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比较文学的性质。 二、讲学课时 6学时 三、讲课内容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要搞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首先要搞清楚与它相近的术语概念。 1.国别文学:在单一的民族国家里,又称民族文学。它指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具有本民族 特色,有着自己的继承关系和独特历史传统的文学,它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传统的文学性 格。是从多国的联系中确定本国的文学传统。 2.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指的是对一种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文 学思潮、流派的考察研究。 3.世界文学:有不同的界定,①指人类产生文学以来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总和,即整个人类文 学的总和。②指世界级别的文学精品,即指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文 学作品。③指人类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一世界文学时代。 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和最终目的。承认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都具有同等的价 值,并在整个世界文学的联系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促进世界文学的体系化。 由此,比较文学的定义就相当清楚。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 其它艺术形式、其它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 1.比较不是比附,比较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比较方法。 在涵义上:比较手法是一种认识方法,而比较文学的概念则是一种研究精神的概括。它的外延 要大于前者。 在功能上:比较的方法仅仅着眼于两个相似或相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建立:而比较研究则是在 肯定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存在的前提下,着重于对这一关系的研究。 在目的上:比较方法常常是通过两个事物的相似或相异关系的描述,帮助人们更清楚识别这两 个事物:而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事物间关系的研究,揭示这个关系本身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2.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性;文学性:超越性;边缘性:文化性。 (三)比较文学的意义: 1.加深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和民族文学的独特性认识。 2.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开阔研究视野。 3.借鉴他国文学创作的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4.使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易懂。 四、重难点提示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比较文学的性质。 二、讲学课时 6学时 三、讲课内容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要搞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首先要搞清楚与它相近的术语概念。 1.国别文学:在单一的民族国家里,又称民族文学。它指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具有本民族 特色,有着自己的继承关系和独特历史传统的文学,它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传统的文学性 格。是从多国的联系中确定本国的文学传统。 2.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指的是对一种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文 学思潮、流派的考察研究。 3.世界文学:有不同的界定,①指人类产生文学以来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总和,即整个人类文 学的总和。②指世界级别的文学精品,即指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文 学作品。③指人类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世界文学时代。 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和最终目的。承认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都具有同等的价 值,并在整个世界文学的联系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促进世界文学的体系化。 由此,比较文学的定义就相当清楚。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 其它艺术形式、其它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 1.比较不是比附,比较文学不同于—般的比较方法。 在涵义上:比较手法是—种认识方法,而比较文学的概念则是—种研究精神的概括。它的外延 要大于前者。 在功能上:比较的方法仅仅着眼于两个相似或相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建立;而比较研究则是在 肯定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存在的前提下,着重于对这一关系的研究。 在目的上:比较方法常常是通过两个事物的相似或相异关系的描述,帮助人们更清楚识别这两 个事物;而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事物间关系的研究,揭示这个关系本身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2.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性;文学性;超越性;边缘性;文化性。 (三)比较文学的意义: 1.加深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和民族文学的独特性认识。 2.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开阔研究视野。 3.借鉴他国文学创作的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4.使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易懂。 四、重难点提示
1.比较文学的性质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概念与一般比较手法的区别 第二章比较文学学派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四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讲课内容 (一)法国学派: 1、法国学派的建立 法国学派是最早产生的学派,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代表人物为巴登斯贝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等人。 2、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提信“影响研究"方法: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囿于纯文学范围内:在地域上局限于欧洲,尤其是西欧: ⑤提出“总体文学“的名称。 3、法国学派的成就与局限。 (二)美国学派: 1.美国学派的建立 美国学派是在批判法国学派理论局限的基础上崛起的。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 为雷纳·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奥尔德里奇以及威斯坦因等人。 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②提倡开展跨学科研究: ③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④地域上,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把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3、美国学派的贡献 与不足, (三)前苏联学派: 1、前苏联学派的建立。 前苏联学派约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 康拉德;萨马林等人。 2、前苏联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以“历史比较文艺学“代替“比较文学“”,历史比较文艺学分为“类型学“和”文学联系与影响
