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壤管理制度包括养地制度和防护制度。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活应的以养地为中心一系 列技术措施体系。它是土壤耕作制、施肥制、农田灌溉等养地技术措施的总称。农田防护制度是指 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农田,防止土壤侵蚀和农田杂草感染,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所 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保证地力常新,作物持续高产。 第一节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是农田土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肥力条件和 肥力因素的措施。对改善土壤环境,协调土壤中各肥力因素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土地增产潜力起着 重要作用。所以,制定合理的土壤耕作制,采取适宜的土壤耕作措施和方法,对土壤进行调节和管 理,以利作物正常生育,是稳产高产和持续增产的需要。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消耗于土壤耕作的 劳力、动力比重很大,因此,在运用土壤耕作技术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劳动量,节约能源,增加经 济效益。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则 土壤耕作可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表面状况和良好的耕层构造:处理残茬和掩埋有机肥 料,使地面适于播种:防除、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有利于土壤熟化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保蓄土壤 水分,防止土壤侵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降雨、灌水,人、畜、机具进地作业及士壤自身的 重力等作用,每当作物收获后,土壤出现板结,透水、透气性差,土壤三相比例失调,不通过耕作 进行调节将对下茬作物的生育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土壤耕作是一项繁重、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环 节。因此,正确应用耕作措施和方法,以达到耕作质量好、工效高、成本低的目的,应遵循下列基 本技术原则。 (一)注重土壤条件的改善 影响作物出苗、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主要有土壤表面状况和耕层构造。作物种子的发芽和出土, 都是在浅土层中完成的,因此浅土层必须适用种子发芽和出土。要求表土(0一3厘米)疏松,不板 结,种床层(3一10厘米)适当紧实,毛管孔隙发达,保证种子吸水发芽。幼苗出土以后,开始进行 光合作用,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逐渐旺盛,根系向纵深伸展,大部分根系分布在10一30厘米土层, 即耕作层,要求此层三相比例关系协调。一般地说,早地土壤总孔隙度占土壤总容积的52一56%为 宜,其中毛管孔隙与大孔隙的比例,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以及对不同作物有所不同,但大孔隙不 应小于总孔隙的10%,否则通气不良,对作物根系的生长不利。 另外,影向作物根系生长的还有土壤的松紧度和土壤的机械阻力。土壤过松或过紧都会影向土宪 水、肥、气、热。过松大孔隙占优势,虽然通透性强,但持水力差,土壤温度不稳定,好气微生物 活动旺盛,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土壤过松时,压紧土壤的措施很重要。土壤过紧时,容重加 大,大孔隙少,不通气、不透水,水、气发生矛盾,影响土壤微生物话动和养分转化,根系的生长 阻力也增大,不利根系伸展。所以土壤过紧应采取疏松土壤的措施。土壤机械阻力是土壤对植物根 系穿透的阻力。无论粘质土或砂质土,当阻力很大时根系向前伸展困难,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从 而使地上部产量下降。土壤孔隙少,孔径小是土壤阻力增大的基本原因,应通过土壤耕作加以调 节。 (二)根据土壤特性进行合理土壤耕作 各类农业土壤,都有自己的理化、生物特性和剖面构造。土壤耕作必须根据这些特性正确运用, 才能创造出适宜作物要求的士壤环境。如西北地区的黄绵土是处于干早气候带的早地士壤,土质松 散、易受水、风侵蚀,所以土壤耕作要以蓄水保墒,防止水蚀和风蚀为主要目的。对质地粘重、结 构差、通透不良、潜在肥力高有效肥力低的土壤,土壤应采用伏耕秋耕、晒垄冻垄、熟化土壤、早
