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对指标通过数量之间的对比,可以表明事物相关程度、发展程 度,它可以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使人们清楚了解现象的相对水平和普遍 程度。例如,某企业去年实现利润50万元,今年实现55万元,则今年利 润增长了10%,这是总量指标不能说明的 (2)把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无法直接对比的指标变为可比。 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条件不同,直接用总产值、利润比较评价意义不 大,但如果采用一些相对指标,如资金利润率、资金产值率等进行比较 便可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做出合理评价 (3)说明总体内在的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质提供依据。例 如计算一个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结构,可以说明该地区经济的性质。又如 计算一个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可以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现代 化程度等。 42.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随着统计分析目的的不同,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可以采取 不同的比较标准(即对比的基础),而对比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从而形 成不同的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一般有六种形式,即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 指标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实际完成数值与计 划任务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基本计算公式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实际完成数 100%(4-1) 计划任务数 由于计划数在实际计算中可以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等多种 形式,因此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计划数为绝对数和平均数时 使用绝对数和平均数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时,可直接用上述计 算公式。 例4-1某企业2000年产品计划产量1000件,实际完成1120件, 则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00×100%=12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12%完成产量计划,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 增加了120件 例4-2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达到8000元/人,某种产品计划单位
(1)相对指标通过数量之间的对比,可以表明事物相关程度、发展程 度,它可以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使人们清楚了解现象的相对水平和普遍 程度。例如,某企业去年实现利润 50 万元,今年实现 55 万元,则今年利 润增长了 10%,这是总量指标不能说明的。 (2)把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无法直接对比的指标变为可比。 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条件不同,直接用总产值、利润比较评价意义不 大,但如果采用一些相对指标,如资金利润率、资金产值率等进行比较, 便可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做出合理评价。 (3)说明总体内在的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质提供依据。例 如计算一个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结构,可以说明该地区经济的性质。又如 计算一个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可以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现代 化程度等。 4.2.2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随着统计分析目的的不同,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可以采取 不同的比较标准(即对比的基础),而对比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从而形 成不同的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一般有六种形式,即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 指标。 1.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实际完成数值与计 划任务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基本计算公式为: % 计划任务数 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 (4–1) 由于计划数在实际计算中可以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等多种 形式,因此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计划数为绝对数和平均数时 使用绝对数和平均数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时,可直接用上述计 算公式。 例 4–1 某企业 2000 年产品计划产量 1000 件,实际完成 1120 件, 则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12% 1000 1120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 12%完成产量计划,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 增加了 120 件。 例 4–2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达到 8000 元/人,某种产品计划单位
成本为100元,该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达到9200元/人,该产品实际单位 成本为90元,其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15% 90 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90%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实际比计划提高了15%,而某产品 单位成本实际比计划降低了10%。这里劳动生产率为正指标,单位成本为 逆指标 在检查中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时,根据计划指标的性质不同,计算可 分为水平法和累计法 a.水平法 用水平法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就是根据计划末期(最后一年)实际达到 的水平与计划规定的同期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较,来确定全期是否完成计划 其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二中长期计划末期实际达到的水平 中长期计划末期计划达到的水平00 (4-2) 例4-3某企业按五年计划规定的最后一年的产量应达到720万件, 实际执行情况如表4-1所示。 表4-1 某企业五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万件 第四年 第五年 份年年年季季季季季|季季季 300|410530150|1601x1x19|190210210 则该企业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 190+190+210+210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11.11%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11.11%完成产量五年计划 采用水平法计算,只要有连续一年时间(可以跨年度)实际完成水平 达到最后一年计划水平,就算完成了五年计划,余下的时间就是提前完成 计划时间。在例4-3中,该企业实际从五年计划的第四年第三季度到第五 年第二季度连续一年时间的产量达到了计划期最后一年计划产量720万件 水平,完成了五年计划,那么第五年下半年这半年时间就是提前完成计划
成本为 100 元,该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达到 9200 元/人,该产品实际单位 成本为 90 元,其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15% 8000 9200 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90% 100 90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实际比计划提高了 15%,而某产品 单位成本实际比计划降低了 10%。这里劳动生产率为正指标,单位成本为 逆指标。 在检查中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时,根据计划指标的性质不同,计算可 分为水平法和累计法。 a. 水平法 用水平法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就是根据计划末期(最后一年)实际达到 的水平与计划规定的同期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较,来确定全期是否完成计划。 其计算公式如下: % 中长期计划末期计划达到的水平 中长期计划末期实际达到的水平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 (4–2) 例 4–3 某企业按五年计划规定的最后一年的产量应达到 720 万件, 实际执行情况如表 4–1 所示。 表 4–1 某企业五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万件 年 份 第 一 年 第 二 年 第 三 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一 季 二 季 三 季 四 季 一 季 二 季 三 季 四 季 产 量 300 410 530 150 160 170 170 190 190 210 210 则该企业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 % + + + 100 111.11 720 190 190 210 210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 11.11%完成产量五年计划。 采用水平法计算,只要有连续一年时间(可以跨年度)实际完成水平 达到最后一年计划水平,就算完成了五年计划,余下的时间就是提前完成 计划时间。在例 4-3 中,该企业实际从五年计划的第四年第三季度到第五 年第二季度连续一年时间的产量达到了计划期最后一年计划产量 720 万件 水平,完成了五年计划,那么第五年下半年这半年时间就是提前完成计划 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