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全国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 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 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 反业,既而他盜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 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 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 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 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 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毎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 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 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 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 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 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 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日:“公 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全国卷Ⅰ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 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 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 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 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 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 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 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 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 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 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 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 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 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 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 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
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 是 顺昌民以刚为命 A ∫刚喻从盗都使反业 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是欲置我何地耶 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 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 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 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F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四、(23分) 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8.A9.B10.D 11.(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全国卷Ⅱ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 是 A. 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顺昌民以刚为命 B.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刚喻从盗都使反业 C. 是欲置我何地耶 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D. 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 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 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 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四、(23 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8.A 9.B 10.D 11.(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全国卷 II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 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 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忐戎旅。”昙首答曰:气既丛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 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 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 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 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 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 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 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 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 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 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悅。昙 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 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 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日:“王家欲衰, 贤者先殒。”上日:“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 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 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 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 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 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 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 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 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 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 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 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 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 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 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 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 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县首有识局智度 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一毫不受于人 妇女不得为饰玩 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D.(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 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 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 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 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四、(23分 11.把第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8、C9、B10、B 四、(23分) 11、(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让软弱的人具有坚强的意志。(译出大意3分, 从”“自”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近来的事情,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译出大意3分, “衅难”、宾语前置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北京卷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 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颗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 改之,教之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 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双为便,可施 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 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 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 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 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 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 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四、(23 分) 11.把第 I 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8、C 9、B 10、B 四、(23 分) 11、(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让软弱的人具有坚强的意志。(译出大意 3 分, “从”“自”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近来的事情,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译出大意 3 分, “衅难”、宾语前置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北京卷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 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 改之,教之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1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 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双为便,可施 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 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 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 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 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輒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 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痞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 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延寿止车问之,卒问:“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 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 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 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言: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史: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以谣俗、民所疾苦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微斯人,吾谁与归 C.高酒具食,亲与相对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等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至后,敕功曹议罚白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 官○2,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 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 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 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3,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4 涕泣,遣吏医治 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延寿止车问之,卒问:“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 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 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 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1 历召:一一召请。 ○2 学言:学校。 ○3 不殊:没死。 ○4 掾史: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高酒具食,亲与相.对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 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等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 骑吏一人至后,敕功曹议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