农田土壤管理制度包括养地制度和防护制度。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一系 列技术措施体系。它是土壤耕作制、施肥制、农田灌溉等养地技术措施的总称。农田防护制度是指 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农田,防止土壤侵蚀和农田杂草感染,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所 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保证地力常新,作物持续高产。 第一节 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是农田土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肥力条件和 肥力因素的措施。对改善土壤环境,协调土壤中各肥力因素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土地增产潜力起着 重要作用。所以,制定合理的土壤耕作制,采取适宜的土壤耕作措施和方法,对土壤进行调节和管 理,以利作物正常生育,是稳产高产和持续增产的需要。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消耗于土壤耕作的 劳力、动力比重很大,因此,在运用土壤耕作技术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劳动量,节约能源,增加经 济效益。 一、土壤耕作的技术原则 土壤耕作可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表面状况和良好的耕层构造;处理残茬和掩埋有机肥 料,使地面适于播种;防除、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有利于土壤熟化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保蓄土壤 水分,防止土壤侵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降雨、灌水,人、畜、机具进地作业及土壤自身的 重力等作用,每当作物收获后,土壤出现板结,透水、透气性差,土壤三相比例失调,不通过耕作 进行调节将对下茬作物的生育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土壤耕作是一项繁重、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环 节。因此,正确应用耕作措施和方法,以达到耕作质量好、工效高、成本低的目的,应遵循下列基 本技术原则。 (一)注重土壤条件的改善 影响作物出苗、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主要有土壤表面状况和耕层构造。作物种子的发芽和出土, 都是在浅土层中完成的,因此浅土层必须适用种子发芽和出土。要求表土(0—3厘米)疏松,不板 结,种床层(3—10厘米)适当紧实,毛管孔隙发达,保证种子吸水发芽。幼苗出土以后,开始进行 光合作用,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逐渐旺盛,根系向纵深伸展,大部分根系分布在10—30厘米土层, 即耕作层,要求此层三相比例关系协调。一般地说,旱地土壤总孔隙度占土壤总容积的52—56%为 宜,其中毛管孔隙与大孔隙的比例,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以及对不同作物有所不同,但大孔隙不 应小于总孔隙的10%,否则通气不良,对作物根系的生长不利。 另外,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还有土壤的松紧度和土壤的机械阻力。土壤过松或过紧都会影响土壤 水、肥、气、热。过松大孔隙占优势,虽然通透性强,但持水力差,土壤温度不稳定,好气微生物 活动旺盛,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土壤过松时,压紧土壤的措施很重要。土壤过紧时,容重加 大,大孔隙少,不通气、不透水,水、气发生矛盾,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根系的生长 阻力也增大,不利根系伸展。所以土壤过紧应采取疏松土壤的措施。土壤机械阻力是土壤对植物根 系穿透的阻力。无论粘质土或砂质土,当阻力很大时根系向前伸展困难,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从 而使地上部产量下降。土壤孔隙少,孔径小是土壤阻力增大的基本原因,应通过土壤耕作加以调 节。 (二)根据土壤特性进行合理土壤耕作 各类农业土壤,都有自己的理化、生物特性和剖面构造。土壤耕作必须根据这些特性正确运用, 才能创造出适宜作物要求的土壤环境。如西北地区的黄绵土是处于干旱气候带的旱地土壤,土质松 散、易受水、风侵蚀,所以土壤耕作要以蓄水保墒,防止水蚀和风蚀为主要目的。对质地粘重、结 构差、通透不良、潜在肥力高有效肥力低的土壤,土壤应采用伏耕秋耕、晒垄冻垄、熟化土壤、早
春及时耙地保墒等措施。地下水位高的下湿土壤,土壤耕作应有利于排水散墒,提高地温,改善通 气性状。无水稳性结构的土壤在降水或灌溉时分散粘粒填入孔隙,而形成表土板结,防碍水分入 渗、空气交换和幼苗出土,应及时破除板结以利渗水通气,保证幼苗出土。在盐碱地上,土壤耕地 要根据盐碱在土层中的运动规律和盐碱地板、瘦的特点进行,要有利于排水脱盐,防止水分蒸发而 积盐。水田因长期淹水,土壤物理性状差,耕作应有利于士壤松软,防止水分渗漏,促进土壤氧 化,改进长期淹水的潜育过程,降解还原毒害物质,如深耕旺垄、水耙水秒等措施 (三)土壤耕作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气候对土襄的影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土壤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解决了气候、土 壤与作物之间的矛盾。影响土壤状况的气候条件主要有: 1,降雨与蒸发 降雨是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蒸发促使土壤水分散失。降雨和蒸发决定土壤水分状况。我国北方 地区降雨量少,年内分布不均匀,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分布在夏秋季节,早春少雨干旱,土壤水 分不足。