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型映 第六章明代条剧 3明剧成就:傅惜华《明代条剧全目》载有 523种,可考者349种。明杂剧成就上不能和元 杂剧比肩,下不能和明传奇抗衡。但在体式上 比之元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8明条剧发展:可分前期、中后期。前期作家 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成就甚微。多是 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炖的喜庆剧、道德剧、 神仙剧。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 出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 精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徐渭最负盛 名
第六章 明代杂剧 明杂剧成就: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载有 523种,可考者349种。明杂剧成就上不能和元 杂剧比肩,下不能和明传奇抗衡。但在体式上 比之元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杂剧发展:可分前期、中后期。前期作家、 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成就甚微,多是 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炖的喜庆剧、道德剧、 神仙剧。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 出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 精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徐渭最负盛 名
丰 or esTers 第一节明前期宫延派条剧 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地杂剧 8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政治上 隐晦一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 曲理论专著,对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 法、戏曲声乐理论、北条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3朱权杂剧: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 文君私奔相如》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 为才子佳人剧。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拋弃富贵, 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义
第一节 明前期宫廷派杂剧 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炖杂剧 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政治上 隐晦一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 曲理论专著,对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 法、戏曲声乐理论、北杂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朱权杂剧: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 文君私奔相如》两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 为才子佳人剧。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 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义
丰 or esTers 3朱有炖,号诚斋。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之子, 世称周宪王。著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 包括喜庆剧10种、神仙剧10种、节义剧9种、水 浒剧2种,内容价值不大。 8朱有炖条剧形式多有独创:打破元杂剧一本 四折、一人主唱、全用北曲等惯例。《牡丹园》 一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均唱;《仗义疏财 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神仙会》采用南 北合蠢,末唱北曲,旦唱南曲。 8朱有炖杂剧语言:质朴本色,深得后人称赏
朱有炖,号诚斋。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之子, 世称周宪王。著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 包括喜庆剧10种、神仙剧10种、节义剧9种、水 浒剧2种,内容价值不大。 朱有炖杂剧形式多有独创:打破元杂剧一本 四折、一人主唱、全用北曲等惯例。《牡丹园》 一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均唱;《仗义疏财》 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神仙会》采用南 北合套,末唱北曲,旦唱南曲。 朱有炖杂剧语言:质朴本色,深得后人称赏
丰 or esTers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杂剧 贾仲明,山东淄川人。天性明敏,博究群书,明成祖 御前得意侍从,著杂剧16种,今存5种。代表作《萧 叔女情岢昔萨蛮》,曲词绚丽,但生动、自然韵味不 足 3《录鬼簿续编》:据说出自贾氏之手,它是继元钟嗣 成《录鬼簿》之后,记载元明之际杂剧作家作品史料 的著作。 杨讷,字景贤,蒙古族人,长期居住杭州。著杂剧18 种。今存《西游记》,6本24折,根据《大唐三藏取 经诗话》和民间故事改编,对小说《西游记》有一定 影响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杂剧 贾仲明,山东淄川人。天性明敏,博究群书,明成祖 御前得意侍从,著杂剧16种,今存5种。代表作《萧 淑女情寄菩萨蛮》,曲词绚丽,但生动、自然韵味不 足。 《录鬼簿续编》:据说出自贾氏之手,它是继元钟嗣 成《录鬼簿》之后,记载元明之际杂剧作家作品史料 的著作。 杨讷,字景贤,蒙古族人,长期居住杭州。著杂剧18 种。今存《西游记》,6本24折,根据《大唐三藏取 经诗话》和民间故事改编,对小说《西游记》有一定 影响
丰 or esTers 第二节明中后期杂剧的转型 1、转型期杂剧特点 从发展线象看,前期创作紧靠明初,此后几十年 沉寂。至弘、嘉间始有转机,万历后佳作选出, 条剧连贯发展。 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前期题材团圆喜 庆、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偏狭,思想渐次深化 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兴盛。 98从杂剧体式看,中后期多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 剧作多称意而写,短小精悍。 9从艺术成就看,中后期作品有传世之作
第二节 明中后期杂剧的转型 1、转型期杂剧特点 从发展线索看,前期创作紧靠明初,此后几十年 沉寂。至弘、嘉间始有转机,万历后佳作迭出, 杂剧连贯发展。 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前期题材团圆喜 庆、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偏狭,思想渐次深化, 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兴盛。 从杂剧体式看,中后期多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 剧作多称意而写,短小精悍。 从艺术成就看,中后期作品有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