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因地制官全面安排农作物种植的一贷技术措 施体系。主要解决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合理安排作物组成及种植方式的问题。包 括作物布局、种植模式以及种植体系在内的技术环节。旨在合理、充分、有效地利用士地、光、热 等自然资源,从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与更高的经济收益。 第一节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种类、面积比例)与配置的总称。即解决 种什么作物、种多少在哪里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一个农户来讲,关系到收成好坏、资金使用、劳力 安排、收入多少等问题。对一个地方或国家来讲,就关系到增产稳产、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区划、 农村建设、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生态环境保护等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问题。 作物布局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省、地区,也可小到一个生产队、一个农 户:时间上可长可短,长的可能指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作物布局规划,短的可以是一年或个生长 季节作物的安排。 一个合理的作物布局方案,应该综合平衡天、地、人、物、作物、畜禽、市场、价格、政策、交 通及社会等各种因素,根据需要与可能条件,瞻前顾后、统筹兼顾,以满足个人、集体与国家的需 要为目标,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通过最小的消耗(人、财、物的投入),获得最大 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物布局就更显其重要性。在种植业上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什 么赚钱就种什么“、或者简单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都是不够的,势必会出现供求矛盾、产销矛 盾、顾此失彼、畸轻畸重等现象。所以作物布局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对种植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稳定农业基础,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个地区或农户的作物布局是社会需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 会需要是前提,自然生态适应性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重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图6一1)。 (一)社会需要是前提 社会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给性生活需要,主要是食物、饲料、燃料等:二是国家和市场的 需要,主要是粮食、内类、经济作物等。这些需要是作物布局首先考虑的,它关系到种什么种多少 的问题。 (二)生态适应性是基础 作物的生育节律与环境节律相吻合的程度叫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它关系到达作物布局中作物种什 么?种在哪里的问题。一个地区总有其最适或较适的作物,即使有许多作物可以生存,但它们之间 生态适应性总是有差别。生态适应性相对较佳的作物组合到一起,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条件的作 用下就形成了该地较佳的作物布局方案。根据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基础的这一原则,在制定作物 布局方案时要强调:首先要因地制宜,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社会经济因素是重要条件 在作物布局中,除了作物生态适应性之外,社会经济因素对作物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在农业 生产的现状与历史变迁中都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黄淮海流域的盐碱地在改造以前种小麦棉花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因地制宜全面安排农作物种植的一套技术措 施体系。主要解决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合理安排作物组成及种植方式的问题。包 括作物布局、种植模式以及种植体系在内的技术环节。旨在合理、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光、热 等自然资源,从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与更高的经济收益。 第一节 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种类、面积比例)与配置的总称。即解决 种什么作物、种多少在哪里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一个农户来讲,关系到收成好坏、资金使用、劳力 安排、收入多少等问题。对一个地方或国家来讲,就关系到增产稳产、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区划、 农村建设、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生态环境保护等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问题。 作物布局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省、地区,也可小到一个生产队、一个农 户;时间上可长可短,长的可能指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作物布局规划,短的可以是一年或个生长 季节作物的安排。 