字的定形标准。三是建立健全职能机构,不断强化运作 机制。1956 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语言研究所联合创办,负责全国普通话培 训测试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普通话语言研究班”,原教育部副部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任第一任班主任,后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2001 年 4 月并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1985 年 12 月 16 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4 年 10 月 30 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 电视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并配套颁布了《普通话水平测试 实施办法》(试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同年 12 月举办第一期国家及普 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后每年续办,各省培训省级测评员工作相继展开,逐步建立了一 支强有力的普通话测试队伍。四是加强管理与宣传,扩大对外业务合作。1997 年 6 月 26 日,国家语委颁布了《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加快了普通话 水平测试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1998 年国务院决定把每年的 9 月 份第三周作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请讲普通话”已从校园生活的基本要求扩展到社会各个 领域;1996 年以来,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树仁 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大学、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 中心、马来西亚华语正音委员会签订了协议,就普通话培训和测试进行业务合作;进入新 世纪以后,建立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实用汉语成为讲授的主要课程之一。]在 2005 年 度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在讲话中对新世纪新时 期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了准确的概括与科学的分析。大量事实说明: 新世纪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已建树起良好的态势,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语言文字工 作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工作进一步深 化;夯实基础,长效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规范标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成效显 著。⑤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积极普及普通话与加快汉语、汉字规范化、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