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模汇编社科文 2015年济南市一模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家园城市 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 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 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 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 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 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 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因 为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而且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 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 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 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增加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 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 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 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 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 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髙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 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 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 抑与紧张。 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 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 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 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 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 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城市是从 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 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 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 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 6.下列对文章中心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雷同化的弊端十分突出
2015 年一模汇编社科文 2015 年济南市一模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家园城市 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 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开始, 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 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 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 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 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因 为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而且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 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 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 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增加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 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 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 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 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 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 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 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 抑与紧张。 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 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 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 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 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 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城市是从 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 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 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 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6.下列对文章中心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雷同化的弊端十分突出
C.家园城市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四大方面的问题。 D.家园城市是凸显精神家园追求的城市建设新概念 6.D 7.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能体现“家园城市”内涵的一项是 新建小区附设幼儿园、小超市、健身广场,楼间绿地铺设鹅卵石小道,更有 木质排椅供人休憩 B.在城市文化广场旁边建设80层的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新地标的计划因破坏 场美感被否决 C.建设“世界之窗”,微缩故宫、凯旋门,金字塔等世界知名文化景观,增加 城市的历史感。 D.城市的南部山清水秀,进行保护性开发,成为人们假日休闲,放松身心,亲 近自然的天然氧吧。 7.C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城市的雷同,可城市的雷同又是文化缺失的表现 B.家园城市必须能够提供充足的小尺度公共空间来减少城市疾病的发生 C.合理的城市布局,要恰当处理建筑的虚实关系,为人们营造开阔的空间 D.城市统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是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8.B 2015年青岛市一模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的颜色 聂还贵 人类发明创造的物质成果,谓之文明,而文化则是文明成果里的声息萦回。文明 为物质属性,文化乃精神氤氲。如仰韶文化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皆属仰韶文明,透 过这些历史遗存之物,所传达出的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 方式、礼仪习俗,便是文化。任何一种文明,都必然沉蕴着创造者的主观意图 定的文明,既是一定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又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扬弃发展。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魄,文以铸之。任何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 造力的辉煌灿烂中,都熔铸和闪耀着文化力量的华彩光芒 文化,就个人言之,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放之民族和 国家层面观照,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维度的指向与牵引,是一个国家和 民族跻身世界之林的身份证明。房龙说:中国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 的名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群体印象、集体记忆,是一代代族人群 体累积传承的风俗、习惯、道德、生活理念等的总和,俨然中国古人讲的那个 礼”。一个人的文化,是其所属民族、家族、家庭集体记忆,以及职业气息熏 陶与周围环境影响等纷繁因素交汇、融合、雕琢的产物。由此,文化便成为一个 人对事物判定、鉴别的规则,以及坚守和遵循的秩序、礼数、礼节,成为大到一 个民族小至一个人在特定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条件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生 活方式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文化以力量的方式存在与显现,这力量像无形无状的风, 隐蔽在时间深处。其功能在于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一国历史上的版 图伸缩,政权延更,都不是民族融合的最后解释。惟有文化,尤其核心价值观趋
