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 本章重点问题: 1、通货膨胀内涵与测度 2、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3、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效应 4、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含义、分类和测度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也是货币失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问题。什 么是通货膨胀,对此各国经济学家一直存在分歧。例如,保罗·萨缪尔森认为: “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一一面包、汽车、 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上升。”①莱德勒和帕金认为:“通货膨胀是 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⑧弗利 德里奇·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因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 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③琼·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 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④,等等。这些表 述的共同点,是把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直接联系在一起。 一般来说,理论界对于通货膨胀通常做如下定义: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 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货币现象。 掌握这一概念,应当着重注意理解以下几点。 (一)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 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由于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可以发挥如同“蓄水池” 般的贮藏手段的职能。当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时,多余的货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 领域转为贮藏领域:相反,一旦流通中的货币不足时,这一部分贮藏的货币就会 自动进入流通,从而自动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故而在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 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但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方面纸币流通从技术层面提供了纸币无限供给的可 能性,并且可以借助于国家权力和无限法偿使之强制进入流通;另一方面,由于 纸币本身只是国家强制发行的价值符号,本身并没有价值,进入流通的多余纸币 不会以贮藏方式自动退出流通,从而产生了纸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 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结果就是,流通领域的过多纸币只能靠降低单位 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客观需求量相适应,从而引发货币贬 值、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因此,纸币流通是产生通货膨胀的前提条件,但 并不能说纸币流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①[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第380,商务印书馆,1979。 ⑧[奥]赫尔穆特·弗里奇,《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中译本,第8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⑧[奥]哈耶克,《无路可逃:失业必然跟随着通货膨胀》,载《世界经济译丛》,第22页,1981(2)。 ®英]琼·罗宾逊,《解决停滞膨胀难题》,载《挑战》杂志,第44页,1979(11-12)
1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 本章重点问题: 1、通货膨胀内涵与测度 2、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3、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效应 4、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含义、分类和测度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也是货币失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问题。什 么是通货膨胀,对此各国经济学家一直存在分歧。例如,保罗·萨缪尔森认为: “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 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上升。”①莱德勒和帕金认为:“通货膨胀是 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②弗利 德里奇·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因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 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③琼·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 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④,等等。这些表 述的共同点,是把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直接联系在一起。 一般来说,理论界对于通货膨胀通常做如下定义: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 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货币现象。 掌握这一概念,应当着重注意理解以下几点。 (一)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 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由于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可以发挥如同“蓄水池” 一般的贮藏手段的职能。当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时,多余的货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 领域转为贮藏领域;相反,一旦流通中的货币不足时,这一部分贮藏的货币就会 自动进入流通,从而自动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故而在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 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但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方面纸币流通从技术层面提供了纸币无限供给的可 能性,并且可以借助于国家权力和无限法偿使之强制进入流通;另一方面,由于 纸币本身只是国家强制发行的价值符号,本身并没有价值,进入流通的多余纸币 不会以贮藏方式自动退出流通,从而产生了纸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 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结果就是,流通领域的过多纸币只能靠降低单位 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客观需求量相适应,从而引发货币贬 值、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因此,纸币流通是产生通货膨胀的前提条件,但 并不能说纸币流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①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第 380,商务印书馆,1979。 ② [奥]赫尔穆特·弗里奇,《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中译本,第 8 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③ [奥]哈耶克,《无路可逃:失业必然跟随着通货膨胀》,载《世界经济译丛》,第 22 页,1981(2)。 ④ [英]琼·罗宾逊,《解决停滞膨胀难题》,载《挑战》杂志,第 44 页,1979(11-12)
