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教学周3第1、2节(第22次课 第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四、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 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 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 使句子意义改变 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常见的不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当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时,发出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的,不是主语而是宾语。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②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强弩半军许延寿请延年为长史,从军败西羌,还为涿郡太守。(《严延年传》) ④狐毛设二旆而退之。(《城濮之战》) ⑤郎中令善魏之。(《龚遂传》) 例①“亡郑”中使郑灭亡,例②“归之”是使郑伯归国,例③“败西羌”,即打败西羌,例④“退 之”让二旆向后撤退,例⑤“媳人”是使人惭愧。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仍然可以是使动用法。例如: ①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②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 例①承上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言,“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之省略,“来” 仍是使动用法。例②“走”从文义判断是使操军败逃。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的动宾关系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只能从意义上去分辨。试比较 以下例句: ①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龚遂传》) ②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③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 ④会高帝山脚,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留侯世家》) ⑤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 ⑥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夫子加齐之卿相》) ⑦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城濮之战》) ⑧王辟左右。(《龚遂传》) 五、名词作状词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而在古代 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之一,不一定非要看 成名词活用为副词不可。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其具体作用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低A 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 意义。例如 ①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③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张释之列传》) ④虎圈墙夫从旁代尉地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同③)
6 第 11 教学周 3/第 1、2 节(第 22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四、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 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 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 使句子意义改变。 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常见的不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当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时,发出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的,不是主语而是宾语。例如: ①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②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 强弩半军许延寿请延年为长史,从军败西羌,还为涿郡太守。(《严延年传》) ④ 狐毛设二旆而退之。(《城濮之战》) ⑤ 郎中令善媿之。(《龚遂传》) 例①“亡郑”中使郑灭亡,例②“归之”是使郑伯归国,例③“败西羌”,即打败西羌,例④“退 之”让二旆向后撤退,例⑤“媿人”是使人惭愧。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仍然可以是使动用法。例如: ①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②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 例① 承上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言,“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之省略,“来” 仍是使动用法。例②“走”从文义判断是使操军败逃。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的动宾关系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只能从意义上去分辨。试比较 以下例句: ①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龚遂传》) ②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 ④ 会高帝山脚,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留侯世家》) ⑤ 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 ⑥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夫子加齐之卿相》) ⑦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城濮之战》) ⑧ 王辟左右。(《龚遂传》) 五、名词作状词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而在古代 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之一,不一定非要看 成名词活用为副词不可。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其具体作用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1) 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 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 意义。例如: ①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 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③ 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张释之列传》) ④ 虎圈墙夫从旁代尉地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同③)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这种用法是,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 态度,来对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 像待……似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例如: 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④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列传》)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例如: 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留侯世家》) 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张释之列传》) ③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龚遂传》) ④左抱幼接,右拥嬖女。(《赵文子冠》) ⑤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列传》) ⑥昔韩卢之取菟也,上欢下获,不甚多杀。(《严延年传》)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 ①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②遂入见王,涕泣膝行。(《龚遂传》) ③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红,旦夕而自哺农者然后食。(《段太尉兔事状》) ④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柳子厚墓志名》) 面刺”是当面讥刺、批评,“膝行”是用膝盖爬行,“手注”是亲手敷抹,“口讲指画”是亲口 讲解,亲手指点 (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例如: 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史记·高祖本纪》) ②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留侯世家》)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④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同②) ⑤於是覆劾延年阑内罪人,法至死。(《严延年传》) 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例如: ①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留侯世家》) ②宰予昼夜寝。(《论语·公冶长》)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例如 ①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龚遂传》) ②月攘一鸡,以待来年年然后己。(《孟子·滕文公下》 ③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汉书·文帝纪》) ④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⑤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史记·孟尝君列传》) ⑥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左传·文公七年》) ⑦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 例①的“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例②“月”义为每月。例③“岁”义为每年,年年。 例④⑤的“日”是一天天义。例⑥⑦“日”是往日、当初义
7 (2) 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这种用法是,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 态度,来对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 “像待……似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例如: ①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③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④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列传》) (3) 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例如: ①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留侯世家》) ② 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张释之列传》) ③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龚遂传》) ④ 左抱幼接,右拥嬖女。(《赵文子冠》) ⑤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列传》) ⑥ 昔韩卢之取菟也,上欢下获,不甚多杀。(《严延年传》) (4)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 ① 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②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龚遂传》) ③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红,旦夕而自哺农者然后食。(《段太尉兔事状》) ④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柳子厚墓志名》) “面刺”是当面讥刺、批评,“膝行”是用膝盖爬行,“手注”是亲手敷抹,“口讲指画”是亲口 讲解,亲手指点。 (5) 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例如: ①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史记•高祖本纪》) ② 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留侯世家》) ③ 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④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同②) ⑤ 於是覆劾延年阑内罪人,法至死。(《严延年传》) 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例如: ① 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留侯世家》) ② 宰予昼夜寝。(《论语•公冶长》) ③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例如: ①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龚遂传》) ②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 ③ 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汉书•文帝纪》) ④ 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⑤ 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史记•孟尝君列传》) ⑥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左传•文公七年》) ⑦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 例① 的“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例②“月”义为每月。例③“岁”义为每年,年年。 例④⑤的“日”是一天天义。例⑥⑦“日”是往日、当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