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糝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解释加粗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 朝人 编辑的 ,《核舟记》的作者是 朝人 4.核舟的主题是 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 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 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阅读 阅读课文1~3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x)者为东坡 B.苏黄共阅一手卷(juan) C.石青糁之(san)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u) (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可(大约)二黍许 B.矫(举)首昂视 C.两膝相比(比较) 清风徐(缓缓地)来 (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解释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士卒多为用者 C.为人五,为窗八 中轩敞者为舱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 的话简要回答
6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糝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2.解释加粗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 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二、阅读 阅读课文 1~3 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峨冠而多髯(xú)者为东坡 B.苏黄共阅一手卷(juǎn) C.石青糁之(sǎn)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高可(大约)二黍许 B.矫(举)首昂视 C.两膝相比(比较) D.清风徐(缓缓地)来 (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士卒多为用者 C.为人五,为窗八 D.中轩敞者为舱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 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三、①wng②M③ruai⑤ )son (6r&n (ren×0 zhuan 2.①无不②曾经③极 张潮《虞初新志》 5.古汉语中无专门的量词,常用数词加名词表示数量。 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c·三人位置东坡居中(6)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关雎》《蘗葭》选择题练习 1、.(1)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3)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 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 C.“白露为霜”、“白露未睎”、“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 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北冥有鱼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并写出一个含有跟该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①怒而飞 成语: ②志怪者也 成语: ③则芥为之舟。芥 成语: ④适千里者 成语: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l.①wǎng ②yí ③ruò ④jī ⑤sǎn ⑥rán ⑦rén xū ⑧zhuàn 2.①无不 ②曾经 ③极 ④同“屈”,弯曲 ⑤篆字图章 ⑥神色 ⑦还 ⑧长而窄 3.清 张潮《虞初新志》 明 魏学洢 4.大苏泛赤壁 奇巧 技亦灵怪 5.古汉语中无专门的量词,常用数词加名词表示数量。 二、 (1)C (2)C (3)诎屈弯曲 (4)D (5)[ ] A.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B.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c.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6)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关雎》《蒹葭》选择题练习 1、. (1)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 (3)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 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 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北冥有鱼 (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并写出一个含有跟该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①怒而飞。 怒: 成语: ②志怪者也。 志: 成语: ③则芥为之舟。 芥: 成语: ④适千里者。 适: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