一个合理的作物布局方案,应该综合平衡天、地、人、物、作物、畜禽、市场、价格、政策、交 通及社会等各种因素,根据需要与可能条件,瞻前顾后、统筹兼顾,以满足个人、集体与国家的需 要为目标,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通过最小的消耗(人、财、物的投入),获得最大 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物布局就更显其重要性。在种植业上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什 么赚钱就种什么"、或者简单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都是不够的,势必会出现供求矛盾、产销矛 盾、顾此失彼、畸轻畸重等现象。所以作物布局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对种植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稳定农业基础,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个地区或农户的作物布局是社会需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 会需要是前提,自然生态适应性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重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图6—1)。 (一)社会需要是前提 社会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给性生活需要,主要是食物、饲料、燃料等;二是国家和市场的 需要,主要是粮食、内类、经济作物等。这些需要是作物布局首先考虑的,它关系到种什么种多少 的问题。 (二)生态适应性是基础 作物的生育节律与环境节律相吻合的程度叫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它关系到达作物布局中作物种什 么?种在哪里的问题。一个地区总有其最适或较适的作物,即使有许多作物可以生存,但它们之间 生态适应性总是有差别。生态适应性相对较佳的作物组合到一起,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条件的作 用下就形成了该地较佳的作物布局方案。根据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基础的这一原则,在制定作物 布局方案时要强调;首先要因地制宜,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社会经济因素是重要条件 在作物布局中,除了作物生态适应性之外,社会经济因素对作物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在农业 生产的现状与历史变迁中都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黄淮海流域的盐碱地在改造以前种小麦棉花
死苗严重,但改造后的盐碱地却是麦棉丰产的沃土:宁夏同心、盐池一带的扬黄新灌区,在通水之 前,作物主要是糜谷之类的秋作物,通水之后,成为小麦玉米的高产地区,并且还可实行麦套玉米 两熟种植 另外市场价格对作物分布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棉花、油菜、蔬菜、水果等面积迅速 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价格的拉动。 (四)作物布局的多样性与专业性 在作物布局时,结构的多样性与专业性是由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自给型水平下,多样 性能两足各方面的需要,保障供给,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多样化的资原条件,有助于全年均衡的 使用劳力,也有助于增加收入,还可以减少风险性。但是面面俱到难以提高技术与工艺水平,商品 率低,扩大再生产慢。在商品经济水平下。专业性生产则可以促进地域分工与加工业的发展,提高 劳动生产率,如古巴的糖、加拿大的小麦、巴西的咖啡。地区之间作物生产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但是专业性生产则会带来物资、劳力、水肥等过度集中等矛盾,并且一旦遭到严重自然 灾害,就会造成大幅度的成产。目前,我国的自给性农业占主要地位,交通运输不够发达,生产地 域分工与专业化尚不太明显,“小而全”的作物结果仍是农业作物布局的主要形式。随着农业的发展 与产品的富裕,农业的专业化与区域化将会逐步增加,尤其是商品性较强的棉、麻、蚕桑、甘蔗 甜菜、烟草、药材、水果等地域分工与专业化将会越来越明显 (五)作物布局的稳定性相对性 既然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而大部分生态因素(如光热水土等)都是较稳定的因素,所 以作物布局就应该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稳定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保持经济与生态上的平 衡。如果作物布局经常过大的变动,往往引起劳力、水利、机具、市场、加工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以至整个农业系统的波动与调整。 另一方面,作物布局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因为一些因素是易变的。人口在增加,耕地在减少, 单产在提高,品种在更新,尤其是市场需求及价格变动较快,所以,作物布局应在相对稳定的基础 上处于不断的变化与调整之中。看不到这种变化的必要性,使作物布局疆化,必然阻碍农业生产的 发展。但在调整作物布局时,要注意整个农业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平衡,这样才能使调整后的作物布 局更加合理。 三、生态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光、热、水、土、地貌等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很大,并且这种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当某个因素有了变化时,就会改变作物对其它因子的要求。 (一)热量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温度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差别很大。各地区的 温度条件受纬度、海拔高度、季节、云量以及大气环流等的影响也有所差异。所以,根据作物对热 量条件的要求,按照各地温度条件的差别,合理的配置作物,以充分发挥农田热量资源生产潜势, 是作物布局的首要问题。根据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有喜凉作物与喜温作物两大类 (二)水分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与温度一样,水分对作物布局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大范围的作物分布,也影响到较 小范围的布局,不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因此,在作物布局上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按照作物对水分适应性的不同,作物分为喜水耐涝型、喜湿润型、早涝不耐型、耐早怕涝型等几 种。 作物布局不仅要在整体上考虑对水分的适应特性,还要看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时期在什么阶段。 般讲,在生殖生长阶段水分往往是关肆时期。但不同作物反应不同。在安排作物布局时,应尽量使
死苗严重,但改造后的盐碱地却是麦棉丰产的沃土;宁夏同心、盐池一带的扬黄新灌区,在通水之 前,作物主要是糜谷之类的秋作物,通水之后,成为小麦玉米的高产地区,并且还可实行麦套玉米 两熟种植。 另外市场价格对作物分布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棉花、油菜、蔬菜、水果等面积迅速 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价格的拉动。 (四)作物布局的多样性与专业性 在作物布局时,结构的多样性与专业性是由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自给型水平下,多样 性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保障供给,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多样化的资源条件,有助于全年均衡的 使用劳力,也有助于增加收入,还可以减少风险性。但是面面俱到难以提高技术与工艺水平,商品 率低,扩大再生产慢。在商品经济水平下。专业性生产则可以促进地域分工与加工业的发展,提高 劳动生产率,如古巴的糖、加拿大的小麦、巴西的咖啡。地区之间作物生产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但是专业性生产则会带来物资、劳力、水肥等过度集中等矛盾,并且一旦遭到严重自然 灾害,就会造成大幅度的减产。目前,我国的自给性农业占主要地位,交通运输不够发达,生产地 域分工与专业化尚不太明显,"小而全"的作物结果仍是农业作物布局的主要形式。随着农业的发展 与产品的富裕,农业的专业化与区域化将会逐步增加,尤其是商品性较强的棉、麻、蚕桑、甘蔗、 甜菜、烟草、药材、水果等地域分工与专业化将会越来越明显。 (五)作物布局的稳定性相对性 既然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而大部分生态因素(如光热水土等)都是较稳定的因素,所 以作物布局就应该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稳定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保持经济与生态上的平 衡。如果作物布局经常过大的变动,往往引起劳力、水利、机具、市场、加工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以至整个农业系统的波动与调整。 另一方面,作物布局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因为一些因素是易变的。人口在增加,耕地在减少, 单产在提高,品种在更新,尤其是市场需求及价格变动较快,所以,作物布局应在相对稳定的基础 上处于不断的变化与调整之中。看不到这种变化的必要性,使作物布局疆化,必然阻碍农业生产的 发展。但在调整作物布局时,要注意整个农业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平衡,这样才能使调整后的作物布 局更加合理。 三、生态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光、热、水、土、地貌等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很大,并且这种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当某个因素有了变化时,就会改变作物对其它因子的要求。 (一)热量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温度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差别很大。各地区的 温度条件受纬度、海拔高度、季节、云量以及大气环流等的影响也有所差异。所以,根据作物对热 量条件的要求,按照各地温度条件的差别,合理的配置作物,以充分发挥农田热量资源生产潜势, 是作物布局的首要问题。根据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有喜凉作物与喜温作物两大类。 (二)水分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与温度一样,水分对作物布局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大范围的作物分布,也影响到较 小范围的布局,不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因此,在作物布局上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按照作物对水分适应性的不同,作物分为喜水耐涝型、喜湿润型、旱涝不耐型、耐旱怕涝型等几 种。 作物布局不仅要在整体上考虑对水分的适应特性,还要看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时期在什么阶段。一 般讲,在生殖生长阶段水分往往是关键时期。但不同作物反应不同。在安排作物布局时,应尽量使
