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台山日记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 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 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 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 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 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 绘 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 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 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 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 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 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 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 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
游 天 台 山 日 记 天 台 山 , 在 今 浙 江 天 台 县 北 , 有 华 顶 、 赤 城 、 琼 台 、 桃 源 、 寒 岩 等 名 景 , 其 中 以 石 梁 飞 瀑 最 为 著 名 。 该 记 先 略 叙 一 路 风 光 美 景 , 再 着 重 记 叙 登 华 顶 峰 , 观 断 桥 、 珠 帘 瀑 布 , 对 华 顶 峰 景 色 以 及 草 木 异 状 亦 有 一 定 描 绘 , 而 对 断 桥 、 珠 帘 之 水 的 描 写 则 尤 为 细 致 , 对 水 石 交 映 、 潭 深 水 急 之 势 颇 有 重 笔 。 对 明 岩 石 洞 之 阔 大 、 洞 外 石 壁 高 耸 之 奇 也 写 得 气 势 非 凡 。 其 后 对 寒 岩 、 鸣 玉 涧 、 琼 台 等 各 景 也 一 一 描 绘 。 此 为 徐 霞 客 初 游 天 台 山 时 所 记 , 时 间 是 公 元 1 6 1 3 年 , 在 公 元 1 6 3 2 年 他 又 再 次 游 览 并 另 作 一 记 。 该 记 基 本 上 反 映 了 天 台 山 的 全 貌 , 其 语 言 清 新 朴 素 , 精 练 准 确 , 从 此 篇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徐 霞 客 游 记 的 基 本 风 格 。 癸 丑 ( 公 元 1 6 1 3 年 ) 之 三 月 晦 每 月 最 末 一 天 为 晦 自 宁 海 出 西 门 。 云 散 日 朗 , 人 意 山 光 , 俱 有 喜 态 。 三 十 里 , 至 梁 隍 山 。 闻 此 於 菟 即 老 虎 夹 道 , 月 伤 数 十 人 , 遂 止 宿 。 四 月 初 一 日 早 雨 。 行 十 五 里 , 路 有 岐 , 马 首 西 向 台 山 , 天 色 渐 霁 。 又 十 里 , 抵 松 门 岭 , 山 峻 路 滑 , 舍 骑 步 行 。 自 奉 化 来 , 虽 越 岭 数 重 , 皆 循 山 麓 ; 至 此 迂 回 临 陟 , 俱 在 山 脊 。 而 雨 后 新 霁 晴 , 泉 声 山 色 , 往 复 创 变 , 翠 丛 中 山 鹃 映 发 , 今 人 游 天 台 山 日 记 · 1 ·
徐霞客游记 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 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 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 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 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 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 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 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 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晩 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向 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 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 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 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 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 