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和性质 1、起源 A、产生于认识自然和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 尽、先民认识白然和战胜的能力有限。故将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逢产生 本性质 马克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 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 ①、神话是幻想和想象的产物 ②、神话始终不脱离自然和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希腊神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艺术 不可企及的规范 ③、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形态进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④、原始人创作神话的目的,在于借助幻想、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但神话虽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学,却含有文学的成份,具有艺术意味:神话是古代人民集体创作的 种具有艺术意味的口头文学,它以幻想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二、我国远古神话为何大量亡佚 ①、我国文字繁难: ②、时代过于久远: ③、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 教,不欲言鬼神 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④、未受到文人的重视: ⑤、“神话的历史化”(“爱凡麦化”) 三、关于《山海经》 1、成书时间与性 般以为,《山经》是战国初期或中期作品,《海经》成书较《山经》稍晚,但也当在秦统一以前 性质:司马迁:谈“怪物”:《汉书·艺文志》:数术之书:(刘歆《上山海经表》:地理博物的真实 记载之书:《隋书》、新旧唐书、《宋史》等:归入史部:(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归入小说家类: 鲁迅:一部巫书:后有不少学者认为其为一部可信的地理著作。 四、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一)反映和自然斗争的神话: ①、女娲补天: ②、羿射十日: 恩格斯曾:“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时代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 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③、精卫填海: 元好问诗云:“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泰庭” 清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 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第三节 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和性质 1、起源 A、产生于认识自然和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 B、先民认识自然和战胜的能力有限,故将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遂产生。 2、基本性质 马克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 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 ①、神话是幻想和想象的产物 ②、神话始终不脱离自然和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希腊神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艺术 不可企及的规范) ③、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形态进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④、原始人创作神话的目的,在于借助幻想、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但神话虽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学,却含有文学的成份,具有艺术意味:神话是古代人民集体创作的 一种具有艺术意味的口头文学,它以幻想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二、我国远古神话为何大量亡佚 ①、我国文字繁难: ②、时代过于久远: ③、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 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④、未受到文人的重视: ⑤、“神话的历史化”(“爱凡麦化”) 三、关于《山海经》 1、成书时间与性质 一般以为,《山经》是战国初期或中期作品,《海经》成书较《山经》稍晚,但也当在秦统一以前。 性质:司马迁:谈“怪物”;《汉书·艺文志》:数术之书;(刘歆《上山海经表》:地理博物的真实 记载之书;《隋书》、新旧唐书、《宋史》等:归入史部;(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归入小说家类; 鲁迅:一部巫书;后有不少学者认为其为一部可信的地理著作。 四、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一)反映和自然斗争的神话: ①、女娲补天: ②、羿射十日: 恩格斯曾:“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时代对于文明时代 一样,乃是 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③、精卫填海: 元好问诗云:“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清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 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④、夸父逐日: 屈原《天问》问道:太阳“出自汤谷,次于蒙犯,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⑤鲧禹治水 (二)反映社会斗争的神话 ①、黄帝擒蚩尤: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 五、古代神话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学龙为分人类童年时代这一水不复返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具有“水久的魅力 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泛而深刻。 (一、思想:如精卫、夸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死而后已”: 陶渊明:世外桃源:李白:“谈笑安黎元”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素材:后世文人对上古神话中趣材多有利用。 (三)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 (四)、文学形象:悲剧艺术 《离骚》、《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 思考题:1、我国古代神话为何大量亡佚? 2、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第二章 《诗经》 教学重点:《诗经》基本常识、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诗经》的成书、分期、分类 第一节《诗经》概说 、《诗经》的书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因收作品35篇,故取其成数,亦称《诗三百》。 