所以抗早保痛的土壤耕作措施,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士壤耕作技术。 2.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干湿交替是根据土壤胶体湿胀干缩的特性,利用水分因素季节变化引起土壤水分的变化,使土壤 变得松碎,促进团粒形成。冻融交替是利用冬季低温,当土壤含水量充足的情况下水分结冰体积膨 胀,促使土壤崩解,有助于团粒的形成和土壤松碎。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对提高耕作质量有辅助 作用,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 3.水蚀和风蚀 水蚀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或灌溉水量大所造成耕地的水土流失。在坡耕地上更为突出。为了防止水 土流失,土壤耕作应以等高耕作来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土壤贮水为主要任务。我国北方地处大陆季风 区,每年冬春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风出现。大风不仅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干旱,同时吹 走表层土壤,尤其是砂性土壤风蚀更为严重。因此,有风蚀地区的土壤耕作,应创造紧密的表土 层,减少耕作次数,保持良好的表土结构。常采取的措施有:地面留茬和覆盖,或耕作时开沟起垄 加大地表的粗糙度以降低地面风速,防止风蚀。 4.土壤耕作应与其它生产因子相结合 农业生产中的其它生产因子也要求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如作物茬口特 性不同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不同。大豆茬为肥茬、软茬,其后可不进行翻耕而采用粑茬即可:高 梁、谷子等是硬茬、瘦茬,所以要进行深耕松土,熟化土壤。又如施肥数量、时期和肥料种类不 同,耕作方法和耕深也都不同。灌溉条件的有无所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也不相同,如此等等。 土壤耕作措施 作为调节土壤耕层构造和土壤表面状况的土壤耕作措施很多。按其对土壤作用的性质和范围,可 分为两大类。即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基本耕作对土壤各种性状作用大,影响深,而且为消耗动力 较多的措施,包括翻耕、深松土、旋耕。表土耕作是在基本基础上采取的措施,影响土壤表层结 构,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等。 (一)基本耕作措施 1.翻耕 用有壁犁进行耕地,可翻转土层。翻耕对土壤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即翻土、松土和碎土。首行将 土壤上下层换位,在换位的同时将肥料、作物残茬、杂草及草籽、病虫或绿肥、牧草等一并翻至土 壤下层清洁地面,其次是使耕层土壤散碎、疏松,改善士壤通气透水性能,熟化土壤和强化土壤微 生物活动
春及时耙地保墒等措施。地下水位高的下湿土壤,土壤耕作应有利于排水散墒,提高地温,改善通 气性状。无水稳性结构的土壤在降水或灌溉时分散粘粒填入孔隙,而形成表土板结,防碍水分入 渗、空气交换和幼苗出土,应及时破除板结以利渗水通气,保证幼苗出土。在盐碱地上,土壤耕地 要根据盐碱在土层中的运动规律和盐碱地板、瘦的特点进行,要有利于排水脱盐,防止水分蒸发而 积盐。水田因长期淹水,土壤物理性状差,耕作应有利于土壤松软,防止水分渗漏,促进土壤氧 化,改进长期淹水的潜育过程,降解还原毒害物质,如深耕旺垄、水耙水耖等措施。 (三)土壤耕作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土壤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解决了气候、土 壤与作物之间的矛盾。影响土壤状况的气候条件主要有: 1.降雨与蒸发 降雨是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蒸发促使土壤水分散失。降雨和蒸发决定土壤水分状况。我国北方 地区降雨量少,年内分布不均匀,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分布在夏秋季节,早春少雨干旱,土壤水 分不足。所以抗旱保墒的土壤耕作措施,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土壤耕作技术。 2.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干湿交替是根据土壤胶体湿胀干缩的特性,利用水分因素季节变化引起土壤水分的变化,使土壤 变得松碎,促进团粒形成。冻融交替是利用冬季低温,当土壤含水量充足的情况下水分结冰体积膨 胀,促使土壤崩解,有助于团粒的形成和土壤松碎。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对提高耕作质量有辅助 作用,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 3.水蚀和风蚀 水蚀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或灌溉水量大所造成耕地的水土流失。在坡耕地上更为突出。为了防止水 土流失,土壤耕作应以等高耕作来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土壤贮水为主要任务。