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现代文阅读:共7题每题25分共17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年高望重者)的心中 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 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就可 以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而现在“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福星髙 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却没有 了传统的风雅。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 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失去了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 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 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 谓的“士”。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 阔的视野。“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 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 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 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 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 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 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置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 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 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 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乡 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 流动的速度,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 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 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 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其初 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 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而殊不知他们 的选择,比之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封建士大夫”,显得是多么卑微!于此,我们 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尽管到垂暮之年,不能再有大 为,但只要身影出现在乡土上,那曾经有过的荣誉就会发出光芒,激励一代新人 茁壮成长!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2015年12月16日《中华读书报》,作者刘毓庆,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由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和未曾出仕的读书人两部分人组成。 B.乡绅代表一方的风气和文化,对一方社会发展有重要引领作用
山东省济宁市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 7 题 每题 25 分 共 17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年高望重者)的心中, 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 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就可 以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而现在“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福星高 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却没有 了传统的风雅。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 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失去了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 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 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 谓的“士”。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 阔的视野。“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 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 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 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 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 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 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置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 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 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 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乡 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 流动的速度,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 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 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 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其初 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 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而殊不知他们 的选择,比之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封建士大夫”,显得是多么卑微!于此,我们 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尽管到垂暮之年,不能再有大 为,但只要身影出现在乡土上,那曾经有过的荣誉就会发出光芒,激励一代新人 茁壮成长!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 2015 年 12 月 16 日《中华读书报》,作者刘毓庆,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由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和未曾出仕的读书人两部分人组成。 B.乡绅代表一方的风气和文化,对一方社会发展有重要引领作用
C.乡绅即士大夫,一部分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D.乡绅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周代就已经出现。 2.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乡绅群体为乡村发展做出了贡献,作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B.面对乡绅群体的消失和叶落归根观念的日渐淡化,作者表现出无奈之情 C.乡村文化开始沙漠化,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作者深表担忧。 D.乡村的优秀人才流向城市,作者呼吁人们回到乡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原本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乡绅,都变成了 城市人 B.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农村开始变成 文化沙漠。 C.乡绅群体的消失摧毁了传统价值观,这是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 击造成的。 D.中国传统乡绅面对自己最后归宿的选择,比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的选择更 崇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日子,就是一担水。”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我闻到了烟火味儿。 ②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 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髙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 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 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中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龙王庙。求水的日子里, 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跪成一种无与伦比的虔诚和渴望。 在红烛的火焰和紫香的缭绕中,庄重、慈祥、平静的水龙王,俯瞰众生,目光里 蓄满了母亲才有的表情,她身上倾注了芸芸众生对河流的崇拜和念想,她是龙, 也是水。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 黄河水,一种宗教般的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 ④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己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一一青藏高原巴 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 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黄河用上百万年的耐心和 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 情的怀抱里。 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 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 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 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也许,我们真的只是 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 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⑥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 流不息。每一条支流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都是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
C.乡绅即士大夫,一部分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D.乡绅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周代就已经出现。 2.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乡绅群体为乡村发展做出了贡献,作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B.面对乡绅群体的消失和叶落归根观念的日渐淡化,作者表现出无奈之情。 C.乡村文化开始沙漠化,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作者深表担忧。 D.乡村的优秀人才流向城市,作者呼吁人们回到乡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原本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乡绅,都变成了 城市人。 B.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农村开始变成 文化沙漠。 C.乡绅群体的消失摧毁了传统价值观,这是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 击造成的。 D.中国传统乡绅面对自己最后归宿的选择,比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的选择更 崇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日子,就是一担水。”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我闻到了烟火味儿。 ②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 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 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 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中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龙王庙。求水的日子里, 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跪成一种无与伦比的虔诚和渴望。 在红烛的火焰和紫香的缭绕中,庄重、慈祥、平静的水龙王,俯瞰众生,目光里 蓄满了母亲才有的表情,她身上倾注了芸芸众生对河流的崇拜和念想,她是龙, 也是水。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 黄河水,一种宗教般的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 ④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 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 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黄河用上百万年的耐心和 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 情的怀抱里。 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 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 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 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也许,我们真的只是 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 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⑥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 流不息。每一条支流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都是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
