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代表这-时期的最伟大的 诗人是杜甫。他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写时事,从题材 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这是唐诗发展中的个转变。 C此后大历诗人的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 到贞元、元和年间,与政治政改同时,诗歌创作又岀现了一个高潮。 受杜甫影响,有韩孟诗派。学习乐府民歌,有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 人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心态内敛,感情也趋向细腻。诗歌创 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在诗的退潮中,杜牧、 李商隐突起,聚现光芒。特别是李商隐,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 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3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 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政治功利动机唐初近百年,奏疏章表 虽已多有散体,但骈体仍然占主位。天宝后期,李华等提倡古文,明 确提岀重政教之用的主张,但并未与政沿结合。韩柳出,提出文以明 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贞元、元和间的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形成巨 大声势,散体取代骈体,占据文坛。 古文运动”的成功,一是文以致用,二是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 吸收了秦汉各家散体文之长,吸收了八朝骈文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散 文的艺术表现技巧,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韩、柳之后,散体文的写作走向低潮。 4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11 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 诗人是杜甫。他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写时事,从题材 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这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转变。 c.此后大历诗人的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 到贞元、元和年间,与政治政改同时,诗歌创作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受杜甫影响,有韩孟诗派。学习乐府民歌,有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 人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心态内敛,感情也趋向细腻。诗歌创 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在诗的退潮中,杜牧、 李商隐突起,聚现光芒。特别是李商隐,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 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3.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 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政治功利动机。唐初近百年,奏疏章表 虽已多有散体,但骈体仍然占主位。天宝后期,李华等提倡古文,明 确提出重政教之用的主张,但并未与政治结合。韩柳出,提出文以明 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贞元、元和间的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形成巨 大声势,散体取代骈体,占据文坛。 “古文运动”的成功,一是文以致用,二是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 吸收了秦汉各家散体文之长,吸收了六朝骈文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散 文的艺术表现技巧,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韩、柳之后,散体文的写作走向低潮。 4.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a唐传奇的出现与繁荣 传奇小说的出现,从文体内部说,是六朝忐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 展的产物,从基础说,是生活中娱乐的需要。传奇小说异于六朝小说 的地方,一是它的作意,即“始有意为小说”。二是它般有较为完 整的情节结构。三是它有较为完整的人物塑造。唐传奇兴盛在中唐, 与散文一样,晚唐逐渐衰落。唐传奇的岀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 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b词的出现与繁荣 词的出现,主要因于娱乐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诗配乐,依调 填词,都为了歌唱。它最初来自民间,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词 迅速兴起,文人加入作词的行列。晚唐五代,词在西蜀和南唐得到高 度繁荣。南唐词人拓大了词的境界,特别是李煜,把它推向了很高的 艺术境界。 C变文等 5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a风貌b发展c唐诗d散文c传奇、变文e词唐文学是 艺术经验充分积累后的次大繁荣,又为文学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 领域,为下一次繁荣作了准备。唐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达到了难以 企及的高峰,是难以模仿,无法代替的。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永嘉南渡后,南朝文学呈现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隋、唐统一后
12 a 唐传奇的出现与繁荣 传奇小说的出现,从文体内部说,是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 展的产物,从基础说,是生活中娱乐的需要。传奇小说异于六朝小说 的地方,一是它的作意,即“始有意为小说”。二是它一般有较为完 整的情节结构。三是它有较为完整的人物塑造。唐传奇兴盛在中唐, 与散文一样,晚唐逐渐衰落。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 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b.词的出现与繁荣 词的出现,主要因于娱乐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诗配乐,依调 填词,都为了歌唱。它最初来自民间,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词 迅速兴起,文人加入作词的行列。晚唐五代,词在西蜀和南唐得到高 度繁荣。南唐词人拓大了词的境界,特别是李煜,把它推向了很高的 艺术境界。 c.变文等 5.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a.风貌 b.发展 c.唐诗 d.散文 c.传奇、变文 e.词 唐文学是 艺术经验充分积累后的一次大繁荣,又为文学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 领域,为下一次繁荣作了准备。唐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达到了难以 企及的高峰,是难以模仿,无法代替的。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永嘉南渡后,南朝文学呈现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隋、唐统一后
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和初唐百二十余年的探 索过程 第一节隋代文学 (1)隋代文学的作者 基本分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 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 庾自直等。 (2)卢思道(532583)的《从军行》采用以“思妇征夫”为 内容的南朝歌行体,写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与梁陈文人歌行 体落笔常在“思妇”一边不同,此诗的重心在“征夫”。以关塞苦寒 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多贞刚之气与苍劲骨力, 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征。 (3)杨素的《出塞》其二,写出了塞外景象,在平实的叙述中 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凊思、真挚而热烈,有_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 音 (4)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也发生变化。 如薛道衡的名作《昔昔盐》,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 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5)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并存,到炀帝时,隋代文学 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如《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诗题出自宫体,情调却类似于南朝民歌,写出了清丽明净的江南风物
