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农业的概念 关于农业的概念,最初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是专指耕耘土地以栽培农作物而言。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日趋复杂,因此农业的范围也便日渐广泛。到了现代,农业的 概念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土地,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人类所 需各种生活物品的生产事业。这里所指的生物己不仅只限于植物的栽培,动物饲养和微生物的利用 也包括在内:这里所指的土地,已不单纯指的是地球外面的陆地部分,连江、河、湖、海等种水 域也包活在内。也就是说,凡是利用陆地及水域以从事动、植物生产的,都可称为农业。因此,农 作、园艺、森林、畜牧、渔业以及农林、畜产品的加工业都属于农业的范围,甚至有人还把虫业 微生物包括在内,这是农业最广义的讲法。 现在,有的国家为了应用上的便利,往往就上述最广义的范围内,剔出一、 二项,发展成为独立 的产业。可以看出,农业的范围,它所包括的部门,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但就世 界范围来说,一般种植业和畜牧业总是包括在农业之中。 总而言多,农业的概念应该是: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土地经营种植和饲养业以获得人类衣、食、 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事业。 工业、商业、交通运输 第二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国民经济是由农业、业、生活服务、信息、文教卫生、教学研究等部门组成的庞大系统,农业在 这个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之所以会成为基础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提供人类基 本生存资料的一个特殊生产部门。它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经济部门所无法 替代的。具体说,农业独特的基础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一、农业是人类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得有饭吃,有衣穿。而吃饭、穿衣问题的解决,目前主要还得依 靠农业。直至目前,维持人体机能所必需的基本生活物资,例如粮、油、糖、茶、果、药、棉、 麻、烟、肉、蛋、奶、皮毛等也只能来源于农业。虽然目前化纤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现在世界上 还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取代棉、毛等天然纤维。可以说,没有农业提供这些基本生活物资,人类就不 可能存在,社会再生产也不可能进行。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 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5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独立与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为前提的。只有农 业生产率提高,剩余农产品大大超过农业劳动者个人需要的时候,其它部门才能和其化社会事业 (如文化、料学、教有、卫生等)才能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为社会创造的刺余产品 及剩余价值越多,其它产业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可以看出,农业的发 展水平、速度和规模,归根结底决定着国民经济基它部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 否定这个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斯指出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 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概括了农业在人类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 也是如此:对农业落后的国家适用,对农业发达的国家也仍然适用:它是一条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 的普遍规律。当然,各国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不同,农业对国民经济所起作用的程序也会有差 别。例如,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革命以后,在本土上发展大工业,自己不进行或很少进行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 关于农业的概念,最初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是专指耕耘土地以栽培农作物而言。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日趋复杂,因此农业的范围也便日渐广泛。到了现代,农业的 概念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土地,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人类所 需各种生活物品的生产事业。这里所指的生物已不仅只限于植物的栽培,动物饲养和微生物的利用 也包括在内;这里所指的土地,已不单纯指的是地球外面的陆地部分,连江、河、湖、海等各种水 域也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凡是利用陆地及水域以从事动、植物生产的,都可称为农业。因此,农 作、园艺、森林、畜牧、渔业以及农林、畜产品的加工业都属于农业的范围,甚至有人还把虫业、 微生物包括在内,这是农业最广义的讲法。 现在,有的国家为了应用上的便利,往往就上述最广义的范围内,剔出一、二项,发展成为独立 的产业。可以看出,农业的范围,它所包括的部门,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但就世 界范围来说,一般种植业和畜牧业总是包括在农业之中。 总而言多,农业的概念应该是: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土地经营种植和饲养业以获得人类衣、食、 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事业。 工业、商业、交通运输 第二节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国民经济是由农业、业、生活服务、信息、文教卫生、教学研究等部门组成的庞大系统,农业在 这个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之所以会成为基础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提供人类基 本生存资料的一个特殊生产部门。它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经济部门所无法 替代的。具体说,农业独特的基础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一、农业是人类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得有饭吃,有衣穿。而吃饭、穿衣问题的解决,目前主要还得依 靠农业。直至目前,维持人体机能所必需的基本生活物资,例如粮、油、糖、茶、果、药、棉、 麻、烟、肉、蛋、奶、皮毛等也只能来源于农业。虽然目前化纤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现在世界上 还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取代棉、毛等天然纤维。可以说,没有农业提供这些基本生活物资,人类就不 可能存在,社会再生产也不可能进行。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 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5页)。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独立与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为前提的。