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 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 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 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 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基础学科和新技术的迅速发 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 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介绍生理学重 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本教学大纲与姚泰教授主编的全国 统编教材《生理学》第六版配套使用,适用于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教学。本大 纲的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及了解三种要求,要求掌握的内容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 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并能联 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应用:要求熟悉的内容是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生理意义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 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 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 指导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的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 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 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 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 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基础学科和新技术的迅速发 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 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介绍生理学重 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本教学大纲与姚泰教授主编的全国 统编教材《生理学》第六版配套使用,适用于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教学。本大 纲的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及了解三种要求,要求掌握的内容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 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并能联 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应用;要求熟悉的内容是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生理意义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 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 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 指导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的
实验方法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 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自学辅导、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实验等多种形式,建议采用笔试、操作考试等方法综合评定学习成绩。生理学教 学理论课66学时,生理学实验课程30学时,与理论课的比例约为2:1。 一、学时分配表: 章 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6 第三章 血液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2 20 第五章 呼吸 9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4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10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3 3 6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6 第十二章 生殖 3 总学时 66 30 96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实验方法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 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自学辅导、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实验等多种形式,建议采用笔试、操作考试等方法综合评定学习成绩。生理学教 学理论课 66 学时,生理学实验课程 30 学时,与理论课的比例约为 2:1。 一、学时分配表: 章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8 8 16 第三章 血液 5 5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2 8 20 第五章 呼吸 5 4 9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4 4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3 3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6 4 10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3 3 6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9 3 12 第十一章 内分泌 6 6 第十二章 生殖 3 3 总学时 66 30 96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掌握:生理学的概念。 熟悉:生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以及机体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熟悉:人体体液的分布情况。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掌握: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 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了解:体液调节的几种方式。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掌握: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 反馈的生理意义。 了解:非自动控制方式和前馈控制方式。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及其特点。 熟悉: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了解: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学握: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 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受体 -G蛋白-AC途径、受体-G蛋白-PLC途径)。 熟悉: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了解: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掌握:生理学的概念。 熟悉:生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以及机体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熟悉:人体体液的分布情况。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掌握: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 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了解:体液调节的几种方式。 第四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掌握: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 反馈的生理意义。 了解:非自动控制方式和前馈控制方式。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及其特点。 熟悉: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了解: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掌握:参与 G 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G 蛋白耦联受体、G 蛋白、G 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G 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受体 -G 蛋白-AC 途径、受体-G 蛋白-PLC 途径)。 熟悉: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了解: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掌握: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局部兴奋及其特性:动 作电位的传导。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熟悉: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 掌握:骨骼肌神经一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横纹肌的兴奋一收缩耦联: 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熟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了解: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平滑肌的分 类及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掌握: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其正常数值。血浆晶体渗透压 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熟悉:有关血量的知识:血液的比重、粘度、pH值 了解:血浆的化学成分: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白细胞的分类和 数量;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熟悉: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了解:红细胞的破坏。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的破坏。血小板的生成 和调节,血小板的破坏。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掌握:凝血因子: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控制。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 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 熟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掌握: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局部兴奋及其特性;动 作电位的传导。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熟悉: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 。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熟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了解: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平滑肌的分 类及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掌握: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其正常数值。血浆晶体渗透压 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熟悉:有关血量的知识;血液的比重、粘度、pH 值。 了解:血浆的化学成分;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白细胞的分类和 数量;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熟悉: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了解:红细胞的破坏。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的破坏。血小板的生成 和调节,血小板的破坏。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掌握:凝血因子;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控制。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 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 熟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 掌握:ABO血型系统①ABO血型的分型;②ABO血型系统的抗原:③ABO血 型系统的抗体;④ABO血型的遗传;⑤ABO血型的鉴定。R贴血型系统①Rh血型 的发现和分布:②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③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输血原则。 了解:人类白细胞抗原。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脏的起搏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 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熟悉: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 义。 了解: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第二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 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的各时相。每搏输出量和 射血分数:每分心输出量和心指数。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 素。 熟悉:心肌的收缩特点。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脏做功量。 了解:心音的产生。 第三节血管生理 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 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概念、组成、血流通路及其生理意义。组织液 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掌握:ABO 血型系统 ①ABO 血型的分型;②ABO 血型系统的抗原;③ABO 血 型系统的抗体;④ABO 血型的遗传;⑤ABO 血型的鉴定。Rh 血型系统 ①Rh 血型 的发现和分布;②Rh 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③Rh 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输血原则。 了解:人类白细胞抗原。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脏的起搏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 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熟悉: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 义。 了解: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 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的各时相。每搏输出量和 射血分数;每分心输出量和心指数。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 素。 熟悉:心肌的收缩特点。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脏做功量。 了解:心音的产生。 第三节 血管生理 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 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概念、组成、血流通路及其生理意义。组织液 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