我国北方地处大陆季风 区,每年冬春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风出现。大风不仅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干旱,同时吹 走表层土壤,尤其是砂性土壤风蚀更为严重。因此,有风蚀地区的土壤耕作,应创造紧密的表土 层,减少耕作次数,保持良好的表土结构。常采取的措施有:地面留茬和覆盖,或耕作时开沟起垄 加大地表的粗糙度以降低地面风速,防止风蚀。 4.土壤耕作应与其它生产因子相结合 农业生产中的其它生产因子也要求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如作物茬口特 性不同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不同。大豆茬为肥茬、软茬,其后可不进行翻耕而采用耙茬即可:高 梁、谷子等是硬茬、瘦茬,所以要进行深耕松土,熟化土壤。又如施肥数量、时期和肥料种类不 同,耕作方法和耕深也都不同。灌溉条件的有无所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也不相同,如此等等。 二、土壤耕作措施 作为调节土壤耕层构造和土壤表面状况的土壤耕作措施很多。按其对土壤作用的性质和范围,可 分为两大类。即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基本耕作对土壤各种性状作用大,影响深,而且为消耗动力 较多的措施,包括翻耕、深松土、旋耕。表土耕作是在基本基础上采取的措施,影响土壤表层结 构,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等。 (一)基本耕作措施 1.翻耕 用有壁犁进行耕地,可翻转土层。翻耕对土壤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即翻土、松土和碎土。首行将 土壤上下层换位,在换位的同时将肥料、作物残茬、杂草及草籽、病虫或绿肥、牧草等一并翻至土 壤下层清洁地面,其次是使耕层土壤散碎、疏松,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熟化土壤和强化土壤微 生物活动
翻耕的方式由于犁的结构和犁壁形式不同分为三种:即半翻垡、全翻垡和分层翻垡。半翻是将垡 片翻转135度,翻后垡片彼此相联,垡片和地面呈45度角。此种方式牵引阻力小,有较好的翻土和碎 土作用,适宜一般熟地用。但垡片覆盖不不严,灭草性能不如全翻垡。目前,我国机耕多用此法。 全翻垡采用螺旋形犁壁的犁,将土垡翻转180度。此种方式翻土完全,覆土严密,消灭杂草和野生植 物作用强,适用于耕翻牧草地、荒地、绿肥地或杂草感染严重地段。此法消耗动力大,碎土作用 小,一般不适宜熟地应用。分层翻垡采用带小前犁的复式犁,将耕层土壤的上下层分层翻转。复式 犁主犁前的小犁耕翻深度是主犁的一半,耕幅是主犁的三分之二。作业时小犁先入土将上层士土层约 10厘米左右先翻入犁沟,主犁把原土层10一20厘米的下层土壤连同剩余的上层土壤翻到犁沟。这样 分层翻耕、覆盖比较严密,能保证良好的翻地质量。此种方式技术要求较高,耕翻粘重土消耗动力 大,容易发生堵塞。 翻耕的深度是犁地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伸长而影响地上部生长发育的一个 重要因素。深厚肥沃的耕作层是作物稳产高产的基础。因为深厚的耕作层,贮存水分和养分较多, 可以不断地满足作物生育对水、肥的需要,而且扩大了根系垂直分布的范围,吸收和利用更多的水 分和养料。翻耕的深度应根据作物种类、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而定。一般具有主根的直根系和植株 高大的作物宜深:粘质土、土层深厚的宜深:多雨地区深,以利贮水,同时还可改善耕层土壤的通 气性。此外翻耕深度还应考虑经济效益,耕地越深,工作效率越低,成本越高。 根据大量试验资料和生产实践的调查,深耕结果总的趋是:深度增加,耕层则厚,有利贮保墒和 通气,能加速有机质矿化,改善养分状况。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多风、高温、干旱地区,会增加土 壤水分的蒸发,土壤疏松提墙性差,作物吸水困难而出现旱情,且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不 易积累。深耕因肥料翻埋过深,使作物苗期缺肥,且容易翻出底层的还原物质和出土。因此,翻耕 深度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翻耕的深度,畜力犁一般在15一18厘米,机耕在20一22厘米。 一般不超过25厘米。由畜耕转向机耕时,原则上不能一次加深,应逐年加深。 翻耕一般只有在作物收获后至下茬作物播种前的阶段内进行。北方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地区,主 要在夏、秋季即夏收作物收后或休闲地上进行伏耕,秋作物收后进行秋耕,以及部分地区进行的春 耕。伏耕、秋耕比春耕增产效果大。因为伏、秋耕正是雨季能接纳蓄积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对贮墒 早有显著作用,有充分时间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能有效地消灭田间杂草。盐碱地可利 用夏秋高温而加速洗盐效果。 春耕效果不如伏耕,秋耕是由于北方地区春天气温上升迅速加之风大,翻耕易造成土壤水分大量 蒸发。为了减少春耕跑墒,一般春耕应注意尽早进行,深度要浅,不超过16一18厘米,与耙、耱等 表土耕作紧密结合。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春耕应与春灌结合。 翻地创造的疏松耕层能保持多长时间,这是翻耕的后效问题。一般讲,后效越长越好,可改连年 翻耕为隔2一3年或更长年限的轮翻。