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 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 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 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 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意义 【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 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 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 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来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以及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的借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基本内容】 1.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涵义:(1)指节约、精打细算:(2)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 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③3)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4)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学最初是研究家庭管理问题的,后来发展到研究全社会的经济问题,便出现了政治经 济学。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的经济行为。 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被人误解的两个方面是:(1)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也讲经济 的学科,是政治加经济。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中的“政治”,是指它的研究超 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也表示突破了原来经济学局限于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2)认为“政治经济学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语。这一误解有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反对把“政治经济学”称 作“经济学”,认为改变称谓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和非政治的倾向;另一种是主张将“政治经济 学”改为“经济学”,认为改用“经济学”概念可以摆脱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一词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17世纪就有了政治经济学概念。1767年,英国 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首次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书名。到19世纪,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 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 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 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 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物质 资料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意义 【本章小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 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 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 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来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以及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的借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基本内容】 1.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涵义:⑴指节约、精打细算:⑵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 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⑶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⑷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学最初是研究家庭管理问题的,后来发展到研究全社会的经济问题,便出现了政治经 济学。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的经济行为。 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被人误解的两个方面是: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也讲经济 的学科,是政治加经济。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中的“政治”,是指它的研究超 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也表示突破了原来经济学局限于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⑵认为“政治经济学”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语。这一误解有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反对把“政治经济学”称 作“经济学”,认为改变称谓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和非政治的倾向;另一种是主张将“政治经济 学”改为“经济学”,认为改用“经济学”概念可以摆脱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一词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17世纪就有了政治经济学概念。1767年,英国 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首次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书名。到19世纪,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
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大都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作政治经济学。无论是在马克思的 著作中,还是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在现实中,不存在 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区别,只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属于理论经济学学科。 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6世纪。重商主义是第一个学派,它从全国范围考察社会经济 现象,用商人的观点研究经济生活中的问题。17世纪中叶,出现了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 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 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 学虽有一定的科学成分,对经济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它把资本主义看作自然 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正确揭示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因而在理论上的缺陷和错误是不 可避免的 19世纪30年代产生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 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 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 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 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创立,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 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 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创建了科 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氽价值学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现实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研究和阐 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使用了大量的英国官方文献和统计资料,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经 济学著作。他不仅进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规范分析,也进行实证分析。马克思从当时资本主义 经济最发达的英国,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多层面经济关系的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经 济产生、发展的规律,这对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条,它提供给我 们的首先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某些具体论断, 在另外的历史条件下就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 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而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物质利 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他 们对经济现象的发展所作的分析也不相同。不同的阶级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 治经济学,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资产 阶级政治经济学经历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两个阶段。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 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
2 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大都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作政治经济学。无论是在马克思的 著作中,还是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在现实中,不存在 “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区别,只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属于理论经济学学科。 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6世纪。重商主义是第一个学派,它从全国范围考察社会经济 现象,用商人的观点研究经济生活中的问题。17世纪中叶,出现了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 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 密(1723一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一1823年)最后完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 学虽有一定的科学成分,对经济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它把资本主义看作自然 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正确揭示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因而在理论上的缺陷和错误是不 可避免的。 19世纪30年代产生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 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 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 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 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创立,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 质的关系,第—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 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创建了科 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现实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研究和阐 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使用了大量的英国官方文献和统计资料,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经 济学著作。他不仅进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规范分析,也进行实证分析。马克思从当时资本主义 经济最发达的英国,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多层面经济关系的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经 济产生、发展的规律,这对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条,它提供给我 们的首先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某些具体论断, 在另外的历史条件下就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 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而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物质利 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他 们对经济现象的发展所作的分析也不相同。不同的阶级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 治经济学,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资产 阶级政治经济学经历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两个阶段。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 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
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 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思想与理论,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和进行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 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作 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其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 因此,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方面,既不同于以往的剥削阶级要受到狭隘的 阶级私利的局限,又没有阶级的偏见妨碍他们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能 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无产阶级越是如实地 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揭示出来,并深刻地认识和正确地予以利用,就越是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越是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阶级性和科学性能够而且也应当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所揭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客观实际的真实 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它不仅不断经受着实践 的检验,而且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大的 发展,它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 思想与理论,特别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重点难点分析】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中,首先要理解的是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济学没有形成一门独 立的学科,只有当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确立之后,才使政治 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其次,要理解的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即它与经济学的关系。最 初经济学研究的是家庭管理问题,后来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管理问题时,被称作政治 经济学,这并不是说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要避免理解上存在的两种误解。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是同义语。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首先要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上说明它的阶级性,说明在阶级社会中,人们所处的 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也必然不同,从而就有了不同性质的政治经 济学。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上说明它的科学性,即它所揭示的社会发展 规律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最后,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 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方 面,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 【概念辨析】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①从历史发展角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己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 度看 生,但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生,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从研究的范围主要研究家庭管理问题 进一步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 的管理问题 ③从学科名称的 二者是同义语,可以通用 使用上看