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 屋檐水的声音,也是黄河的声音,更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声音。她最终在华北汇 入苍茫的大海,带去的,是这片土地的表情。 ⑦少年时代,我一度迷恋西方哲学,但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我不敢轻视中 国哲学,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诗?我的耳畔,顿时 响起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谓 伊人,在水一方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⑧每一句艺术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 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 刻、描绘的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 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 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 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 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⑨一直在想,在中国,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 想到的是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 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 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 位农民却这 样回答我:“风水。”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 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 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 也是对儿女的召唤。 ⑩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 域快,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 这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 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①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 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 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 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⑩2“保卫黄河”,半个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敌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 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信不信,一担 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选自2015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4.作者为什么认为花白胡子老人的话“意味深长” 5.请简要分析第④段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6.文中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有什么作用? 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请谈一谈你从本 文中看到了什么。 评卷人得分 古诗文阅读:共6题每题19分共1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 屋檐水的声音,也是黄河的声音,更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声音。她最终在华北汇 入苍茫的大海,带去的,是这片土地的表情。 ⑦少年时代,我一度迷恋西方哲学,但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我不敢轻视中 国哲学,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诗?我的耳畔,顿时 响起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谓 伊人,在水一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⑧每一句艺术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 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 刻、描绘的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 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 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 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 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⑨一直在想,在中国,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 想到的是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 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 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一位农民却这 样回答我:“风水。”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 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 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 也是对儿女的召唤。 ⑩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 域快,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 这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 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⑪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 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 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 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⑫“保卫黄河”,半个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敌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 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信不信,一担 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选自 2015 年 11 月 25 日《人民日报》) 4.作者为什么认为花白胡子老人的话“意味深长”? 5.请简要分析第④段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6.文中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有什么作用? 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请谈一谈你从本 文中看到了什么。 评卷人 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 6 题 每题 19 分 共 1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方恪敏公家传 姚鼐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 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 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 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 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将军 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衔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 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 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 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 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①岁有临幸,所过 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②,而于民居无扰病焉。 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不 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导或障,其 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 也 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严责者数, 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公素勤于学,工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仕 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 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 有书数十笈。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 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②舛乏:错乱缺少 8.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被文学之累被:遭受B.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委:舍弃 C.论斩绞罪十人论:判罪D.工为诗及书工:擅长 9.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公性明于用人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置田以养族之贫者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 要往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其间,只有在西部有
方恪敏公家传 姚 鼐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 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 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 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 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将军 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衔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 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 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 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 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①岁有临幸,所过 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②,而于民居无扰病焉。 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不 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导或障,其 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 也。 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严责者数, 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公素勤于学,工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仕 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 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 有书数十笈。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 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②舛乏:错乱缺少。 8.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被文学之累 被:遭受 B.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 委:舍弃 C.论斩绞罪十人 论:判罪 D.工为诗及书 工:擅长 9.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公性明于用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置田以养族之贫者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 要往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其间,只有在西部有
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 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 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 尉中者也 (2)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 (3)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13.阅读下面的元诗,回答问题 济州西湖① 元李綗 渺渺澄湖望不穷,画船曾驻夕阳中。 千峰倒映嶙峋碧,一水平铺潋滟红 鸦背浮金归古戍,雁行如字写晴空。 玉箫吹彻游人醉,十里荷香送晚风。 [注]①李綗,元代济南人,曾任济宁知州。济州西湖,即马场湖,在济宁城西二 十里老运河北,今己埋为平地。 (1)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简要概括西湖的景色特点。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每题6分共6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有道德才不会孤单,才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正如《论语·里仁》 篇所讲的“ (2杜甫《蜀相》中“ ”一句表达了对诸葛亮 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3)王勃《滕王阁序》中“ ”着力描绘寒潭之 水和傍晚山峦的色彩变幻,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语言知识基础:共8题每题1分共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看呐,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困倦的世 界立即变得(亢奋/兴奋)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骤雨一样, 如急促的鼓点;①:火花一样,如闪射的瞳仁。它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 你。它使你(惊诧/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 磅礴的能量。黄土髙原呐,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 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变换),每 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 静,以致使人对她感到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②。 15.文中画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躁热羁绊(ban)B.震憾闭塞(se)C.磅礴颤栗(chηD.元气戛然(jiω)
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 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 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 尉中者也。 (2)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 (3)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13.阅读下面的元诗,回答问题。 济州西湖① 元 李綗 渺渺澄湖望不穷,画船曾驻夕阳中。 千峰倒映嶙峋碧,一水平铺潋滟红。 鸦背浮金归古戍,雁行如字写晴空。 玉箫吹彻游人醉,十里荷香送晚风。 [注]①李綗,元代济南人,曾任济宁知州。济州西湖,即马场湖,在济宁城西二 十里老运河北,今己埋为平地。 (1)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简要概括西湖的景色特点。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 1 题 每题 6 分 共 6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有道德才不会孤单,才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正如《论语•里仁》 篇所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诸葛亮 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3)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描绘寒潭之 水和傍晚山峦的色彩变幻,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四、语言知识基础:共 8 题 每题 1 分 共 8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看呐,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困倦的世 界立即变得(亢奋/兴奋)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骤雨一样, 如急促的鼓点;①;火花一样,如闪射的瞳仁。它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 你。它使你(惊诧/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 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呐,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 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变换),每 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 静,以致使人对她感到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②。 15.文中画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躁热 羁绊(bàn) B.震憾 闭塞(sè) C.磅礴颤栗(chàn) D.元气 戛然(ji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