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 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在掌握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基本内容 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现象,理解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 义 【学习建议】本章着重分析的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的形式和过程,是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学习本章要在理 解上下功夫,注意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注意辨别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 与利润率、利润与平均利润、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价值与生产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 系 【主要知识点】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 润的本质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实质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本章小结】从本章开始,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多种具 体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多种具体形式的基础。只有掌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 产价格,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中的资本耗费。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是剩余价值。因此,生产 成本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是资本家竞争能力的基础。生产成本抹杀 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但当人们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可变资本的带来的,而 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在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增殖的程度。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 价值率,因而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 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的节约,原材料价格的变动 平均利润率是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平均利润率是部门之间竞 争的结果。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 比重大小两个方面的因素。平均利润是指不同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自己的资本额,按平均 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 程。平均利润形成后,剩余价值和利润不仅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存在着差 别,从而进一步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由原来原来围绕商品价 值上下波动,变为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值同生产价格的背离,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 因为:平均利润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从全社会 看,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平均 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 形式上的矛盾。这一学说,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 的矛盾性:另一方面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工人阶级为了摆脱资本 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剥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第五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 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在掌握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基本内容 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现象,理解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 义。 【学习建议】 本章着重分析的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的形式和过程,是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学习本章要在理 解上下功夫,注意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注意辨别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 与利润率、利润与平均利润、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价值与生产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 系。 【主要知识点】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 润的本质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的实质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本章小结】 从本章开始,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多种具 体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多种具体形式的基础。只有掌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 产价格,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中的资本耗费。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是剩余价值。因此,生产 成本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是资本家竞争能力的基础。生产成本抹杀 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但当人们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可变资本的带来的,而 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在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增殖的程度。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 价值率,因而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 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的节约,原材料价格的变动 等。 平均利润率是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平均利润率是部门之间竞 争的结果。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 比重大小两个方面的因素。平均利润是指不同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自己的资本额,按平均 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 程。平均利润形成后,剩余价值和利润不仅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存在着差 别,从而进一步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由原来原来围绕商品价 值上下波动,变为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值同生产价格的背离,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 因为:平均利润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从全社会 看,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平均 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 形式上的矛盾。这一学说,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 的矛盾性;另一方面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工人阶级为了摆脱资本 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剥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第一节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基本内容】 1.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部分: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 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其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把 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独立化了,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剩余价值。用 公式表示为:w=k+ms 生产成本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生产成本是按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等于商品 价值的c+v: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按劳动耗费来计量的,等于商品价值c+v+m。因此,生产 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有重大影响:(1)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标志,是商品销售 的最低界限;(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竞争能力的基础,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生产成本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当剩余价值表现为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时,剩余价值就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为所费资本之上的增加额,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它们都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但是,在资本家看 来,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 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取得了利润形态。可见,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 部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 润,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利润。用公式表示为:w=k+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剩余价值的来源变得模糊了,这是因为:(1)资本家预付的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被模糊了,剩 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资本的产物。(2)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 都得到了报酬,剩余价值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被看作是由资本产生的,是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 商品价值由分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变为分成生产成本和利润两个部 分以后,资本家便把生产成本看成商品的内在价值,利润只是超过这个价值的余额。于是,剩 余价值的来源又被进一步模糊了,它本来只是在出卖时实现,现在却被看作是在商品出卖时产 生的,剩余价值被看作是来源于流通过程,而与生产过程无关了。利润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 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只有马克思揭示了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的来 源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P=mC。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 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数量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 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第一,二者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 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利润率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 佣劳动的剥削被模糊了,而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被神秘化了。第二 二者在量上不同,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利 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 大,利润率就越髙;反之,剩余价值率越低,剩余价值量就越小,利润率就越低。利润率与剩
