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0高考考纲解读】 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点】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考点解说】论述文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论述术语,明确这些术语的方法主要是 拟定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在篇章语境中,为了论述方便,赋予术语以特 定的内涵的方法。这种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例如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 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 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 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 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 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 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 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 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 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概念“文化”的理解几项把“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 方式”说成是文化的浅显层次是错误的,因为第二段说“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 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可见“规范、方式”属于文化的较深层次。 与科技文不同,正确选项A、B、D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的属性,并没有形成 个关于“文化”的准确定义。论述文阅读理解术语大多数如此,更多地接近筛选并辨析信息。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解说】论述文中需要理解的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个 局部的内容考点,这些观点和内容考点是论者在相关篇章中需要展开证明的。如: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有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
专题 11: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0 高考考纲解读】 2010 年《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点】 考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考点解说】论述文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论述术语,明确这些术语的方法主要是 拟定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在篇章语境中,为了论述方便,赋予术语以特 定的内涵的方法。这种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例如: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 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 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 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 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 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 了文化的 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 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 “做什么”,更 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 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 “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概念“文化”的理解几项把“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 方式”说成是文化的浅显层次是错误的,因为第二段说“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 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可见“规范、方式”属于文化的较深层次。 与科技文不同,正确选项 A、B、D 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的属性,并没有形成一 个关于“文化”的准确定义。论述文阅读理解术语大多数如此,更多地接近筛选并辨析信息。 考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解说】论述文中需要理解的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个 局部的内容考点,这些观点和内容考点是论者在相关篇章中需要展开证明的。如: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有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
。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 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 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 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 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 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 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即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关和艺 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 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 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 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经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找人类历史发展 的状况。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 特情境。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于理解类的选择题的设计,不外乎文意的扩大 缩小、拔高、歧解、偷换、添加等套路。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去诶的那个语句的基本 内容或含意,同时还要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 语句的含意。就本题来讲,错误的一项选D项。主要依据第一段中倒数第二句话以及最后 段第一、二句话判断。D项中“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错误,原文彩陶上的纹饰只能体 现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并非等同于能够记载历 史的真正的文字,它只能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的依据之 考点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说】论述文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其解读方法主要是一种在理 解基础上的转述和拓展。所谓转述,包括将文章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概括和提炼,或是将 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具体化,这是一个相反相成的阅读思维过程,其间包含了分析和综合的 思维过程。所谓拓展,即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或者将其原理和观点运用于新情境,有所 发现或有所判断;或是由此及彼,由已知推论未知:这些都是基于对原文理解后将其观点和 原理推广到其他情境中的创造性应用。拓展的阅读思维过程目前主要以推断题形式加以考 查,前一章已有详尽阐释。下面与转述相关的有两个考点: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 思维过程。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结构段落除外)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 中心意思。我们把这个中心意思叫做段落的中心。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 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 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际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 概括段落的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考点。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主 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考点。多个内容考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的关系组合链 接在一块,就形成了全文的中心。论述文中的内容考点大多是全文的分论点,其全文的中
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 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 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 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 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 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 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即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关和艺 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 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 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 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经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找人类历史发展 的状况。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 特情境。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于理解类的选择题的设计,不外乎文意的扩大、 缩小、拔高、歧解、偷换、添加等套路。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去诶的那个语句的基本 内容或含意,同时还要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 语句的含意。就本题来讲,错误的一项选 D 项。主要依据第一段中倒数第二句话以及最后一 段第一、二句话判断。D 项中“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错误,原文彩陶上的纹饰只能体 现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并非等同于能够记载历 史的真正的文字,它只能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的依据之一。 考点 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说】论述文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其解读方法主要是一种在理 解基础上的转述和拓展。所谓转述,包括将文章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概括和提炼,或是将 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具体化,这是一个相反相成的阅读思维过程,其间包含了分析和综合的 思维过程。所谓拓展,即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或者将其原理和观点运用于新情境,有所 发现或有所判断;或是由此及彼,由已知推论未知:这些都是基于对原文理解后将其观点和 原理推广到其他情境中的创造性应用。拓展的阅读思维过程目前主要以推断题形式加以考 查,前一章已有详尽阐释。下面与转述相关的有两个考点: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 思维过程。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结构段落除外)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 中心意思。我们把这个中心意思叫做段落的中心。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 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 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际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 概括段落的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考点。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主 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考点。多个内容考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的关系组合链 接在一块,就形成了全文的中心。论述文中的内容考点大多是全文的分论点,其全文的中心
意思大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 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考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 渐进的过程 1.概括段落中心 论述文中的段落,主要是议论性段落,一个完整的议论性主体段落一般包含起始、展 开、终结三个部分。起始部分主要是提出观点和论题,展开部分主要是分析论证,终结部分 主要是重申论点和拓展深化。不完全的议论段落或者省去起始部分,或者减掉终结部分,但 展开部分是必须保留的。概括段落中心,主要着眼于起始部分和终结部分的关键词句。没有 起始和终结部分的段落,则要从分析论证的文字中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 2.归纳内容考点 般来说,论述文一个主体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考点。但各个段落的中心 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方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等。在罗列全文段落中心 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归纳并组合段落中心,形成更为概括的内容考点。 3.概括中心意思 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大意,在论述文中主要指论者对议论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见解和主 张。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策略,即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作者 的见解和主张。选用这一策略要和对文章局部内容考点的把握相联系,使整体关照与局部分 析协调一致,当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相冲突时,要在整合局部内容考点的基础上调整整体认 知。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即在把握文章各个局部内容考点的基础上,通过“并加”(把 并列的内容考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考点的共同点)的方式,概括出中心意思 在论述文阅读中,要善于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总之,概括论述文中心意思的方法可以归纳为:(1)整体阅读,把握大意:(2)归纳考点, 明辨关系;(3)提炼整合,明确中心 考点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说】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 说,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显豁的、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 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但有的论述文,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够明显。