专栏12-1 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人们通常认为,通货膨胀与现 代纸币流通联系在一起,认为在古代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流通的主要问题是成色 低、重量轻的劣质铸币所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混乱。但在中国,通货膨胀却是一个 古老的经济范畴。 早在10世纪末的北宋时期,我国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一“交子”,并大量 流通于南宋,当时官方发行的纸币叫做“会子”。由于同时还有白银和铜钱流通,所以 当时的纸币经过兑换,一般还可以保值。但后来由于大量发行,造成“物价益踊,楮益 贱”的局面(“楮”是当时人们对于纸币的称呼)。元代是典型的纸币流通,先后发行“中 统元宝钞”、“至元通行宝钞”和“中统元宝交钞”。其间,大部分时间禁止金银私下买 卖,禁止铜钱流通,除最初的十余年间外,纸币发行日益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于是出现 了通货膨胀。如,“至元通行宝钞”从发行到废止先后69年间,米价上涨60多倍。明 代初年实行“大明宝钞”的纸币制度,铜钱流通为辅。由于大量发钞,纸币迅速贬值, 白银遂在经济生活中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通货膨胀一般要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通货 膨胀。首先,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非个别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 涨。因此,通货膨胀中的货币贬值只能与一般物价水平相联系。其次,通货膨胀 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暂时性、季节性或者偶然性的价格上涨,不能看 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价格变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价具有 上涨的基本倾向,并持续一定的时间。特定原因或者供求关系本身引发的短暂价 格上涨不能说明出现了通货膨胀。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往往以年度为时间单位, 以年度的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率表示通货膨胀的程度。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在经济分析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分类,大体有 如下四种划分方法。 (一)按照市场机制作用,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性通货膨胀。 按照是否遵循市场机制,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open inflation;evident inflation)和隐蔽性通货膨胀(hidden inflation)。在公 开型通货膨胀下,货币贬值所导致的物价水平的上涨,服从市场机制下的价值规 律,完全通过物价指数的上涨表现出来;而在隐蔽型通货膨胀下,由于政府对于 一般物价水平和工资实行严格管制,并对某些生活必需品实行津贴和配给措施, 以保持物价稳定,故而原本应有的物价水平上涨不再反映在公开的物价指数上, 而是通过抢购惜售、有价无货、排队购买、黑市猖獗以及以物易物等价格扭曲现 象表现出来,而一旦此时政府放开管制,物价上涨就会公开保露出来。隐蔽型通 货膨胀往往发生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一般不加说明,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货 膨胀都是指公开型通货膨胀。 (二)按照价格上涨程度,分为: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 膨胀。 按照价格上涨程度区分通货膨胀,关键是确定一个具体的数量界限,而这一 界限的确定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国情的千差万别,很难完全确定在某一水平 上。一般而言,年物价上涨率不超过2%-3%的通货膨胀,可视为爬行通货膨胀 2
2 通货膨胀一般要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通货 膨胀。首先,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非个别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 涨。因此,通货膨胀中的货币贬值只能与一般物价水平相联系。其次,通货膨胀 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暂时性、季节性或者偶然性的价格上涨,不能看 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价格变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价具有 上涨的基本倾向,并持续一定的时间。特定原因或者供求关系本身引发的短暂价 格上涨不能说明出现了通货膨胀。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往往以年度为时间单位, 以年度的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率表示通货膨胀的程度。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在经济分析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分类,大体有 如下四种划分方法。 (一)按照市场机制作用,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性通货膨胀。 按照是否遵循市场机制,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open inflation; evident inflation)和隐蔽性通货膨胀(hidden inflation)。在公 开型通货膨胀下,货币贬值所导致的物价水平的上涨,服从市场机制下的价值规 律,完全通过物价指数的上涨表现出来;而在隐蔽型通货膨胀下,由于政府对于 一般物价水平和工资实行严格管制,并对某些生活必需品实行津贴和配给措施, 以保持物价稳定,故而原本应有的物价水平上涨不再反映在公开的物价指数上, 而是通过抢购惜售、有价无货、排队购买、黑市猖獗以及以物易物等价格扭曲现 象表现出来,而一旦此时政府放开管制,物价上涨就会公开保露出来。隐蔽型通 货膨胀往往发生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一般不加说明,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货 膨胀都是指公开型通货膨胀。 (二)按照价格上涨程度,分为: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 膨胀。 按照价格上涨程度区分通货膨胀,关键是确定一个具体的数量界限,而这一 界限的确定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国情的千差万别,很难完全确定在某一水平 上。一般而言,年物价上涨率不超过 2%-3%的通货膨胀,可视为爬行通货膨胀 专栏 12-1 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人们通常认为,通货膨胀与现 代纸币流通联系在一起,认为在古代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流通的主要问题是成色 低、重量轻的劣质铸币所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混乱。