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语文下学期月考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骇然(hai) 言讫(qi) 隐匿(m) 旁若无人(r) B.憩息(qi) 蹇劣(jan)纶巾(lun) 融融泄泄(yi) 盛馔(zudn)岑寂(cen)隽妙(judn) 左顾右盼(pan) !D.酝酿( niang) 发髻(j) 澄清( cheng)蹑手蹑脚(nie) 1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引吭 猥鄙 水藻 笑容可鞠 B.忧戚 轻飔 分娩 不盛其烦 1C.叫嚣 奢侈 窥视 蜂拥而上 !D.瞭亮 宽敞 鹤氅 呼朋引伴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他性格和蔼,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他的好感油然而生。 B.每到夜幕降临,柳州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那场面十分壮观 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大饱眼福 1D.柳州电视台的“摆古”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4.选出填在下列语段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分 窗,注定要与诗词 的。古诗词中 就有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毛滂的“窗破月寻人”……因此,人们一般都与窗十 分 但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绝无半点诗意的 ”。人如遭牢狱之灾,失去自由,那就连窗也变得硬邦邦、冷冰冰 1的了,此时的窗,就有了某种 的意味 A.相遇信手拈来亲密窗棂劝诚 B.结识唾手可得亲近窗户警告 C.结缘信手拈来亲近铁窗警世 D.邂逅唾手可得友好铁窗劝慰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七年语文下学期月考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120 分钟,试卷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 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骇.然 (hài) 言讫.(qì) 隐匿. (mì) 旁若.无人 (rò) B. 憩.息 (qì) 蹇.劣 (jiàn) 纶.巾 (lún) 融融泄泄.(yì) C. 盛馔. (zuàn) 岑寂. (cén) 隽.妙(juàn) 左顾右盼.(pàn) D. 酝酿. (niàng) 发髻. (jì) 澄.清 (chéng) 蹑.手蹑脚 (ni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引吭 猥鄙 水藻 笑容可鞠 B. 忧戚 轻飔 分娩 不盛其烦 C. 叫嚣 奢侈 窥视 蜂拥而上 D. 瞭亮 宽敞 鹤氅 呼朋引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他性格和蔼,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他的好感油然而生 ....。 B.每到夜幕降临,柳州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 ....,那场面十分壮观。 C.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 ....,便可以大饱眼福。 D.柳州电视台的“摆古”栏目办得惟妙惟肖 ....,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4.选出填在下列语段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窗,注定要与诗词 的。古诗词中 , 就有杜甫的“窗含西 岭千秋雪”, 毛滂的“窗破 月寻人”…… 因此,人们一 般都与窗十 分 。 但 也 有 一 种 情 况 例 外 , 那 就 是 绝 无 半 点 诗 意 的 “ ”。人如遭牢狱之灾,失去自由,那就连窗也变得硬邦邦、冷冰冰 的了,此时的窗,就有了某种 的意味。 A.相遇 信手拈来 亲密 窗棂 劝诫 B.结识 唾手可得 亲近 窗户 警告 C.结缘 信手拈来 亲近 铁窗 警世 D.邂逅 唾手可得 友好 铁窗 劝慰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④③①⑤② B.③②⑤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④⑤①③② 6.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②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③托尔斯泰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的白浪的大胡子 ④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 A.比喻拟人夸张排比B.拟人夸张比喻排比 C.比喻夸张拟人排比D.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7.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2分)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 无私 8.名著阅读填空。(4分) 《繁星春水》的作者是冰心,原名 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 入文坛,便以宣扬“ ”著称。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 盾称为“ 9.文言诗文填空。(12分) 悠然见南山 ,风正一帆悬 (3)念天地之悠悠 (4)黑云压城城欲摧, 霜重鼓寒声不起 小桥流水人家 (7)《次北固山下》中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是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④③①⑤② B.③②⑤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④⑤①③② 6.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①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②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③托尔斯泰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的白浪的大胡子。 ④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 A.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B.拟人 夸张 比喻 排比 C.比喻 夸张 拟人 排比 D.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7. 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2 分)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 无私; , 。 8.名著阅读填空。(4 分) 《繁星 春水》的作者是冰心,原名 ,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 入文坛,便以宣扬“ ”著称。诗集《繁星 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 盾称为“ ”“ ”。 9.文言诗文填空。(12 分) (1) ,悠然见南山。 (2) ,风正一帆悬。 (3)念天地之悠悠, 。 (4)黑云压城城欲摧, 。 (5) ,霜重鼓寒声不起 (6) ,小桥流水人家。 (7)《次北固山下》中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是 ,
(8)《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 是 (9)《饮酒》中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的诗句是 二、古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6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 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 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讥笑 1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4分) (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3)不营产业( )(4)欢守志弥固(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2.“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4分) 13.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8)《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 是 , 。 (9)《饮酒》中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的诗句是 , 。 二、古文阅读。(20 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6 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 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 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4 分)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2.“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4 分) 13.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 现有什么不同?(4 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 分)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4.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2分) 15.此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6分)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毎周总有二三晩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 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 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 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 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晩,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額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 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 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天晩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 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4.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2 分) 15.此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 分)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6 分)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 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 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 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 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 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 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 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 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
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 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 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晩的鬼 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晩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 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 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 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6.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7.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 (2分) 18.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19.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20.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3分)
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 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 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 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 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 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 万籁俱寂, 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 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6.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 分) 17 .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 又 指 。(2 分) 18.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19.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 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 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20. 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