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种子生产原理和技术 本章教学时数:4学时(第13-16讲) 第一节种子生产的概念和意义 (第13、15讲) 一、种子生产的概念和任务 (一)种子生产的概念 种子生产:就是采用最新技术繁育优良品种和杂交亲本的原种 保持和提高它们的种性:按照良种生产技术规程,迅速地生产市场需 要的、质量合格的、生产上作为播种材料大量使用的、种植者自己不 能留种或留种效果不好的种子、种苗和无性播种材料。 (二)种子生产的任务 1.迅速而大量地生产优质种子,实现品种的以优代劣的更换, 满足广大种植者生产的需求,满足经销商国内外销售的需求 2,要预测市场的需求量,生产出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质量上 乘的优质种子,满足农业生产播种需要。又要防止生产过剩压库或市 场营销失败压库。 3.防止推广品种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的特性,延长良种的使用 年限。 二、品种特性 (一)栽培品种的特性 1.经济性 2.时效性 3.可生产性 4.地域性
5.商品性 (二)栽培品种的DUS三性 l.特异性(distinctness):植物新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在递交申 请以前已知的植物品种 2.一致性(uniformity):植物新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 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3.稳定性(stability):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 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三、种子级别的分类 (一)我国的种子类别 育种者种子(breeder seed)(国外称为育种者种子breeder seed):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种子的最初一批种 子,用于进一步繁殖原种种子。 这里的“育种家”可以是单位或集体,也可以是个人。育成品种 确定推广后,育种家就负责原原种保存和生产。毫无疑问,原原种应 当是代表本品种的纯系。 原种(basic seed)(国外的注册种子registered seed)指用 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 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我国在原种中可分原种一代和原种二代,有的作物如棉花可分到 原种三代。国外称谓基础种子(foundation seed或者stock). 但是基础种子应当常是指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种子。原种 在种子生产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各个国家对它的繁殖代数 和商品质量都有一定的要求。 我国各类作物原种的质量标准,国家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是以纯 度、净度、发芽率、水分和杂草种子等五个方面确定的。也因此,国 外的注册种子(registered seed)是由基础种子繁殖得到的种子
似乎应是我国的原种二代。 良种(certified seed):国外生产良种或叫生产用种子是要签 发生产许可证的,所以称谓所生产的种子为签证种子(certified seed),也称鉴定种子或合格种子。 良种是供大面积生产使用的种子,是种子市场交易的种子,是主 要商品化的种子。假、冒、伪、劣种子大都是在这一类别上出现, 个国家种子质量好坏的程度基本都反映在良种的水平上。国外生产良 种或叫生产用种子是要签发生产许可证的,所以称谓所生产的种子为 签证种子(certified seed),也称鉴定种子或合格种子。 (二)新品种的来源和种子生产 1.公司自育的品种: 2.原国有育种单位育成的老品种 3.国有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种 4.引进国外新品种 四、纯系学说和种子生产 (一)纯系学说 纯系学说是丹麦植物学家Johannsen于1903年提出的。其主要 论点是:(1)在自花授粉植物的天然混杂群体中,通过单株选择,可 以分离出许多基因型纯合的家系。表明原始群体是各个纯系的混合 体,通过个体选择能够分离出各种纯系,选择是有效的:(2)在纯系 内继续选择无效。因为纯系内各个体的基因型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 只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是不能稳定遗传的。 关于纯系的定义,Johannsen(1903)原先认为是“绝对自交单株 的后代”,后来改为“从一个自交的纯合单株所衍生的后代”。而现 代书刊对纯系的定义是“由于连续近交或通过其它手段得到的在遗传 相对纯的生物品系”。自交作物单株后代是纯系,异交作物人工强制 自交的单株后代也是纯系。 纯系学说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区分了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