13 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和初唐一百二十余年的探 索过程。 第一节 隋代文学 (1)隋代文学的作者 基本分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 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 庾自直等。 (2)卢思道(532-583)的《从军行》采用以“思妇征夫”为 内容的南朝歌行体,写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与梁陈文人歌行 体落笔常在“思妇”一边不同,此诗的重心在“征夫”。以关塞苦寒 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多贞刚之气与苍劲骨力, 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征。 (3)杨素的《出塞》其二,写出了塞外景象,在平实的叙述中, 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热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 音。 (4)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也发生变化。 如薛道衡的名作《昔昔盐》,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 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5)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并存,到炀帝时,隋代文学 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如《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诗题出自宫体,情调却类似于南朝民歌,写出了清丽明净的江南风物
之美。 (6)终隋朝,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互相影响,呈现 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初唐诗坛 (1)贞观诗坛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 土。他们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 两长”的文学主张,是对文学发展方向的共识 (2)贞观诗风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把诗多作 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 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显岀了贵族化的倾向。 (3)上官仪(608~644),贞观初进士及第,高宗朝官至三品, 地位很高,名噪时。如《奉和山夜临秋》,有意摆脱旧习,注意对 景物的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 思的婉转,构成凊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笔法精细,秀逸浑成 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种新诗 体 (4)上官体 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
14 之美。 (6)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互相影响,呈现 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 初唐诗坛 (1)贞观诗坛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 士。他们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 两长”的文学主张,是对文学发展方向的共识。 (2)贞观诗风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把诗多作 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 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显出了贵族化的倾向。 (3)上官仪(608~644),贞观初进士及第,高宗朝官至三品, 地位很高,名噪一时。如《奉和山夜临秋》,有意摆脱旧习,注意对 景物的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 思的婉转,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笔法精细,秀逸浑成, 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诗 体。 (4)上官体 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
之致,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 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5)王绩(589~644),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其诗是其冷 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创造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 野的诗歌境界。其代表作为《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 生活情感,写得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6)初唐四杰 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 和骆宾王(619~684?)“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他们都属 于一般土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其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 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风代 表与宫廷诗风不同的一般土人的诗风。其代表作卢照邻有《行路难》, 骆宾王有《帝京篇》,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有《从军行》 等 (7)文章四友 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李峤、苏味道、 崔融并称“文章四友"。他们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 的士人作家。他们的“台阁体”诗,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人作品 无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 的定型作出了贡献。杜审言《和晋陵陆早春游望》最有名。 (8)沈、宋
15 之致,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 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5)王绩(589~644),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其诗是其冷 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 野的诗歌境界。其代表作为《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 生活情感,写得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6)初唐四杰 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 和骆宾王(619~684?)。“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他们都属 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其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 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风代 表与宫廷诗风不同的一般士人的诗风。其代表作卢照邻有《行路难》, 骆宾王有《帝京篇》,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有《从军行》 等。 (7)文章四友 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李峤、苏味道、 崔融并称“文章四友”。他们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 的士人作家。他们的“台阁体”诗,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人作品 无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 的定型作出了贡献。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最有名。 (8)沈、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