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莘县实验高中 201l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提示: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将I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将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36分) (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奸佞(ning)熟稔(ren) 削(xue)足适履叨(dao)陪鲤对 B.撤(pie)开晕(yun)车 怏(yang)快不乐令人咋(e)舌 C.包扎(zha)纰(p)漏 沭猴而冠(guan)模棱(leng)两可 D.倨(ju)傲按捺(na) 退避三舍(she)差(cha)之毫厘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贸然 额首称庆 指手画脚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B.照相 坐壁上观 意气用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凑合 长年累月 暴虎冯河 见利思义,见危受命 D.绪言 异曲同工 掎角之势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今明后三天,我省湛江、珠海、汕头 香港、澳门的海面,将会出现今年以来 潮位最高、潮差最大的天文大潮。 ②我们对待屡教不改的人和 犯错误的同志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 ③雍正帝很自负地说:“朕虽不谓上等圣明之君,亦非庸愚下流之主, 官场和 下层的情形是我的优势 ④我正在欣赏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 我的身旁 A.及其偶尔熟习悠然自得 B.以及偶然熟习泰然自若 C.及其偶尔熟悉泰然自若 D.以及偶然熟悉悠然自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9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忽然变得有些特别了,成了多事之秋,危言耸听的说法 就是“冰川期”来了。 B.央行日前宣布大幅降息,让很多投资者感慨如今的理财真是愈来愈难:无论是信贷 类理财产品、票据类理财产品或者债券类产品,目前都面临收益率日益减少 C.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是被世界关注度更高的中国。适逢世界经济的下滑,作为最有 前途的新兴经济市场的中国,能否走出困境,担负起世界经济“救世主”的角色
山东省莘县实验高中 201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 文 试 题 提示:将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将 I 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将 II 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 I 卷(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 一、(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奸佞(nìng) 熟稔(rěn) 削(xuē)足适履 叨(dāo)陪鲤对 B.撇(piē)开 晕(yùn)车 怏(yàng)快不乐 令人咋(zé)舌 C.包扎(zhā) 纰(pī)漏 沭猴而冠(guàn) 模棱(1éng)两可 D.倨(jù)傲 按捺(nà) 退避三舍(shè) 差(chà)之毫厘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贸然 额首称庆 指手画脚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B.照相 坐壁上观 意气用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凑合 长年累月 暴虎冯河 见利思义,见危受命 D.绪言 异曲同工 掎角之势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今明后三天,我省湛江、珠海、汕头 香港、澳门的海面,将会出现今年以来 潮位最高、潮差最大的天文大潮。 ②我们对待屡教不改的人和 犯错误的同志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 ③雍正帝很自负地说:“朕虽不谓上等圣明之君,亦非庸愚下流之主, 官场和 下层的情形是我的优势。” ④我正在欣赏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 走过 我的身旁。 A.及其 偶尔 熟习 悠然自得 B.以及 偶然 熟习 泰然自若 C.及其 偶尔 熟悉 泰然自若 D.以及 偶然 熟悉 悠然自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2009 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忽然变得有些特别了,成了多事之秋,危言耸听的说法 就是“冰川期”来了。 B.央行日前宣布大幅降息,让很多投资者感慨如今的理财真是愈来愈难:无论是信贷 类理财产品、票据类理财产品或者债券类产品,目前都面临收益率日益减少。 C.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是被世界关注度更高的中国。适逢世界经济的下滑,作为最有 前途的新兴经济市场的中国,能否走出困境,担负起世界经济“救世主”的角色
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在后奥运时代的经济走向是否正确。 D.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品牌、产品、价格、服务的竞争,实质上却是所有 企业员工的品质和心态的竞争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1月10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启动了《‘大众汽车杯’感动中国·2010年年度人物》 的评选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感动中国”候选人 B.研究、认识眼睛的种种构造与功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这对我们发展 科学技术有重要的意义。 C.报告会结東了,但任长霞“我认为警察就是我的天职,为自己所执著追求的事业而 献身”的铿锵话语仍响彻在中原大地上 D.鲁迅对中国青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热 风·随感录四十一》)于是写下了这篇题为“死水”的文章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 于两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 庸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入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儿春秋。” 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 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己载说:“过漳河,入 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 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准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 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 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 说纷纭,但是如果査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 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 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 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 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两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 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 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粱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 帝 陵下,铜驰、石犬各二。”任坊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 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 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令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 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 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 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 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
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在后奥运时代的经济走向是否正确。 D.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品牌、产品、价格、服务的竞争,实质上却是所有 企业员工的品质和心态的竞争。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11 月 10 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启动了《‘大众汽车杯’感动中国·2010 年年度人物》 的评选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感动中国”候选人。 B.研究、认识眼睛的种种构造与功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这对我们发展 科学技术有重要的意义。 C.报告会结束了,但任长霞“我认为警察就是我的天职,为自己所执著追求的事业而 献身”的铿锵话语仍响彻在中原大地上。 D.鲁迅对中国青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热 风·随感录四十一》)于是写下了这篇题为“死水”的文章。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 于两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 庸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入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儿春秋。” 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 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己载说:“过漳河,入 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 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准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 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 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 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 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 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 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 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两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 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 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粱任防《述异记》载: “邺中铜脆乡魏武 帝 陵下,铜驰、石犬各二。”任坊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 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 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令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 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 2009 年岁末 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 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 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
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奷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 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 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10年03月02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曾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 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 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 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 在的基础。 7.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 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 考究,并不难寻其其体方位 C.已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 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 的体现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 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 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 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 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 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 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 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 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 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 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 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
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 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 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10 年 03 月 02 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曾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 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 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 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 在的基础。 7.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 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 考究,并不难寻其其体方位。 C.已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 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 的体现。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 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 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 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 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 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 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 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 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 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 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 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
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 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 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 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 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 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稀,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 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認詞②不法,周得其 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 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 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 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 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 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苜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 祖。太祖善之,拜扬威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 注:①榇(chen):棺材②認制,人名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霸为帅,屯于开阳 屯:驻扎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 诣:来到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竞 考:拷打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 逆:阻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祖之讨吕布也 俯察品类之盛 B.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C.清定海岱,功莫大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霸与战于逢龙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 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 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 来, 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B.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太祖命刘备见 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对刘备说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作客。后来臧霸从事認詞不遵守法,° 武周就拘押拷打認詞。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 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 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 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 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 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 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②不法,周得其 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 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 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 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 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 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 祖。太祖善之,拜扬威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 注:①榇(chèn):棺材 ②謥詷,人名。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霸为帅,屯.于开阳 屯:驻扎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 诣: 来到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竟 考:拷打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 逆:阻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太祖之.讨吕布也 俯察品类之.盛 B.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C.清定海岱,功莫大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霸与战于.逢龙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 ( )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 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 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 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 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 来, 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B.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太祖命刘备见 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对刘备说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作客。后来臧霸从事謥詷不遵守法度, 武周就拘押拷打謥詷。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 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 立即撤军。 第Ⅱ卷(14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中性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写清楚。 本卷11个小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3分) (2)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5分) (3)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 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 立即撤军。 第Ⅱ卷(114 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中性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 11 个小题,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 (3 分) (2)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5 分) (3)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 (2 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 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 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