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 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 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 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 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 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 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 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 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 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 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 “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 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 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 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 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 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 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 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 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 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 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 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 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 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宁夏银川一中 2013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 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 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 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 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 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 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 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 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 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 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 “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 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 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 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 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 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 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 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 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 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 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 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 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 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 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 然。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 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 德 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 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 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 扰民乱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 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 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 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 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 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 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 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 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 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 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 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 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 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 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 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 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 德。 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 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 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 扰民乱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 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 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 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 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 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 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 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 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 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 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 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 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 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 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 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 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
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 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 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描墓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 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 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 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 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 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3)髙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 竹 8.“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 分)
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 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 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 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门 徒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 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 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 林,当了道士。 B. 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 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 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 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 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下列句子。(1 0 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 分)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 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 竹。 8.“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 分)
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 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 (1)羽扇纶巾,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至人无己, 庄子 《逍遥游》 (4)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 难》) (5)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6)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 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髙梁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 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 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 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 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 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 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咱也就配这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 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 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 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 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 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 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 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 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 1 分) (1)羽扇纶巾,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至人无己, , 。庄子 《逍遥游》 (4)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 难》) (5)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6)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 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 年,鲁南山区,大豆高梁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 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 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 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 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 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 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 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 月当空。 1953 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 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 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 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 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 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 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 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一一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 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 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 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一一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 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 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 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 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 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 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 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一一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 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 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 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 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 凯迪拉克带不来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 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 “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情感和想法的变化。 C.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 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 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E.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 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2)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 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和现 实生活,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 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 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 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 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 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 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 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 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 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 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 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 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 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 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 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 凯迪拉克带不来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 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 “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 “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情感和想法的变化。 C. 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 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 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 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 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E. 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 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2)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 分) (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 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和现 实生活,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