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1》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211604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1 学时/学分:644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中文专业学生学 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2.课程任务 学好这门课,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掌握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 赏、分析评论能力,重点掌握先秦两汉魏晋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学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代 表作家,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将来胜任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课时:64课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 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规律。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 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总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对文学史这门学科有初步的认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有总体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 1》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2116604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1 学时/学分:64/4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中文专业学生学 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2.课程任务: 学好这门课,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掌握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 赏、分析评论能力,重点掌握先秦两汉魏晋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学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代 表作家,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将来胜任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课时:64 课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 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规律。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 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总绪论 1. 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对文学史这门学科有初步的认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有总体的了解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文学的分期及各阶段文学的特点 难点:中国文学演进的内外因素 4.教学内容: 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旨在通过对先秦文学的形态、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性质、特征的全面 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源头,并从宏观上对先秦文学有总体的认识,以助其进一步学 好中国古代文学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文化及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在不同的阶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4.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演变 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上古神话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文学的分期及各阶段文学的特点 难点:中国文学演进的内外因素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旨在通过对先秦文学的形态、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性质、特征的全面 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源头,并从宏观上对先秦文学有总体的认识,以助其进一步学 好中国古代文学。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文化及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在不同的阶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演变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神话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占有的重要位置。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神话: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神话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难点: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第二章《诗经》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诗经》六义;《诗经》分类依据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难点:赋、比、兴三种不同艺术手法的运用 4.教学内容: 第一节《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神话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占有的重要位置。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神话;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神话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难点: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第二章 《诗经》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诗经》六义;《诗经》分类依据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难点:赋、比、兴三种不同艺术手法的运用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教学基本要求:
旨在通过对先秦叙事散文简介及对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及掌 握共主要文学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记事;记言:编年体;国别体:先秦民本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难点:《左传》、《国语》、《战国策》语言特色之比较 4.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先秦说理散文的简介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 程及其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先秦儒家基本思想;道家基本思想;墨家基本思想;法家基本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文学成就 难点:《庄子》的创作手法和文学价值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第二节《孟子》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诗意表现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旨在通过对先秦叙事散文简介及对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及掌 握共主要文学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记事;记言;编年体;国别体;先秦民本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难点:《左传》、《国语》、《战国策》语言特色之比较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先秦说理散文的简介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 程及其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先秦儒家基本思想;道家基本思想;墨家基本思想;法家基本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文学成就 难点:《庄子》的创作手法和文学价值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第二节 《孟子》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诗意表现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有关楚辞的基本知识及其重点篇章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认识《楚辞》在 诗歌史上的发展与创新意义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楚辞;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香草美人比兴系统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骚》、《九歌》、《九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难点:《离骚》的思想意义,《楚辞》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三节《离骚》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时代精神:经学;大赋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难点: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的形成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有关楚辞的基本知识及其重点篇章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认识《楚辞》在 诗歌史上的发展与创新意义。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楚辞;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香草美人比兴系统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骚》、《九歌》、《九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难点:《离骚》的思想意义,《楚辞》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三节 《离骚》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时代精神;经学;大赋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难点: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的形成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