外界的降水节律与作物的需水节奏相吻合,尽量把水分临界期安排在降雨季节。 (三)光能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从大范围来看,光的分布决定了热量的分布,从而就有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之分,因此 决定了作物大范围内的区域性分布。在小范围内,光对作物分布的影响虽不如温度和水分那样显 著,但仍有一定作用,作物对光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日照长短不同有长日照植 物、短日照植物:二是为喜光植物与耐荫植物:三是因光强不同有C3植物和C4植物。对光适应性不 同,相应作物布局也有差异。 (四)地学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除了热水等气候因素外,地学因素(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地貌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 物的结构与调整,尤其是在一个较小的气候区域内,作物布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土壤、肥 力、质地等因素。 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状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影响到土壤水分、空气、根系发育及耕性,也影响 到保水保肥的能力。不同作物对不同的土壤质地适应性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适砂土型砂土质地疏松,总孔隙度虽小,但非毛管孔隙大,持水量小,蒸发量大,升温降 温较快,昼夜温差大。蓄水保肥性差,肥力较低。凡是在土中生长的果实或块茎块根类作物对砂性 土壤有特殊的适应性,如花生、甘薯、马铃薯等。另外,西瓜、苜蓿、沙打旺、红豆草、草木樨、 桃、葡萄、大枣、大豆等对砂土地较适应。 (2)适粘土型粘土保肥保水能力强,但通透性不良,耕作难度大。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 米、高梁、大豆、豌豆、蚕豆也适宜在偏粘的士壤上生长。 (3)适壤土型多数农作物都适宜在土壤上种植,如棉花、小麦、玉米、谷子、大豆、亚麻、烟 草、萝卜等 2.土壤酸碱度 我国南方多酸性土壤,北方多石灰性土壤与盐渍化士壤。因士壤酸、碱度不同,适应的作物有: (1)宜酸性作物在pH5.5一6的酸性土壤中,适宜的作物有:黑麦、荞麦、燕麦、马铃薯、甘 燕、小花生、油菜、烟草、芝麻、绿豆、豇豆、木薯、羽扇豆、茶树、紫芸英等。 (2)宜中性作物pH6.2一6.9的中性土壤一般各为作物皆宜。 (3)宜碱性作物在>pH7.5的土壤中适宜生长的作物有:首蓿、棉花、甜菜、苕子、草木辉、 枸杞、高梁。 (4)耐强盐渍化作物向日葵、蓖麻、高梁、首蓿、草木樨、紫惠槐、苕子等。 (5)耐中等盐渍化作物水稻、棉花、黑麦、油菜、黑豆等。 (6)不耐盐渍化作物糜、谷、小麦、大麦、甘薯、马铃薯、燕麦、蚕豆等。 3. 土壤肥力 土壤的瘠薄与肥沃是作物布局经常遇到的问题,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适应能力有显著差别。 (1)耐瘠型作物在瘠薄土壤上较为适应的作物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有共同固氮作用的豆科作 物,如豆类作物和豆科牧草。二是根系强大,吸肥能力强的作物,如高梁、向日葵、荞麦、黑麦、 菊芋等。三是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如糜、谷、大麦、莜麦、芝麻、芸芥、胡麻、大麻籽 等。 (2)喜肥型作物一般是根系强大地上部生物量大的动物,如小麦、玉米、大麻、蔬菜、杂交稻 等。 (3)中间型作物这类作物对土壤的肥瘦有较宽的适应性,如棉花、水稻、豆类、胡麻、大麻等 作物,此类作物对肥沃土壤反应更好
外界的降水节律与作物的需水节奏相吻合,尽量把水分临界期安排在降雨季节。 (三)光能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从大范围来看,光的分布决定了热量的分布,从而就有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之分,因此 决定了作物大范围内的区域性分布。在小范围内,光对作物分布的影响虽不如温度和水分那样显 著,但仍有一定作用,作物对光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日照长短不同有长日照植 物、短日照植物;二是为喜光植物与耐荫植物;三是因光强不同有C3植物和C4植物。对光适应性不 同,相应作物布局也有差异。 (四)地学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除了热水等气候因素外,地学因素(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地貌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 物的结构与调整,尤其是在一个较小的气候区域内,作物布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土壤、肥 力、质地等因素。 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状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影响到土壤水分、空气、根系发育及耕性,也影响 到保水保肥的能力。不同作物对不同的土壤质地适应性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适砂土型 砂土质地疏松,总孔隙度虽小,但非毛管孔隙大,持水量小,蒸发量大,升温降 温较快,昼夜温差大。蓄水保肥性差,肥力较低。凡是在土中生长的果实或块茎块根类作物对砂性 土壤有特殊的适应性,如花生、甘薯、马铃薯等。另外,西瓜、苜蓿、沙打旺、红豆草、草木樨、 桃、葡萄、大枣、大豆等对砂土地较适应。 (2)适粘土型 粘土保肥保水能力强,但通透性不良,耕作难度大。