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散文阅读 【2010高考考纲解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 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 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考考点】 、宏观角度 1.观其大略,把握中心 抒情类散文,讲究整体阅读,观其大略,即通读全篇,抓住作品话题,初步把握作品 大致的中心或主题,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学生在复习训练中应突出文体特点,“披文 以感知形象,感知形象以“阅情”,关注议论抒情性语句或语段,体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 通读作品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关注作品中精彩而富有深意的语句,作一些标记,以备后用。 2.审题察意,按文索骥 观其大略,旨在整体把握,目的是为答题做好第一步准备。审题察意则标志着迸人了 答题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的能力。高考通常不会在题干上设 置障碍,所以考生在理解题意上一般不会有困难。只要细心,能抓住关键词,理解了限制修 饰语,便能快捷准确地把握题意。部分题目还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略作概括就可得 到答案。按文素骏,就是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通读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 迅速回到作品中,找到相应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答题。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关注上下文语 境,关照作品前后的联系,既要避兔答题宽泛而欠准确,又要防止考虑不周,以偏概全 3.体味语境,言外觅意 抒情类散文同诗歌一样,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最忌“浅、直、露”。解答 些简答、分析类试题时,有时不能从作品文本中直接求得答案,而需要对形象和语言作深层 次发掘,有时还需要从语用或修辞角度去分析。抓语境,包括对标题、注释以及作者、作品 写作背景的了解。高中生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发展,散文阅读训练过程中,更 需要在形象思维、情意思维方面加强 4.涵泳觅词,遣句造义 主观题的解答难点更多表现在“语言的痛苦”。学生很多时候能够理解作品,但是不能 够按题意要求组织好语言答题。心中似懂,口不能言,笔不能写,此所谓“语言的痛苦 涵泳的功夫,在于反复咀嚼体味,把形象的感知、情意的感受上升为概念,化而为词语。在 内心先捕捉到能大致概括思维概念的词语,是思维概念向语言转化的关键。只有找到了合适
专题 12:散文阅读 【2010 高考考纲解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 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 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考考点】 一、宏观角度 1.观其大略,把握中心 抒情类散文,讲究整体阅读,观其大略,即通读全篇,抓住作品话题,初步把握作品 大致的中心或主题,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学生在复习训练中应突出文体特点,“披文” 以感知形象,感知形象以“阅情”,关注议论抒情性语句或语段,体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 通读作品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关注作品中精彩而富有深意的语句,作一些标记,以备后用。 2.审题察意,按文索骥 观其大略,旨在整体把握,目的是为答题做好第一步准备。审题察意则标志着迸人了 答题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的能力。高考通常不会在题干上设 置障碍,所以考生在理解题意上一般不会有困难。只要细心,能抓住关键词,理解了限制修 饰语,便能快捷准确地把握题意。部分题目还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略作概括就可得 到答案。按文素骏,就是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通读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 迅速回到作品中,找到相应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答题。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关注上下文语 境,关照作品前后的联系,既要避兔答题宽泛而欠准确,又要防止考虑不周,以偏概全。 3.体味语境,言外觅意 抒情类散文同诗歌一样,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最忌“浅、直、露”。解答一 些简答、分析类试题时,有时不能从作品文本中直接求得答案,而需要对形象和语言作深层 次发掘,有时还需要从语用或修辞角度去分析。抓语境,包括对标题、注释以及作者、作品 写作背景的了解。高中生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发展,散文阅读训练过程中,更 需要在形象思维、情意思维方面加强。 4.涵泳觅词,遣句造义 主观题的解答难点更多表现在“语言的痛苦”。学生很多时候能够理解作品,但是不能 够按题意要求组织好语言答题。心中似懂,口不能言,笔不能写,此所谓“语言的痛苦”。 涵泳的功夫,在于反复咀嚼体味,把形象的感知、情意的感受上升为概念,化而为词语。在 内心先捕捉到能大致概括思维概念的词语,是思维概念向语言转化的关键。只有找到了合适
的词语,甚或一组词语,才能组织成流畅的句子或语段,进而推敲、调整、润色。这是一个 颇为复杂的思维″心理活动过程。复习过程中应侧重语感的训练,有意识地选择题目去感受 体验,但不能脱离作品本身 二、徽观角度 1.析一一主要有三点 (1)挖掘词句含义。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意蕴丰富,通过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可以 揭示其深刻哲理性。(2)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散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 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对此学生须认真思考。(3)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某一观点的若干要 点,是常见的题型。 2.赏—一有两个要求 (1)鉴赏抒情类散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试题往往通过问“好处”“作用”等要求 考生体味咀嚼,说出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 (2)评价抒情类散文的思想内容。要求考生读了文章后对某一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 的看法,也是高考常见的题型 最后要着重指出的是,抒情类散文阅读题以简答、分析为主要考查形式,考生在作答过 程中务必要做到心中有例子、答题有路子,分条分款,为阅卷者提供方便。答题的语言表达 般宜用说明或议论性的,少用记叙或描写性的,这一点务必予以重视。 【考点回顾】 (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 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 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 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 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 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 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 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 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 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 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 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 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 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 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 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 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 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 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
的词语,甚或一组词语,才能组织成流畅的句子或语段,进而推敲、调整、润色。这是一个 颇为复杂的思维"心理活动过程。复习过程中应侧重语感的训练,有意识地选择题目去感受、 体验,但不能脱离作品本身。 二、微观角度 1.析——主要有三点 (1)挖掘词句含义。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意蕴丰富,通过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可以 揭示其深刻哲理性。(2)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散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 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对此学生须认真思考。(3)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某一观点的若干要 点,是常见的题型。 2.赏——有两个要求 (1)鉴赏抒情类散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试题往往通过问“好处”“作用”等要求 考生体味咀嚼,说出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 (2)评价抒情类散文的思想内容。要求考生读了文章后对某一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 的看法,也是高考常见的题型。 最后要着重指出的是,抒情类散文阅读题以简答、分析为主要考查形式,考生在作答过 程中务必要做到心中有例子、答题有路子,分条分款,为阅卷者提供方便。答题的语言表达 一般宜用说明或议论性的,少用记叙或描写性的,这一点务必予以重视。 【考点回顾】 一、(2009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 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 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 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 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 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 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 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 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 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 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 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 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 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 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 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 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 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 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 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 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 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 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 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 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 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 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 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答 【答案】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答案的区域实际上主 要集中在一、二段上,从两方面进行作答,一从内容上,一从结构上,这样答案才会比较合 理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作者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 文,整体阅读,然后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整合组织答案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 有路途。 答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 到回家的路 【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心灵 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 找到回家的路。或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 惑和压力都保持清醒 【解析】两个题目考查的是精神世界与外部生活的关系,一个人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 怎样赢得生活,只有真正“记住回家的路”,才会找到真正的内心生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査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两 个句子看似矛盾,实则适合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 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3.