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或在 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农业自然资源不包 括人类加工制造的产物,如化肥、有机肥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并不都属于农 业自然资源,如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并不能直接作为原材料参与农产品的形 成。一般地说,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第一节农业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特征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及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寒 带、温带和热带气候各具有优势和特征,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我国山地显著多于平原,可利 用山地地形的气候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1.全国范围内光热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 学倨内陆的西北干早和半干早区,暖湿气流不易渗入,水分资源不足,大陆性极强:青藏高原地 势高峻严寒,生长季短,热量资源不足,严重限制了气候资源的利用。 2.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适于多种作物生长 中纬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南北温差小,各种喜温作物种植界限大幅度向北推移,作物从一年一 熟到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区可以复种。 3.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年际变异性较大,决定了气候资源要素变率很大,每年都有大片面积受灾,影 响农业持续稳定增产。因此,要因地制宜、趋利壁害地进行科学利用。 (二)光热资源 农业生产或利用的光能和热量是农业生物生存与繁育必需的外界环境因子和能量源泉。特别是植 物生长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光能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必须的能源。光资源通常以总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的年(季、生长或月)总量及日照时数表示。全国各地年总辐射在80一120千卡/厘米2 之间,西部高于东部,高原高于平原,干旱区高于湿润区。我国北方从大兴安岭及太行山以西直到 新疆南部的广大千早和半千早区,云量少、晴天多,总辐射大都在140千卡/厘米2以上,为我国另 高值区:秦岭淮河以南,四川盆地、秦巴山地、贵州大部、湘西、鄂西,小于100千卡/厘米2,其 中,尤以四川盆地东南不足80千卡/厘米2,为我国光资源低值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模大致与总 辐射一致。我国各地年日照时数呈西多东少趋势,在1400一3400小时之间。辐射低值区日照时数多 不足1400小时,总辐射高值区日照时数多在3000小时以上。 热量资源常以稳定通过各种农业界限的初终日期(或持续日数和积温)、年均气温、最热月平均 气温、无霜期或生长期来表示。一般说,≥0℃积温1500一4000℃为一熟带:≥0℃积温400042000C 为一熟带与二熟带分界线:≥0℃积温59006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全国各地除青藏高 原、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不足2000C以外,其余地区均在2000C以上。长城以北一般在2000 3000℃之间,长城以南在3500℃以上,秦岭淮河一线至南岭山地在45006000℃之间,南岭以南至 南海沿岸达7000一8000C,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在8500C以上。四川盆地约55006500C, 云南高原大部和新疆南部均在4000℃以下,黄淮海平原除山东半岛在4000℃以下外,均在4000一 5000℃之间。北疆、河西走廊、陇东和山西北部均在3000以下。 (三)降水资源
所谓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或在 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农业自然资源不包 括人类加工制造的产物,如化肥、有机肥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并不都属于农 业自然资源,如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并不能直接作为原材料参与农产品的形 成。一般地说,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特征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及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寒 带、温带和热带气候各具有优势和特征,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我国山地显著多于平原,可利 用山地地形的气候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1.全国范围内光热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 学倨内陆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暖湿气流不易渗入,水分资源不足,大陆性极强;青藏高原地 势高峻严寒,生长季短,热量资源不足,严重限制了气候资源的利用。 2.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适于多种作物生长 中纬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南北温差小,各种喜温作物种植界限大幅度向北推移,作物从一年一 熟到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区可以复种。 3.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年际变异性较大,决定了气候资源要素变率很大,每年都有大片面积受灾,影 响农业持续稳定增产。因此,要因地制宜、趋利壁害地进行科学利用。 (二)光热资源 农业生产或利用的光能和热量是农业生物生存与繁育必需的外界环境因子和能量源泉。特别是植 物生长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光能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必须的能源。光资源通常以总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的年(季、生长或月)总量及日照时数表示。全国各地年总辐射在80—120千卡/厘米2 之间,西部高于东部,高原高于平原,干旱区高于湿润区。我国北方从大兴安岭及太行山以西直到 新疆南部的广大干旱和半干旱区,云量少、晴天多,总辐射大都在140千卡/厘米2以上,为我国另一 高值区;秦岭淮河以南,四川盆地、秦巴山地、贵州大部、湘西、鄂西,小于100千卡/厘米2,其 中,尤以四川盆地东南不足80千卡/厘米2,为我国光资源低值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模大致与总 辐射一致。我国各地年日照时数呈西多东少趋势,在1400—3400小时之间。辐射低值区日照时数多 不足1400小时,总辐射高值区日照时数多在3000小时以上。 热量资源常以稳定通过各种农业界限的初终日期(或持续日数和积温)、年均气温、最热月平均 气温、无霜期或生长期来表示。一般说,≥0℃积温1500—4000℃为一熟带;≥0℃积温4000—42000℃ 为一熟带与二熟带分界线;≥0℃积温5900—6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全国各地除青藏高 原、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不足2000℃以外,其余地区均在2000℃以上。长城以北一般在2000— 3000℃之间,长城以南在3500℃以上,秦岭淮河一线至南岭山地在4500—6000℃之间,南岭以南至 南海沿岸达7000—8000℃,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在8500℃以上。四川盆地约5500—6500℃, 云南高原大部和新疆南部均在4000℃以下,黄淮海平原除山东半岛在4000℃以下外,均在4000— 5000℃之间。北疆、河西走廊、陇东和山西北部均在3000以下。 (三)降水资源
