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2126604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2 学时/学分:64/4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中文专业学生学 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2.课程任务: 学好这门课,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掌握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 赏、分析评论能力,重点掌握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代表作家, 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将来胜任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 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课时:64课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 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规律。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开卷考试)(70%)十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 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宋初诗文一方面是对唐代文学的继承模仿,一方面是宋代文学发展的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 2》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2126604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2 学时/学分: 64/4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中文专业学生学 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2.课程任务: 学好这门课,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掌握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 赏、分析评论能力,重点掌握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代表作家, 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将来胜任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 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课时:64 课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 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规律。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开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 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初文学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宋初诗文一方面是对唐代文学的继承模仿,一方面是宋代文学发展的一种
模索过程,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宋代社会文化背景,概述了宋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特 点及发展演变情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王禹的诗文,林逋的诗,西昆体的盛衰。难点: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宋初散文与复古思潮 第二节宋初三体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北宋前期的词创作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对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王安石、柳永词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此期词坛 的发展趋势是:既有因袭晚唐五代词风的一面,又有开拓革新的一面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柳永的词。难点:柳永词的艺术特点及对词的革新贡献。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柳永 第二节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诗文革新兴起的原因以及取得的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和创作,以及梅 尧臣、苏舜钦和王安石的诗文创作
模索过程,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宋代社会文化背景,概述了宋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特 点及发展演变情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王禹的诗文,林逋的诗,西昆体的盛衰。难点: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散文与复古思潮 第二节 宋初三体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北宋前期的词创作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对晏殊、欧阳修,范仲 淹、张先,王安石、柳永词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此期词坛 的发展趋势是:既有因袭晚唐五代 词风的一面,又有开拓革新的一面。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柳永的词。难点:柳永词的艺术特点及对词的革新贡献。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柳永 第二节 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诗文革新兴起的原因以及取得的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 本章论述了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和创作,以及梅 尧臣、苏舜钦和王安石的诗文创作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散文、诗歌创作。难点: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主 张在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基础上的发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欧阳修 第二节王安石 第四章苏轼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在散文、诗、词方面都创造出了 最高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散文、诗、词创作。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苏轼散文、诗歌、词。难点:苏轼散文、诗歌的风格特点,苏轼对词的变革 和贡献。 4.教学内容 第一节苏轼的生平与文学思想 第二节苏轼的散文 第三节苏轼的诗歌 第四节苏轼的词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诗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重要 的文学现象,了解江西诗派的特点及其自身的演变发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散文、诗歌创作。难点: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主 张在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基础上的发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阳修 第二节 王安石 第四章 苏轼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在散文、诗、词方面都创造出了 最高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散文、诗、词创作。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苏轼散文、诗歌、词。 难点:苏轼散文、诗歌的风格特点,苏轼对词的变革 和贡献。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与文学思想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 第三节 苏轼的诗歌 第四节 苏轼的词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黄庭坚 、陈师道等人诗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重要 的文学现象,了解江西 诗派的特点及其自身的演变发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庭坚的诗歌和江西诗派的形成。难点:对黄庭坚诗风、诗法的掌握。 4.教学内容 第一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二节李清照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北宋中后期词坛的情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的词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周邦彦的词。难点: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 4.教学内容 周邦彦 第二节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其诗歌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由于时代的关系,这些诗人比前辈更富有独创精 神,他们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陆游的诗歌。难点:陆游的诗歌艺术手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陆游 第二节杨万里与范成大
重点:黄庭坚的诗歌和江西诗派的形成。难点:对黄庭坚诗风、诗法的掌握。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二节 李清照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北宋中后期词坛的情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的词。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周邦彦的词。难点: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周邦彦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其诗歌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由于时代的关系,这些诗人比前辈更富有独创精 神,他们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 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 本章论述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陆游的诗歌。难点:陆游的诗歌艺术手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 第二节 杨万里与范成大
第八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辛弃疾等人词作的赏析,使学生认识辛派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 放”词风,空前地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 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和辛词的艺术成就。难点:辛词的艺术成就 4.教学内容 第一节辛弃疾 第二节辛派词人 第九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迥异于辛词的姜夔词的特点以及宋末词人的两大创作阵营:辛派后劲与 姜派词人,认清宋末词坛是词史高峰状态的结束期,实质上也是多种词风的融合期。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姜夔的词。难点: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姜夔 第二节吴文英 第十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宋诗尾声的状况,以及北方辽金的诗歌特点
第八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辛弃疾等人词作的赏析,使学生认识辛派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 放”词风,空前地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 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和辛词的艺术成就。难点:辛词的艺术成就。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 第二节 辛派词人 第九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迥异 于辛词的姜夔词的特点以及宋末词人的两大创作阵营:辛派后劲与 姜派词人,认清宋末词坛 是词史高峰状态的结束期,实质上也是多种词风的融合期。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 本章论述了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姜夔的词。难点: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姜夔 第二节 吴文英 第十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宋诗尾声的状况,以及北方辽金的诗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