《诗》真正被奉为经典,自汉武帝独尊儒学始。《诗三百》据说曾被孔子整理,故谓之《诗经》,与《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并称“五经” 《诗经》一书,在作品时代上,上起西周初年,下迄春秋中叶,跨度500多年:在地域分布上,东 至山东,西达陕西,北及河北,南抵湖北北部,中间尚有今河南,山西,区域异常广大:以作者来看, 既有王公贵族,又有平民奴隶。 二、《诗经》的成书 1、作品的收线 ①、“采诗说” A、西汉人写的《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B、西汉刘散《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道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 谣、歌戏。” C、东汉班周《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D、《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震木铎狗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 以闻于天子。故日:王者不窥偏户而知天下。” E、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诘》:“男女有所怨恨,相以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
④、夸父逐日: 屈原《天问》问道:太阳“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⑤ 鲧禹治水: (二)反映社会斗争的神话 ①、黄帝擒蚩尤: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 五、古代神话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古代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代这一永不复返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一)、思想:如精卫、夸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死而后已”; 陶渊明:世外桃源;李白:“谈笑安黎元”;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素材:后世文人对上古神话中题材多有利用。 (三)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 (四)、文学形象:悲剧艺术:《离骚》、《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 思考题:1、我国古代神话为何大量亡佚? 2、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第二章 《诗经》 教学重点:《诗经》基本常识、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诗经》的成书、分期、分类 第一节 《诗经》概说 一、《诗经》的书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因收作品 305 篇,故取其成数,亦称《诗三百》。 《诗》真正被奉为经典,自汉武帝独尊儒学始。《诗三百》据说曾被孔子整理,故谓之《诗经》,与《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并称“五经”。 《诗经》一书,在作品时代上,上起西周初年,下迄春秋中叶,跨度 500 多年;在地域分布上,东 至山东,西达陕西,北及河北,南抵湖北北部,中间尚有今河南,山西,区域异常广大;以作者来看, 既有王公贵族,又有平民奴隶。 二、《诗经》的成书 1、作品的收集 ①、“采诗说”: A、西汉人写的《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B、西汉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 谣、歌戏。” C、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D、《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震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 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E、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以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
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②、献诗说 A、《国语 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曲,史献书,师箴,腹赋,矇诵. (《邵公谏厉王弭谛》) B、《晋语》:“在列者献诗。” C、《毛诗·卷阿传》:“王使公脚献诗以陈其志。” ③、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者.三百 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说不确。 ④、综合说 A、根据十五国风的具体作品和去古未远的汉代大量采集诗歌的制度看,周代也可能存在采诗制 度。 B、根据雅、颂的具体作品看,周代同时也可能存在献诗制度 2、《诗经》的编订与成书时间: 编订者当为以周太师为首的众多王室乐官。 成书时间:最迟产生于孔子出生(前551)前。 三、《诗经》的分期 D、西周前期(自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约前十一世纪至前十世纪):《周颂》全部 部分《大雅》和少数《国风》。 ②、西周中后期(周懿王、夷王、厉王、宜王、幽王,约前九世纪至前8世纪):《小雅》,部分《大 雅3 ③、东周前期(自周平王至周定王,约前8世纪至前6世纪):大多数《国风》,及《鲁颂》、《商颂》 四、《诗经》在古代的应用和流传 (一)、先秦时期:功用主义倾向已十分明显 ①、周王朝观风知俗,考见得失的政治参考书。 ②、周干朝推行乐制度的工且书 ③、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 (礼记·王制: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汉书·艺文志》:“古者诸候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 ④、孔门传《诗》:强调经世致用。 《论语·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水鸟兽之名。·” 三国吴陆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开《诗经》博物学之先河。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天津人 民出版社1957。台湾学者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2000。耿焰《诗经中的经济作物》,台湾 商务印书馆1974。一 一参《读书》2003年七期、八期 《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 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二、自汉至清:《诗》的经学时代 ⊙经学: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其盛衰往往与其时政治相关。 股以“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治学者的主观思想。 经学于汉代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别。 自汉至清,《诗经》作为经学之一科,它被披上的经学外衣又有款式上的变化