降水资源影响生物的生长与分布。降水的分布与变化,除受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外,还受海陆分 布与地形影响。因此,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丘陵的迎风坡 多于背风坡。 (四)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是一个农业气象灾害频繁的国家。某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起抑制或损害 作用,甚至造成减产失上,称农业气象灾害。经常发生的温度变异引起的热害、冻害、霜冻、低温 冷害和热带作物的寒害:由水分因素异常引起的干早、洪涝灾害。 、水资源 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 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是一种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 水,而以地表水为主,并以大气降水为基本补给来源。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的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 地表、地下和冰川的产水量(单位立方米),单位面积上的产水量叫产水模数(单位立方米平方公 里),用以表示这个区域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一)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 1.在水资源组成中以地表水为主 我国的年降水量约有45%转化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55%消耗于蒸散。我国河川径流量居世界 第6位,排在巴西、独联体、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2630立方米,仅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也是美国的20%,印尼的17,加拿大的1/50。我国每亩耕地平均占有径流 量1769立方米,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353立方米的2/3。所以无论是人均还是亩均占有的地表水资 源数量,我国都处于世界上较低水平。 3.地区分布不均匀且水土配合不协调 由于水资源主要靠自然降水补给,所以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趋势与降水基本一致,但受地势地 形等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地区分布更不均匀。为了因地制宜指导水利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按 外流河与内陆河、北方和南方,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诸河、海滦河、淮河和山东半岛诸河、黄河、长 江、华南诸河、西南诸河和内陆河等9个水资源利用分区。从各个分区的水资源、人口、耕地的对比 中可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土配合不协调的状况非常突出。南方四区水资源总 量占全国的81%,人口占全国的54.7%,耕地只占全国的状35.9%,水多、地少,水量有余:北方四 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4.4%,耕地却占全国的58.3%,人口占全国的43.2%,地多、水少,水量短 缺。从人均、亩均水量进行比较,差异更为明显。北方四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产水14.97立方米,其 中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只产水9.36立方米:南方四区每平方公里产水65.41立方米,为北方四区的4.4 倍。北方四区人均水量938立方米,其中海流域人均水量只有430立方米:南方四区人均水量4170立 方米,为北方四区的4.4倍。北方四区亩均水量454立方米,南方四区亩均水量4134立方米,为北方四 区亩均水量的9.1亩。内陆诸河流域由于人口稀、耕地少,按人均和亩均水量都不少,在有人居住的 地方,水资源有限,水量不足 (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我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很大。总的来说,水量越少的地区变化越大,南方 平均年径流量一般为最小年径流量的2一4倍,北方为3一8倍。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势大致是,自南向北递减,近海多于内陆,山地大于平原,一般分为5 个径流地带
降水资源影响生物的生长与分布。降水的分布与变化,除受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外,还受海陆分 布与地形影响。因此,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丘陵的迎风坡 多于背风坡。 (四)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是一个农业气象灾害频繁的国家。某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起抑制或损害 作用,甚至造成减产失上,称农业气象灾害。经常发生的温度变异引起的热害、冻害、霜冻、低温 冷害和热带作物的寒害;由水分因素异常引起的干旱、洪涝灾害。 二、水资源 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 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是一种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 水,而以地表水为主,并以大气降水为基本补给来源。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的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 地表、地下和冰川的产水量(单位立方米),单位面积上的产水量叫产水模数(单位立方米/平方公 里),用以表示这个区域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一)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 1.在水资源组成中以地表水为主 我国的年降水量约有45%转化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55%消耗于蒸散。我国河川径流量居世界 第6位,排在巴西、独联体、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2630立方米,仅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也是美国的20%,印尼的1/7,加拿大的1/50。我国每亩耕地平均占有径流 量1769立方米,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353立方米的2/3。