1.比较文学的性质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概念与一般比较手法的区别 第二章 比较文学学派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四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讲课内容 (一)法国学派: 1、法国学派的建立 法国学派是最早产生的学派,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代表人物为巴登斯贝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等人。 2、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提倡"影响研究"方法;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囿于纯文学范围内;在地域上局限于欧洲,尤其是西欧; ⑤提出"总体文学"的名称。 3、法国学派的成就与局限。 (二)美国学派: 1.美国学派的建立: 美国学派是在批判法国学派理论局限的基础上崛起的。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 为雷纳·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奥尔德里奇以及威斯坦因等人。 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②提倡开展跨学科研究; ③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④地域上,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把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3、美国学派的贡献 与不足。 (三)前苏联学派: 1、前苏联学派的建立。 前苏联学派约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 康拉德;萨马林等人。 2、前苏联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以"历史比较文艺学"代替"比较文学",历史比较文艺学分为"类型学"和"文学联系与影响
②比较文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文学的影响: ③把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的文学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④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 ⑤反对“欧洲中心论”,却流露出“苏联中心论“的倾向 3、前苏联学派的功过 (四)中国学派: 1.中国学派的建立 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形成,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派名称最早由台湾学者古添洪 与陈慧桦在其主编的《比较文学之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中首先提出;1978年在港台大学任教的外 国学者李达三(原名约翰迪尼)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一书,该书以"比较文学中国学 派”为标题作结 中国大陆在“文革“后,比较文学开始复苏并迅猛发展,大陆学者钱钟书、季羡林、杨周翰、贾植 芳、乐黛云等人为中国学派的理论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因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注重中西文学比较,努力使中国文学有向世界: ②积极开展中西文论的比较: ③不拒斥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提出阐发研究的新方法: ④同意将一国内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四、重难点提示 1.四个学派的主要观点 2.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成就与局限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四个主要研究类型。掌握四种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分析中外文学 现象。 二、讲学课时 12课时 三、讲课内容 (一)影响研究: 1.什么是影响?什么是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作家在外国作家的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他模仿和消化其中一些原先自己没有发 现的因素,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换言之,一种文学事实进入了另外一种文化系统的文学中 引起的种种反映,从而使这个文学中产生出一种非传统的新的文学因素中或文学现象,称为影响。 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事实联系,既要研究施以影响的民族的 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还要研究影响产生的过程、传递的途径、媒 介的手段
②比较文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文学的影响; ③把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的文学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④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 ⑤反对"欧洲中心论",却流露出"苏联中心论"的倾向。 3、前苏联学派的功过。 (四)中国学派: 1.中国学派的建立。 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形成,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派名称最早由台湾学者古添洪 与陈慧桦在其主编的《比较文学之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中首先提出;1978年在港台大学任教的外 国学者李达三(原名约翰·迪尼)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一书,该书以 "比较文学中国学 派"为标题作结。 中国大陆在"文革"后,比较文学开始复苏并迅猛发展,大陆学者钱钟书、季羡林、杨周翰、贾植 芳、乐黛云等人为中国学派的理论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注重中西文学比较,努力使中国文学有向世界; ②积极开展中西文论的比较; ③不拒斥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提出阐发研究的新方法; ④同意将一国内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四、重难点提示 1.四个学派的主要观点 2.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成就与局限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四个主要研究类型。掌握四种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分析中外文学 现象。 二、讲学课时 12课时 三、讲课内容 (一)影响研究: 1.什么是影响?什么是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作家在外国作家的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他模仿和消化其中一些原先自己没有发 现的因素,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换言之,一种文学事实进入了另外一种文化系统的文学中 引起的种种反映,从而使这个文学中产生出一种非传统的新的文学因素中或文学现象,称为影响。 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事实联系,既要研究施以影响的民族的 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还要研究影响产生的过程、传递的途径、媒 介的手段
2.影响的诸种情况: 正影响:外来文学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学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负影响:外来文学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以开创本国文学的新局面。 反影响:通过批判外国文学,从而支持本国文学固有的某种趋势,起着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作 用。 回返影响:一个国家内某作家的作品,在外国取得重大影响,然后反过来影响本国的文学发 展。 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些 假象,以增加作品的影响。 超越影响:一个作家在外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他在国内的地位。 3.影响研究的范围: ①可以是一个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给予另一个民族的影响:②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作家 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4.影响研究的内涵: 放送途径接受(借鉴、改编、移植、模仿、化用) ①放送: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 ②接受:研究作家如何借鉴、模仿、改编、化用外民族作家作品的情况,作品的外民族渊源: 还研究对外民族作家作品移植、改编和模仿的情形。 ③专播途径:研究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等,评论者以及传播影响的旅人、书刊、社 团、沙龙等多种媒介。 5、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 ①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②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③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6.影响研究的步骤: ①影响存在的提出: ②材料的搜求与考订 ③假设的证明: ④影响的深入研究。 (二)平行研究 1.什么是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 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 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2.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1)平行研究不象影响研究,在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着“事实联系”,而是一开始就比较异同。 (2)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