只有农 业生产率提高,剩余农产品大大超过农业劳动者个人需要的时候,其它部门才能和其化社会事业 (如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才能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 及剩余价值越多,其它产业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可以看出,农业的发 展水平、速度和规模,归根结底决定着国民经济基它部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 否定这个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斯指出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 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概括了农业在人类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 也是如此;对农业落后的国家适用,对农业发达的国家也仍然适用;它是一条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 的普遍规律。当然,各国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不同,农业对国民经济所起作用的程序也会有差 别。例如,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革命以后,在本土上发展大工业,自己不进行或很少进行
农业生产,而主要依靠殖民地和附属国家农业,进口大量农产品。又如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如日 本),其农业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依靠出口工业制品换取进口大量的农产品,没有这一条,其国民 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的:再如有些农业资源贫乏而某些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通过出口矿产品 (如石油),换回本国所需的农产品。不管何种情况,农业仍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 为正是由于世界上农业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才使得这种国际交换成为可能。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工业底子薄、科学文化落后的大固来说,农业更显得特 别重要。中共中央1991年11月29日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 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 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 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那么,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 大变革的形势下,又如何看待农业的地位呢?1993年元月《人民日报》社论《千万不可忽视农业》 中说:"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进修都不可动摇,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无论在什么经济体 制下,保证11亿人口的丰衣足食,保证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这是第一位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艰巨复杂的改革过程。需要健康良好的经济环境和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而 坚定的农业基础正是经济良性循环、经济的联系方式等,而不是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用。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发达国家,都重视农业,总的小心谨慎地对待农业:无论工业和现代科学 技术如何发达,都注意保护农业,努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在我国,如果不重视农业,不 加强农业,不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难以实现,来之不易的经济大好形势也难以巩固 和发展”。所以说,农业作为因民经济基础这个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是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我国是有11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我国人民生活中消费的粮食、副食品等几乎都 是由农业提供的。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构成的改变,人们对食物的需要 量还会更加增多。除吃饭外,我国人民的衣着原料80%亦来源于农业,特别是优质棉花、羊毛、蚕丝 等优质自然纤维比合成纤维优良得多,前途更广阔。由此可见,保证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稳定增 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掉以轻心。 (二)农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农业是工业原料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工业中,由农业提供的原料约占全部工 业原料的40%,约占轻工业原料的70%。其中纺织工业原料的70%左右来源于农业:食品工业中的制 糠、卷烟、造纸、罐头、酿造、食品等工业的原料的绝大部分也来源于农业。因此说离开了农业原 料的供应,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就会成为无米之欢,这一点是永远改变不了的。可以预料,在今后 个较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状况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生产状况如何,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轻 工业的发展状况。 (三)农业是工业和其它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农业人口不断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及 其它部门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这些劳动力一部分可由城市人口补充,但主要的来 源将是农业人口。目前,尽管整个国家劳动力有些过剩,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在城市和乡村的同时 展开,农民除务农外,还要做工、经营,还要从事农村文化教育、教学、艺术、建设等事业。所 以,农业劳动力仍然是我国工业及其它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四)农业是我国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农业生产,而主要依靠殖民地和附属国家农业,进口大量农产品。又如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如日 本),其农业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依靠出口工业制品换取进口大量的农产品,没有这一条,其国民 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的;再如有些农业资源贫乏而某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通过出口矿产品 (如石油),换回本国所需的农产品。不管何种情况,农业仍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 为正是由于世界上农业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才使得这种国际交换成为可能。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工业底子薄、科学文化落后的大国来说,农业更显得特 别重要。