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福建卷】语文试题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 (《诗经·氓》) (2)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3)仰观宇宙之大,。(王羲之《兰亭集序》) (4)_,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韩愈《师说》) (5),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6)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书博鸡者事 高启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 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 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 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賺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 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 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摔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 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 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 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 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 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 民第门,摔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 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 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 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 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 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 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自负年德,易之易:轻视 B.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从:跟随 C.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阴:暗中 D.汝罪宜死,今姑贷汝贷:宽恕
2015 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福建卷】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 。 (《诗经·氓》)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 (5)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书博鸡者事 高启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 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 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 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 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 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 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 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 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 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 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 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 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 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 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 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 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 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轻视 B.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 从:跟随 C.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 阴:暗中 D.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贷:宽恕
3.全都直接表现博鸡者“侠义”的一组是()(3分) ①素无赖,不事产业②博鸡者直前摔下,提殴之③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 徇诸市④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⑤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⑥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鸡者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社会地位低下,但“诸为里侠者”对他却甘 拜下风,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与有权有势的坏人作斗争,不管他是豪民还是新贵 B.博鸡者“任气好斗”,一味蛮干,如他惩治豪民,把豪民从马上揪下来,摔 在地上,狠狠地打,并脱下他的衣服,反绑着双手,游街示众等等,都有几分蔑 视王法的“无赖”习气。 C.作者认为袁州太守虽然能得民心,但是沾沾自喜,轻视上级,他的遭祸不是 外来的原因造成的 D.文中充分运用了衬笔,如写“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的行动与情绪,以 及“若所为诚快”的赞语,说明博鸡者惩治豪民完全符合群众心愿,烘托出他的 行动的正义性。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3分) 译文 (2)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贼平后送人北归 唐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刚结束不久。 (1)“时清独北还”一句中“独”字的含义丰富,请简要概括。(2分) (2)“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历来被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当聂赫留朵夫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 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 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B.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家长,有什么旨意、决定都要觉新向下传达,并责成他去 贯彻执行,而觉民、觉慧对高老太爷的旨意和决定有什么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气 首先发泄在觉新身上。 C.爱斯梅哈尔达被关在漆黑的地牢里,身体非常虚弱。加西莫多明白爱斯梅哈 尔达深爱着法比,加西莫多找到法比,求他去见一见爱斯梅哈尔达,法比面对加 西莫多,勉强去见了爱斯梅哈尔达一面 D.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需要先饮“麻肺汤”, 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
3.全都直接表现博鸡者“侠义”的一组是( )(3 分) ①素无赖,不事产业 ②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 ③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 徇诸市 ④府佐 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 ⑤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⑥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博鸡者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社会地位低下,但“诸为里侠者”对他却甘 拜下风,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与有权有势的坏人作斗争,不管他是豪民还是新贵。 B.博鸡者“任气好斗”,一味蛮干,如他惩治豪民,把豪民从马上揪下来,摔 在地上,狠狠地打,并脱下他的衣服,反绑着双手,游街示众等等,都有几分蔑 视王法的“无赖”习气。 C.作者认为袁州太守虽然能得民心,但是沾沾自喜,轻视上级,他的遭祸不是 外来的原因造成的。 D.文中充分运用了衬笔,如写“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的行动与情绪,以 及“若所为诚快”的赞语,说明博鸡者惩治豪民完全符合群众心愿,烘托出他的 行动的正义性。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3 分) 译文: (2)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 分) 贼平后送人北归 唐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安史之乱刚结束不久。 (1)“时清独北还”一句中“独”字的含义丰富,请简要概括。(2 分) (2)“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历来被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4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当聂赫留朵夫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 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 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B.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家长,有什么旨意、决定都要觉新向下传达,并责成他去 贯彻执行,而觉民、觉慧对高老太爷的旨意和决定有什么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气 首先发泄在觉新身上。 C.爱斯梅哈尔达被关在漆黑的地牢里,身体非常虚弱。加西莫多明白爱斯梅哈 尔达深爱着法比,加西莫多找到法比,求他去见一见爱斯梅哈尔达,法比面对加 西莫多,勉强去见了爱斯梅哈尔达一面。 D.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需要先饮“麻肺汤”, 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
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 狱中, E.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枯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 灌溉它,终于让它重又存活。绛珠仙草投胎转世后就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投胎转 世后是贾宝玉。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体现葛朗台“吝啬”的三个事例 (2)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请简述一个故事来说明他幼稚的 面。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师冕①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注:①师,乐人盲者,名冕。 (1)孔子认为应当怎样待人?请简要概括。(2分) (2)以上材料与孔子“仁”的核心思想是如何联系起来的。(4分)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论中国的绘画 宗白华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 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 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 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 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 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一一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 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 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 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它表 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厚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 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 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 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 正的画底。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然后在上面依据远近法(或名“透 视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它的境界是世界中有限的具体的一域。 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 而显。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 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 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 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 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