2.影响的诸种情况: 正影响:外来文学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学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负影响:外来文学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以开创本国文学的新局面。 反影响:通过批判外国文学,从而支持本国文学固有的某种趋势,起着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作 用。 回返影响:一个国家内某作家的作品,在外国取得重大影响,然后反过来影响本国的文学发 展。 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些 假象,以增加作品的影响。 超越影响:一个作家在外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他在国内的地位。 3.影响研究的范围: ①可以是一个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给予另一个民族的影响:②也可以是—个民族的作家 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4.影响研究的内涵: 放送 途径 接受(借鉴、改编、移植、模仿、化用) ①放送: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 ②接受:研究作家如何借鉴、模仿、改编、化用外民族作家作品的情况,作品的外民族渊源; 还研究对外民族作家作品移植、改编和模仿的情形。 ③专播途径:研究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等,评论者以及传播影响的旅人、书刊、社 团、沙龙等多种媒介。 5、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 ①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②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③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6.影响研究的步骤: ①影响存在的提出; ②材料的搜求与考订; ③假设的证明; ④影响的深入研究。 (二)平行研究: 1.什么是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 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 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2.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1)平行研究不象影响研究,在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着"事实联系",而是一开始就比较异同。 (2)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
(3)影响研究强调的是作家、作品之间的各种外部联系,主要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平行等 研究注重的是作家作品内在的诸种因素、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主要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方法。 3.平行研究的对象: 主题、体裁、人物、情节、风格、技巧。 4.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可比性:比较的对象之间需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和异,只有那些同时具 备相同与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求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 质。 (三)阐发研究: 1.阐发研究的内容 (1)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反之亦然 (②)把不同民族文学的理论、观念、方法相互发现、印证、阐释,以达到完善某种文学观念、理 论和方法的目的。 (③)在跨学科研究中,则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但不能相反。 2.闻发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1)闸发研究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 (②)应对所采用的理论或模式、对要闸发的对象作具体分析,切实注意其可行性,切忌生搬硬 套、牵强附会。 (3)闸发研究必须是具体的、细微的,切忌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 (四)接受研究: 1.什么是接受研究 接受研究是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层和社会)之间的关 系。 2.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关系 相同点:都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文学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 不同点: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问的相互关系:接受研究的重点在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 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 3.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 4.接受研究的意义 (1)观察一种文学主张、观念或者方法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2)阐明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和一个社会的内部变化。 (3)接受研究可以成为探讨一个时代的民族心理、探讨集体无意识和想象力的渠道。 (4)可能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撰写区域性或者更大范围的世界文学史奠定基 做 5.接受研究的要求:
(3)影响研究强调的是作家、作品之间的各种外部联系,主要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平行等 研究注重的是作家作品内在的诸种因素、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主要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方法。 3.平行研究的对象: 主题、体裁、人物、情节、风格、技巧。 4.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可比性:比较的对象之间需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和异,只有那些同时具 备相同与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求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 质。 (三)阐发研究: 1.阐发研究的内容: (1)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反之亦然。 (2)把不同民族文学的理论、观念、方法相互发现、印证、阐释,以达到完善某种文学观念、理 论和方法的目的。 (3)在跨学科研究中,则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但不能相反。 2.阐发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1)阐发研究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 (2)应对所采用的理论或模式、对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分析,切实注意其可行性,切忌生搬硬 套、牵强附会。 (3)阐发研究必须是具体的、细微的,切忌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 (四)接受研究: 1.什么是接受研究 接受研究是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层和社会)之间的关 系。 2.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关系 相同点:都研究—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文学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 受。 不同点: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问的相互关系;接受研究的重点在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 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 3.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 4.接受研究的意义 (1)观察一种文学主张、观念或者方法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2)阐明—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和一个社会的内部变化。 (3)接受研究可以成为探讨一个时代的民族心理、探讨集体无意识和想象力的渠道。 (4)可能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撰写区域性或者更大范围的世界文学史奠定基 础。 5.接受研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