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 米、高梁、大豆、豌豆、蚕豆也适宜在偏粘的土壤上生长。 (3)适壤土型 多数农作物都适宜在土壤上种植,如棉花、小麦、玉米、谷子、大豆、亚麻、烟 草、萝卜等。 2.土壤酸碱度 我国南方多酸性土壤,北方多石灰性土壤与盐渍化土壤。因土壤酸、碱度不同,适应的作物有: (1)宜酸性作物 在pH5.5—6的酸性土壤中,适宜的作物有:黑麦、荞麦、燕麦、马铃薯、甘 燕、小花生、油菜、烟草、芝麻、绿豆、豇豆、木薯、羽扇豆、茶树、紫芸英等。 (2)宜中性作物 pH6.2—6.9的中性土壤一般各为作物皆宜。 (3)宜碱性作物 在>pH7.5的土壤中适宜生长的作物有:苜蓿、棉花、甜菜、苕子、草木樨、 枸杞、高梁。 (4)耐强盐渍化作物 向日葵、蓖麻、高梁、苜蓿、草木樨、紫惠槐、苕子等。 (5)耐中等盐渍化作物 水稻、棉花、黑麦、油菜、黑豆等。 (6)不耐盐渍化作物 糜、谷、小麦、大麦、甘薯、马铃薯、燕麦、蚕豆等。 3.土壤肥力 土壤的瘠薄与肥沃是作物布局经常遇到的问题,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适应能力有显著差别。 (1)耐瘠型作物 在瘠薄土壤上较为适应的作物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有共同固氮作用的豆科作 物,如豆类作物和豆科牧草。二是根系强大,吸肥能力强的作物,如高梁、向日葵、荞麦、黑麦、 菊芋等。三是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如糜、谷、大麦、莜麦、芝麻、芸芥、胡麻、大麻籽 等。 (2)喜肥型作物 一般是根系强大地上部生物量大的动物,如小麦、玉米、大麻、蔬菜、杂交稻 等。 (3)中间型作物 这类作物对土壤的肥瘦有较宽的适应性,如棉花、水稻、豆类、胡麻、大麻等 作物,此类作物对肥沃土壤反应更好
4.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我国地貌十分复杂,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在全国土地面积中平原占10%,盆地16%,丘陵 10%,高原34%,山地30%。而全国耕地中平地占52%,低注地占6%,山地丘陵占42%。西北地区地 势高差之大、地形之夏杂更加突出。地貌的差别影响到光、热、水、土、肥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 到作物的分布和种植。 (1)地热对作物布局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作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上。随着地势的升高,温度下 降、降雨增多。气候的变化势必对作物种植类型产生影响。在高山区适宜种植喜凉耐寒作物,而低 山区则可种植喜温作物。以南疆为例,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农区以种植青稞与春小麦等喜凉作物为 主:在1500一2200米之间的农区,随海拔由高至低可种植早、中晚熟类型的喜温作物玉米:在1300 一1500米之间可种植喜温作物水稻:1300米以下农区可种植要求积温较高的棉花。 (2)地形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地形主要是指地表形状及其所处位置。在山区,阴坡与阳坡对作物 布局影响很大。阳坡接受的光辐射高于阴坡,因而土温高,水分蒸发快:阴坡接受光辐射少,温热 状况较差,水分状况则较好。所以在作物配置时,阳坡应多种喜光耐旱的糜、保佑、甘薯、扁豆等 作物:阴坡应多种耐阴喜湿润的马铃薯、黑麦、荞麦、莜麦、油菜等作物。 四、作物布局的方法 作物布局方案一般是以种植业区划的调查研究资料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单因子与综 合因子相结合,常规分析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 (一)生态经济适应性分析法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基本步骤为: 第一,研究与了解所要种植作物或品种对光、温、水、土、肥等的要求以及可能遭受的病虫危害 和技术、经济方面的要求。 第二,研究与了解种植该作物或品种的地区相应环境资源、技术经济状况以及市场、交通、运输 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环境资源包括:年辐射总量、年日照时数,≥0℃或≥10℃的活动积温,无霜期 长短,界限温度,年降水量及季节分布,地下水埋深及利用程度,灌溉程度,蒸腾蒸发量,灾害性 天气,耕地面积,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理化性质等。技术经济状况包括:人均耕地、肥料种类及 数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劳力、成本与纯收益、该作物或品种种植及栽培技术水平、产量等:此 外,还有农产品价格、市场容量及贸易、交通运输情况等。 第三,将作物要求与该地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或优缺点评价,判断该作物或品种在该地区属于哪 类生活经济适宜区。生态经济适宜区一般按以下标准评分: 最适宜区:光热水土等生态条件与作物的生育节律吻合性最好,水利、肥料、劳力等条件都很适 宜。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在本地区增产潜力大。 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存某些缺陷,但人为的采取某些措施(如灌溉、排水、改土、施肥)后容 易弥补,作物生长与产量较好,产量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但经济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 适区。 次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有较大缺陷,产量不够稳定,但通过人为措施可以适当弥补:或投资较 大,产量较低,但具有一定的综合经济效益。 不适宜区:生态条件有很大缺陷,技术措施难以改造,投资耗费巨大,技术复杂。虽勉强可种, 但产量上、经济上、生态得不偿失,这类区也包括完全不能种植的地区。 (二)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法 在作物所需要的生态环境中,一般总有一个或数个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 因素,如喜温作物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喜湿作物以水分为主导因素。以作物的生长节律与主导因素