决定翻耕后长短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壤的质地、结构、 有机质含量、降雨量的多少和灌溉次数等。有机质含量高、质地适中,结构良好,后效长:降雨多 或灌水量多,土壤变紧的过程加快,后效则短。二是冬季冻土深度和冻土时间的长短。冻土深、冻 土时间长后效长。三是翻耕的深度,翻耕深,后效长,浅耕则后效短。 2,深松土 用无壁犁、凿形犁、深松铲等对土壤进行全面或局部松士为深松土,与翻耕相比较,深松土的特 点是只松土不翻土,上下层不乱,松土深厚,松土深度可达30一50厘米,能打破犁底层和不透水松 质层,对接纳雨水、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透水性及改良盐碱土有良好效果。深松耕后能留茬保 护地面,防止风蚀。用松土铲和凿形犁松士,能提高功效、节约能耗。但深松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不能翻埋肥料、残茬和杂草, 般深松的田间,杂草较多
翻耕的方式由于犁的结构和犁壁形式不同分为三种:即半翻垡、全翻垡和分层翻垡。半翻是将垡 片翻转135度,翻后垡片彼此相联,垡片和地面呈45度角。此种方式牵引阻力小,有较好的翻土和碎 土作用,适宜一般熟地用。但垡片覆盖不不严,灭草性能不如全翻垡。目前,我国机耕多用此法。 全翻垡采用螺旋形犁壁的犁,将土垡翻转180度。此种方式翻土完全,覆土严密,消灭杂草和野生植 物作用强,适用于耕翻牧草地、荒地、绿肥地或杂草感染严重地段。此法消耗动力大,碎土作用 小,一般不适宜熟地应用。分层翻垡采用带小前犁的复式犁,将耕层土壤的上下层分层翻转。复式 犁主犁前的小犁耕翻深度是主犁的一半,耕幅是主犁的三分之二。作业时小犁先入土将上层土层约 10厘米左右先翻入犁沟,主犁把原土层10—20厘米的下层土壤连同剩余的上层土壤翻到犁沟。这样 分层翻耕、覆盖比较严密,能保证良好的翻地质量。此种方式技术要求较高,耕翻粘重土消耗动力 大,容易发生堵塞。 翻耕的深度是犁地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伸长而影响地上部生长发育的一个 重要因素。深厚肥沃的耕作层是作物稳产高产的基础。因为深厚的耕作层,贮存水分和养分较多, 可以不断地满足作物生育对水、肥的需要,而且扩大了根系垂直分布的范围,吸收和利用更多的水 分和养料。翻耕的深度应根据作物种类、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而定。一般具有主根的直根系和植株 高大的作物宜深;粘质土、土层深厚的宜深;多雨地区深,以利贮水,同时还可改善耕层土壤的通 气性。此外翻耕深度还应考虑经济效益,耕地越深,工作效率越低,成本越高。 根据大量试验资料和生产实践的调查,深耕结果总的趋是:深度增加,耕层则厚,有利贮保墒和 通气,能加速有机质矿化,改善养分状况。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多风、高温、干旱地区,会增加土 壤水分的蒸发,土壤疏松提墒性差,作物吸水困难而出现旱情,且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不 易积累。深耕因肥料翻埋过深,使作物苗期缺肥,且容易翻出底层的还原物质和出土。因此,翻耕 深度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翻耕的深度,畜力犁一般在15—18厘米,机耕在20—22厘米, 一般不超过25厘米。由畜耕转向机耕时,原则上不能一次加深,应逐年加深。 翻耕一般只有在作物收获后至下茬作物播种前的阶段内进行。北方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地区,主 要在夏、秋季即夏收作物收后或休闲地上进行伏耕,秋作物收后进行秋耕,以及部分地区进行的春 耕。伏耕、秋耕比春耕增产效果大。因为伏、秋耕正是雨季能接纳蓄积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对贮墒 旱有显著作用,有充分时间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能有效地消灭田间杂草。盐碱地可利 用夏秋高温而加速洗盐效果。 春耕效果不如伏耕,秋耕是由于北方地区春天气温上升迅速加之风大,翻耕易造成土壤水分大量 蒸发。为了减少春耕跑墒,一般春耕应注意尽早进行,深度要浅,不超过16—18厘米,与耙、耱等 表土耕作紧密结合。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春耕应与春灌结合。 翻地创造的疏松耕层能保持多长时间,这是翻耕的后效问题。一般讲,后效越长越好,可改连年 翻耕为隔2—3年或更长年限的轮翻。决定翻耕后长短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壤的质地、结构、 有机质含量、降雨量的多少和灌溉次数等。有机质含量高、质地适中,结构良好,后效长;降雨多 或灌水量多,土壤变紧的过程加快,后效则短。二是冬季冻土深度和冻土时间的长短。冻土深、冻 土时间长后效长。三是翻耕的深度,翻耕深,后效长,浅耕则后效短。 2.深松土 用无壁犁、凿形犁、深松铲等对土壤进行全面或局部松土为深松土,与翻耕相比较,深松土的特 点是只松土不翻土,上下层不乱,松土深厚,松土深度可达30—50厘米,能打破犁底层和不透水粘 质层,对接纳雨水、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透水性及改良盐碱土有良好效果。深松耕后能留茬保 护地面,防止风蚀。用松土铲和凿形犁松土,能提高功效、节约能耗。但深松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不能翻埋肥料、残茬和杂草,一般深松的田间,杂草较多
