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折叠链模型( The folded chain mode (50年代 A. Keller提出) 实验现象: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几十微米范围的PE单晶 测得晶片厚度约为100A且与分子量无关 X行射还证明分子主链垂直晶片平面 提出模型:分子链规则地折叠形成厚100A的晶片 晶片再堆砌形成片晶 ■可以解释:片晶、球晶的结晶形态 不能解释:单晶表面密度比体密度低
《2》折叠链模型(The folded chain model) (50年代 A.Keller提出) ◼ 实验现象: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几十微米范围的PE单晶 测得晶片厚度约为100A且与分子量无关 X衍射还证明分子主链垂直晶片平面 ◼ 提出模型:分子链规则地折叠形成厚100A的晶片 晶片再堆砌形成片晶 ◼ 可以解释:片晶、球晶的结晶形态 ◼ 不能解释:单晶表面密度比体密度低
折叠链模型(片晶)
《3》松散折叠链模型 (The relax folded chain model) (60年代 Fischer提出) ■实验现象:用发烟硝酸腐蚀PE单晶表面密度增大 表明单晶表面有一层结构疏松的无序层 ■提出模型:折叠处为松散的环状结构 可以解释:单晶表面密度低的实验现象 不能解释:有些高聚物(PE)结晶过程极快, 而分子链的折叠是一个松弛过程 故很难完成这种折叠
《3》松散折叠链模型 (The relax folded chain model) (60年代 Fischer提出) ◼ 实验现象:用发烟硝酸腐蚀PE单晶表面密度增大 表明单晶表面有一层结构疏松的无序层 ◼ 提出模型:折叠处为松散的环状结构 ◼ 可以解释:单晶表面密度低的实验现象 ◼ 不能解释:有些高聚物(PE)结晶过程极快, 而分子链的折叠是一个松弛过程 故很难完成这种折叠
A S A 松散折叠链模型
《4》隧道折叠链模型 (The tunnel -folded chain model ( R Hosemann提出) 综合了上述各种模型的可用部分
《4》隧道——折叠链模型 (The tunnel ——folded chain model ) (R.Hosemann提出) ◼ 综合了上述各种模型的可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