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 1.(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 苏轼冋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 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 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2008 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 1.(全国卷 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 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 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 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 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 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 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 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 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査考生对诗 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査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 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冋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 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 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 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 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 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 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 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 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 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2.(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 “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 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 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 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 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 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 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 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 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 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 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 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 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 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 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 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2.(全国卷 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 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 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 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 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 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 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査考生评 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 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 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第(2)题把伤春 (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 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 闷之情。 3.(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⑧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 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 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 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 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 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第(2)题把伤春 (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 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 闷之情。 3.(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 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 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 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2分)A ②(4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 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 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4分)(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 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注释】 ①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 的人。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②秋老:指暮秋时节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①(2 分)A ②(4 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 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 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4 分)(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 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注释】 ①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 的人。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②秋老:指暮秋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