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说来,唐初以前的避讳文化习俗略 宽,多尊从“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之 俗。例如唐朝注解家陆德明在其《礼记音 义·曲礼上》“礼不讳嫌名,之下注曰:“汉和 帝名肇,不改京兆郡。魏武帝名操,陈思王 《诗》云:‘脩阪造云日。’是不讳嫌名
一般说来,唐初以前的避讳文化习俗略 宽,多尊从“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之 俗。例如唐朝注解家陆德明在其《礼记音 义·曲礼上》“礼不讳嫌名,之下注曰:“汉和 帝名肇,不改京兆郡。魏武帝名操,陈思王 《诗》云:‘脩阪造云日。’是不讳嫌名
《后汉书·郭泰传》改写作《后 汉书·郭太传》。唐章怀太子李贤对 此注曰:“范晔父名泰,故改为此 太’。郑公业之名亦同也 这也是不避嫌名讳之例
《后汉书·郭泰传》改写作《后 汉书·郭太传》。唐章怀太子李贤对 此注曰:“范晔父名泰,故改为此 ‘太’。郑公业之名亦同也。” 这也是不避嫌名讳之例
唐武德九年(626)尚有“其官号人名 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 续者并不须避”之令,所以朝臣有虞世 南、官衙有民部,并不避讳而改
唐武德九年(626)尚有“其官号人名 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 续者并不须避”之令,所以朝臣有虞世 南、官衙有民部,并不避讳而改
然而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后,不仅 兼讳“二名”,而且避讳“嫌名”。官 衙之“民部”改作“户部”。世,或改 为“代”,或改为“系”,且从“世” 之字亦改之
然而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后,不仅 兼讳“二名”,而且避讳“嫌名”。官 衙之“民部”改作“户部”。世,或改 为“代”,或改为“系”,且从“世” 之字亦改之
民,或改为“人”,或改为 “氓”。此皆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 名讳而改字也。自此以后,避嫌名、 讳二名之风日盛
民,或改为“人”,或改为 “氓”。此皆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 名讳而改字也。自此以后,避嫌名、 讳二名之风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