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髙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 丽,一转一奇,殊慊@满足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 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 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 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 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 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
攀 历 忘 苦 。 又 十 五 里 , 饭 于 筋 竹 庵 。 山 顶 随 处 种 麦 。 从 筋 竹 岭 南 行 , 则 向 国 清 大 路 。 适 有 国 清 僧 云 峰 同 饭 , 言 此 抵 石 梁 , 山 险 路 长 , 行 李 不 便 , 不 若 以 轻 装 往 , 而 重 担 向 国 清 相 待 。 余 然 同 意 之 , 令 担 夫 随 云 峰 往 国 清 , 余 与 莲 舟 上 人 上 人 : 对 僧 人 的 尊 称 就 石 梁 道 。 行 五 里 , 过 筋 竹 岭 。 岭 旁 多 短 松 , 老 干 屈 曲 , 根 叶 苍 秀 , 俱 吾 阊 门 盆 中 物 也 。 又 三 十 余 里 , 抵 弥 陀 庵 。 上 下 高 岭 , 深 山 荒 寂 , 恐 藏 虎 , 故 草 木 俱 焚 去 。 泉 轰 风 动 , 路 绝 旅 人 。 庵 在 万 山 坳 低 洼 处 中 , 路 荒 且 长 , 适 当 其 半 , 可 饭 可 宿 。 初 二 日 饭 后 , 雨 始 止 。 遂 越 潦 积 水 攀 岭 , 溪 石 渐 幽 , 二 十 里 , 暮 抵 天 封 寺 。 卧 念 晨 上 峰 顶 , 以 朗 霁 为 缘 , 盖 连 日 晚 霁 , 并 无 晓 晴 。 及 五 更 梦 中 , 闻 明 星 满 天 , 喜 不 成 寐 。 初 三 日 晨 起 , 果 日 光 烨 烨 原 指 火 燃 极 旺 , 此 指 日 炽 , 决 策 向 顶 。 上 数 里 , 至 华 顶 庵 ; 又 三 里 , 将 近 顶 , 为 太 白 堂 , 俱 无 可 观 。 闻 堂 左 下 有 黄 经 洞 , 乃 从 小 径 。 二 里 , 俯 见 一 突 石 , 颇 觉 秀 蔚 。 至 则 一 发 僧 结 庵 于 前 , 恐 风 自 洞 来 、 以 石 甃 塞 堆 砌 填 塞 其 门 , 大 为 叹 惋 。 复 上 至 太 白 , 循 路 登 绝 顶 。 荒 草 靡 靡 , 山 高 风 冽 , 草 上 结 霜 高 寸 许 , 而 四 山 回 映 , 琪 花 玉 树 , 玲 珑 弥 望 。 岭 角 山 花 盛 开 , 顶 上 反 不 吐 色 , 盖 为 高 寒 所 勒 限 制 耳 。 仍 下 华 顶 庵 , 过 池 边 小 桥 , 越 三 岭 。 溪 回 山 合 , 木 石 森 丽 , 一 转 一 奇 , 殊 慊 q i è 满 足 所 望 。 二 十 里 , 过 上 方 广 , 至 石 梁 , 礼 佛 昙 花 亭 , 不 暇 细 观 飞 瀑 。 下 至 下 方 广 , 仰 视 石 梁 飞 瀑 , 忽 在 天 际 。 闻 断 桥 、 珠 帘 尤 胜 , 僧 言 饭 后 行 犹 及 往 返 , 遂 由 仙 筏 桥 向 山 后 。 越 一 岭 , 沿 涧 八 九 里 , 水 瀑 从 石 门 泻 下 , 旋 转 三 曲 。 上 层 为 断 桥 , 两 石 斜 合 , 水 碎 迸 石 间 , 汇 转 入 潭 ; 中 层 两 石 对 峙 如 门 , 水 为 门 束 , 势 甚 怒 ; 下 层 潭 口 颇 阔 , 泻 处 · 2 · 徐 霞 客 游 记
游天台山日记 如阈y门坎,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 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 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 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夜色四下, 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 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 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隕ki原意为垮塌,此处指河水奔 流迅猛,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 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 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 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 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 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 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 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 