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 课程 教 案 课程编号:Z214005 总学时:48 周学时:3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类 开课时间: 使用教材:《金融学》精编版(第三版)主编:黄达
货币金融学 课程 教 案 课程编号:Z214005 总学时:48 周学时:3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类 开课时间: 使用教材:《金融学》精编版(第三版) 主编:黄达
授课教师姓名:刘艳梅 章节 第十六章货币政策 课时 3 L.掌握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理解相机抉择与规则的含义。 教 2.熟悉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构成,了解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摇 学 中的使用情况。 3.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目 4.掌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的 5.了解影响货币政策运用效果的因素及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6.理解和掌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及配合模式。 教学重点: 教学 L.货币政策目标。 重点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突出 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及配合模式。 方法 突出方法: 课堂重点讲授与案例结合、课堂图示、对比讲授、课堂讨论、节后总结 教学 教学难点: 难点 L.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突破 突破方法: 方法 课堂对比讲授、图示和安排思考题讨论 .选择的历程 ,欧洲对物价的承诺越来越多 .可怕的金融恐忧 4.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5.我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穷 相关 6.我国央行票据的实践 7.中国货币政策取向 内容 8.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9.联邦储备系统的“货币主义实验” 素材 10.案例:货币政策规则 11.案例:9.11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12案例: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公告 架侧:中央银行优而政领操作业务餐作分析 13.案例: 15.案例:2007年央行货币政策效果
授课教师姓名:刘艳梅 章节 第十六章 货币政策 课时 3 教 学 目 的 1.掌握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理解相机抉择与规则的含义。 2.熟悉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构成,了解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 中的使用情况。 3.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4.掌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5.了解影响货币政策运用效果的因素及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6.理解和掌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及配合模式。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 1.货币政策目标。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及配合模式。 突出方法: 课堂重点讲授与案例结合、课堂图示、对比讲授、课堂讨论、节后总结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突破方法: 课堂对比讲授、图示和安排思考题讨论 相关 内容 素材 1.选择的历程 2.欧洲对物价的承诺越来越多 3.可怕的金融恐慌 4.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5.我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6.我国央行票据的实践 7.中国货币政策取向 8.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9.联邦储备系统的“货币主义实验” 10.案例:货币政策规则 11.案例:9.11 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12.案例: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公告 13.案例:1998 年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分析 14.案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15.案例:2007 年央行货币政策效果
16.案例: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17.关注我国货币乘数 18.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 教 本章讨论货币政策理论的相关问题,是全书的一个重点,对学生应明确提 学 出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堂提问相结合的办法。对本章的难点问题将以推理 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计 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如“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等,增强学生 学习的兴趣。 此外,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成果目录,加大课外阅读量, 教 一、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学 三、货币政策效应 内 容
16.案例: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17.关注我国货币乘数 18.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 教 学 设 计 本章讨论货币政策理论的相关问题,是全书的一个重点,对学生应明确提 出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堂提问相结合的办法。对本章的难点问题将以推理 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如“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等,增强学生 学习的兴趣。 此外,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成果目录,加大课外阅读量。 教 学 内 容 一、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三、货币政策效应
研 一、阅读案例资料,讨论分析 讨 案例1: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问题:我国目前应当采用怎样的货币中间目标? 危 案例2:我国200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及其调控效果 问题:1.2011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2.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以上案例分析由个人以回帖方式完成,并于第16周上课前上传至“网教 平台“课程讨论区”栏目中。 教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研 讨 内 容 一、阅读案例资料,讨论分析 案例 1: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问题:我国目前应当采用怎样的货币中间目标? 案例 2:我国 2007 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及其调控效果 问题: 1.2011 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2.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以上案例分析由个人以回帖方式完成,并于第 16 周上课前上传至“网教 平台“课程讨论区”栏目中。 教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学 课时:1 、何销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女 1.当代,讲货币政策,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 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 3.从确定目标,运用工具,到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其中主要 有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 二、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选择 上.各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表述有差异。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在演 2。在一个国家的特定时期,货币政策有追求多项目标的,最多的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 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稳定币值(包括稳定汇率)。后者】 称为单目标:前者,称为多目标。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它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 稳定币值。 三、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 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2.理论界的观点 (①)单一目标论:以稳定币值作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以经济增长作单一的货币政策目 (2)双重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 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 ()多重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 和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方面。 四、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几个问题 L.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 政策的核心是以未来一段时间内确定的通货膨胀率或者目标区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当局 则承担实现确定目标的责任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课时:1 一、何谓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1. 当代,讲货币政策,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 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 货币政策包括:⑴政策目标;⑵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⑶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3. 从确定目标,运用工具,到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其中主要 有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 二、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选择 1. 各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表述有差异。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在演 变。 2. 在一个国家的特定时期,货币政策有追求多项目标的,最多的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 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稳定币值(包括稳定汇率)。后者, 称为单目标;前者,称为多目标。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它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 稳定币值。 三、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 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2.理论界的观点 (1)单一目标论:以稳定币值作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以经济增长作单一的货币政策目 (2)双重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 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 (3)多重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 和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方面。 四、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几个问题 1.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 政策的核心是以未来一段时间内确定的通货膨胀率或者目标区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当局 则承担实现确定目标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