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②、献诗说: A、《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邵公谏厉王弭谤》) B、《晋语》:“在列者献诗。” C、《毛诗·卷阿传》:“王使公卿献诗以陈其志。” ③、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者.三百 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说不确。 ④、综合说 A、根据十五国风的具体作品和去古未远的汉代大量采集诗歌的制度看,周代也可能存在采诗制 度。 B、根据雅、颂的具体作品看,周代同时也可能存在献诗制度。 2、《诗经》的编订与成书时间: 编订者当为以周太师为首的众多王室乐官。 成书时间:最迟产生于孔子出生(前 551)前。 三、《诗经》的分期 ①、西周前期(自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约前十一世纪至前十世纪):《周颂》》全部, 部分《大雅》和少数《国风》。 ②、西周中后期(周懿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约前九世纪至前 8 世纪):《小雅》,部分《大 雅》。 ③、东周前期(自周平王至周定王,约前 8 世纪至前 6 世纪):大多数《国风》,及《鲁颂》、《商颂》。 四、《诗经》在古代的应用和流传 (一)、先秦时期:功用主义倾向已十分明显 ①、周王朝观风知俗,考见得失的政治参考书。 ②、周王朝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书。 ③、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汉书·艺文志》:“古者诸候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 ④、孔门传《诗》:强调经世致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开《诗经》博物学之先河。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天津人 民出版社 1957。台湾学者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 2000。耿煊《诗经中的经济作物》,台湾 商务印书馆 1974。——参《读书》2003 年七期、八期 《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 语·季氏》: “不学诗,无以言。” (二)、自汉至清:《诗》的经学时代 。 ⊙ 经学: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其盛衰往往与其时政治相关。一 般以“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治学者的主观思想。 经学于汉代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别。 自汉至清,《诗经》作为经学之一科,它被披上的经学外衣又有款式上的变化
1、汉唐时期 ①、文人绩固生(“齐诗”) 西汉传《诗》者 鲁人申培(“鲁诗 “三家诗”一一《诗经》今文学派 ③、燕人韩婴(“韩诗” ④、毛亨毛装(“毛诗”) 《诗经》古文学派 汉串时期研究《诗经》的典籍芸作有三种需了解: 其 简称《诗序》。《诗序》 证史,具体指出每首诗篇的政治背景,或“ 分为(诗大序)和《诗小序,《诗小序)以史解诗,以诗 或“刺”:《诗大序》则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 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之怒,其政乖(不协调):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其二,郑玄之《毛诗郑笺》。 其三,唐孔颖达之《毛诗正义》。汉唐治《诗经》重美刺,可以上述三书为代表。 元明 :重义理 宋学以理说诗, “宋学”研《诗》之功:正确指出《诗经》中存在大量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如朱熹《诗集 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其弊 在于:指责这些民间诗是“淫奔之诗”,另外在以理说《诗》时,常主观随意,空洞迂腐。 3、清代:“汉学”复兴,注重考据,宗“毛”攻“宋”。 ▲自汉至清,研究《诗经》的经学家或多或少在艺术形式上有所涉及,如关于(诗》的体裁(晋考 虞《文章流别论》):关于《诗》的意境(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等。但直至梁启超,方开始要打破经 学思想的束缚,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诗经》条指出:“诗三百篇,为我国最古而最优美的文学 作品。”他提出解读《诗经》最基本原则:“故治诗者宜以全诗作文学品读,专从其抒写情感处注意而赏 玩之,则诗之真价值乃见也。” 近代《诗经》研究的开山人胡适在其《谈谈诗经》(1925 一文中指出:“《诗经》不是一部经典 从前的人把这部《诗经》都看得非常神圣,说它是一部经典,我们现在要打破这个观念:假若这个观念 不能打破,《诗经》简直可以不研究了。因为《诗经》并不是一部圣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经典。”他 强调“用文学的眼光来读《诗》”,认为“没右文学的鉴常力与想象力的人,不能诗《诗》”(《胡话的日 记》)。 四、《诗经》的分类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具体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领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古今学人据此说 大休将风、雅、颂作为《诗的体制分类:将赋、比、兴作为(诗》的表现手法 《诗经》单看目录,有诗311篇,分为《国风》、《小雅》、《大雅》、《周颈》、《鲁颂》、《商颂》,其 中《小雅》的六篇有目(篇名)无辞。具体篇目上: 《十五国风》(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邓风》19,《部风》10.《卫风》10篇. 《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 篇,《桧风》4篇, 《曹风》4篇,《豳风》7篇 《小雅》74篇 《大雅》31篇 《周颂》31篇 《鲁倾》4篇 《商颂》5篇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的原因:
1、汉唐时期 ①、齐人辕固生(“齐诗”) ②、鲁人申培(“鲁诗”) “三家诗”——《诗经》今文学派 ③、燕人韩婴 (“韩诗”) ④、毛亨毛苌 (“毛诗”)——《诗经》古文学派 汉唐时期研究《诗经》的典籍著作有三种需了解: 其一,《毛诗序》,简称《诗序》。《诗序》分为《诗大序》和《诗小序》。《诗小序》以史解诗,以诗 证史,具体指出每首诗篇的政治背景,或“美”或“刺”;《诗大序》则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 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之怒,其政乖(不协调);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其二,郑玄之《毛诗郑笺》。 其三,唐孔颖达之《毛诗正义》。汉唐治《诗经》重美刺,可以上述三书为代表。 汉儒治经,重考据训诂,称“汉学”,即“朴学”。 2、宋元明时期:重义理 宋学以理说诗。 “宋学”研《诗》之功:正确指出《诗经》中存在大量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如朱熹《诗集 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其弊 在于:指责这些民间诗是“淫奔之诗”,另外在以理说《诗》时,常主观随意,空洞迂腐。 3、清代:“汉学”复兴,注重考据,宗“毛”攻“宋”。 ▲自汉至清,研究《诗经》的经学家或多或少在艺术形式上有所涉及,如关于《诗》的体裁(晋挚 虞《文章流别论》);关于《诗》的意境(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等。但直至梁启超,方开始要打破经 学思想的束缚,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诗经》条指出:“诗三百篇,为我国最古而最优美的文学 作品。”