中共中央1991年11月29日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 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 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 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那么,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 大变革的形势下,又如何看待农业的地位呢?1993年元月《人民日报》社论《千万不可忽视农业》 中说:"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进修都不可动摇,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无论在什么经济体 制下,保证11亿人口的丰衣足食,保证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这是第一位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艰巨复杂的改革过程。需要健康良好的经济环境和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而 坚定的农业基础正是经济良性循环、经济的联系方式等,而不是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用。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发达国家,都重视农业,总的小心谨慎地对待农业;无论工业和现代科学 技术如何发达,都注意保护农业,努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在我国,如果不重视农业,不 加强农业,不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难以实现,来之不易的经济大好形势也难以巩固 和发展"。所以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这个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是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我国是有11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我国人民生活中消费的粮食、副食品等几乎都 是由农业提供的。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构成的改变,人们对食物的需要 量还会更加增多。除吃饭外,我国人民的衣着原料80%亦来源于农业,特别是优质棉花、羊毛、蚕丝 等优质自然纤维比合成纤维优良得多,前途更广阔。由此可见,保证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稳定增 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掉以轻心。 (二)农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农业是工业原料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工业中,由农业提供的原料约占全部工 业原料的40%,约占轻工业原料的70%。其中纺织工业原料的70%左右来源于农业;食品工业中的制 糠、卷烟、造纸、罐头、酿造、食品等工业的原料的绝大部分也来源于农业。因此说离开了农业原 料的供应,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就会成为无米之欢,这一点是永远改变不了的。可以预料,在今后一 个较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状况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生产状况如何,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轻 工业的发展状况。 (三)农业是工业和其它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农业人口不断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及 其它部门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这些劳动力一部分可由城市人口补充,但主要的来 源将是农业人口。目前,尽管整个国家劳动力有些过剩,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在城市和乡村的同时 展开,农民除务农外,还要做工、经营,还要从事农村文化教育、教学、艺术、建设等事业。所 以,农业劳动力仍然是我国工业及其它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四)农业是我国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一
农业除了向社会提供农副产品外,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的财 政总收入中,由农业直接或间接提供的资金约占55%:同时,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又是我国发展出口 贸易找取外汇的重要物资,其出口额在国家总出口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解放初的一个时期内,农 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80%以上,目前仍占一半左右。可见,发展农业,对增 加出品,换取外汇,进口物资和设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农村是城市工业产品的大市场 市场是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条件。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面向世界,争取有更多的产 品打入国际市场,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主要还是依靠国内的市场。我国有8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 村,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主体。目前,我国农村商品零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60%左右。随着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化肥、农业机械、农药、石油、电力、建筑材料等的需要量将越来越多:另 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步增加,农村购买力将进一步提高,将会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扩大再生产 的活力。所以,充分发挥我国农村这个广阔市场的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还需要进一步提出的是,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方面,而且还在于它的政治 方面。在我国,如果农业发生危机,就可能酿成整个社会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安定团结的局 面很难保持。因此,建设发达的农业是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国家要强大,必须工业化,但仅此不 够,还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发达的农业,供应充足的食物。美国之所以强大,一是有发达的 现代化工业:二是有发达的现代农业。对于我国来说,工业农业同等重要。 第三节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解决人们吃穿问题的农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农 业生产出现的迟早不同,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但是,纵观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大都历经了以下 几个阶段: (一)原始农业阶段 原始农业阶段指的是从人类摆脱了采猎生活并能依靠自己劳动来增加食物的时候起,直到畜力使 用和铁制农具出现以前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农业。当时,由于技术进步缓慢,这一阶段延续了六、 七千年之久。起初主要是尖头木棒、石斧、石刀和骨器等,用手工挖土坑耕种。随着人们生产经济 的积累,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一耒相,耒是在尖头木棒之上加一横木,以利脚踩助手力之不足。 由于木耜不耐磨,后来又出现了骨耜和石耜,以后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木犁等工具。 当时,实行的耕作制度是摆荒制,这是人类发明农业后,采用的第一种耕作制度。其中又分为生 荒制和熟荒制两个阶段,前者更原始。 原始农业采用的耕作方法,开始是"刀耕火种",以后又发展到"耜耕"和"犁耕"。此后,随 着"耜"和“犁"的出现,可以对土地进行局部的或条状的翻耕,这便是所谓的"耜耕"和"犁耕”。原始农 业整个生产过程,简单粗放,基本上只有烧荒播种收获等环节,当时还不懂得中耕、施肥 和灌水。作物的生长,则完全依靠天然降雨和土壤的自然肥力。原始农业生产完全是掠夺式的。人 们只知用地,不知养地。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原始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作物产量一般只有播种量的3一4倍,只能提供 人类最低的生活资料,而且经济处于被动的、无可靠保证的地位,所以说原始农业是连温饱都无法 保证的农业,经济还要依靠采猎给予补充。 (二)传统农业阶段