第一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基本内容】 1.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部分: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 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其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把 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独立化了,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剩余价值。用 公式表示为:w=k+m。 生产成本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生产成本是按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等于商品 价值的 c+v;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按劳动耗费来计量的,等于商品价值 c+v+m。因此,生产 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有重大影响:(1)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标志,是商品销售 的最低界限;(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竞争能力的基础,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生产成本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当剩余价值表现为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时,剩余价值就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为所费资本之上的增加额,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它们都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但是,在资本家看 来,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 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取得了利润形态。可见,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 部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 润,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利润。用公式表示为:w=k+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剩余价值的来源变得模糊了,这是因为:(1)资本家预付的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被模糊了,剩 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资本的产物。(2)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 都得到了报酬,剩余价值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被看作是由资本产生的,是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 商品价值由分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变为分成生产成本和利润两个部 分以后,资本家便把生产成本看成商品的内在价值,利润只是超过这个价值的余额。于是,剩 余价值的来源又被进一步模糊了,它本来只是在出卖时实现,现在却被看作是在商品出卖时产 生的,剩余价值被看作是来源于流通过程,而与生产过程无关了。利润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 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只有马克思揭示了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的来 源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P'=m/C。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 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数量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 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第一,二者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 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利润率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 佣劳动的剥削被模糊了,而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被神秘化了。第二, 二者在量上不同,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利 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 大,利润率就越高;反之,剩余价值率越低,剩余价值量就越小,利润率就越低。利润率与剩
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一切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如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 压低工人工资等,都是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 润率就越低,因为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在剩余价值率一定时,剩余价值量减少:反之,资本有 机构成越低,利润率就越高。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需要注意的是:①利润 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并不是以相同的幅度按反比例关系变化的:②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 方向变化是就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在一个部门内的各个企业中资本有机构成高、技 术先进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利润率自然也就高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年内发挥 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因而年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资本周转速 度越慢,一年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少,年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小,利润率也就越低。年利 润率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4)不变资本的节约。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不变资本越小,即分母越 小,则比值越大,即利润率越高。由此,节约不变资本可以减少预付资本,降低成本,提高利 润率;反之,则降低利润率。需要指出的是,节约不变资本并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是提高 利润率的一个手段。不变资本的节约又有三种情况:①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②节省不变资本 的开支:③尽量减少必要的劳动保护和改善劳动条件方面的开支。 (5)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上涨,意味着不变资本 增大,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降低:反之,原材料价格下降,不变资本减少,生产成本降低 利润率提高。利润率与原材料价格成反比。 【重点难点分析】 1.生产成本与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应从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入手,分清生产成本与商品的实际生 产费用的区别。生产成本是按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等于商品价值的c+v:商品的实际生产费 用是按劳动耗费来计量的,等于商品价值c+v+m。因此,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应从剩余价值的来源入手。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 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表现为 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而且它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 作预付总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都 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但二者又不是直接等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 价值的转化形式 【概念辨析】 1.利润与剩余价值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第一,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预付总资本而 言。第二,剩余价值概念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 工人的剥削关系,利润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 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在于:第一,二者的内容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 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第二,二者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 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第三,二者 在量上不同,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一切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如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 压低工人工资等,都是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 润率就越低,因为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在剩余价值率一定时,剩余价值量减少;反之,资本有 机构成越低,利润率就越高。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需要注意的是:①利润 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并不是以相同的幅度按反比例关系变化的;②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 方向变化是就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在一个部门内的各个企业中资本有机构成高、技 术先进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利润率自然也就高。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年内发挥 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因而年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资本周转速 度越慢,一年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少,年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小,利润率也就越低。年利 润率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4)不变资本的节约。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不变资本越小,即分母越 小,则比值越大,即利润率越高。由此,节约不变资本可以减少预付资本,降低成本,提高利 润率;反之,则降低利润率。需要指出的是,节约不变资本并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是提高 利润率的一个手段。不变资本的节约又有三种情况:①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②节省不变资本 的开支;③尽量减少必要的劳动保护和改善劳动条件方面的开支。 (5)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上涨,意味着不变资本 增大,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降低;反之,原材料价格下降,不变资本减少,生产成本降低, 利润率提高。利润率与原材料价格成反比。 【重点难点分析】 1.生产成本与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应从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入手,分清生产成本与商品的实际生 产费用的区别。生产成本是按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等于商品价值的 c+v;商品的实际生产费 用是按劳动耗费来计量的,等于商品价值 c+v+m。因此,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应从剩余价值的来源入手。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 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表现为 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而且它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 作预付总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都 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但二者又不是直接等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 价值的转化形式。 【概念辨析】 1.利润与剩余价值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第一,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预付总资本而 言。第二,剩余价值概念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 工人的剥削关系,利润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 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在于:第一,二者的内容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 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第二,二者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 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第三,二者 在量上不同,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 【辅助阅读】 利润率的高低既然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那么,它也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解答:①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 比率。②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由于预付 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剩余价值率揭示了资本 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此题要求考生能区别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比较两者的不同点,指出利 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该题的解题思路应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概念入 手,由于两者在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 值率,利润率不能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二节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基本内容】 1.部门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各个生产部门由于产品性质和技术水平不同,资本的有机构成和 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 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会使利润率高低不同。因为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是按相反方向变化 的,资本周转速度与有机构成是相应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资本有机构成越高,资本周转速 度就越慢,则利润率就越低,反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则利润率就 这种情形同利润的性质是相互矛盾的。利润表现为总预付资本的产物,是和预付总资本相 联系的。只要预付总资本量相同,不管投入哪一个部门,不管资本有机构成多么不一致,都应 该得到相等的利润,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才符合利润的性质。投入等量资本如果不能 获得等量利润,那么,资本就会涌到利润高的部门,而撤出利润低的部门。长期下去,必然会 引起社会再生产比例的全面失调,资本主义整个生产体系也就会走向瓦解、崩溃。 这个矛盾简单来说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等量资本所生产的商品,如果按价值出 售,各个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就不一样:各个生产部门如果获得相等的利润,商品就不应按 价值出售。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而又不违反商品价值有关规律呢?总 的来说,差别利润率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而趋向平均化。 竞争从生产者之间来看,有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各 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社会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 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 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 竞争的手段主要是把资本在部门之间进行转移。