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教学周1/第1、2节(第19次课 第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荀子》是战国末时人荀况所作。它不但思想精深,而且文采斐然。它在艺术上的一大 特色就是文章中大量使用对偶手法和排比,许多警句广为传诵。辨析清楚《荀子》中的对偶 和排比,先秦作品中的这类问题就都容易弄清楚了。 对偶 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节奏相应、意趣相投。“词性相 当”指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上用的字要词性相同:“结构相当”指上下两句语法结构相同 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偏正对偏正等等:“节奏相应”指两句话音步相同,如“行衢道 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劝学》),两句的节奏都是1+3+2:“意趣相投”指两句话意义相 关或相对 对南朝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还有声律上的要求,即上下两句每个字的平仄相 反,但《荀子》是先秦作品,“平仄”“四声八病”之说尚未提出,不能把它作为判断《荀子》 中对偶句的标准。另外,在后代律诗的对偶句中还不允许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用相同的字, 即同字对,但先秦时对偶格发展还不成熟,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字对,此类例子在《荀子》 中举不胜举(从后文所用的例句可以看出),避同字对的要求也不适用于《荀子》 依照以上标准,我们可以在《荀子》中找出许多对偶的句子: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这两句意趣相投、字数相等,结构相应是显而易见的。从词性上看,“登”对“顺”,“招” 对“呼”,“见”对“闻”,都是动词:“高”对“风”,“臂”对“声”,都是名词:“长”对“疾”, “远”对“彰”,都是形容词:其余字同字相对。节奏上,上句为4+5+4,下句也是4+5+4, 节奏相同 2.周而成,泻而败,明君无之有也;宣而成,隐而败,暗君之无有也。(《解蔽》) 这两句意义相对,字数相等。从结构上看,都是提宾句。从词性上看,“周”对“泻”,“宣” 对“隐”,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当句对:“明君”对“暗君”,名词对名词:其余字相同。 节奏上,两句都是3+3+6。 对偶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一鼎足对,即三个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节奏相应、 意趣相投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如: 3.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劝学》) 4.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贵之者,是贵天下之本也。(《富 国》) 句首的“故”是连词,不影响句子的主体部分组成鼎足对 5.故道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人,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人,则亦霸;答 亡者之法,与亡者之人为人,则亦亡。(《王霸》) 排比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字数不等,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以表达相关的 内容。例如: 6.人无法则怅怅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愠愠然。(《修身》) 7.百姓诚赖其知也,故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以养其知也:诚美其厚也,故为之出死
第 10 教学周 1/第 1、2 节(第 19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荀子》是战国末时人荀况所作。它不但思想精深,而且文采斐然。它在艺术上的一大 特色就是文章中大量使用对偶手法和排比,许多警句广为传诵。辨析清楚《荀子》中的对偶 和排比,先秦作品中的这类问题就都容易弄清楚了。 一 对偶 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节奏相应、意趣相投。“词性相 当”指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上用的字要词性相同;“结构相当”指上下两句语法结构相同, 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偏正对偏正等等;“节奏相应”指两句话音步相同,如“行衢道 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劝学》),两句的节奏都是 1+3+2;“意趣相投”指两句话意义相 关或相对。 对南朝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还有声律上的要求,即上下两句每个字的平仄相 反,但《荀子》是先秦作品,“平仄”“四声八病”之说尚未提出,不能把它作为判断《荀子》 中对偶句的标准。另外,在后代律诗的对偶句中还不允许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用相同的字, 即同字对,但先秦时对偶格发展还不成熟,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字对,此类例子在《荀子》 中举不胜举(从后文所用的例句可以看出),避同字对的要求也不适用于《荀子》。 依照以上标准,我们可以在《荀子》中找出许多对偶的句子: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这两句意趣相投、字数相等,结构相应是显而易见的。从词性上看,“登”对“顺”,“招” 对“呼”,“见”对“闻”,都是动词;“高”对“风”,“臂”对“声”,都是名词;“长”对“疾”, “远”对“彰”,都是形容词;其余字同字相对。节奏上,上句为 4+5+4,下句也是 4+5+4, 节奏相同。 2.周而成,泻而败,明君无之有也;宣而成,隐而败,暗君之无有也。(《解蔽》) 这两句意义相对,字数相等。从结构上看,都是提宾句。从词性上看,“周”对“泻”,“宣” 对“隐”,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当句对;“明君”对“暗君”,名词对名词;其余字相同。 节奏上,两句都是 3+3+6。 对偶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鼎足对,即三个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节奏相应、 意趣相投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如: 3.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劝学》) 4.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贵之者,是贵天下之本也。(《富 国》) 句首的“故”是连词,不影响句子的主体部分组成鼎足对。 5.故道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人,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人,则亦霸;答 亡者之法,与亡者之人为人,则亦亡。(《王霸》) 二 排比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字数不等,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以表达相关的 内容。例如: 6.人无法则怅怅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愠愠然。(《修身》) 7.百姓诚赖其知也,故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以养其知也;诚美其厚也,故为之出死
断亡以覆救之,以养其厚也;诚美其德也,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藩饰之,以养其德也。 (《富国》) 8.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 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富国》) 排比句,尤其是三个句子的排比在形式上和鼎足对最为相似,二者最大的区别在对字数的要 求上,鼎足对三句字数相等,而排比句字数不等。例如: 9.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劝学》) 三句话句式相同,但中间一句字数有异,所以属于排比而不是对偶 判定一组句子是对偶还是排比,除了按照以上的标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回到原文 中,依具体的语境、语意而定
断亡以覆救之,以养其厚也;诚美其德也,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藩饰之,以养其德也。 (《富国》) 8.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 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富国》) 排比句,尤其是三个句子的排比在形式上和鼎足对最为相似,二者最大的区别在对字数的要 求上,鼎足对三句字数相等,而排比句字数不等。例如: 9.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劝学》) 三句话句式相同,但中间一句字数有异,所以属于排比而不是对偶。 判定一组句子是对偶还是排比,除了按照以上的标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回到原文 中,依具体的语境、语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