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本章教学时数:10学时(第3-12讲) 第六节种子萌发 (第10-11讲) 一、种子萌发的过程 有活力的种子经过休眠后,在适宜条件下,内部生理代谢活化,幼 胚恢复生长成苗的现象称为萌发。在萌发过程中,种子不仅外部形态 发生多样性变化,而且内部也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根据这些变 化,可以把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划分为吸胀、萌动、发芽和形态建成 四个阶段。 (一)吸胀 吸胀(imbibition)是种子萌发的起始阶段,是指种子吸水而体积 膨胀的现象。一般成熟种子在贮藏阶段的水分在8%一14%的范围内 各部分组织比较坚实紧密,细胞内含物呈干燥的凝胶状态。当种子与 水分直接接触或在湿度较高的空气中,则种子的胶体很快吸水膨胀 (少数种子例外),直到细胞内部的水分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细胞壁 呈紧张状态,种子外部的保护组织趋向软化,才逐渐停止(图2-50中 种子吸水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开始吸水期 滞缓期 重新大量吸水期 鲜重增加量表示 萌银突破种皮) 吸胀时间 图2.22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的典型模式 (Bewley和B1ack,1978) 种子吸胀作用并非活细胞的一种生理现象,而是胶体吸水体积膨 大的物理作用。由于种子的化学组成主要是亲水胶体,当种子生活力 丧失以后,这些胶体的性质不会相应发生显著变化。所以不论是活种 子还是死种子均能吸胀。在一些情况下,活种子也会因种皮不透水而 不能吸水膨胀(如硬实种子)。但吸胀是萌发的先决条件,是生命活 动由微弱状态进入活跃状态的一个重要阶段。 种子吸胀能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种子的水势。种子内部胶体物 质的吸胀力,叫做衬质势(平m),根据水势(Ψw)=衬质势(平m)+渗透 势(Ψs)+压力势(平p),而干燥的种子细胞没有液泡,因而平s=0 Ψp=0,故pw=平m,即衬质势等于水势。衬质势与渗透势为负值。 吸胀过程中水分移动方向是从水势高的一方向水势低的一方。溶液或 水的水势高于吸胀物的水势,水分就流向吸胀物。当胶体吸附到水分 而膨胀后,其衬质势的负值就减小,如达到最大膨胀程度时,衬质势 就上升到零,不能再靠种子内的胶体吸水。此后,在种子萌发期间, 随着细胞体积的增长和液泡的形成,原生质吸附的水分达饱和程度, 细胞的吸水主要靠渗透势进行。 种子吸胀能力的强弱还与种子的化学成分有关,蛋白质含量高的 种子吸胀能力强于淀粉含量高的种子,如豆科牧草种子的吸水量大致
接近或超过种子本身的干重,而禾谷类作物种子吸水一般约占种子干 重的1/2。当其它成分相近时,种子中油脂含量越高,种子的吸胀 能力越弱。有些植物种子内含胶质,能使种子吸取大量水分,以供种 子萌发时对水分的要求,如亚麻种子。 种子吸胀时,由于所有细胞的体积增大,对种皮产生很大的膨压, 可能导致种皮破裂。种子吸水达到一定量时吸胀的体积与风干状态的 体积之比称为吸胀率。同样,豆类种子的吸胀率比禾谷类种子大。 般禾本科植物种子的吸胀率是130%一140%,豆科种子吸胀率达200 %左右。 伴随吸胀过程,种胚活细胞内部的蛋白质、酶等大分子和细胞器 等陆续发生水合活化。例如当种子水分达16%一18%,线粒体活性 快速上升,光敏素活化。在25℃下,玉米吸胀的前8,莱豆吸胀最 初10一16h,呼吸强度持续增加(Cardwe1l,1984)。而死种子虽然能 吸胀,但已经丧失了活化和修复能力。有的死种子,由于蛋白质变性, 原生质膜的透性提高,胶体的亲水性和保水能力降低,而使死种子的 水分平衡大大改变,所吸收的水分充满这类死种子的细胞间隙以及胚 与胚乳的空间,呈现典型的水肿状态。当死种子出现水肿现象,体积 的膨大非常明显。 (二)萌动 萌动(protrusion)是种子萌发的第二阶段。种子在最初吸胀的基 础上,吸水一般要停滞数小时或数天,如图2-50所示,这时衬质势 高,渗透势也高。死种子或休眠种子保持在吸水带缓期。活种子吸水 虽然暂时停滞,但种子内部的代谢开始加强,转入一个新的生理状态。 在这一时期种子干燥时受损的膜系统和细胞器得到了修复,酶系统活 化,种子内部生理代谢活跃起来,种胚恢复生长。当种胚细胞体积护 大伸展到一定程度,胚根尖端就突破种皮外伸,这一现象称为种子萌 动。种子萌动在农业生产上俗称为露白,表明胚部组织从种皮裂缝中 开始显现出来的状况。胚根突破种皮后胚轴伸长,这时吸水再次上升 种子萌动是胚细胞伸长的结果,有时种胚细胞分裂也在萌动前发 3