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 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 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 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 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 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 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 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
如 阈 y ù 门 坎 , 水 从 坳 中 斜 下 。 三 级 俱 高 数 丈 , 各 级 神 奇 , 但 循 级 而 下 , 宛 转 处 为 曲 所 遮 , 不 能 一 望 尽 收 , 又 里 许 , 为 珠 帘 水 , 水 倾 下 处 甚 平 阔 , 其 势 散 缓 , 滔 滔 汩 汩 。 余 赤 足 跳 草 莽 中 , 揉 木 缘 崖 意 指 攀 住 树 枝 爬 上 高 岩 , 莲 舟 不 能 从 。 暝 色 夜 色 四 下 , 始 返 。 停 足 仙 筏 桥 , 观 石 梁 卧 虹 , 飞 瀑 喷 雪 , 几 不 欲 卧 。 初 四 日 天 山 一 碧 如 黛 。 不 暇 晨 餐 , 即 循 仙 筏 上 昙 花 亭 , 石 梁 即 在 亭 外 。 梁 阔 尺 余 , 长 三 丈 , 架 两 山 坳 间 。 两 飞 瀑 从 亭 左 来 , 至 桥 乃 合 以 下 坠 , 雷 轰 河 隤 k ù i 原 意 为 垮 塌 , 此 处 指 河 水 奔 流 迅 猛 , 百 丈 不 止 。 余 从 梁 上 行 , 下 瞰 深 潭 , 毛 骨 俱 悚 。 梁 尽 , 即 为 大 石 所 隔 , 不 能 达 前 山 , 乃 还 。 过 昙 花 , 入 上 方 广 寺 。 循 寺 前 溪 , 复 至 隔 山 大 石 上 , 坐 观 石 梁 。 为 下 寺 僧 促 饭 , 乃 去 。 饭 后 , 十 五 里 , 抵 万 年 寺 , 登 藏 经 阁 。 阁 两 重 , 有 南 北 经 两 藏 。 寺 前 后 多 古 杉 , 悉 三 人 围 , 鹤 巢 于 上 , 传 声 嘹 呖 声 音 响 亮 而 清 远 , 亦 山 中 一 清 响 也 。 是 日 , 余 欲 向 桐 柏 宫 , 觅 琼 台 、 双 阙 , 路 多 迷 津 , 遂 谋 向 国 清 。 国 清 去 万 年 四 十 里 , 中 过 龙 王 堂 。 每 下 一 岭 , 余 谓 已 在 平 地 , 及 下 数 重 , 势 犹 未 止 , 始 悟 华 顶 之 高 , 去 天 非 远 ! 日 暮 , 入 国 清 , 与 云 峰 相 见 , 如 遇 故 知 , 与 商 探 奇 次 第 。 云 峰 言 : “ 名 胜 无 如 两 岩 , 虽 远 , 可 以 骑 行 。 先 两 岩 而 后 步 至 桃 源 , 抵 桐 柏 , 则 翠 城 、 赤 城 , 可 一 览 收 矣 。 ” 初 五 日 有 雨 色 , 不 顾 , 取 寒 、 明 两 岩 道 , 由 寺 向 西 门 觅 骑 。 骑 至 , 雨 亦 至 。 五 十 里 至 步 头 , 雨 止 , 骑 去 。 二 里 , 入 山 , 峰 索 水 映 , 木 秀 石 奇 , 意 甚 乐 之 。 一 溪 从 东 阳 来 , 势 甚 急 , 大 若 曹 娥 。 四 顾 无 筏 , 负 奴 背 而 涉 。 深 过 于 膝 , 移 渡 一 涧 , 几 一 时 。 三 里 , 至 明 岩 。 明 岩 为 寒 山 、 拾 得 隐 身 地 , 两 游 天 台 山 日 记 · 3 ·
徐霞客游记 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 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 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 weng cong草 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 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 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 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 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 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 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 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 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 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 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 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 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 