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 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 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 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 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 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 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 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 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 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 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 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 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 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 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 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 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 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 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 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 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 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 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 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 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 “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 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 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银川一中 2012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每小题 3 分) 每年农历 7 月初 7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 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 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 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 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 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 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 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 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 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 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 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 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 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 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 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 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 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 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 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 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 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 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 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 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 “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 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 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 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不会轻易消散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 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 “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 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 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 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 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 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 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 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 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 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 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 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 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 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 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 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 “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十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 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 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 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 “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 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 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 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 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古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每小题 3 分)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 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 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 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 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 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 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 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 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 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 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 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 “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 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 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 息舍之 弃 D.贫者立券还 订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归券之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 ⑥置酒,召 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 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 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 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 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 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 者风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先秦诸子选读》课内翻译 (4)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 心下》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 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 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 息 捐: 舍弃 D.贫者立券还 之 立: 订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 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 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 之 ⑥置酒,召 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 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 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 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 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 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 者风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 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诸子选读》课内翻译 (4)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 心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 无与言之矣!(《庄子·徐五鬼》) (二)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8-9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 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9.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2)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况《劝学》) 受上赏; 受中赏 受下赏。(《战 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题中选定一道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 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 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 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 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 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 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 动的各色衣服
(5)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 无与言之矣!(《庄子·徐五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8-9 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 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9.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 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前出师表》) (2)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况《劝学》) (3) ,受上赏; ,受中赏; ,受下赏。(《战 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题中选定一道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 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 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 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 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 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 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 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 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 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 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 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 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 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 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 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 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 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 也许是她一牛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 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 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 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 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采,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 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 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楼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 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 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 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 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 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 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 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 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 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 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 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13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就是“寻找”的意 思,它与“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B.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感受, 同时也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④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 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 D.从第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 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E.“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句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 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怅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 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 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 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 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 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 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 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 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 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 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 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 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 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 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 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采,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 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 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楼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 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 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 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 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 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 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 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 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 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 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 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南方日报》2008 年 9 月 13 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就是“寻找”的意 思,它与“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B.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感受, 同时也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④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 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 D.从第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 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E.“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句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 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