所以无论是人均还是亩均占有的地表水资 源数量,我国都处于世界上较低水平。 3.地区分布不均匀且水土配合不协调 由于水资源主要靠自然降水补给,所以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趋势与降水基本一致,但受地势地 形等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地区分布更不均匀。为了因地制宜指导水利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按 外流河与内陆河、北方和南方,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诸河、海滦河、淮河和山东半岛诸河、黄河、长 江、华南诸河、西南诸河和内陆河等9个水资源利用分区。从各个分区的水资源、人口、耕地的对比 中可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土配合不协调的状况非常突出。南方四区水资源总 量占全国的81%,人口占全国的54.7%,耕地只占全国的状35.9%,水多、地少,水量有余;北方四 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4.4%,耕地却占全国的58.3%,人口占全国的43.2%,地多、水少,水量短 缺。从人均、亩均水量进行比较,差异更为明显。北方四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产水14.97立方米,其 中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只产水9.36立方米;南方四区每平方公里产水65.41立方米,为北方四区的4.4 倍。北方四区人均水量938立方米,其中海流域人均水量只有430立方米;南方四区人均水量4170立 方米,为北方四区的4.4倍。北方四区亩均水量454立方米,南方四区亩均水量4134立方米,为北方四 区亩均水量的9.1亩。内陆诸河流域由于人口稀、耕地少,按人均和亩均水量都不少,在有人居住的 地方,水资源有限,水量不足。 (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我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很大。总的来说,水量越少的地区变化越大,南方 平均年径流量一般为最小年径流量的2—4倍,北方为3—8倍。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势大致是,自南向北递减,近海多于内陆,山地大于平原,一般分为5 个径流地带
丰水带:年径流深度大于900毫米,包括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江西与湖南的山地, 云南西南部及西藏的东南角。 多水带:年径流深度为200一900毫米,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广大长 江中下游地区。 过渡带:年径流深度介于50一200毫米,包括黄淮海大平原、山西、陕西省的大部,东北的大 部,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 少水带:年径流深度在10一50毫米,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部和北部以及 西藏西部。 缺水带:年径流深度在10毫米以下,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甘肃的巴丹吉林沙漠、青海柴达木 盆地、新疆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 (三)水资源利用 目前,我国水资源总用水量中有85%左右用于农业,包括灌溉、农村的人畜用水及牧业用水。与 世界各国相比,农业灌溉用水量居世界第2位,我国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45%。当前,河川径流 的开发利用量约占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6%,各地开发程度不同。北方水少,利用程度高,以多年 平均径流量为基数,海河、辽河利用程度高,己达60一65%,淮河和黄河接近40%,内陆河为33%。 南方多水地区利用程度较低,长江为16%,珠江为15%,浙闽诸河为18%,西南诸河还不及1%。 在水资源利用上,目前浪费严重,灌溉设施较差,用水效益不高,另外水资源污染也较严重,所 以节水灌溉,净化水源已是当今水资源利用的迫切任务。 三、土地资源 土地是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和劳动对象。我国国土辽阔,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田暗沙,最 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南北直距约5500公里,东西直距 约5200公里。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形总轮廊西高东低,构成三大阶梯斜面。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山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 我国海拔高低差异大,既有低海拔的平原、盆地,又有中海拔的丘陵、低山,还有海拔较高的高 山、高原。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占19%,平原占12%。而且我国是一个 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高原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9%,平原与盆地仅占31%,是世界上领土较 大的国家中,山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最大的国家,山地与平原相比,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宜发 展农业。在全国土地总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难于开发利用的,共约3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7%, 其中沙漠占7.5%,戈壁占5.9%,石骨裸露山地占4.8%,寒漠占1.6%,冰川和永久积雪占0.5%,城镇 居民点、工矿、道路等占地约7%。我国耕地面积只占总土面积的10%,大大少于印度(53%)、美 国(20%),且略低于世界平均耕地面积(10.3%)。 2.各类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我国耕地面积14.38亿亩(不包括台湾省),其中:水田3.77亿 亩,占耕地的26.2%:水浇地3.18亿亩,占22.1%:没有灌溉条件的早地7.43亿亩,占耕地的51.7%。 我国耕地面积次于前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全国有林地(森林)面积17.29亿亩,占世界森林 面积的2.8%,次于前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居第5位。还有疏林地258亿亩,灌木林地4.16亿
