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结果计算 50A 亚硝酸盐含量(mgkg) A×1001000 2 ÷1000(mg/kg) 式中:A—一样品管测得的含量(pg); m—一称取样品质量(g)。 四、亚硝酸盐的定性分析 亚硝酸盐的定性分析方法,常用格利斯法和联苯胺一冰醋酸法,有时也用 安替比林法。 ()对氨基苯磺酸重氮法(格利斯法, Griess法) 1、原理亚硝酸盐在弱酸性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生成重氮化盐后, 再与α一萘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 2、试剂 (1)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取0。5g对氨基苯磺酸溶于150ml30%醋酸中。 (2)α一萘胺溶液:取0.lg一萘胺溶于20m水中,过滤,滤液加入150ml30 醋酸,混匀 (3)格利斯试液:将(1)和(2)等量混合。 3、操作:取供试液1滴于白磁板上,加入1~2滴格利斯试液,如含亚硝酸 盐,则出现紫红色。 联苯胺一冰醋酸法 1、原理在酸性溶液中,亚硝酸盐能将联苯胺重氮化,然后水解并氧化成 棕色的联苯醌。用以鉴定有无亚硝酸盐存在 2、试剂 01%联苯胺一冰醋酸溶液:取θ.lg联苯胺溶于lom冰醋酸中,加水稀释至 l00ml。 3、操作取供试液1滴于白磁板上加联苯胺一冰醋酸溶液1滴,如含亚硝 酸盐,则出现棕红色。 白安替比林法 6
6 5、结果计算 亚硝酸盐含量(mg/kg)= A×100 2 × 1000 m ÷1000(mg/kg)= 50A m 式中:A——样品管测得的含量(g); m——称取样品质量(g)。 四、亚硝酸盐的定性分析 亚硝酸盐的定性分析方法,常用格利斯法和联苯胺—冰醋酸法,有时也用 安替比林法。 ㈠ 对氨基苯磺酸重氮法(格利斯法,Griess 法) 1、原理 亚硝酸盐在弱酸性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生成重氮化盐后, 再与—萘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 2、试剂 ⑴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取 0。5g 对氨基苯磺酸溶于 150ml30%醋酸中。 ⑵ —萘胺溶液:取 0.1g—萘胺溶于 20ml 水中,过滤,滤液加入 150ml30% 醋酸,混匀。 ⑶ 格利斯试液:将⑴和⑵等量混合。 3、操作:取供试液 1 滴于白磁板上,加入 1~2 滴格利斯试液,如含亚硝酸 盐,则出现紫红色。 ㈡ 联苯胺—冰醋酸法 1、原理 在酸性溶液中,亚硝酸盐能将联苯胺重氮化,然后水解并氧化成 棕色的联苯醌。用以鉴定有无亚硝酸盐存在。 2、试剂 0.1%联苯胺—冰醋酸溶液:取 0.1g 联苯胺溶于 10ml 冰醋酸中,加水稀释至 100ml。 3、操作 取供试液 1 滴于白磁板上加联苯胺—冰醋酸溶液 1 滴,如含亚硝 酸盐,则出现棕红色。 ㈢ 安替比林法
1、原理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使安替比林亚硝酸基化,溶液呈绿色 2、试剂 安替比林溶液:取5g安替比林,溶于100ml2N硫酸中 3、操作取供试液2滴于滴板上,加安替比林液2滴。如出现绿色,示有 亚硝酸盐存在 7
7 1、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使安替比林亚硝酸基化,溶液呈绿色。 2、试剂 安替比林溶液:取 5g 安替比林,溶于 100ml2N 硫酸中。 3、操作 取供试液 2 滴于滴板上,加安替比林液 2 滴。如出现绿色,示有 亚硝酸盐存在