有的论述文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 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 的意图就比较隐蔽。这些就需要我们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功夫 论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下列四个方面: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 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发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论述文中大量出现,其要求一般 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不同人的观点 结合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作者对自己所论述的社会问题的观 点态度,有时是比较复杂的,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地赞成或者反对;有时对问题的某一方面 是肯定的,对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否定的,有时可能对问题的一些方面还是有所保留的。这 些情况读者在阅读中要仔细辨析,准确把握。这类试题一般安排在推断题中加以考査。 【考点回顾】 (2009山东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意思大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 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考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 渐进的过程。 1.概括段落中心 论述文中的段落,主要是议论性段落,一个完整的议论性主体段落一般包含起始、展 开、终结三个部分。起始部分主要是提出观点和论题,展开部分主要是分析论证,终结部分 主要是重申论点和拓展深化。不完全的议论段落或者省去起始部分,或者减掉终结部分,但 展开部分是必须保留的。概括段落中心,主要着眼于起始部分和终结部分的关键词句。没有 起始和终结部分的段落,则要从分析论证的文字中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 2.归纳内容考点 一般来说,论述文一个主体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考点。但各个段落的中心 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方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等。在罗列全文段落中心 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归纳并组合段落中心,形成更为概括的内容考点。 3.概括中心意思 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大意,在论述文中主要指论者对议论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见解和主 张。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策略,即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作者 的见解和主张。选用这一策略要和对文章局部内容考点的把握相联系,使整体关照与局部分 析协调一致,当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相冲突时,要在整合局部内容考点的基础上调整整体认 知。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即在把握文章各个局部内容考点的基础上,通过“并加”(把 并列的内容考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考点的共同点)的方式,概括出中心意思。 在论述文阅读中,要善于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总之,概括论述文中心意思的方法可以归纳为:(l)整体阅读,把握大意;(2)归纳考点, 明辨关系;(3)提炼整合,明确中心。 考点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说】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 说,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显豁的、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 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但有的论述文,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够明显。有的论述文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 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 的意图就比较隐蔽。这些就需要我们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功夫。 论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下列四个方面: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 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发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论述文中大量出现,其要求一般 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不同人的观点 结合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作者对自己所论述的社会问题的观 点态度,有时是比较复杂的,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地赞成或者反对;有时对问题的某一方面 是肯定的,对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否定的,有时可能对问题的一些方面还是有所保留的。这 些情况读者在阅读中要仔细辨析,准确把握。这类试题一般安排在推断题中加以考查。 【考点回顾】 一、(2009 山东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3 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 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 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 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 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 《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 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 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 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 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 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 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 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 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 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 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 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 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 “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 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 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 吴越王钱穆筑焊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 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 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 很少有人使用。 【答案】C 【解析】原文中说“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 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说出“白堤”东端 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 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 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 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 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 《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 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 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 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 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 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 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 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 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 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 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 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 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 “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 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 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 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 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 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 很少有人使用。 【答案】C 【解析】原文中说“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 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 并没有说出“白堤”东端 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
【考点定位】本题以“簖桥”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査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 答本题应注意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在解题时注意围绕“簖桥”这个概念,将四个选项与文中 的信息认真对照即可。 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答案】D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 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 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埠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 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査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与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此题时应先根据选 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佑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 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 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 常见。 【答案】D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两浙轁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 “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 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税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是在论证有关“簖桥” 的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在理解文句、分 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分可靠地依据, 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断,在解题时注意运用因果推断、归纳推断(由个别到一般)等方法,排 除无中生有的干扰项 (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 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 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 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 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理智 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考点定位】本题以“簖桥”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 答本题应注意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在解题时注意围绕“簖桥”这个概念,将四个选项与文中 的信息认真对照即可。 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答案】D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 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 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 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与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此题时应先根据选 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佑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 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 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 常见。 【答案】D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 “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 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税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是在论证有关“簖桥” 的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在理解文句、分 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分可靠地依据, 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断,在解题时注意运用因果推断、归纳推断(由个别到一般)等方法,排 除无中生有的干扰项。 二、(2009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4 小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 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 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 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 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 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理智 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