他提出解读《诗经》最基本原则:“故治诗者宜以全诗作文学品读,专从其抒写情感处注意而赏 玩之,则诗之真价值乃见也。” 近代《诗经》研究的开山人胡适在其《谈谈诗经》(1925)—文中指出:“《诗经》不是一部经典。 从前的人把这部《诗经》都看得非常神圣,说它是一部经典,我们现在要打破这个观念;假若这个观念 不能打破,《诗经》简直可以不研究了。因为《诗经》并不是一部圣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经典。”他 强调“用文学的眼光来读《诗》”,认为“没有文学的鉴赏力与想象力的人,不能读《诗》”(《胡适的日 记》)。 四、《诗经》的分类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具体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古今学人据此说,大体将风、雅、颂作为《诗》的体制分类;将赋、比、兴作为《诗》的表现手法。 《诗经》单看目录,有诗 311 篇,分为《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其 中《小雅》的六篇有目(篇名)无辞。具体篇目上: 《十五国风》(160 篇):《周南》11 篇,《召南》14 篇 ,《邶风》19,《鄘风》10,《卫风》10 篇, 《王风》10 篇,《郑风》21 篇,《齐风》11 篇,《魏风》7 篇,《唐风》12 篇,《秦风》10 篇,《陈风》10 篇,《桧风》4 篇,《曹风》4 篇,《豳风》7 篇。 《小雅》74 篇 《大雅》31 篇 《周颂》31 篇 《鲁倾》4 篇 《商颂》5 篇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的原因: 西汉传《诗》者
(一)、《毛诗序》认为: 《风》的功用:教化和讽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上,主文而谲谏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诚,故日风。” 《雅》的功用:纠察王者的政治。“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文有《小 雅》焉,有《大雅》焉。” 《领》的功用:赞美神灵,歌颂君王。“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神明者也。” (二)、南宋郑椎《诗辩妄》: 风:“乡士之音日风。”即“风为地方乐曲。朱嘉:“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雅”:“朝廷之音日雅。”即 “雅”是朝廷乐曲。 领:“宗庙之音曰颂”。《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就性质与作 用言,符合实际,然未与音乐挂钩。后朱熹概括为:“颂者,宗庙之乐歌”(《诗集传》),准确,即宗庙 祭祀之乐。 ▲综合郑、朱及近代研究:《诗经》的分类主要立足音乐 ,并考虑了音乐和地区的关 。风:指乐 曲。国风: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曲(土乐:雅: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朝廷正乐(“王风”: 己是东周):颂:宗庙祭祀之乐。又“变风”、“变雅”之概念。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反映生产劳动的诗篇 《周南·紫营》: 清方出润《诗经原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 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 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闻一多: 现在请你再把诗读一遗,抓紧那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都结籽了,满 山谷是采芣的妇女,满山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 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魇辅,一个巧笑,急忙的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的替她 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转着歌声 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班 欢. 反映农事的名篇是《豳风·七月》,该诗结构上基本上按季节顺序与农事特点来写,结构完整。 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体,着力铺陈奴隶的艰辛与痛苦,并处处运用对比,从而对农奴寄予同情,对农 奴主予以鞭挞。语言自然,通真感人。 二、抒写爱情婚姻的篇什 朱熹《诗集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周礼·媒氏》:“仲春之月,欢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一)、《毛诗序》认为: 《风》的功用:教化和讽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故曰风。” 《雅》的功用:纠察王者的政治。“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文有《小 雅》焉,有《大雅》焉。” 《颂》的功用:赞美神灵,歌颂君王。“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神明者也。” (二)、南宋郑樵《诗辩妄》: 风:“乡土之音曰风。”即“风”为地方乐曲。朱熹:“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雅”:“朝廷之音曰雅。”即“雅”是朝廷乐曲。 颂:“宗庙之音曰颂”。《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就性质与作 用言,符合实际,然未与音乐挂钩。后朱熹概括为:“颂者,宗庙之乐歌”(《诗集传》),准确,即宗庙 祭祀之乐。 ▲综合郑、朱及近代研究:《诗经》的分类主要立足音乐,并考虑了音乐和地区的关系。风:指乐 曲。国风: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曲(土乐);雅: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朝廷正乐(“王风”: 已是东周);颂:宗庙祭祀之乐。又“变风”、“变雅”之概念。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生产劳动的诗篇 《周南·芣苢》: 清方出润《诗经原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 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 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闻一多: 现在请你再把诗读一遍,抓紧那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都结籽了,满 山谷是采芣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 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魇辅,一个巧笑,急忙的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的替她 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转着歌声——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 欢.。 反映农事的名篇是《豳风·七月》,该诗结构上基本上按季节顺序与农事特点来写,结构完整。 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体,着力铺陈奴隶的艰辛与痛苦,并处处运用对比,从而对农奴寄予同情,对农 奴主予以鞭挞。语言自然,逼真感人。 二、抒写爱情婚姻的篇什 朱熹 《诗集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周礼·媒氏》:“仲春之月,欢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