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毛细管电泳 (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 第一节 概述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较原始的电泳实验,是在 一个U形一管中进行的,管中盛有溶液,两端置有 电极,加上几百伏电压后,首次实验了对毒素和抗 毒素的分离。1909年,L.Michaelis提出“电泳”这 一术语,他的实验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
第十三章 毛细管电泳 (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 第一节 概述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较原始的电泳实验,是在 一个U形一管中进行的,管中盛有溶液,两端置有 电极,加上几百伏电压后,首次实验了对毒素和抗 毒素的分离。1909年,L.Michaelis提出“电泳”这 一术语,他的实验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
此后,许多的研究报告涉及氨基酸、肽类、 蛋白质的分离。为了防止电泳完成了的溶液中, 再次发生对流混合,曾使用了各种稳定介质, 如琼脂、纤维粉、玻璃丝、硅胶及丙烯酸胺; 为了防止热扩散而使用了一种内径小的管 道,管道内径由3mm缩小至75μm。1981年, Jorgenson.和Lukacs 使用75μm内径的熔融石 英毛细管,电泳分离氨基酸和肽。至此,出现 了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技术
此后,许多的研究报告涉及氨基酸、肽类、 蛋白质的分离。为了防止电泳完成了的溶液中, 再次发生对流混合,曾使用了各种稳定介质, 如琼脂、纤维粉、玻璃丝、硅胶及丙烯酸胺; 为了防止热扩散而使用了一种内径小的管 道,管道内径由3mm缩小至75μm。1981年, Jorgenson.和Lukacs 使用75μm内径的熔融石 英毛细管,电泳分离氨基酸和肽。至此,出现 了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技术
➢ 毛细管电泳,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 它不同于经典的区带电泳,有如下特点: (1)它是在内径(10~200)μm的石英毛细管 中进行的,在毛细管中的散热较好,沿着管截面的 温度梯度很小,因此,可以提高加在毛细管两端的 电压,所加电压可高达几十千伏。 (2)它不需要阻流介质,但可使用凝胶作分子筛 介质
➢ 毛细管电泳,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 它不同于经典的区带电泳,有如下特点: (1)它是在内径(10~200)μm的石英毛细管 中进行的,在毛细管中的散热较好,沿着管截面的 温度梯度很小,因此,可以提高加在毛细管两端的 电压,所加电压可高达几十千伏。 (2)它不需要阻流介质,但可使用凝胶作分子筛 介质
(3)可使用在柱检测法,缩短分析时间,结合 计算机处理数据,可实现自动化操作。 (4)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10-13~10-15) mol,使用激光诱导的荧光检测限可达(10-19~ 10-21)mol。 (5)分辨率高,理论塔板数为几十万至几百万 /米。 (6)取样量少,有时只需几个纳升(nL,10- 9L),流动相只需几毫升
(3)可使用在柱检测法,缩短分析时间,结合 计算机处理数据,可实现自动化操作。 (4)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10-13~10-15) mol,使用激光诱导的荧光检测限可达(10-19~ 10-21)mol。 (5)分辨率高,理论塔板数为几十万至几百万 /米。 (6)取样量少,有时只需几个纳升(nL,10- 9L),流动相只需几毫升
第二节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 溶质在毛细管区带电泳过程中的传递 含离子的溶液,在电场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 服从欧姆定律,当有直流电通过溶液时,阴离子 向阳极迁极,阳离子向阴极迁移,溶液的导电率 取决于离于浓度和其迁移率(又称淌度,即指溶质 在单位时间和单位电场强度下移动的距离)。离子 迁移率以μ表示,其大小受溶质的电荷/离子大 小比例所控制
第二节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 溶质在毛细管区带电泳过程中的传递 含离子的溶液,在电场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 服从欧姆定律,当有直流电通过溶液时,阴离子 向阳极迁极,阳离子向阴极迁移,溶液的导电率 取决于离于浓度和其迁移率(又称淌度,即指溶质 在单位时间和单位电场强度下移动的距离)。离子 迁移率以μ表示,其大小受溶质的电荷/离子大 小比例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