3.旋耕 利用犁刀片的旋转,把士切碎,同时使残茬、杂草和肥料随土翻转并混拌。旋耕后地表平整松 软,一次作业能达到耕松、搅拌、平整的效果,节省劳力。旋耕的碎土能力很强。北方多用于麦茬 地、水浇地或盐碱地的浅耕。南方多用于水稻田的秋耕种麦和水稻田插秧前的耕地。根据各地试验 结果,水稻田用旋耕机整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但旋耕深度较浅,一般只有2厘米左 右,起不到加深耕层的作用。旋耕用作表土作业,对消灭杂草、创造疏松表土层,破除板结效果十 分良好。 (二)表士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0一10厘米土层状况的措施。多数表土耕作是在翻耕后进行,因此也称 为辅助耕作。目的是配合翻耕等基本耕作,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长条件。现将表土耕作 各项措施的作用,使用工具及运用技术分述如下: 1.粑地 把地是型耕后、作物收获后、播种前后和幼苗期应用极为普骗的一项表士耕作措施。靶地有琉松 表土、耙碎土块、破除板结、透气保墒、平整地面、混合肥料、粑碎根茬、清除杂草以及覆盖种子 等作用。粑地使用的工具有钉齿粑和圆盘粑。粑地的深度一般为3一10厘米。以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 把地的作用不同,使用工具也不同。耕地后耙地,可平整地表,破碎土块消火珂垃:秋耕后立即播 种冬小麦的土地,通过粑地踏实土壤,使播种深浅一致,同时还有保墒作用:早春耙地可疏松表 土,破除板结,切断地表毛细管,有利于保墒:春播作物播前耙地主要是疏松耕层,为播种准备苗 末:雨后、灌溉后把地,可清除地的结皮,促进土壤的气体交换,切断毛管保特下层水分。钉齿把 一般用于耕后、播前、雨后、灌水后、早春土壤化冻前后、播种前后以及出苗遇到不利条件及时运 用。而圆盘耙一般用于作物收后的浅耕灭茬,清除和翻埋杂草、绿肥,有时也用圆盘耙耙地代替 耕。 2.播地 糖地也叫盖地、擦地、耢地。是旱地和水地生产中常用的一项表土耕作。耱地主要有平土、碎土 和轻微压土的作用。在干旱地区还能减少地面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耱地使用的工具是耐磨擦的 荆条、柳条等树枝纺织而成或用木板。耱地作用于土壤深度为3厘米左右。一般藤地与耙地联合作 业,即耙后紧跟耱地,因耙地后南在留有耙沟,丰衣足食地可填平耙沟,平整地面,使表土形成一 层疏松的覆盖层,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这在干旱地区有重要的意义。播种后耱地能促进种 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水发芽出苗。 3.镇压 以重力作用于土壤,其作用为破碎土块,压紧耕层,平整地面和提墒。镇压使用的工具有V型的 镇压器、网型镇压器、圆筒型镇压器。传统的镇压工具有石滚子、石砘子和碌轴等。镇压作用于土 壤的深度一般3一4厘米,如用重型镇压器可达9一10厘米。 镇压是一项良好的技术措施,正确运用均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土壤过松,镇压可使上层土壤紧 实以减少水汽的扩散和水分的损失:冬麦越冬前镇压,可防冻和防旱,保墙冬麦安全越冬播种前镇 压,可增加毛管孔隙,使底层水分上升到表层,供种子发芽利用:播种后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紧 密接触,以便吸水发芽和扎根,特别是小粒种子更为重要。但镇压如运用不当,会引起一些不良后 果,如土壤过湿情况下,会使土壤结成硬块,表层形成结皮,因此镇压应掌握土壤的含水量在最适 宜时进行:镇压不宜在盐碱地或含水较多的粘质土上进行,也不宜在砂质土上进行。 4.中耕
3.旋耕 利用犁刀片的旋转,把土切碎,同时使残茬、杂草和肥料随土翻转并混拌。旋耕后地表平整松 软,一次作业能达到耕松、搅拌、平整的效果,节省劳力。旋耕的碎土能力很强。北方多用于麦茬 地、水浇地或盐碱地的浅耕。南方多用于水稻田的秋耕种麦和水稻田插秧前的耕地。根据各地试验 结果,水稻田用旋耕机整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但旋耕深度较浅,一般只有12厘米左 右,起不到加深耕层的作用。旋耕用作表土作业,对消灭杂草、创造疏松表土层,破除板结效果十 分良好。 (二)表土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0—10厘米土层状况的措施。多数表土耕作是在翻耕后进行,因此也称 为辅助耕作。目的是配合翻耕等基本耕作,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长条件。现将表土耕作 各项措施的作用,使用工具及运用技术分述如下: 1.耙地 耙地是犁耕后、作物收获后、播种前后和幼苗期应用极为普遍的一项表土耕作措施。耙地有疏松 表土、耙碎土块、破除板结、透气保墒、平整地面、混合肥料、耙碎根茬、清除杂草以及覆盖种子 等作用。耙地使用的工具有钉齿耙和圆盘耙。耙地的深度一般为3—10厘米。以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 耙地的作用不同,使用工具也不同。耕地后耙地,可平整地表,破碎土块消灭坷垃;秋耕后立即播 种冬小麦的土地,通过耙地踏实土壤,使播种深浅一致,同时还有保墒作用;早春耙地可疏松表 土,破除板结,切断地表毛细管,有利于保墒;春播作物播前耙地主要是疏松耕层,为播种准备苗 床;雨后、灌溉后耙地,可清除地的结皮,促进土壤的气体交换,切断毛管保持下层水分。钉齿耙 一般用于耕后、播前、雨后、灌水后、早春土壤化冻前后、播种前后以及出苗遇到不利条件及时运 用。而圆盘耙一般用于作物收后的浅耕灭茬,清除和翻埋杂草、绿肥,有时也用圆盘耙耙地代替翻 耕。 2.耱地 耱地也叫盖地、擦地、耢地。是旱地和水地生产中常用的一项表土耕作。耱地主要有平土、碎土 和轻微压土的作用。在干旱地区还能减少地面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耱地使用的工具是耐磨擦的 荆条、柳条等树枝纺织而成或用木板。