C.家园城市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四大方面的问题。 D.家园城市是凸显精神家园追求的城市建设新概念。 6. D 7.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能体现“家园城市”内涵的一项是 A.新建小区附设幼儿园、小超市、健身广场,楼间绿地铺设鹅卵石小道,更有 木质排椅供人休憩。 B.在城市文化广场旁边建设 80 层的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新地标的计划因破坏广 场美感被否决。 C.建设“世界之窗”,微缩故宫、凯旋门,金字塔等世界知名文化景观,增加 城市的历史感。 D.城市的南部山清水秀,进行保护性开发,成为人们假日休闲,放松身心,亲 近自然的天然氧吧。 7.C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城市的雷同,可城市的雷同又是文化缺失的表现。 B.家园城市必须能够提供充足的小尺度公共空间来减少城市疾病的发生。 C.合理的城市布局,要恰当处理建筑的虚实关系,为人们营造开阔的空间。 D.城市统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是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8.B 2015 年青岛市一模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文化的颜色 聂还贵 人类发明创造的物质成果,谓之文明,而文化则是文明成果里的声息萦回。文明 为物质属性,文化乃精神氤氲。如仰韶文化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皆属仰韶文明,透 过这些历史遗存之物,所传达出的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 方式、礼仪习俗,便是文化。任何一种文明,都必然沉蕴着创造者的主观意图; 一定的文明,既是一定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又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扬弃发展。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魄,文以铸之。任何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 造力的辉煌灿烂中,都熔铸和闪耀着文化力量的华彩光芒。 文化,就个人言之,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放之民族和 国家层面观照,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维度的指向与牵引,是一个国家和 民族跻身世界之林的身份证明。房龙说:中国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 的名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群体印象、集体记忆,是一代代族人群 体累积传承的风俗、习惯、道德、生活理念等的总和,俨然中国古人讲的那个 “礼”。一个人的文化,是其所属民族、家族、家庭集体记忆,以及职业气息熏 陶与周围环境影响等纷繁因素交汇、融合、雕琢的产物。由此,文化便成为一个 人对事物判定、鉴别的规则,以及坚守和遵循的秩序、礼数、礼节,成为大到一 个民族小至一个人在特定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条件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生 活方式。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文化以力量的方式存在与显现,这力量像无形无状的风, 隐蔽在时间深处。其功能在于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一国历史上的版 图伸缩,政权延更,都不是民族融合的最后解释。惟有文化,尤其核心价值观趋
向认同,方能聚成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终极力量。精神属性的文化,常常通 过有形的文化符号,物化为可感可触的直观形象。夏陶、商铜、周漆、汉玉、魏 像、唐俑、宋瓷、明木、清画,所以成为一个朝代的标识,不完全因为艺术美感, 更在于它们承运着历史的底蕴,传递着人类文明的信息,跳动着所属时代的文化 脉搏。 在文化诞生之前,人类并无历史可言。“文明”与“文化”,在欧洲语言里,始 用于中世纪启蒙运动。据拉丁语考,文化来自乡间,起源于农民的麦田果园;文 明发端于城市,来自公民的都市世界。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初见于春秋战 国时期,并往往交叉使用,之后汉晋南北朝一脉传袭。文化是活变的,发展的, 其以优美曲线画出自己的历史形态,并在与文明演进相呼应中不断谱唱扬弃与创 新的乐章。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既鼓动着文化的推陈出 新,又镌刻着文化反哺的鲜明业绩。人类迄今演绎重大文明进化过程为:渔猎文 明一一农业文明一一工业文明一一生态文明。与人类物质文明阶段相对应,理念 的人类文化发展模式依次呈现为:自然文化一一人文文化一一科学文化一一生态 文化 文化活着,历史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活着: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与 历史,与自己独特的语言密不可分。全球化语境下,语言文字的花卉,面临严冬 寒潮的摧残。坚持自己文化主权,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深刻觉醒。法国通过一项 法律:在该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语。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 解释:这是保卫法语的国际地位,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对抗中“确保莫里哀和加缪 的语言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漏掉” (节选自2015年2月28日《山西日报》,有删减) 6.下列表述,不属于“文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A.文明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物质成果,文化是隐于文明成果中的声息精神。 B.文明是一定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又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扬弃发展 C.“文明”与“文化”,始用于中世纪启蒙运动;文化来自乡间,文明发端于 城市。 D.“文明”与“文化”相互影响,文明推动文化出新,文化反过来哺育文明 6.C 7.下列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国家之魂魄,其华彩光芒体现在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 造力之中 B.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民族国家层面来看,文化都意义重大,房龙的话就是最 好的明证。 C.文化物化为可感可触的直观形象而成为一个朝代的标识,是因其可以承载历 史,传递文明 D.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与人类物质文明阶段相对应,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呈现相 应的理念模式 7.D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文化,是一代代族人群体累积传承的风俗、习惯、道德、生活理念等的 总和,就是中国古人讲的“礼” B.文化的功能在于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只有文化,才是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的终极力量
向认同,方能聚成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终极力量。精神属性的文化,常常通 过有形的文化符号,物化为可感可触的直观形象。夏陶、商铜、周漆、汉玉、魏 像、唐俑、宋瓷、明木、清画,所以成为一个朝代的标识,不完全因为艺术美感, 更在于它们承运着历史的底蕴,传递着人类文明的信息,跳动着所属时代的文化 脉搏。 在文化诞生之前,人类并无历史可言。“文明”与“文化”,在欧洲语言里,始 用于中世纪启蒙运动。据拉丁语考,文化来自乡间,起源于农民的麦田果园;文 明发端于城市,来自公民的都市世界。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初见于春秋战 国时期,并往往交叉使用,之后汉晋南北朝一脉传袭。文化是活变的,发展的, 其以优美曲线画出自己的历史形态,并在与文明演进相呼应中不断谱唱扬弃与创 新的乐章。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既鼓动着文化的推陈出 新,又镌刻着文化反哺的鲜明业绩。人类迄今演绎重大文明进化过程为:渔猎文 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与人类物质文明阶段相对应,理念 的人类文化发展模式依次呈现为: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生态 文化。 文化活着,历史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活着;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与 历史,与自己独特的语言密不可分。全球化语境下,语言文字的花卉,面临严冬 寒潮的摧残。坚持自己文化主权,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深刻觉醒。法国通过一项 法律:在该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语。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 解释:这是保卫法语的国际地位,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对抗中“确保莫里哀和加缪 的语言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漏掉”。 (节选自 2015 年 2 月 28 日《山西日报》,有删减) 6.下列表述,不属于“文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A.文明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物质成果,文化是隐于文明成果中的声息精神。 B.文明是一定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又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扬弃发展。 C.“文明”与“文化”,始用于中世纪启蒙运动;文化来自乡间,文明发端于 城市。 D.“文明”与“文化”相互影响,文明推动文化出新,文化反过来哺育文明。 6.C 7.下列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国家之魂魄,其华彩光芒体现在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 造力之中。 B.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民族国家层面来看,文化都意义重大,房龙的话就是最 好的明证。 C.文化物化为可感可触的直观形象而成为一个朝代的标识,是因其可以承载历 史,传递文明。 D.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与人类物质文明阶段相对应,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呈现相 应的理念模式。 7.D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文化,是一代代族人群体累积传承的风俗、习惯、道德、生活理念等的 总和,就是中国古人讲的“礼”。 B.文化的功能在于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只有文化,才是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的终极力量