4.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我国地貌十分复杂,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在全国土地面积中平原占10%,盆地16%,丘陵 10%,高原34%,山地30%。而全国耕地中平地占52%,低洼地占6%,山地丘陵占42%。西北地区地 势高差之大、地形之夏杂更加突出。地貌的差别影响到光、热、水、土、肥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 到作物的分布和种植。 (1)地热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集中表现在作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上。随着地势的升高,温度下 降、降雨增多。气候的变化势必对作物种植类型产生影响。在高山区适宜种植喜凉耐寒作物,而低 山区则可种植喜温作物。以南疆为例,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农区以种植青稞与春小麦等喜凉作物为 主;在1500—2200米之间的农区,随海拔由高至低可种植早、中晚熟类型的喜温作物玉米;在1300 —1500米之间可种植喜温作物水稻;1300米以下农区可种植要求积温较高的棉花。 (2)地形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地形主要是指地表形状及其所处位置。在山区,阴坡与阳坡对作物 布局影响很大。阳坡接受的光辐射高于阴坡,因而土温高,水分蒸发快;阴坡接受光辐射少,温热 状况较差,水分状况则较好。所以在作物配置时,阳坡应多种喜光耐旱的糜、保佑、甘薯、扁豆等 作物;阴坡应多种耐阴喜湿润的马铃薯、黑麦、荞麦、莜麦、油菜等作物。 四、作物布局的方法 作物布局方案一般是以种植业区划的调查研究资料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单因子与综 合因子相结合,常规分析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 (一)生态经济适应性分析法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基本步骤为: 第一,研究与了解所要种植作物或品种对光、温、水、土、肥等的要求以及可能遭受的病虫危害 和技术、经济方面的要求。 第二,研究与了解种植该作物或品种的地区相应环境资源、技术经济状况以及市场、交通、运输 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环境资源包括:年辐射总量、年日照时数,≥0℃或≥10℃的活动积温,无霜期 长短,界限温度,年降水量及季节分布,地下水埋深及利用程度,灌溉程度,蒸腾蒸发量,灾害性 天气,耕地面积,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理化性质等。技术经济状况包括:人均耕地、肥料种类及 数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劳力、成本与纯收益、该作物或品种种植及栽培技术水平、产量等;此 外,还有农产品价格、市场容量及贸易、交通运输情况等。 第三,将作物要求与该地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或优缺点评价,判断该作物或品种在该地区属于哪一 类生活经济适宜区。生态经济适宜区一般按以下标准评分: 最适宜区:光热水土等生态条件与作物的生育节律吻合性最好,水利、肥料、劳力等条件都很适 宜。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在本地区增产潜力大。 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存某些缺陷,但人为的采取某些措施(如灌溉、排水、改土、施肥)后容 易弥补,作物生长与产量较好,产量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但经济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 适区。 次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有较大缺陷,产量不够稳定,但通过人为措施可以适当弥补;或投资较 大,产量较低,但具有一定的综合经济效益。 不适宜区:生态条件有很大缺陷,技术措施难以改造,投资耗费巨大,技术复杂。虽勉强可种, 但产量上、经济上、生态得不偿失,这类区也包括完全不能种植的地区。 (二)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法 在作物所需要的生态环境中,一般总有一个或数个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 因素,如喜温作物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喜湿作物以水分为主导因素。以作物的生长节律与主导因素
的季节节律叠合起来,就可衡量这种作物在该地的适应强度。如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冬小麦从播 种、出苗、分蘖、越冬、拔节、抽穗、成熟的温度要求,当地条件能够满足,但冬季极端低温有时 会超过-22℃,如果选育耐寒性强的强冬性品种,可以成功,宁夏农科院作物所的试验已经证实了这 一点。而冬小麦要求的水分与实际降水差距太大,必须补充灌溉才能满足。 (三)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是农业生产中研究资源合理利用的常用方法,也是作物布局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是在 对所研究的农业体系已有了大量的定性资料和基本的定性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最优比例与组合 的定量分析。其基本步骤为: 1,确定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作物布局所追求的目的。可以是总产量最高、产值最大、纯收益最多或成本最小等 等,但只能是选择其中之一,不能同时选择多个目标。 