生。绝大多数植物的种子萌动时,首先冲破种皮的部分是胚根,因为 胚根的尖端正对着种孔(发芽口),当种子吸胀时,水分从种孔进入种 子,胚部优先获得水分,并且最早开始活动。种子萌动时,胚的生长 随水分供应情况而不同:当水分较少时,则胚根先出:而当水分过多 时,则胚芽先出。这是因为胚芽对缺氧的反应比胚根敏感性差。在少 数情况下,有些无生命力的种子在充分吸胀后,胚根也会因体积膨大 而伸出种皮以外,这种现象被称为假萌动或假发芽。 种子从吸胀到萌动所需的时间,因植物种类而不同,例如油菜与 小麦的种子当水分与温度适宜时,仅需1昼夜左右,即可萌动:而水 稻与大豆则需经1倍以上的时间。至于果树林木种子,由于种壳坚硬, 吸胀缓慢,或由于透性不良,种胚生长过程往往需时较长。 种子一开始萌动,其生理状态与休眠期间相比,即起了显著的变 化。胚部细胞的代谢机能趋向旺盛,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反应非常敏 感。如遇到环境条件的急刷变化或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就可能引起 生长发育失常或活力下降,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在适当的范围内,给 予或改变某些条件,会对整个萌发过程及幼苗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 效应 (三)发芽 种子萌动以后,种胚细胞开始或加速分裂和分化,生长速度显著 加快,当胚根、胚芽伸出种皮并发育到一定程度,就称为发芽 (germination),。我国传统上把胚根长度达到与种子等长,胚芽长度 达到种子一半时,作为种子已经发芽的标准。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的标 准是种子发育长成具备正常种苗结构时为种子发芽。 种子处于这一时期,种胚的新陈代谢作用极为旺盛,呼吸强度达 最高限度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和代谢产物。如果氧气供应不足,易引起 缺氧呼吸,放出乙醇等有害物质,使种胚室息麻痹以致中毒死亡。农 作物种子如催芽不当,或播后受到不良条件的影响,常会发生这种情 况。例如大豆、花生及棉花等大粒种子,在播种后由于土质黏重、密 度过本或覆土过深、雨后表土板结,种子萌动会因氧供应不足,呼吸
受阻,生长停滞,幼苗无力顶出士面,而发生烂种和缺苗断垄等现象。 种子发芽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较多,其中一部分热量散失到周围 土壤中,另一部分成为幼苗顶土和幼根人土的动力,呼吸产生的代谢 产物能够满足种苗具备光合能力之前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健壮的农作 物种子出苗快而整齐,瘦弱的种子营养物质少,发芽时可利用的能量 不足,即使播种深度适应,亦常常无力顶出而死亡:有时虽能出土, 但因活力很弱,经不起恶劣条件的侵袭,同样容易引起死苗。 (四)成苗阶段 种子发芽后幼苗出土,根据其子叶出土的状况,可分成两种类 型的幼苗。 1.子叶出土型双子叶的子叶出土型植物在种子发芽时,其下 胚轴显著伸长,初期弯成拱形,顶出土面后在光照诱导下,生长素分 布相应变化,使下胚轴逐浙伸直,生长的胚与种皮(有些种子连带小 部分残余胚乳)脱离,子叶迅速展开,见光后逐渐转绿,开始营光合 作用,以后从两子叶间的胚芽长出真叶和主茎。单子叶植物中只有少 数属子叶出土型,如葱蒜类等,而90%的双子叶植物幼苗属这种类 型,常见的作物有棉花、油菜、大豆、黄麻、烟草、蓖麻、向日葵和 瓜类等。 了出士型约苗(笑短双子 图2.23幼南出土情况(子叶出土型) 1.胚根2.第一其叶3.子叶4.上肝轴5.初生根6.下胚轴7.胚乳8.胚根鞘 9.盾片10胚芽鞘11.不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