3 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 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思想与理论,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和进行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 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作 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其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 因此,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方面,既不同于以往的剥削阶级要受到狭隘的 阶级私利的局限,又没有阶级的偏见妨碍他们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能 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无产阶级越是如实地 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揭示出来,并深刻地认识和正确地予以利用,就越是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越是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阶级性和科学性能够而且也应当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所揭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客观实际的真实 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它不仅不断经受着实践 的检验,而且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大的 发展,它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 思想与理论,特别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重点难点分析】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中,首先要理解的是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济学没有形成一门独 立的学科,只有当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确立之后,才使政治 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其次,要理解的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即它与经济学的关系。最 初经济学研究的是家庭管理问题,后来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管理问题时,被称作政治 经济学,这并不是说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要避免理解上存在的两种误解。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是同义语。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首先要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上说明它的阶级性,说明在阶级社会中,人们所处的 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也必然不同,从而就有了不同性质的政治经 济学。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上说明它的科学性,即它所揭示的社会发展 规律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最后,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 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方 面,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概念辨析】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①从历史发展角 度看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已 产 生,但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 生,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从研究的范围 看 主要研究家庭管理问题 进一步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 的管理问题 ③从学科名称的 使用上看 二者是同义语,可以通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不仅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而还体现在它是一门 开放性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学科上。所谓开放性,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 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基础 说明了它是一个开放的客观真理的系统。所谓创新性,就是说它既不囿于前人已进行的理论分 析和得出的理论结论,也不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的要求,解决了 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 了划时代的变革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基本内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和 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 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 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有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如矿藏、原始森林等;有劳动的生产物, 如棉花、砖瓦等。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 道路等。在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作为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些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 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2.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 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以及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 学知识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 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 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 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高度 发展,主要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 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 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不仅考察直接 生产过程,而且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 相联系的环节,从而也就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上述诸方面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 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 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所谓生产起决定作用,包括两方面 涵义:(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2)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 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但是,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反作用于生产。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还是
4 【辅助阅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不仅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而还体现在它是一门 开放性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学科上。所谓开放性,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 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基础 说明了它是一个开放的客观真理的系统。所谓创新性,就是说它既不囿于前人已进行的理论分 析和得出的理论结论,也不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的要求,解决了 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 了划时代的变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基本内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和 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 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 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有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如矿藏、原始森林等;有劳动的生产物, 如棉花、砖瓦等。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 道路等。在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作为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些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 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2.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 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以及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 学知识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 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 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 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高度 发展,主要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 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 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不仅考察直接 生产过程,而且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 相联系的环节,从而也就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上述诸方面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 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 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所谓生产起决定作用,包括两方面 涵义:⑴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⑵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 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但是,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反作用于生产。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还是
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 生产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与消费对生产的发展、经济增长也会起不同程度的决定作用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消费需求三个因 素拉动的。如果生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必然会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而 产品销售率的高低,就与上述三个因素的拉动作用有关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 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才得以实现的,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 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作用:反之, 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表述,还重视对经济 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 然趋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第一,任 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 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 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创造某 一种新的经济条件,可以改变甚至消灭一种原有的经济条件。原有的经济条件消灭了,以此为 基础的原有的经济规律便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在新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就 出现了新的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创造、改变或消灭经济条件的行动本身,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必须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来进行。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 的摆布。相反,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人们 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所谓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制定经济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自己的 经济活动,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 深刻,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 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 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 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不同阶级对 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经济规律深藏在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部,它的作 用总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才能贯彻和实现。因此,要深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还必 须重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考察和研究。 4.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在社会生 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 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 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1)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各 种类型的、性质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生 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 关系会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
5 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 生产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与消费对生产的发展、经济增长也会起不同程度的决定作用。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消费需求三个因 素拉动的。如果生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必然会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而 产品销售率的高低,就与上述三个因素的拉动作用有关。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 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才得以实现的,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 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作用;反之, 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表述,还重视对经济 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 然趋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第一,任 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 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 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创造某 一种新的经济条件,可以改变甚至消灭一种原有的经济条件。原有的经济条件消灭了,以此为 基础的原有的经济规律便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在新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就 出现了新的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创造、改变或消灭经济条件的行动本身,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必须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来进行。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 的摆布。相反,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人们 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所谓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制定经济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自己的 经济活动,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 深刻,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⑴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 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 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⑵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 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⑶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不同阶级对 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经济规律深藏在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部,它的作 用总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才能贯彻和实现。因此,要深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还必 须重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考察和研究。 4.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在社会生 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 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 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各 种类型的、性质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生 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⑵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 关系会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