第二节氰化物的分析 概述 氰化物系指含氰基(CN)的化合物。植物中的氰化物是以甙(配糖体)形 式存在的氢氰酸有机衍生物(即氰甙)。如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高梁和玉米新 鲜幼苗中的蜀黍甙。氰甙本身无毒性,但当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HCN后,就会 引起动物中毒。 ()氰甙水解产生氢氰酸的途径 氰甙水解产生氢氰酸的途径有两条 1、酶解含氰甙的植物中都存在水解酶。在完整的植物体内,由于氰甙与 其水解酶存在于同一器官的不同细胞中,氰甙不会受到水解酶的作用,故植物中 不存在游离的氢氰酸。只有当植物完整的细胞受到破坏,氰甙与其水解酶接触, 水解反应才回迅速进行 氰甙首先在β-葡萄糖甙酶的作用下,其糖甙键水解产生αx羟腈和葡萄糖。α 羟腈在羟腈裂解酶作用下裂解,释放出氢氰酸和相应的羰基化合物。 2、稀酸水解氰甙的β-糖甙键对酸不稳定,可被稀酸破坏,产生糖和α-羟 腈,后者由于性质不稳定,可进一步分解产生氢氰酸和相应的羰基化合物。 酶解与稀酸水解两者产物相同。 白富含氰甙的植物和青饲料 木薯、髙粱和玉米的幼苗、亚麻、络麻、海南刀豆、狗爪豆以及蔷薇科植物 (如桃、梨、梅、杏、枇杷、樱桃等)的叶子和种子。 氰甙中毒机理 氰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酶抑制剂,能抑制细胞内多种含金属离子的酶系统, 如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接触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等共40 多种酶,其中最显著的是细胞色素氧化酶 氰基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机制是氰基能迅速地同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 的辅基三价铁离子结合,使其不能转变为具有二价铁离子辅基的还原型细胞色素
8 第二节 氰化物的分析 一、概述 氰化物系指含氰基(CN)的化合物。植物中的氰化物是以甙(配糖体)形 式存在的氢氰酸有机衍生物(即氰甙)。如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高梁和玉米新 鲜幼苗中的蜀黍甙。氰甙本身无毒性,但当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 HCN 后,就会 引起动物中毒。 ㈠ 氰甙水解产生氢氰酸的途径 氰甙水解产生氢氰酸的途径有两条: 1、酶解 含氰甙的植物中都存在水解酶。在完整的植物体内,由于氰甙与 其水解酶存在于同一器官的不同细胞中,氰甙不会受到水解酶的作用,故植物中 不存在游离的氢氰酸。只有当植物完整的细胞受到破坏,氰甙与其水解酶接触, 水解反应才回迅速进行。 氰甙首先在-葡萄糖甙酶的作用下,其糖甙键水解产生-羟腈和葡萄糖。- 羟腈在羟腈裂解酶作用下裂解,释放出氢氰酸和相应的羰基化合物。 2、稀酸水解 氰甙的-糖甙键对酸不稳定,可被稀酸破坏,产生糖和-羟 腈,后者由于性质不稳定,可进一步分解产生氢氰酸和相应的羰基化合物。 酶解与稀酸水解两者产物相同。 ㈡ 富含氰甙的植物和青饲料 木薯、高粱和玉米的幼苗、亚麻、络麻、海南刀豆、狗爪豆以及蔷薇科植物 (如桃、梨、梅、杏、枇杷、樱桃等)的叶子和种子。 ㈢ 氰甙中毒机理 氰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酶抑制剂,能抑制细胞内多种含金属离子的酶系统, 如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接触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等共 40 多种酶,其中最显著的是细胞色素氧化酶。 氰基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机制是氰基能迅速地同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 的辅基三价铁离子结合,使其不能转变为具有二价铁离子辅基的还原型细胞色素