所谓资本转移,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把原有资 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人利润率高的部门,即原有资本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转移流动:二是把 新的资本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投入。通过资本转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 化,引起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价格涨落,利润率有升有降,直到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 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 率。 【辅助阅读】 利润率的高低既然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那么,它也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 解答:①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 比率。②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由于预付 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剩余价值率揭示了资本 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此题要求考生能区别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比较两者的不同点,指出利 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该题的解题思路应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概念入 手,由于两者在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 值率,利润率不能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二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基本内容】 1.部门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各个生产部门由于产品性质和技术水平不同,资本的有机构成和 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 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会使利润率高低不同。因为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是按相反方向变化 的,资本周转速度与有机构成是相应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资本有机构成越高,资本周转速 度就越慢,则利润率就越低,反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则利润率就 高。 这种情形同利润的性质是相互矛盾的。利润表现为总预付资本的产物,是和预付总资本相 联系的。只要预付总资本量相同,不管投入哪一个部门,不管资本有机构成多么不一致,都应 该得到相等的利润,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才符合利润的性质。投入等量资本如果不能 获得等量利润,那么,资本就会涌到利润高的部门,而撤出利润低的部门。长期下去,必然会 引起社会再生产比例的全面失调,资本主义整个生产体系也就会走向瓦解、崩溃。 这个矛盾简单来说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等量资本所生产的商品,如果按价值出 售,各个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就不一样;各个生产部门如果获得相等的利润,商品就不应按 价值出售。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而又不违反商品价值有关规律呢?总 的来说,差别利润率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而趋向平均化。 竞争从生产者之间来看,有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各 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社会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 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 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 竞争的手段主要是把资本在部门之间进行转移。所谓资本转移,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把原有资 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人利润率高的部门,即原有资本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转移流动;二是把 新的资本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投入。通过资本转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 化,引起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价格涨落,利润率有升有降,直到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 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平均利润率是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了社会资本的增殖程度 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 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不一致了,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也不相 等: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价格低于价值,平均利润也小于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 门,价格高于价值,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同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一致的部 门,价格等于价值,平均利润等于剩余价值。从社会资本总额角度来看,高低相抵,一部门所 失正为另一部门所得,价格同价值一致,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相等。可见,平均利润率形成的 过程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于是,前面提出的矛盾解决了。平 均利润率形成后,既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又没有违反商品价值的有关规律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门的利润水平,二是社会总资本在不 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 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而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 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平均利润率不是绝对平均,各部门仍存在差别,但从长期来看,是 个平均化的趋势 2.平均利润率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发生了变 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存在着差别,从而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前面我们已经说明,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使利润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而可变 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作用看不见了。但这种转化还只是性质上的转化.整个部门的利润量 同剩余价值量仍然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还不存在量上的差别。然而,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利 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差别。各个部 门的利润量都是与本部门的总资本量成正比例,而不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的,只要是 等量资本,就可以获得等量利润。这样,利润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被完全掩盖起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看不见了 利润只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物。总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 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1.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同一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 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展开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使同类商品形成由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从而成为不同部门之间展开竞争的前提和基础。 2.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就不同。这 样,相同数量资本投资于不同部门获得的利润也就不同。于是,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展开了以 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使各部门的的生产情况和供求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价格涨落,利 润率有升有降,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概念辨析】 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 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区别在于:①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 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②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平均利润 率反映了社会资本的增殖程度 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 本主义剥削关系
平均利润率是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了社会资本的增殖程度。 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 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不一致了,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也不相 等: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价格低于价值,平均利润也小于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 门,价格高于价值,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同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一致的部 门,价格等于价值,平均利润等于剩余价值。从社会资本总额角度来看,高低相抵,一部门所 失正为另一部门所得,价格同价值一致,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相等。可见,平均利润率形成的 过程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于是,前面提出的矛盾解决了。平 均利润率形成后,既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又没有违反商品价值的有关规律。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门的利润水平,二是社会总资本在不 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 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而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 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平均利润率不是绝对平均,各部门仍存在差别,但从长期来看,是 一个平均化的趋势。 2.平均利润率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发生了变 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存在着差别,从而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前面我们已经说明,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使利润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而可变 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作用看不见了。但这种转化还只是性质上的转化.整个部门的利润量 同剩余价值量仍然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还不存在量上的差别。然而,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利 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差别。各个部 门的利润量都是与本部门的总资本量成正比例,而不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的,只要是 等量资本,就可以获得等量利润。这样,利润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被完全掩盖起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看不见了, 利润只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物。总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 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1.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同一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 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展开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使同类商品形成由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从而成为不同部门之间展开竞争的前提和基础。 2.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就不同。这 样,相同数量资本投资于不同部门获得的利润也就不同。于是,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展开了以 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使各部门的的生产情况和供求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价格涨落,利 润率有升有降,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概念辨析】 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 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区别在于:①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 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②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平均利润 率反映了社会资本的增殖程度。 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 本主义剥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