但在中国,通货膨胀却是一个 古老的经济范畴。 早在 10 世纪末的北宋时期,我国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并大量 流通于南宋,当时官方发行的纸币叫做“会子”。由于同时还有白银和铜钱流通,所以 当时的纸币经过兑换,一般还可以保值。但后来由于大量发行,造成“物价益踊,楮益 贱”的局面(“楮”是当时人们对于纸币的称呼)。元代是典型的纸币流通,先后发行“中 统元宝钞”、“至元通行宝钞”和“中统元宝交钞”。其间,大部分时间禁止金银私下买 卖,禁止铜钱流通,除最初的十余年间外,纸币发行日益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于是出现 了通货膨胀。如,“至元通行宝钞”从发行到废止先后 69 年间,米价上涨 60 多倍。明 代初年实行“大明宝钞”的纸币制度,铜钱流通为辅。由于大量发钞,纸币迅速贬值, 白银遂在经济生活中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creeping inf1 ation),在50年代,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 大都保持在1-3%的幅度内,就是一种较典型的爬行通货膨胀:而恶性通货膨胀 (rampant inflation;hyperinflation)往往是指较长时期内所发生的物价水平 较大幅度的持续上涨现象,在发生这类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达到 两位数,甚至超过百分之百,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在他关于通货膨 胀的权威研究中,把物价水平以每月超过50%的速度大幅度持续上涨定义为恶 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奥地利和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的匈牙利、中国等国都曾发生过;介于爬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两者之 间的通货膨胀称之为温和通货膨胀(moderate inflation),其一般物价水平年 均上涨率通常在3%以上但未达到两位数。 (三)按照是否存在预期,分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按照这种方法区分通货膨胀,可将通货膨胀分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 膨胀。前者是指民众对于通货膨胀中物价上涨的程度存在理性的预期。例如,当 某一国家的物价水平年复一年地按5%的速度上升时,人们就会预期,物价水平 会以同一比例继续上升:既然物价按照5%的速度上升成为所有人的合理预期, 则所有国民经济部门的工资、利润率最终都会按照这一比例上升。因此,预期通 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刚 好与此相反,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期,从而造成实际的价格上涨速度高 于预期水平。 (四)按照形成原因不同,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 胀、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等。 按照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等。这实际上 就是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的分析,我们将在本章第二节中进行详细分析。 三、通货膨胀的测定及指标体系 判断一国经济社会中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何,我们 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经济指标,主要是物价水平变动状况,从而对通货膨胀进行测 定。我们已经知道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由于这 两类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我们的测定指标也不尽相同。 (一)对公开型通货膨胀的测度 公开型通货膨胀可以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 物价指数是本期(又叫报告期)物价水平对基期物价水平的比率。一般而言, 各国在测量物价指数变动时,将基期的物价指数设定为100(%),然后依此为标 准,测度报告期物价的变动。 物价指数的测度不是将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无一遗漏地进行计算,那在 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国主要是以采样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为基础,用 加权平均法计算。假设,我们以P表示在样本中,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 Q表示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用t和0分别表示报告期与基期。则P表示 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基期价格;用P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报告期价格;以Qo表 示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基期数量,再以N为样本数量,则报告期的物价指数Index 按下列计算:
3 (creeping inflation),在 50 年代,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 大都保持在 1-3%的幅度内,就是一种较典型的爬行通货膨胀;而恶性通货膨胀 (rampant inflation;hyperinflation)往往是指较长时期内所发生的物价水平 较大幅度的持续上涨现象,在发生这类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达到 两位数,甚至超过百分之百,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在他关于通货膨 胀的权威研究中,把物价水平以每月超过 50%的速度大幅度持续上涨定义为恶 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奥地利和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的匈牙利、中国等国都曾发生过;介于爬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两者之 间的通货膨胀称之为温和通货膨胀(moderate inflation),其一般物价水平年 均上涨率通常在 3%以上但未达到两位数。 (三)按照是否存在预期,分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按照这种方法区分通货膨胀,可将通货膨胀分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 膨胀。前者是指民众对于通货膨胀中物价上涨的程度存在理性的预期。例如,当 某一国家的物价水平年复一年地按 5%的速度上升时,人们就会预期,物价水平 会以同一比例继续上升;既然物价按照 5%的速度上升成为所有人的合理预期, 则所有国民经济部门的工资、利润率最终都会按照这一比例上升。因此,预期通 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刚 好与此相反,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期,从而造成实际的价格上涨速度高 于预期水平。 (四)按照形成原因不同,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 胀、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等。 按照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等。这实际上 就是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的分析,我们将在本章第二节中进行详细分析。 三、通货膨胀的测定及指标体系 判断一国经济社会中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何,我们 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经济指标,主要是物价水平变动状况,从而对通货膨胀进行测 定。