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经典例题讲解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符合事实的是() A. Na20+H20=2NaOH B. KOH NaNO3= NaOH KNO C.2Ag+HS04(稀)=Ag2S04+H↑ D. 2Fe+6HC 1=2FeCl3+3H2 T 解析εA正确,活泼金属对应的氧化物(如:K0、Ca0、Ba0、Na0等)能直接 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B有错,KOH属于碱,MNO属于盐,二者之间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 条件是:①两种反应物都可溶;②生成物中应有难电离的物质:如水、气体和沉 淀。显然,该反应生成物的条件不符合②。 C错,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放 出氢气。 D错,单质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含铁化合物中的铁表现+2价, 该反应应生成FeCl2,而不是FeCl3 答案:A 说明: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①金属活动顺序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③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检查所注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检查所注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正确。 (5)检查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可按下列方法 第1页共42
第 1 页 共 42 页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讲解 [例 1] 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符合事实的是( ) A. Na2O+H2O=2NaOH B. KOH + NaNO3= NaOH + KNO3 C. 2Ag + H2SO4(稀)=Ag2SO4 + H2↑ D. 2Fe+6HCl=2FeCl3+3H2↑ 解析:A 正确,活泼金属对应的氧化物(如:K2O、CaO、BaO、Na2O 等)能直接 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B 有错,KOH 属于碱, NaNO3 属于盐,二者之间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 条件是:① 两种反应物都可溶;② 生成物中应有难电离的物质:如水、气体和沉 淀。显然,该反应生成物的条件不符合②。 C 错,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放 出氢气。 D 错,单质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含铁化合物中的铁表现+2 价, 该反应应生成 FeCl2,而不是 FeCl3。 答案:A 说明: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① 金属活动顺序 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③ 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检查所注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检查所注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正确。 (5)检查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可按下列方法:
(1)左边写出电离物质的化学式,观察其原子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 (2)将正价部分和负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开写在右边。 (3)将原化学式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分别改写成其表示符号前的 系数,并去掉原有的括号。 (4)将原化学式中的正负化合价改写成对应符号的电荷并标在符号的右上角。 (5)检查电离前后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检查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 代数和是否为零无误后,将左右两边用“—”连接。 [例2]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 A.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C.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四种基本类型(指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形 式来划分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氧的得失来划分的;而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是根据反应前后热量的变化来划分的。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一种、两种或三种分类法 (如:2H+022H0,是化合反应,又属氧化反应,也属于放热反应)。显然,选 项A中的两种反应无包容关系;B中的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C中两种反 应是交叉关系,但有很多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在D中,有许多还原反应不是 置换反应。 答案:B [例3]表中1~5组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2 3 酸式硫 酸硝酸|硫酸|盐酸 氢硫酸 酸钠 第2页共42
第 2 页 共 42 页 (1)左边写出电离物质的化学式,观察其原子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 (2)将正价部分和负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开写在右边。 (3)将原化学式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分别改写成其表示符号前的 系数,并去掉原有的括号。 (4)将原化学式中的正负化合价改写成对应符号的电荷并标在符号的右上角。 (5)检查电离前后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检查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 代数和是否为零无误后,将左右两边用“ ==== ”连接。 [例 2] 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B. 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C. 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D. 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四种基本类型(指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形 式来划分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氧的得失来划分的;而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是根据反应前后热量的变化来划分的。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一种、两种或三种分类法 (如:2H2+O2 点燃 2H2O,是化合反应,又属氧化反应,也属于放热反应)。显然,选 项 A 中的两种反应无包容关系;B 中的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C 中两种反 应是交叉关系,但有很多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在 D 中,有许多还原反应不是 置换反应。 答案:B [例 3] 表中 1~5 组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1 2 3 4 5 酸 硝酸 硫酸 盐酸 酸式硫 酸钠 氢硫酸