丰水带:年径流深度大于900毫米,包括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江西与湖南的山地, 云南西南部及西藏的东南角。 多水带:年径流深度为200—900毫米,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广大长 江中下游地区。 过渡带:年径流深度介于50—200毫米,包括黄淮海大平原、山西、陕西省的大部,东北的大 部,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 少水带:年径流深度在10—50毫米,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部和北部以及 西藏西部。 缺水带:年径流深度在10毫米以下,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甘肃的巴丹吉林沙漠、青海柴达木 盆地、新疆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 (三)水资源利用 目前,我国水资源总用水量中有85%左右用于农业,包括灌溉、农村的人畜用水及牧业用水。与 世界各国相比,农业灌溉用水量居世界第2位,我国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45%。当前,河川径流 的开发利用量约占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6%,各地开发程度不同。北方水少,利用程度高,以多年 平均径流量为基数,海河、辽河利用程度高,已达60—65%,淮河和黄河接近40%,内陆河为33%。 南方多水地区利用程度较低,长江为16%,珠江为15%,浙闽诸河为18%,西南诸河还不及1%。 在水资源利用上,目前浪费严重,灌溉设施较差,用水效益不高,另外水资源污染也较严重,所 以节水灌溉,净化水源已是当今水资源利用的迫切任务。 三、土地资源 土地是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和劳动对象。我国国土辽阔,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田暗沙,最 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南北直距约5500公里,东西直距 约5200公里。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形总轮廊西高东低,构成三大阶梯斜面。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山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 我国海拔高低差异大,既有低海拔的平原、盆地,又有中海拔的丘陵、低山,还有海拔较高的高 山、高原。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占19%,平原占12%。而且我国是一个 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高原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9%,平原与盆地仅占31%,是世界上领土较 大的国家中,山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最大的国家,山地与平原相比,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宜发 展农业。在全国土地总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难于开发利用的,共约3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7%, 其中沙漠占7.5%,戈壁占5.9%,石骨裸露山地占4.8%,寒漠占1.6%,冰川和永久积雪占0.5%,城镇 居民点、工矿、道路等占地约7%。我国耕地面积只占总土面积的10%,大大少于印度(53%)、美 国(20%),且略低于世界平均耕地面积(10.3%)。 2.各类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我国耕地面积14.38亿亩(不包括台湾省),其中:水田3.77亿 亩,占耕地的26.2%;水浇地3.18亿亩,占22.1%;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7.43亿亩,占耕地的51.7%。 我国耕地面积次于前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全国有林地(森林)面积17.29亿亩,占世界森林 面积的2.8%,次于前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居第5位。还有疏林地2.58亿亩,灌木林地4.16亿
亩,未成林造林地0.84亿亩,以及无林的宜林地15.19亿亩,合计林业用地共有40.06亿亩,占全国土 地面积的27.8%。我国北部和西部10个省、自治区有草原47.26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约33.15亿亩: 南部及中部各省、区有草山草坡1335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约9.64亿亩。全国可利用草地共42.79亿 亩,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9%,次于澳大利亚、前苏联居第3位。我国内陆水域4.0亿亩,其中淡水面 26390万亩,可养殖面积8463万亩。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及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比重较小,所以按人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资源与人口数字比较,全国平均每人占有土 地面积13.77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3。按统计数字人均占有耕地仅1.3亩,不足世界平均数4.2 亩的13,是世界上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全国人均有林地面积1.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6。人均可利用草地4.4亩,也不到世界平均数11.4亩的一半,而且大部分为生产力低的干旱、荒漠 草原。 3.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且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大 据调查,在33333公顷宜农荒地中,天然草场就占1333.3公顷,林地占6667公顷,余下宜作开垦 农田的约10O0公顷,但分布在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开发难度较大。与此相反,目前难以利用的沙 漠、戈壁、高寒荒漠和石山等面积较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4,对农业开发十分不利。 四、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主要包括野生和人工培育的各种动、植物资源及经济真菌类资源。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为 人类提供吃、穿、住、用等多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和多种工业原料。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它有效 地保护着生态平衡,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生物资源的特征 1.植物资源丰富多彩 我国疆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因而植被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观。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热带雨林和 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北温带针叶林等植被类 型。广大西北内陆,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表现出干旱大陆的特征。青藏高原有寒温性针叶林、 高寒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多种植被分布,显著了高寒植被类型的特点。据统计,全国有高 等植物301科,2980属,约3万种。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仅次于马亚西亚(约 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世界公认为我国是树木的宝库,乔灌木树种多达80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000余种,优良的用材 和特用的经济树种有2000余种,我国特有乔木树种50多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资源中心之一。世界上农作物(不包括果树、蔬菜和药用植物)中最 主要的有9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30多种,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收集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共30万份,其 中水稻5万份,小麦近1.5万份,玉米14万份,谷子1.6万份,高梁1.7万份。 我国果树资源较为丰富,全世界果树大约有60科,2200种左右,而我国主要果树就有50多科,约 300种,品种万余个。我国蔬菜资源亦品类繁多,目前栽培的蔬菜约有100多种,其中原产我国的占 49%. 我国有草原牧草2500多种,主要是豆科牧草和禾木科牧草。豆科牧草全世界有600属,1.2万多 种,我国约有139属,1130种:禾木科牧草全世界共有500属,6000多种,我国有190多属,1150种, 占草原植被的70一90%,是组成我国草原植被的主要草类