我们已经知道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由于这 两类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我们的测定指标也不尽相同。 (一)对公开型通货膨胀的测度 公开型通货膨胀可以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 物价指数是本期(又叫报告期)物价水平对基期物价水平的比率。一般而言, 各国在测量物价指数变动时,将基期的物价指数设定为 100(%),然后依此为标 准,测度报告期物价的变动。 物价指数的测度不是将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无一遗漏地进行计算,那在 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国主要是以采样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为基础,用 加权平均法计算。假设,我们以 PI表示在样本中,第 I 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 QI表示第 I 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用 t 和 0 分别表示报告期与基期。则 PI0表示 第 I 种商品或劳务的基期价格;用 PIt第 I 种商品或劳务的报告期价格;以 QI0表 示第 I 种商品或劳务的基期数量,再以 N 为样本数量,则报告期的物价指数 Index 按下列 计算:
Index ==i ×100 对公开型通货膨胀的测度指标通常有三个: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称零售物价指数,它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居 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我国编制这 指数时采取选择加权算术平均法,每年根据住户调查调整一次权数。用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能够及时地表明消费品价格与需求的对比关系,同时也 可用作工资和薪金及其他收入的调整标准,因此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但 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不能说明全面的情况,所以用 该指数来测定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指标一起使用。我国目 前主要是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通货膨胀。 2.批发物价指数(PI) 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 济指标。它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全部商品的批发价格,但劳务价格不 包括在内。用批发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 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因而可以预先判断其对最后进入流通 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一指数的优点是对商业循环较为敏感。 但由于其不包括第三产业的价格,故而反映面较窄,有可能导致信号失真。 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是衡量一国 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 指标。它等于以当年价格(现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 (基期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该指标的优点是,包括的商品和劳 务的范围较为广泛,所以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般物价水平变 动情况。缺点是容易受到价格结构的影响,同样会出现信号失真,并且它往往需 要收集大量的资料,一般只能每年公布一次,难以及时反映物价的变动趋势,为 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专栏12-2 我国的物价水平 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 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 务项目价格上涨2.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7年12月上涨1.2%。2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其中,城市上涨8.5%,农村上涨9.2%:食 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2.0%。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1月份上涨2.6%。 图表1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 Index = 1 1 100 n it io i n io io i P Q P Q = = = 对公开型通货膨胀的测度指标通常有三个: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称零售物价指数,它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居 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我国编制这一 指数时采取选择加权算术平均法,每年根据住户调查调整一次权数。用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能够及时地表明消费品价格与需求的对比关系,同时也 可用作工资和薪金及其他收入的调整标准,因此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但 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不能说明全面的情况,所以用 该指数来测定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指标一起使用。我国目 前主要是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通货膨胀。 2.批发物价指数(WPI) 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 济指标。它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全部商品的批发价格,但劳务价格不 包括在内。用批发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 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因而可以预先判断其对最后进入流通 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一指数的优点是对商业循环较为敏感。 但由于其不包括第三产业的价格,故而反映面较窄,有可能导致信号失真。 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是衡量一国 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 指标。它等于以当年价格(现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 (基期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该指标的优点是,包括的商品和劳 务的范围较为广泛,所以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般物价水平变 动情况。缺点是容易受到价格结构的影响,同样会出现信号失真,并且它往往需 要收集大量的资料,一般只能每年公布一次,难以及时反映物价的变动趋势,为 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专栏 12-2 我国的物价水平 2008 年 1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7.1%。其中,城市上涨 6.8%,农 村上涨 7.7%;食品价格上涨 18.2%,非食品价格上涨 1.5%;消费品价格上涨 8.5%,服 务项目价格上涨 2.