2.设置决策变量 在作物布局中设置决策变量是指确定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这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生产条 件、社会需求及历年作物布局的情况来确定。 3.确定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是指确定各作物种植面积时,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及人为的要求。诸如:耕地面积的限 制、肥料数量的限制、劳力的限制、轮作倒荐的限制、人们对农产品需要的限制、农业技术条件的 限制等等。 4.建立模型 将布局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关键是各个决策变量参数的确 定,它直接关系到规划的效果与成败 5.求解 最常的求解方法是单纯形法,可利用已有程序或编制新程序在计算机上运算求解。具体运用可参 考有关书目。 第二节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季或一年内种植作 物的种类及配置的规范化方式。一个地区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条件考验所形成的特定种植模式 具有稳产、高产的特点,因而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善, 种植模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一、种植模式类型 我国地域辽阔,生记环境和生产条件差异很大,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种植模式,大体上可归纳 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一)单作一熟型 一年之内一块土地上只种植与收获一种作物且为一次,这种种植模式也称为单作。单作适应于生 长季节短、地广人稀或生产条件不足以发展多熟的地区。其特点是:单一作物、单一结构、单一熟 制,只有种内竞争,种管收方便,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二)单作多熟型 一年之内同一块地上种收二次或二次以上作物,每次只为一种作物,第一茬作物收获后,经过 段的农耗时间,直播或移栽第二茬,乃至第三茬、第四茬作物,构成两熟或多熟种植,通常称为复 种。一年内顺序种植两茬作物为两茬复种,顺序种植三茬为三茬复种,作物收获后其根系再生的生
的季节节律叠合起来,就可衡量这种作物在该地的适应强度。如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冬小麦从播 种、出苗、分蘖、越冬、拔节、抽穗、成熟的温度要求,当地条件能够满足,但冬季极端低温有时 会超过-22℃,如果选育耐寒性强的强冬性品种,可以成功,宁夏农科院作物所的试验已经证实了这 一点。而冬小麦要求的水分与实际降水差距太大,必须补充灌溉才能满足。 (三)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是农业生产中研究资源合理利用的常用方法,也是作物布局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是在 对所研究的农业体系已有了大量的定性资料和基本的定性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最优比例与组合 的定量分析。其基本步骤为: 1.确定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作物布局所追求的目的。可以是总产量最高、产值最大、纯收益最多或成本最小等 等,但只能是选择其中之一,不能同时选择多个目标。 2.设置决策变量 在作物布局中设置决策变量是指确定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这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生产条 件、社会需求及历年作物布局的情况来确定。 3.确定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是指确定各作物种植面积时,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及人为的要求。诸如:耕地面积的限 制、肥料数量的限制、劳力的限制、轮作倒荐的限制、人们对农产品需要的限制、农业技术条件的 限制等等。 4.建立模型 将布局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关键是各个决策变量参数的确 定,它直接关系到规划的效果与成败。 5.求解 最常的求解方法是单纯形法,可利用已有程序或编制新程序在计算机上运算求解。具体运用可参 考有关书目。 第二节 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季或一年内种植作 物的种类及配置的规范化方式。一个地区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条件考验所形成的特定种植模式 具有稳产、高产的特点,因而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善, 种植模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一、种植模式类型 我国地域辽阔,生记环境和生产条件差异很大,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种植模式,大体上可归纳 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一)单作一熟型 一年之内一块土地上只种植与收获一种作物且为一次,这种种植模式也称为单作。单作适应于生 长季节短、地广人稀或生产条件不足以发展多熟的地区。其特点是:单一作物、单一结构、单一熟 制,只有种内竞争,种管收方便,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二)单作多熟型 一年之内同一块地上种收二次或二次以上作物,每次只为一种作物,第一茬作物收获后,经过一 段的农耗时间,直播或移栽第二茬,乃至第三茬、第四茬作物,构成两熟或多熟种植,通常称为复 种。一年内顺序种植两茬作物为两茬复种,顺序种植三茬为三茬复种,作物收获后其根系再生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