C.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两个概念交叉使用 到汉晋南北朝时二者合并为一。 D.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与语言密不可分,纯洁民族语言,坚持本国文化主权 已经成为各国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为 8.B 2015年淄博市一模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 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 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 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 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 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 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 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 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 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 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 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 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 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 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 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 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 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 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 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 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 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 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 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 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6.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两个概念交叉使用, 到汉晋南北朝时二者合并为一。 D.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与语言密不可分,纯洁民族语言,坚持本国文化主权, 已经成为各国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为。 8.B 2015 年淄博市一模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 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 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 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 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 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 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 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 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 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 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 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 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 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 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 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 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 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 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 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 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 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 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 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 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6.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 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 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 的一支苇草。 6.B(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 7.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 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 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 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 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7.D(“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 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 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 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 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8.A(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015年日照市3月模拟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种经济状态成为常态,一定是合乎规律的状态,体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近年来,我国经济由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是我国发展进 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 中髙速增长成为新常态,是由现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决定的。现阶段的经济结 构、技术基础和资源供给决定了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増长率就是中髙速增长率。 明确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意义在于,一是不盲目追求高于潜在增长率的速度, 是要使潜在增长率充分释放出来。 由髙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种新常态,是规律性状态,是长期状态,但不意味 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都属于新常态。近期世界经济不景气,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 产能过剩以及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等现象属于短期困难,不属于新常态。当前 我国经济增长率虽然处于合理区间,但离潜在增长率下限已很近。应采取有效调 控措施,促使经济增长率止跌企稳,防止经济増长速度跌出合理区间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 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 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 的一支苇草。 6.B(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 7.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 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 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 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 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7.D(“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 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 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 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 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8.A(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2015 年日照市 3 月模拟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一种经济状态成为常态,一定是合乎规律的状态,体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近年来,我国经济由持续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是我国发展进 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 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是由现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决定的。现阶段的经济结 构、技术基础和资源供给决定了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中高速增长率。 明确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意义在于,一是不盲目追求高于潜在增长率的速度,二 是要使潜在增长率充分释放出来。 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种新常态,是规律性状态,是长期状态,但不意味 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都属于新常态。近期世界经济不景气,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 产能过剩以及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等现象属于短期困难,不属于新常态。当前, 我国经济增长率虽然处于合理区间,但离潜在增长率下限已很近。应采取有效调 控措施,促使经济增长率止跌企稳,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跌出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