亩,未成林造林地0.84亿亩,以及无林的宜林地15.19亿亩,合计林业用地共有40.06亿亩,占全国土 地面积的27.8%。我国北部和西部10个省、自治区有草原47.26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约 33.15亿亩; 南部及中部各省、区有草山草坡13.35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约9.64亿亩。全国可利用草地共42.79亿 亩,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9%,次于澳大利亚、前苏联居第3位。我国内陆水域4.0亿亩,其中淡水面 26390万亩,可养殖面积8463万亩。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及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比重较小,所以按人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资源与人口数字比较,全国平均每人占有土 地面积13.77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3。按统计数字人均占有耕地仅1.3亩,不足世界平均数4.2 亩的1/3,是世界上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全国人均有林地面积1.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6。人均可利用草地4.4亩,也不到世界平均数11.4亩的一半,而且大部分为生产力低的干旱、荒漠 草原。 3.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且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大 据调查,在3333.3公顷宜农荒地中,天然草场就占1333.3公顷,林地占666.7公顷,余下宜作开垦 农田的约1000公顷,但分布在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开发难度较大。与此相反,目前难以利用的沙 漠、戈壁、高寒荒漠和石山等面积较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4,对农业开发十分不利。 四、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主要包括野生和人工培育的各种动、植物资源及经济真菌类资源。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为 人类提供吃、穿、住、用等多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和多种工业原料。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它有效 地保护着生态平衡,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生物资源的特征 1.植物资源丰富多彩 我国疆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因而植被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观。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热带雨林和 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北温带针叶林等植被类 型。广大西北内陆,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表现出干旱大陆的特征。青藏高原有寒温性针叶林、 高寒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多种植被分布,显著了高寒植被类型的特点。据统计,全国有高 等植物301科,2980属,约3万种。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仅次于马亚西亚(约 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世界公认为我国是树木的宝库,乔灌木树种多达80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000余种,优良的用材 和特用的经济树种有2000余种,我国特有乔木树种50多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资源中心之一。世界上农作物(不包括果树、蔬菜和药用植物)中最 主要的有9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30多种,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收集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共30万份,其 中水稻5万份,小麦近1.5万份,玉米1.4万份,谷子1.6万份,高梁1.7万份。 我国果树资源较为丰富,全世界果树大约有60科,2200种左右,而我国主要果树就有50多科,约 300种,品种万余个。我国蔬菜资源亦品类繁多,目前栽培的蔬菜约有100多种,其中原产我国的占 49%。 我国有草原牧草2500多种,主要是豆科牧草和禾木科牧草。豆科牧草全世界有600属,1.2万多 种,我国约有139属,1130种;禾木科牧草全世界共有500属,6000多种,我国有190多属,1150种, 占草原植被的70—90%,是组成我国草原植被的主要草类
我国还有丰宫的野生植物资源,初步统计较重要的纤维原料植物有438种,淀粉原料植物145种, 蛋白质和氨基酸植物260种,油脂植物374种,芳香油植物原料285种,药用植物更是繁多。 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 初步统计我国有鸟类1186种,兽类47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鸟类和兽类分别为329种和188 种。我国特有种或珍奇种种类较多,国家完全禁止猎取的一类保护动物有68种:国家严格限制猎取 的二类保护动物有53种:国家控制猎取的三类保护等有27种。我国家畜家禽的品种也十分丰高,著 名的地方良种约280个,淡水鱼类831种,海洋鱼类1500多种。 3.经满州里具菌资源品类丰茂 自然界大约有真菌25一30万种,其中大型真菌易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经调 查,已知我国有野生食用菌706种,隶属47科,139属,是世界上食用菌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 国传统的药用真菌多达380余种,共计50科,137属。 第二节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农业自然资源具有一般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规律。