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 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 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 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 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 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 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岀饭馆中,循坞山洼东
山 回 曲 , 《 志 》 所 谓 八 寸 关 也 。 入 关 , 则 四 周 峭 壁 如 城 。 最 后 , 洞 深 数 丈 , 广 容 数 百 人 。 洞 外 , 左 有 两 岩 , 皆 在 半 壁 ; 右 有 石 笋 突 耸 , 上 齐 石 壁 , 相 去 一 线 , 青 松 紫 蕊 , 翁 苁 w ē n g c ō n g 草 木 茂 盛 于 上 , 恰 与 左 岩 相 对 , 可 称 奇 绝 。 出 八 寸 关 , 复 上 一 岩 , 亦 左 向 。 来 时 仰 望 如 一 隙 , 及 登 其 上 , 明 敞 容 数 百 人 。 岩 中 一 井 。 曰 仙 人 井 , 浅 而 不 可 竭 。 岩 外 一 特 石 , 高 数 丈 , 上 岐 立 如 两 人 , 僧 指 为 寒 山 、 拾 得 云 。 入 寺 。 饭 后 云 阴 溃 散 , 新 月 在 天 , 人 在 回 岩 顶 上 , 对 之 清 光 溢 壁 。 初 六 日 凌 晨 出 寺 , 六 七 里 至 寒 岩 。 石 壁 直 上 如 劈 , 仰 视 空 中 , 洞 穴 甚 多 。 岩 半 有 一 洞 , 阔 八 十 步 , 深 百 余 步 , 平 展 明 朗 。 循 岩 石 行 , 从 石 隘 仰 登 。 岩 坳 有 两 石 对 耸 , 下 分 上 连 , 为 鹊 桥 , 亦 可 与 方 广 石 梁 争 奇 , 但 少 飞 瀑 直 下 耳 。 还 饭 僧 舍 , 觅 筏 渡 一 溪 。 循 溪 行 山 下 , 一 带 峭 壁 巉 崖 , 草 木 盘 垂 其 上 , 内 多 海 棠 紫 荆 , 映 荫 溪 色 , 香 风 来 处 , 玉 兰 芳 草 , 处 处 不 绝 。 已 至 一 山 嘴 , 石 壁 直 竖 涧 底 , 涧 深 流 驶 , 旁 无 余 地 。 壁 上 凿 孔 以 行 , 孔 中 仅 容 半 趾 脚 , 逼 身 而 过 , 神 魄 为 动 , 自 寒 岩 十 五 里 至 步 头 , 从 小 路 向 桃 源 。 桃 源 在 护 国 寺 旁 , 寺 已 废 , 土 人 茫 无 知 者 。 随 云 峰 莽 行 曲 路 中 , 日 已 堕 , 竟 无 宿 处 , 乃 复 问 至 坪 头 潭 。 潭 去 步 头 仅 二 十 里 , 今 从 小 路 , 返 迂 回 三 十 余 里 。 宿 。 信 桃 源 误 人 也 。 初 七 日 自 坪 头 潭 行 曲 路 中 三 十 余 里 , 渡 溪 入 山 。 又 四 五 里 山 口 渐 夹 狭 窄 , 有 馆 曰 桃 花 坞 。 循 深 潭 而 行 , 潭 水 澄 碧 , 飞 泉 自 上 来 注 , 为 鸣 玉 涧 。 涧 随 山 转 , 人 随 涧 行 。 两 旁 山 皆 石 骨 , 攒 簇 拥 峦 夹 翠 , 涉 目 成 赏 , 大 抵 胜 在 寒 、 明 两 岩 间 。 涧 穷 路 绝 , 一 瀑 从 山 坳 泻 下 , 势 甚 纵 横 。 出 饭 馆 中 , 循 坞 山 洼 东 · 4 · 徐 霞 客 游 记
游天台山日记 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 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 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 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 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 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 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 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南 行 , 越 两 岭 , 寻 所 谓 “ 琼 台 ” 、 “ 双 阙 ” , 竟 无 知 者 。 去 数 里 , 访 知 在 山 顶 。 与 云 峰 循 路 攀 援 , 始 达 其 巅 。 下 视 峭 削 环 转 , 一 如 桃 源 , 而 翠 壁 万 丈 过 之 。 峰 头 中 断 , 即 为 双 阙 ; 双 阙 所 夹 而 环 者 , 即 为 琼 台 。 台 三 面 绝 壁 , 后 转 即 连 双 阙 。 余 在 对 阙 , 日 暮 不 及 复 登 , 然 胜 风 景 已 一 日 尽 矣 。 遂 下 山 , 从 赤 城 后 还 国 清 , 凡 三 十 里 。 初 八 日 离 国 清 , 从 山 后 五 里 登 赤 城 。 赤 城 山 顶 圆 壁 特 起 , 望 之 如 城 , 而 石 色 微 赤 。 岩 穴 为 僧 舍 凌 杂 , 尽 掩 天 趣 。 所 谓 玉 京 洞 、 金 钱 池 、 洗 肠 井 , 俱 无 甚 奇 。 游 天 台 山 日 记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