异,指出了选择遗传变异的重要性,对选择的作用也进行了精辟的论 述。因此,它为自花授粉作物的选择育种和种子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纯系学说在种子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1.保纯防杂 种子生产的中心任务是保纯防杂,所以在种子生产中,在品种真 实性的基础上,纯度的高低是检验种子质量的第一标准。我们在扩大 种子生产时,所有的农业技术措施重点之一,就是要保持纯度。 在种子生产中,虽然有大量的自花授粉作物,但是绝对的完全的 白花授粉几乎是没有的。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总有一定程度的天然 杂交,从而引起基因的重组,同时也可能发生各种自发的突变。这也 是我们在种子质量定级时,纯度不能要求100%的原因。但是,这种 理解和实际情况不能成为我们生产不合格种子的理由,恰恰相反,这 应当是我们防止混杂退化的技术路线的关键。 我们知道,大多数作物的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是受微效多基 因控制的。所以,完全的纯系是没有的。所谓“纯”只能是局部的 暂时的和相对的,它随着繁殖的扩大必然会降低后代的相对纯度。因 此,在现代种子生产中,提出了尽可能的较少生产代数的要求。 2.在原种生产中单株选择的重要性 纯系学说在育种和种子生产的最大影响是,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 自花授粉作物单株选择的重大意义。在自交作物三年三圃制原种生产 体系中,要按原品种的典型性,采取单株选择,单株脱粒,对株系进 行比较,一步步进行提纯复壮。 五、杂种优势理论和杂种优势利用 (一)杂交种子生产的技术路线 在配制杂交种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去雄,即两个亲本中作为母 本的一方,采用何种方式去掉其雄花的问题。不同的作物,由于花器 构造和授粉方式的不同,去雄的方式也就不同,这也就决定了采用何 种途径来生产杂交种。目前主要有下列途径:
1.人工去雄 人工去雄是一种直观的去雄方法,一般指用手工直接去除母本的 雄花序或两性花中的雄蕊。这种途径适用于雌雄异株,雌雄同株异花 作物:繁殖系数较高的作物:雄性花器较大,容易人工去雄的作物以 及种植杂交种时用种量较小的作物,如玉米、棉花、烟草、某些瓜类、 番茄等。人工去雄是一种比较繁重的工作,特别是在大面积制种时工 作量相当大,而且要求去雄及时、严格、彻底。某一个环节控制不好, 就会前功尽弃。但人工去雄方法能把优势最高的杂交组合随时用于生 产,不会由于增加更多的育种措施而使育种年限延长。 2.化学杀雄 化学杀雄是克服人工去雄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通过人工去 雄而选用某种化学药剂,在作物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喷洒于母本上, 直接杀死或抑制雄性器官,造成生理不育以达到杀雄目的。目前制利 上常用的化学杀雄剂,如用于小麦的青鲜素(H,顺丁烯二酸联胺)、 FW450(二氯异丁酸钠)、Sc2053、乙烯(2一氯乙基膦胺)、Genesis 等:用在棉花上的有三氯丙酸:水稻上有稻脚青(20%甲基砷酸锌): 玉米上有DPX3778 化学杀雄配制杂交种的优点是:一是方法简便:二是亲本选配自 由,容易筛选强优组合。反过来说,只要是高产组合,都可采用化学 杀雄方法生产杂交种:三是化学杀雄导致的雄性不育不能遗传,这就 为利用优势特强组合的F: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化学杀雄制种的主要问 题是:杀雄不彻底,喷药时间要求严格,杀雄效果受天气及植株发育 状况的影响,某些杀雄剂可能存在残毒且杀雄剂成本高等。 3.自交不亲和性的利用 自交不亲和是指同一植株上机能正常的雌雄两性器官和配子,因 受自交不亲和基因的控制,不能正常交配的特性。表现为自交或兄妹 交不结实或结实极少,具有这种特性的品系称为自交不亲和系。如十 字花科、豆科、蔷薇科、茄科、菊科等。配制杂交种时,以自交不亲 和系作母本与另一自交亲和系作父本按比例种植,就可以免除人工去 雄的麻烦,从母本上收获杂交种。如果双亲都是自交不亲和系,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