农业除了向社会提供农副产品外,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的财 政总收入中,由农业直接或间接提供的资金约占55%;同时,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又是我国发展出口 贸易找取外汇的重要物资,其出口额在国家总出口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解放初的一个时期内,农 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80%以上,目前仍占一半左右。可见,发展农业,对增 加出品,换取外汇,进口物资和设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农村是城市工业产品的大市场 市场是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条件。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面向世界,争取有更多的产 品打入国际市场,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主要还是依靠国内的市场。我国有8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 村,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主体。目前,我国农村商品零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60%左右。随着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化肥、农业机械、农药、石油、电力、建筑材料等的需要量将越来越多;另 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步增加,农村购买力将进一步提高,将会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扩大再生产 的活力。所以,充分发挥我国农村这个广阔市场的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还需要进一步提出的是,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方面,而且还在于它的政治 方面。在我国,如果农业发生危机,就可能酿成整个社会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安定团结的局 面很难保持。因此,建设发达的农业是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国家要强大,必须工业化,但仅此不 够,还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发达的农业,供应充足的食物。美国之所以强大,一是有发达的 现代化工业;二是有发达的现代农业。对于我国来说,工业农业同等重要。 第三节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解决人们吃穿问题的农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农 业生产出现的迟早不同,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但是,纵观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大都历经了以下 几个阶段: (一)原始农业阶段 原始农业阶段指的是从人类摆脱了采猎生活并能依靠自己劳动来增加食物的时候起,直到畜力使 用和铁制农具出现以前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农业。当时,由于技术进步缓慢,这一阶段延续了六、 七千年之久。起初主要是尖头木棒、石斧、石刀和骨器等,用手工挖土坑耕种。随着人们生产经济 的积累,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耒耜,耒是在尖头木棒之上加一横木,以利脚踩助手力之不足。 由于木耜不耐磨,后来又出现了骨耜和石耜,以后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木犁等工具。 当时,实行的耕作制度是撂荒制,这是人类发明农业后,采用的第一种耕作制度。其中又分为生 荒制和熟荒制两个阶段,前者更原始。 原始农业采用的耕作方法,开始是"刀耕火种",以后又发展到"耜耕"和"犁耕"。此后,随 着"耜"和"犁"的出现,可以对土地进行局部的或条状的翻耕,这便是所谓的"耜耕"和"犁耕"。原始农 业整个生产过程,简单粗放,基本上只有烧荒——播种——收获等环节,当时还不懂得中耕、施肥 和灌水。作物的生长,则完全依靠天然降雨和土壤的自然肥力。原始农业生产完全是掠夺式的。人 们只知用地,不知养地。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原始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作物产量一般只有播种量的3—4倍,只能提供 人类最低的生活资料,而且经济处于被动的、无可靠保证的地位,所以说原始农业是连温饱都无法 保证的农业,经济还要依靠采猎给予补充。 (二)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指的是从畜力和铁制农具出现以后,到大机器使用以前这一埋藏的农业。在西方开 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在我国则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 传统农业是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一阶段,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逐渐丰 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把这些经验和技术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由于这个阶段的生产经济和技 术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而又在实践中传承,并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发展,因而有"传统农 业"或"经验农业"之称。 这一阶段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铁制或铁木结合的手工工具,主要的动力是役畜,有时也用人 力进行手工操作。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推广是导致传统农业到来的关键。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发生很大 突破。当时实行的耕作制度是休闲制,进一步又发展到轮种制。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需 要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故在原始农业熟荒制的基础上,使土地的撩荒年限逐渐缩短,由过去的 数十年、十余年缩短为数年,最后缩短到一、二年,这时熟荒地使演变为休闲地,即休而不种之 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农业的耕种技术较前大大进步,并逐步走向精细化,生产环节显著增多。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凭经验懂得了"欲要取得,必先予之"的道理,采用施肥、灌水、轮作、种 植豆类作物和农牧结合等措施,来补偿土壤的消耗,保持地力。养地的时间缩短,用地的时间延 长,或用养结合,边用边养,使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 总的来讲,由于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作物种类的增多,传统农业较原始农业生产力水平有 了显著提高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现代农业阶段 现代农业经过18世纪欧洲的"农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中叶。