碱式碳 碱|烧碱|纯碱|苛性钠 消石灰 酸铜 盐大理石胆矾纯碱|蓝矾石灰石 A.④③④B.②③⑤G.④⑤D.①③⑤ 解析:本题是对物质俗称和物质分类知识的综合考查,在搞清各物质主要成份 的基础上,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和它们的组成特点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选出合 适的一组答案。 在本题中,硝酸(HN03)、硫酸(HS0)、盐酸(HC)、氢硫酸(HS)都是由若 干个氢原子和酸根组成,它们属于酸类化合物。 烧碱(Na0H)、苛性钠(Na0H)、消石灰[Ca(OH)2]是由金属原子和若干个氢氧根 组成,它们属于碱类化合物。 纯碱(Nac03)、大理石、石灰石(a03),胆矾、蓝矾(CuSO·H0),它们由金 属原子和酸根组成,属于正盐;酸式硫酸钠(NaHS0)属于酸式盐;碱式碳酸铜 [Cu2(OH)2CO]属于碱式盐。它们都属于盐类化合物。 答案:D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涉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约占试题数目的1/4 约占试卷分值的1/5。考查的题型包括选择、填空等。 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重点应放在深刻理解其实质及应用上。例如物质的 组成、变化、性质、结构和分类,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溶液的有关概念、质量守恒 定理和化学用语等,可以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物质的组成、变化、性 质、可采取分类法,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则可采取类比法,列表分析它们区 别和联系。对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则可采取辩证的方法。有 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运用综合练习的习题复习法。 第3页共42
第 3 页 共 42 页 碱 烧碱 纯碱 苛性钠 碱式碳 酸铜 消石灰 盐 大理石 胆矾 纯碱 蓝矾 石灰石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④⑤ D. ①③⑤ 解析:本题是对物质俗称和物质分类知识的综合考查,在搞清各物质主要成份 的基础上,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和它们的组成特点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选出合 适的一组答案。 在本题中,硝酸(HNO3)、硫酸(H2SO4)、盐酸(HCl)、氢硫酸(H2S)都是由若 干个氢原子和酸根组成,它们属于酸类化合物。 烧碱(NaOH)、苛性钠(NaOH)、消石灰[ 2 Ca(OH ) ]是由金属原子和若干个氢氧根 组成,它们属于碱类化合物。 纯碱(Na2CO3)、大理石、石灰石(CaCO3),胆矾、蓝矾(CuSO4•H2O),它们由金 属原子和酸根组成,属于正盐;酸式硫酸钠(NaHSO4)属于酸式盐;碱式碳酸铜 [ 2 2 3 Cu (OH ) CO ]属于碱式盐。它们都属于盐类化合物。 答案:D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涉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约占试题数目的 1/4, 约占试卷分值的 1/5。考查的题型包括选择、填空等。 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重点应放在深刻理解其实质及应用上。例如物质的 组成、变化、性质、结构和分类,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溶液的有关概念、质量守恒 定理和化学用语等,可以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物质的组成、变化、性 质、可采取分类法,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则可采取类比法,列表分析它们区 别和联系。对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则可采取辩证的方法。有 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运用综合练习的习题复习法
【典型例题分析】 [例1]1下列关于溶液、溶解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保持不变 B.温度降低时,原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C.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有 定值 D.某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解析:真正理解溶液的各种概念和转化过程。 答案:D [例2]1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如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 模型,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 模型是 解析:准确理解分子的含义。 答案:A1 [例3]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也可能分别是 同一种元素的两种离子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 C.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任何离子中所带的质子总数与电子总数一定不相等 解析:对元素中各种粒子的相互关系应准确掌握。 答案 第4页共42
第 4 页 共 42 页 【典型例题分析】 [例 1] 1 下列关于溶液、溶解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保持不变 B. 温度降低时,原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C. 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有 一定值 D. 某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解析:真正理解溶液的各种概念和转化过程。 答案:D [例 2]1 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如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 模型,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 模型是( ) 解析:准确理解分子的含义。 答案:A 1 [例 3] 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也可能分别是 同一种元素的两种离子 B.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 C.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 任何离子中所带的质子总数与电子总数一定不相等 解析:对元素中各种粒子的相互关系应准确掌握。 答案:C
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 【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空气和水的比较 表1空气和水的比较 空气 水 物质类 混合物 纯净物 别 №2占78%,02占21%,稀有宏观:氢、氧元素组成 物质组气体%,%,%等 微观:水分子构成,每个 成(体积分数)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 个0原子构成的 实验过程:红磷在空气里实验过程:电解水 燃烧 方程式:2H0道电2H↑ 方程式:4P+02▲2P03+02↑ 现象:黄白色黄、热、白现象:接正极的试管中放 组成测定实验 烟,水面约上升1/5出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 结论:(1)02占空气体积的燃,接负极的试管中放出 1/5 气体可燃烧,发出淡蓝色 (2)红磷燃烧产物是Ps火焰,正、负极气体体积 (3)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此比为1:2 持燃烧 结论:(1)水由H、0元素 组成,一个水分子由2个 第5页共42
第 5 页 共 42 页 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 【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空气和水的比较 表 1 空气和水的比较 空气 水 物质类 别 混合物 纯净物 物质组 成 N2占 78%,O2占 21%,稀有 气体%,%,%等 (体积分数) 宏观:氢、氧元素组成 微观:水分子构成,每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 一个 O 原子构成的 组 成 测 定 实 验 实验过程:红磷在空气里 燃烧 方程式:4P+O2 点燃 2P2O5 现象:黄白色黄、热、白 烟,水面约上升 1/5 结论:(1)O2占空气体积的 1/5 (2)红磷燃烧产物是 P2O5 (3)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 持燃烧 实验过程:电解水 方程式:2H2O 通电 2H2↑ +O2↑ 现象:接正极的试管中放 出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 燃,接负极的试管中放出 气体可燃烧,发出淡蓝色 火焰,正、负极气体体积 比为 1:2 结论:(1)水由 H、O 元素 组成,一个水分子由 2 个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