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测试题(10月5日)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 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 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 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 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 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 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 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 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 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 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山东中学联盟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 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 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 “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 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 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 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 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 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 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
2017 级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测试题(10 月 5 日)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 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 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 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 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 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 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 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 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 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 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山东中学联盟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 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 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 “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 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 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 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 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 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 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
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 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 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 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岀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 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 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 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 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 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 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 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 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 分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 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 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 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 统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
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 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 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 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 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 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 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 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 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 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 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 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 年 5 月 7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山东中学联盟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 分。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 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 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 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 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 统一。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
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 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 息相关。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 好地“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 的层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 规律的“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 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 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 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平出晩归,做着莫 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 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 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 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 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 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
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 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 息相关。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 好地“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 的层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 规律的“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 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 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 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平出晚归,做着莫 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 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 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 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 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 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
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 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 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 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 答应。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 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 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 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 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 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 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 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 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 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 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山东中学联盟 虛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 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 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 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 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 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 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
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 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 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 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 答应。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 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 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 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 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 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 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 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 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 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 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山东中学联盟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 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 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 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 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 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 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
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 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 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 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 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 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 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 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5.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 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6.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 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5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姿状雄伟,善骑射。少事寿帅王审琦,颇见亲信 以甥妻之,补合流镇将。镇有群盗,以其尚少,谋夜入劫钞。重贵知之,即筑 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太宗在藩邸,知其勇干,召隶帐下。即位,迁至龙 卫左第四军都指挥使、领河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蛮州团练使。 至道二年,出为卫州团练使。未行,会命五路讨李继迁,以重贵为麟府州
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 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 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 妙 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 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 虛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 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 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 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5.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 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 6.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 的特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5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山东中学联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姿状雄伟,善骑射。少事寿帅王审琦,颇见亲信, 以甥妻之,补合流镇将。镇有群盗,以其尚少,谋夜入劫钞。重贵知之,即筑 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太宗在藩邸..,知其勇干,召隶帐下。即位,迁至龙 卫左第四军都指挥使、领河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蛮州团练使。 至道二年,出为卫州团练使。未行,会命五路讨李继迁,以重贵为麟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