首先发生在欧洲和北美洲。现代农 业不同于传统农业,是它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拥有现代生产装备,采用现代农业管理方 法讲行经营的高度社会化和高效率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又一次重要飞跃.它 把农业生产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比较,现代农业的生产规模大,使用的工具以机器为主。在实现了农业现代 化的国家,农业生产的各种作业基本上靠机械来完成。 现代农业阶段的耕作制度,实行了集约化。即在一年一熟条件下,实行栽培集约化:在一年两熟 条件下,实行种植集约化和栽培集约化。 现代农业的物质与能量循环与转换,是一个既有输出,又有输入的开放性系统。 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高度社会化,并向大规模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第四节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 据考古学家研究,我国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当铁器和牛耕出现以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的阶段,而且发展很快。 春汉以后,我国的传统农业迅速发展,并在世界上长期保持先进地位,形成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体 系。 新中国的诞生,使我国农业摆脱了困境,重新获得新生,标志着我国农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 时期。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阶段。 二、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农业阶段指的是从畜力和铁制农具出现以后,到大机器使用以前这一埋藏的农业。在西方开 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在我国则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 传统农业是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一阶段,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逐渐丰 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把这些经验和技术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由于这个阶段的生产经济和技 术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而又在实践中传承,并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发展,因而有"传统农 业"或"经验农业"之称。 这一阶段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铁制或铁木结合的手工工具,主要的动力是役畜,有时也用人 力进行手工操作。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推广是导致传统农业到来的关键。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发生很大 突破。当时实行的耕作制度是休闲制,进一步又发展到轮种制。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需 要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故在原始农业熟荒制的基础上,使土地的撩荒年限逐渐缩短,由过去的 数十年、十余年缩短为数年,最后缩短到一、二年,这时熟荒地使演变为休闲地,即休而不种之 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农业的耕种技术较前大大进步,并逐步走向精细化,生产环节显著增多。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凭经验懂得了"欲要取得,必先予之"的道理,采用施肥、灌水、轮作、种 植豆类作物和农牧结合等措施,来补偿土壤的消耗,保持地力。养地的时间缩短,用地的时间延 长,或用养结合,边用边养,使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 总的来讲,由于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作物种类的增多,传统农业较原始农业生产力水平有 了显著提高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现代农业阶段 现代农业经过18世纪欧洲的"农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中叶。首先发生在欧洲和北美洲。现代农 业不同于传统农业,是它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拥有现代生产装备,采用现代农业管理方 法进行经营的高度社会化和高效率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又一次重要飞跃,它 把农业生产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比较,现代农业的生产规模大,使用的工具以机器为主。在实现了农业现代 化的国家,农业生产的各种作业基本上靠机械来完成。 现代农业阶段的耕作制度,实行了集约化。即在一年一熟条件下,实行栽培集约化;在一年两熟 条件下,实行种植集约化和栽培集约化。 现代农业的物质与能量循环与转换,是一个既有输出,又有输入的开放性系统。 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高度社会化,并向大规模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第四节 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 据考古学家研究,我国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当铁器和牛耕出现以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的阶段,而且发展很快。 春汉以后,我国的传统农业迅速发展,并在世界上长期保持先进地位,形成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体 系。 新中国的诞生,使我国农业摆脱了困境,重新获得新生,标志着我国农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 时期。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阶段。 二、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农业发展4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系列制约农 业发展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综合有关资料,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业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我国耕地、草地、林地、水面和水资源的总量绝对数字较大,在世界各国处于前列,但由于"人 口众多”,致使按人口计算资源相对数量少,成为资源相对贫发的国家。据粗略估算算人均耕地(13 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2亩)的13,人均草场(4.4亩)不到世界会匀水平(11.4亩)的12,人均 林地(1.8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12亩)的16,人均水资源(270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 (109000立方米)的1/4。特别是人均耕地1987年仅为1.3亩,不足1949年的12。人口密集的沿海一些 地区,目前人均耕地仅有0.60.7亩,甚至更少 今后,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继续下降仍是基本趋势。据预测,到2000年人均耕地下降 26.5%:人均林地下降6%:人均草地下降8.5%:人均河川泾流量下降15.4%:土地资源生产力约35亿 吨干物质,合理人口承载量为11.6亿人,超载人口1.4亿人。