如土地资源具有肥力能生长不同 植物,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循环补给性,生物资源具有遗传性和新陈代谢特性,气候资源具有季节 性等等。各种不同的农业自然资源,也有它们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这些基本特性,对于合 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整体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一个多因素的自然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个因素的变 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体性还表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要素缺一不可,不能相互取 代。整体性决定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从全局着想,不能顾此失彼 (二)地域性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造成各地农业自然资原的分布、数量、质量也不相同。听以各地 的农业资源组合都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因此资源开发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可更新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不断更新和进行循环的。例如,土壤肥力的恢复,生物的世代交替,水分的 循环补给等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是有条件的,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 环,处于周而复始的良好状态。 (四)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在一定的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都有数量的限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 范围和种类也是有限的:各种资源的适用性和用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更 新性是相对无限的,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物质技术的增强,人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资源利 用率和生产力,扩大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和种类。 二、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永续地、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提供各种农产品,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
我国还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初步统计较重要的纤维原料植物有438种,淀粉原料植物145种, 蛋白质和氨基酸植物260种,油脂植物374种,芳香油植物原料285种,药用植物更是繁多。 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 初步统计我国有鸟类1186种,兽类47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鸟类和兽类分别为329种和188 种。我国特有种或珍奇种种类较多,国家完全禁止猎取的一类保护动物有68种;国家严格限制猎取 的二类保护动物有53种;国家控制猎取的三类保护等有27种。我国家畜家禽的品种也十分丰富,著 名的地方良种约280个,淡水鱼类831种,海洋鱼类1500多种。 3.经满州里具菌资源品类丰茂 自然界大约有真菌25—30万种,其中大型真菌易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经调 查,已知我国有野生食用菌706种,隶属47科,139属,是世界上食用菌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 国传统的药用真菌多达380余种,共计50科,137属。 第二节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农业自然资源具有一般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规律。如土地资源具有肥力能生长不同 植物,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循环补给性,生物资源具有遗传性和新陈代谢特性,气候资源具有季节 性等等。各种不同的农业自然资源,也有它们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这些基本特性,对于合 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整体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一个多因素的自然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个因素的变 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体性还表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要素缺一不可,不能相互取 代。整体性决定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从全局着想,不能顾此失彼。 (二)地域性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造成各地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也不相同。所以各地 的农业资源组合都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因此资源开发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可更新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不断更新和进行循环的。例如,土壤肥力的恢复,生物的世代交替,水分的 循环补给等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是有条件的,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 环,处于周而复始的良好状态。 (四)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在一定的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都有数量的限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 范围和种类也是有限的;各种资源的适用性和用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更 新性是相对无限的,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物质技术的增强,人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资源利 用率和生产力,扩大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和种类。 二、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永续地、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提供各种农产品,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