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2007 年 12 月上涨 1.2%。2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8.7%。其中,城市上涨 8.5%,农村上涨 9.2%;食 品价格上涨 23.3%,非食品价格上涨 1.6%;消费品价格上涨 1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2.0%。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1 月份上涨 2.6%。 图表 1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城市 衣村 102 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月 (2007年) (2808年) 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在2007年消费价格上涨过程中,结构性上涨明显:2007年8月,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 总水平的所有类别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继续成为推动CPI走高的主要力 量.仅此一项就带动了接近90%的CPI上涨幅度与此同时,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仅为 0.9%.与上月基本持平。另外.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 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在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我 国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仅为0.8%。 在所有类别中,水产品和居住类价格也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水产品价格上涨6.2%: 居住类中的水、电及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和租房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 2.7%、4.8%和3.9%.最终带动居住类价格整体同比上涨4.3%除以上两类外.其 他类别商品价格与去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有些类别甚至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其中.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比去年略有提高.分 别上涨1.7%、1.7%和2.3%。衣着、交通通讯及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价格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在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中,食品价格上涨占了4个百分点,住房价 格上涨占了0.6个百分点,其它,比如服装、日用工业品等六类商品价格上涨只占0.2 个百分点。在今年1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7.1%中间,食品价格上涨占了5.9个百 分点,住房价格占了0.9个百分点,而其它六类有升有降,只占了0.3个百分点,也是 占小头。因此,仍然属于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结构性上涨,它与全面的、 持续的、轮番的价格上涨引起的明显通货膨胀还是有所区别的。 (二)对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测度 因为隐蔽型通货膨胀并不通过公开的物价上涨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很难运用 上面的三个价格指数来进行测定,需要借助于其他的指标。常用的指标主要有: 结余购买力(指一定时期内未实现的购买力,由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组成)、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市场供求状 况等。这些衡量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情况,具体分析时 需要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通常是指经济运行中总
5 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在 2007 年消费价格上涨过程中,结构性上涨明显:2007 年 8 月,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 总水平的所有类别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18.2%,继续成为推动 CPI 走高的主要力 量.仅此一项就带动了接近 90%的 CPI 上涨幅度 与此同时,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仅为 0.9%.与上月基本持平。另外.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 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在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我 国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仅为 0.8%。 在所有类别中.水产品和居住类价格也保持快速增长 其中.水产品价格上涨 6.2%: 居住类中的水、电及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和租房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 2.7%、4.8%和 3.9% .最终带动居住类价格整体同比上涨 4.3%除以上两类外.其 他类别商品价格与去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有些类别甚至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其中.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比去年略有提高.分 别上涨 1.7%、1.7%和 2.3%。衣着、交通通讯及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价格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在 2007 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4.8%中,食品价格上涨占了 4 个百分点,住房价 格上涨占了 0.6 个百分点,其它,比如服装、日用工业品等六类商品价格上涨只占 0.2 个百分点。在今年 1 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 7.1%中间,食品价格上涨占了 5.9 个百 分点,住房价格占了 0.9 个百分点,而其它六类有升有降,只占了 0.3 个百分点,也是 占小头。因此,仍然属于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结构性上涨,它与全面的、 持续的、轮番的价格上涨引起的明显通货膨胀还是有所区别的。 (二)对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测度 因为隐蔽型通货膨胀并不通过公开的物价上涨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很难运用 上面的三个价格指数来进行测定,需要借助于其他的指标。常用的指标主要有: 结余购买力(指一定时期内未实现的购买力,由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组成)、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市场供求状 况等。这些衡量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情况,具体分析时 需要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通常是指经济运行中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