耱地作用于土壤深度为3厘米左右。一般耱地与耙地联合作 业,即耙后紧跟耱地,因耙地后南在留有耙沟,丰衣足食地可填平耙沟,平整地面,使表土形成一 层疏松的覆盖层,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这在干旱地区有重要的意义。播种后耱地能促进种 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水发芽出苗。 3.镇压 以重力作用于土壤,其作用为破碎土块,压紧耕层,平整地面和提墒。镇压使用的工具有V型的 镇压器、网型镇压器、圆筒型镇压器。传统的镇压工具有石滚子、石砘子和碌轴等。镇压作用于土 壤的深度一般3—4厘米,如用重型镇压器可达9—10厘米。 镇压是一项良好的技术措施,正确运用均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土壤过松,镇压可使上层土壤紧 实以减少水汽的扩散和水分的损失;冬麦越冬前镇压,可防冻和防旱,保墒冬麦安全越冬播种前镇 压,可增加毛管孔隙,使底层水分上升到表层,供种子发芽利用;播种后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紧 密接触,以便吸水发芽和扎根,特别是小粒种子更为重要。但镇压如运用不当,会引起一些不良后 果,如土壤过湿情况下,会使土壤结成硬块,表层形成结皮,因此镇压应掌握土壤的含水量在最适 宜时进行;镇压不宜在盐碱地或含水较多的粘质土上进行,也不宜在砂质土上进行。 4.中耕
中耕也叫耪地、锄地,是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一项表土耕作。中耕有松土、保墒、除草和调节 土温的作用。中耕作用的工具有中耕机、耘锄以及人工操作的手锄和手铲。中耕的次数应按作物种 类和生长状况、田间杂草的多少、土质、灌溉条件的有无而定。一般作物生育期长封行迟、田间杂 草多、土质粘重、盐碱较重或灌溉地,中耕需进行3一4次。中耕的深度应按浅、深、浅的原则。即 在作物苗期根系浅、苗小的时候,中耕应浅,以免伤苗、压苗:作物生育中期,随着根系下扎,苗 子长大,中耕加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松土通气、保墙、除草:到作物接近封行时,根系已向纵深 发展,中耕又要浅,以免伤根。如为宽行距作物还应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中耕次数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行间过分疏松,好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矿质化过程旺盛,造 成养分的非生产性消耗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在风多地区或坡地上易造成风蚀和水蚀。 5.起垄培土 起垄是某些作物或某些地区特需的一种表土耕作。其作用为块根块茎作物地下部分生长创造深厚 的土层,在高纬度地区(即寒冷地区)有利于提高地温:在某些多雨或低洼地区,可以排水和提高 地温:在水浇地上起垄有利于灌水,使灌水均匀,节约用水。 培土的作用:固定植株,抗风防倒,特别是植株高大的作物及多风地区更为重要。培土可扩大作 物根系活动范围,增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培土还有利于排水防涝,消灭杂草。 、土壤耕作方法 土壤耕作的各项任务,由于气候、土壤、作物、劳畜力和农机具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由单一的 耕作措施完成,而往往需要多种耕作措施配合共同完成。这种多种耕作措施组成的,并相互配合的 土壤耕作措施体系,称为土壤耕作方法。其种类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翻耕耕作法、深松耕 作法、把茬耕作法和保护耕作法等。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翻耕耕作法 翻耕耕作法,简称翻耕法。它是以有壁犁翻耕土壤为基本耕作措施,并配合耙地、耱地、中耕、 镇压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其基本组成环节是: 浅耕灭茬→翻耕→耙耱(浅耕、中耕、镇压)→播种→中耕 翻耕法是世界和我国应用历史最长,分布最广的一种耕作方法,所以又称为传统耕作法。近代翻 耕法是从耕层中经常存在有不同性质的上下两层,需要定期改良为理论根据提出来的。例如耕层 中,结构状况是上层环,下层好:有机质含量是上层多,下层少:杂草病虫是上层多,下层少等 等。因此,定期进行翻耕,将上层的土壤翻下去,把下层的土壤翻上来,有利于促进有机质分解, 释放有效养分,从而能够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创造深厚、肥沃的士壤环境。同时认为,翻耕法所创 造的耕层结构比较疏松,有利于充分接纳水分,通过一系列表土耕作措施,并可以有效地保璃:耕 粑之后形成清洁的地面,能为随后播种创造良好条件。这就是翻耕法长期以来,为什么被广泛采用 的主要理由。翻耕法的基本耕作措施是翻耕,因此它所创造的耕层构造,表面平坦裸蜜,型底层平 板封闭,耕层结构疏松全虚。这样的耕层构造,土壤疏松,容量低,非毛细管孔隙多,通气透水性 能强,所以既有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土壤贮水量,又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熟化,提 高士壤有效养分含量。但是,这样的耕层构造,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耕层过于疏松,好气性微生 物活动旺盛,矿质化速度快,土壤有机质消耗大于积累,长此下去,会降低士壤的潜在肥力:二是 土体孔隙大,易引起汽化水蒸发,不利于抗旱保摘,特别是翻得越深,翻的次数越多,跑墒则越严 重:三是缺乏提墒能力,不能协调贮墒与提墒的矛盾,在降水量较少而干旱严重的地区,作物会常 处在缺水状态:四是长时期同一深度的翻耕会使犁底层土壤更加紧密,不仅会影响透水性,妨碍大 量贮水,而且会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在雨季还易形成阶段性涝害;五是在风蚀、水蚀严重的地 区,疏松的土壤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六是作业次数多,能耗大,成本高,效益低