氧化酶,从而丧失传递电子、激活分子氧的作用,阻止组织对氧的吸收,破坏组 织内的氧化过程,导致机体内缺氧症。 口服氢氰酸2.3mgKg体重即可致死。对牛、马来说,采食含氰甙594%的 木薯块根皮1~1.5Kg即可引起死亡。空气中氢氰酸浓度超过0.2ng/L也可致死 所以,在做氰化物分析时应予以注意。 氢氰酸中毒发病迅速,当动物过食含氰甙的饲料15~20min,即可发生中毒 现象。中毒家畜表现为呼吸困难、呕吐、流涎、肌肉痉挛,可视粘膜鲜红色。剖 检血液鲜红色,胃肠有出血性炎症。(亚硝酸盐:高度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皮 肤呈鸟青色,粘膜发绀,血液暗红色,凝固不良。 饲料中氰化物的卫生标准 饲料中氰化物允许含量,在我国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中作了规定( 饲料名称 氰化物允许量(mgkg) 木薯干 ≤100 胡麻饼粕 ≤350 鸡配合饲料 ≤50 猪配、混合饲料 ≤50 样品处理 由于干扰氰化物测定的物质很多,如金属离子、脂肪酸、硫化物、硫氰酸盐、 甘氨酸、尿素、氧化剂、还原剂等。因此,一般样品都用蒸馏法处理以除去干扰 物质后再进行测定。一些干扰物如用蒸馏法未能除去时,可在蒸馏前加入专门试 剂消除干扰,如脂肪酸可在pH6~7时,用异辛烷(己烷或氯仿)萃取;氧化剂 用亚硫酸钠还原等,然后再蒸馏处理 操作方法:取样品12g于500ml蒸馏瓶中,加水100ml,加酒石酸2g,然 后进行水蒸汽蒸馏,以装有5m0.IN氢氧化钠的100m容量瓶作接受瓶,蒸馏至 刻度,溜液供分析。 注意:氢氰酸是剧毒的挥发性毒物,因此,整个蒸馏装置应密闭,接受瓶最 9
9 氧化酶,从而丧失传递电子、激活分子氧的作用,阻止组织对氧的吸收,破坏组 织内的氧化过程,导致机体内缺氧症。 口服氢氰酸 2.3mg/Kg 体重即可致死。对牛、马来说,采食含氰甙 59.4%的 木薯块根皮 1~1.5Kg 即可引起死亡。空气中氢氰酸浓度超过 0.2mg/L 也可致死, 所以,在做氰化物分析时应予以注意。 氢氰酸中毒发病迅速,当动物过食含氰甙的饲料 15~20min,即可发生中毒 现象。中毒家畜表现为呼吸困难、呕吐、流涎、肌肉痉挛,可视粘膜鲜红色。剖 检血液鲜红色,胃肠有出血性炎症。(亚硝酸盐:高度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皮 肤呈乌青色,粘膜发绀,血液暗红色,凝固不良。) ㈣ 饲料中氰化物的卫生标准 饲料中氰化物允许含量,在我国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中作了规定(。 饲 料 名 称 氰化物允许量(mg/kg) 木薯干 ≤100 胡麻饼粕 ≤350 鸡配合饲料 ≤50 猪配、混合饲料 ≤50 二、样品处理 由于干扰氰化物测定的物质很多,如金属离子、脂肪酸、硫化物、硫氰酸盐、 甘氨酸、尿素、氧化剂、还原剂等。因此,一般样品都用蒸馏法处理以除去干扰 物质后再进行测定。一些干扰物如用蒸馏法未能除去时,可在蒸馏前加入专门试 剂消除干扰,如脂肪酸可在 pH6~7 时,用异辛烷(己烷或氯仿)萃取;氧化剂 用亚硫酸钠还原等,然后再蒸馏处理。 操作方法:取样品 12g 于 500ml 蒸馏瓶中,加水 100ml,加酒石酸 2g,然 后进行水蒸汽蒸馏,以装有 5ml0.1N 氢氧化钠的 100ml 容量瓶作接受瓶,蒸馏至 刻度,溜液供分析。 注意:氢氰酸是剧毒的挥发性毒物,因此,整个蒸馏装置应密闭,接受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