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答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 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 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 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 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 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 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 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 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答: 。 【答案】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答案的区域实际上主 要集中在一、二段上,从两方面进行作答,一从内容上,一从结构上,这样答案才会比较合 理。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 文,整体阅读,然后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整合组织答案。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 有路途。 答: 。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 到回家的路。 答: 。 【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心灵 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 找到回家的路。或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 惑和压力都保持清醒。 【解析】两个题目考查的是精神世界与外部生活的关系,一个人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 怎样赢得生活,只有真正“记住回家的路”,才会找到真正的内心生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两 个句子看似矛盾,实则适合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 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3.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答:
【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 的纷扰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活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解析】理解这一问题,关键是要体味“家”的抽象意义,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 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 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考点定位】本题以标题为切入口,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 时要注意结合标题的作用,联系文章中心,来分析命名的原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 可窥知中心。 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 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 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 【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 拒绝,要保持自己的心灵家园。 【解析】回答这一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抓住几个关键性的词语“开放的心态”“人 生美丽的源泉”“在世界志海上抛下自己的锚”去理解,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 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 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考点定位】本题重在考察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从不 同的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对语文 学习的较高要求。 二、(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杰出的老人, 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 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大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 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 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 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 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 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 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①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 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 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 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
。 【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 的纷扰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活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解析】理解这一问题,关键是要体味“家”的抽象意义,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 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 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考点定位】本题以标题为切入口,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 时要注意结合标题的作用,联系文章中心,来分析命名的原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 可窥知中心。 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 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 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 。 【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 拒绝,要保持自己的心灵家园。 【解析】回答这一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抓住几个关键性的词语“开放的心态”“人 生美丽的源泉”“在世界志海上抛下自己的锚”去理解,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 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 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考点定位】本题重在考察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从不 同的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对语文 学习的较高要求。 二、(2009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杰出的老人, 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 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大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 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 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 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 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 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 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①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 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 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 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
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 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 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 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 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 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 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 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 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 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 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 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 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 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 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 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 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答 【答案】“它们”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或事物。“踩出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不但要把这些重要词语的表层含义 读出来,更要挖掘它们的深层含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 层级D。侧重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对表现文章主旨和传达作者 情感的词句加以阐释 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 答 【答案】①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死在去往更遥远的土地的路上。②写作与日常劳 作联系紧密,稿纸相当于田园。③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去,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 从中获得诗情与创造力。 【解析】解答本题,我们需要通读全文,思考、挖掘“土地”对托尔斯泰的意义,几个 方面就是几个答题的角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 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 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 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 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 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 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 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 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 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 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 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 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 有他身旁的人: 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 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 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 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 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 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 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答: 。 【答案】“它们”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或事物。“踩出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不但要把这些重要词语的表层含义 读出来,更要挖掘它们的深层含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 层级 D。侧重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对表现文章主旨和传达作者 情感的词句加以阐释。 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 答: 。 【答案】①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死在去往更遥远的土地的路上。②写作与日常劳 作联系紧密,稿纸相当于田园。③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去,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 从中获得诗情与创造力。 【解析】解答本题,我们需要通读全文,思考、挖掘“土地”对托尔斯泰的意义,几个 方面就是几个答题的角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