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 狱中, E.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枯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 灌溉它,终于让它重又存活。绛珠仙草投胎转世后就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投胎转 世后是贾宝玉。 8.简答题。(选做一题)(5 分) (1) 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体现葛朗台“吝啬”的三个事例。 (2) 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请简述一个故事来说明他幼稚的 一面。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师冕①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注:①师,乐人盲者,名冕。 (1)孔子认为应当怎样待人?请简要概括。(2 分) (2)以上材料与孔子“仁”的核心思想是如何联系起来的。(4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论中国的绘画 宗白华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 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 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 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 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 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 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 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 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它表 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厚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 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 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 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 正的画底。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然后在上面依据远近法(或名“透 视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它的境界是世界中有限的具体的一域。 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 而显。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 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 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 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 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
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山川。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 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中国画家不是以 区域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作者相对 立。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不见人迹,没有作者,亦 没有观者,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所以虽然也有阴阳明暗,远近大小 但却不是站立在一固定的观点所看见的 Plastic(造型的)形色阴影如西洋油画。 西画、中画观照宇宙的立场与出发点根本不同。一是具体可捉摸的空间,由线条 与光线表现。一是浑茫的太空无边的宇宙,此中景物有明暗而无阴影。有人欲融 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 清代的朗世宁、现代的陶冷月就是个例子。中国画中不是没有作家个性的表现, 他的心灵特性是早已全部化在笔墨里面。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 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 所以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 完全合一。花鸟画所表现的亦复如是。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 国”,真可以用来咏赞一幅精妙的宋人花鸟。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 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 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 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但又是极写 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静气。一言蔽之,他是最超越自然而 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表现这种微妙艺 术的工具是那最抽象最灵活的笔与墨。笔墨的运用,神妙无穷,也是千余年来各 个画家的秘密,无数画学理论所发挥的 (选自《美学散步》,有删节) 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自然法则是虽动而静, 画家顺应自然,故画中的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是静的。 B.中国古代的哲人们认为,世间万象、世间万物生命的灵动,乃至生生不已的 创造力,都来源于宇宙深处的无形无色的虚空 C.中国画追求深沉静默与无限自然合为一体的精神境界,而宋元山水画虽是最 写实的作品,同样表现出空灵的精神,具有典型的中国画特征 D.因为认识宇宙的立场和出发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不可能将中国画和西洋 画的画法融合在一张画中,古今失败的例子很多。 11.如何理解划线句“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3分) 12.试根据文章内容归纳出中国绘画的特点。(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 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 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 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山川。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 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中国画家不是以 一区域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作者相对 立。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不见人迹,没有作者,亦 没有观者,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所以虽然也有阴阳明暗,远近大小, 但却不是站立在一固定的观点所看见的 Plastic(造型的)形色阴影如西洋油画。 西画、中画观照宇宙的立场与出发点根本不同。一是具体可捉摸的空间,由线条 与光线表现。一是浑茫的太空无边的宇宙,此中景物有明暗而无阴影。有人欲融 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 清代的朗世宁、现代的陶冷月就是个例子。中国画中不是没有作家个性的表现, 他的心灵特性是早已全部化在笔墨里面。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 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 所以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 完全合一。花鸟画所表现的亦复如是。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 国”,真可以用来咏赞一幅精妙的宋人花鸟。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 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 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 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但又是极写 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静气。一言蔽之,他是最超越自然而 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表现这种微妙艺 术的工具是那最抽象最灵活的笔与墨。笔墨的运用,神妙无穷,也是千余年来各 个画家的秘密,无数画学理论所发挥的。 (选自《美学散步》,有删节) 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画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自然法则是虽动而静, 画家顺应自然,故画中的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是静的。 B.中国古代的哲人们认为,世间万象、世间万物生命的灵动,乃至生生不已的 创造力,都来源于宇宙深处的无形无色的虚空。 C.中国画追求深沉静默与无限自然合为一体的精神境界,而宋元山水画虽是最 写实的作品,同样表现出空灵的精神,具有典型的中国画特征。 D.因为认识宇宙的立场和出发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不可能将中国画和西洋 画的画法融合在一张画中,古今失败的例子很多。 11.如何理解划线句“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3 分) 12.试根据文章内容归纳出中国绘画的特点。(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 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 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 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 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③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 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④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 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 这一切并非如此 ⑤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 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 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⑥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 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 这么以为了。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 是最美的呢? ⑦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 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 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 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 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己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 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 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髙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 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 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 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⑧“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 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 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 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 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 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⑨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 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 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 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 风苦雨的绝唱。 ⑩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 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①D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 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①2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②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 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③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 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④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 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 这一切并非如此。 ⑤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 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 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⑥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 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 这么以为了。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 是最美的呢? ⑦那是一个 10 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 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 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 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 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 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 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 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 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 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⑧“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 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 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 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 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 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⑨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 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 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 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 风苦雨的绝唱。 ⑩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 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⑾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 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⑿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