随着总人口不断增长,国民经济发展进 入高速增长阶段以及资源需求量和消费量迅速的增长,这种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会变的更加突 出、更加尖锐。 (二)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坏境污染迅速蔓延 建国以后,中国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破坏惊人、后果严重的全局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 题。水土流失面积由建国初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60.3万平方公里,北方沙漠、戈壁、沙 漠化面积已达149万平方公里,目前每年正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 面积不断增多,5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为3.34亿亩和1.39亿亩,80年代分别为5.96亿亩 和2.91亿亩,1985一1987年因灾害粮食平均第年减产180.54亿公斤,是1975一1979年的2倍,是1980 一1984年的1.4倍:森林资源锐减趋势十分严重,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森林覆盖率由建国以来最 高时期的13%,下降到目前的12%,净减少2.16亿亩(按遥感测定只有8.9%,净减少超过5亿亩): 草原每年退化2000万亩,累计已达13亿亩,占可利用草场的1/3:水利工程近年来严重失修,效益骤 减,40%的水库处于病险状态。近年来水体污染有明显加重趋势,污染速度之快令人膛目,抽样调查 63%的城市地下水和82%的主要河流受到污染:同时大气污染和农村环境污染亦日趋严重。 (三)人口继续快速膨胀农村就业负担沉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控制人口数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1949年中国大陆人口为5.4亿,到1989年4月突破11亿,据计算机仿真到本世纪末达到13亿,下世纪 20、30年代达到15亿,也有可能达到16一17亿,甚至会出现更大规模的人口群。人口的大量增加, 除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外,也给农村人口就业造成极大困难。目前,农村已形成潜在失业大军,农村 人口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这将成为妨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实 现农业现代化的沉重负担。 (四)农产品人均数量少供应不足日益突出 我国谷物、肉类、棉花、油菜籽等主要农产品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人口多,所以人均 农、林、牧、渔产业数量却很少,各项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还低于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例如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发达国家至少在500公斤以上,一般达800一1000公 斤,美国为1250公斤,加拿大为1700公斤,而我国仅有400公斤上下,今后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国 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农畜水产品的消费需求量的增长是不可逆转的
纵观我国农业发展4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系列制约农 业发展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综合有关资料,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业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我国耕地、草地、林地、水面和水资源的总量绝对数字较大,在世界各国处于前列,但由于"人 口众多",致使按人口计算资源相对数量少,成为资源相对贫发的国家。据粗略估算算人均耕地(1.3 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2亩)的1/3,人均草场(4.4亩)不到世界会匀水平(11.4亩)的1/2,人均 林地(1.8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12亩)的1/6,人均水资源(270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 (109000立方米)的1/4。特别是人均耕地1987年仅为1.3亩,不足1949年的1/2。人口密集的沿海一些 地区,目前人均耕地仅有0.6—0.7亩,甚至更少。 今后,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继续下降仍是基本趋势。据预测,到2000年人均耕地下降 26.5%;人均林地下降6%;人均草地下降8.5%;人均河川泾流量下降15.4%;土地资源生产力约35亿 吨干物质,合理人口承载量为11.6亿人,超载人口1.4亿人。随着总人口不断增长,国民经济发展进 入高速增长阶段以及资源需求量和消费量迅速的增长,这种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会变的更加突 出、更加尖锐。 (二)自然生态日趋恶化环境污染迅速蔓延 建国以后,中国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破坏惊人、后果严重的全局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 题。水土流失面积由建国初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60.3万平方公里,北方沙漠、戈壁、沙 漠化面积已达149万平方公里,目前每年正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 面积不断增多,5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为3.34亿亩和1.39亿亩,80年代分别为5.96亿亩 和2.91亿亩,1985—1987年因灾害粮食平均第年减产180.54亿公斤,是1975—1979年的2倍,是1980 —1984年的1.4倍;森林资源锐减趋势十分严重,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森林覆盖率由建国以来最 高时期的13%,下降到目前的12%,净减少2.16亿亩(按遥感测定只有8.9%,净减少超过5亿亩); 草原每年退化2000万亩,累计已达13亿亩,占可利用草场的1/3;水利工程近年来严重失修,效益骤 减,40%的水库处于病险状态。近年来水体污染有明显加重趋势,污染速度之快令人瞠目,抽样调查 63%的城市地下水和82%的主要河流受到污染;同时大气污染和农村环境污染亦日趋严重。 (三)人口继续快速膨胀农村就业负担沉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控制人口数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1949年中国大陆人口为5.4亿,到1989年4月突破11亿,据计算机仿真到本世纪末达到13亿,下世纪 20、30年代达到15亿,也有可能达到16—17亿,甚至会出现更大规模的人口群。人口的大量增加, 除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外,也给农村人口就业造成极大困难。目前,农村已形成潜在失业大军,农村 人口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这将成为妨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实 现农业现代化的沉重负担。 (四)农产品人均数量少供应不足日益突出 我国谷物、肉类、棉花、油菜籽等主要农产品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人口多,所以人均 农、林、牧、渔产业数量却很少,各项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还低于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例如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发达国家至少在500公斤以上,一般达800—1000公 斤,美国为1250公斤,加拿大为1700公斤,而我国仅有400公斤上下,今后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国 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农畜水产品的消费需求量的增长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