中耕也叫耪地、锄地,是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一项表土耕作。中耕有松土、保墒、除草和调节 土温的作用。中耕作用的工具有中耕机、耘锄以及人工操作的手锄和手铲。中耕的次数应按作物种 类和生长状况、田间杂草的多少、土质、灌溉条件的有无而定。一般作物生育期长封行迟、田间杂 草多、土质粘重、盐碱较重或灌溉地,中耕需进行3—4次。中耕的深度应按浅、深、浅的原则。即 在作物苗期根系浅、苗小的时候,中耕应浅,以免伤苗、压苗;作物生育中期,随着根系下扎,苗 子长大,中耕加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松土通气、保墒、除草;到作物接近封行时,根系已向纵深 发展,中耕又要浅,以免伤根。如为宽行距作物还应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中耕次数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行间过分疏松,好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矿质化过程旺盛,造 成养分的非生产性消耗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在风多地区或坡地上易造成风蚀和水蚀。 5.起垄培土 起垄是某些作物或某些地区特需的一种表土耕作。其作用为块根块茎作物地下部分生长创造深厚 的土层,在高纬度地区(即寒冷地区)有利于提高地温;在某些多雨或低洼地区,可以排水和提高 地温;在水浇地上起垄有利于灌水,使灌水均匀,节约用水。 培土的作用:固定植株,抗风防倒,特别是植株高大的作物及多风地区更为重要。培土可扩大作 物根系活动范围,增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培土还有利于排水防涝,消灭杂草。 三、土壤耕作方法 土壤耕作的各项任务,由于气候、土壤、作物、劳畜力和农机具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由单一的 耕作措施完成,而往往需要多种耕作措施配合共同完成。这种多种耕作措施组成的,并相互配合的 土壤耕作措施体系,称为土壤耕作方法。其种类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翻耕耕作法、深松耕 作法、耙茬耕作法和保护耕作法等。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翻耕耕作法 翻耕耕作法,简称翻耕法。它是以有壁犁翻耕土壤为基本耕作措施,并配合耙地、耱地、中耕、 镇压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其基本组成环节是: 浅耕灭茬→翻耕→耙耱(浅耕、中耕、镇压)→播种→中耕 翻耕法是世界和我国应用历史最长,分布最广的一种耕作方法,所以又称为传统耕作法。近代翻 耕法是从耕层中经常存在有不同性质的上下两层,需要定期改良为理论根据提出来的。例如耕层 中,结构状况是上层环,下层好;有机质含量是上层多,下层少;杂草病虫是上层多,下层少等 等。因此,定期进行翻耕,将上层的土壤翻下去,把下层的土壤翻上来,有利于促进有机质分解, 释放有效养分,从而能够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创造深厚、肥沃的土壤环境。同时认为,翻耕法所创 造的耕层结构比较疏松,有利于充分接纳水分,通过一系列表土耕作措施,并可以有效地保墒;耕 耙之后形成清洁的地面,能为随后播种创造良好条件。这就是翻耕法长期以来,为什么被广泛采用 的主要理由。翻耕法的基本耕作措施是翻耕,因此它所创造的耕层构造,表面平坦裸露,犁底层平 板封闭,耕层结构疏松全虚。这样的耕层构造,土壤疏松,容量低,非毛细管孔隙多,通气透水性 能强,所以既有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土壤贮水量,又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熟化,提 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但是,这样的耕层构造,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耕层过于疏松,好气性微生 物活动旺盛,矿质化速度快,土壤有机质消耗大于积累,长此下去,会降低土壤的潜在肥力;二是 土体孔隙大,易引起汽化水蒸发,不利于抗旱保墒,特别是翻得越深,翻的次数越多,跑墒则越严 重;三是缺乏提墒能力,不能协调贮墒与提墒的矛盾,在降水量较少而干旱严重的地区,作物会常 处在缺水状态;四是长时期同一深度的翻耕会使犁底层土壤更加紧密,不仅会影响透水性,妨碍大 量贮水,而且会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在雨季还易形成阶段性涝害;五是在风蚀、水蚀严重的地 区,疏松的土壤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六是作业次数多,能耗大,成本高,效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