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无锡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 语文I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6页,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写在试题卷及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3.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胳臂/振臂高呼纰缪/未雨绸缪混浊混沌初开 B.蹊跷/另辟蹊径 削弱/削足适履 吁请/长吁短叹 C.属意缀字属篇强强词夺理碑帖/俯首帖耳 D.累赘危若累卵 解数数见不鲜 门槛直栏横槛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韩寒的新作尚未正式出版,粉丝们都翘首以待,幸而《独唱团》上提前发表了几节 所以大家还能管中窥豹,略见这部新书的大概 B.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 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择善而从 C.在自主招生面试中他充分展示了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出众的音乐才艺,评委们对 名90后能如此附庸风雅赞赏不已 D.位于约翰内斯堡西南的索韦托曾是一座饱受贫穷、犯罪侵扰的小城镇,随着世界杯 的举办,已成为南非最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全球首张水渗透性地图的意义。(不超过40个字)(4分)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汤姆·格利森和他的同事完成了全球第一张显示地表渗 透性的地图。他们收集世界各地不同岩石的数据,通过每种岩石的渗透性信息计算得出该 地区的渗透性。它显示出水通过地表向下渗透的容易程度,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水 循环系统,并能对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进行预测。格利森说,该图可以帮助计算出地 下水从一片区域或含水层向其他区域的流动量,这对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重要的是,这些水资源在预测气候变化时并没有成为考虑因素,目前,我们并不能确 定地下蕴含多少水资源,也不清楚这些水资源的分布。因此,地下水并没有成为衡量气候 变化的因素,格利森说,这是个重大遗漏,因为地下水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区域气候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青春”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5分) 青春是涨满的船帆,用热切的期望催动人生的航船 高三语文I第1页(共6页)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 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今,豪姓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 吏受赇,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存故与王安石厚,安 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时起居注虽日侍,而奏 事必禀中书俟旨.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 自存始也,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 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曰:“此吾职也 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有建议罢教畿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 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 不可,”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曰:“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 恐无成功,”卒辍其役。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 端明殿学士知蔡州。岁余,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 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召为吏部尚书时朝廷朋党之论浸炽,存为哲宗言:“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 察,则滥及善人。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党,赖仁宗圣明,不为所 惑.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由是复与任事者戾,除知大名府:改知杭州 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司马光尝曰:“并驰万 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存至,按以州吏受赇 按:按照 B.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 俟:等候 C.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 薄:减轻 D.至其所守,确不可夺 夺:改变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王存忠于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时学者方尚雕象,独为古文数十篇 ②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 ③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 ④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 ⑤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 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高三语文1第2页(共6页)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存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就辞别亲人前往外地求学,他写的文章得到当地学术 界前辈的高度肯定,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B.王存不因私人关系和官位而影响对政事的看法,王安石执政时多次邀请他去谈论政 事,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 C.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地,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 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D.面对朝廷愈演愈烈的朋党之论,王存进谏时引用历史事实,希望皇帝明察进言,不 要冤枉好人,却因此得罪了当时掌权的人。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4分) (2)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3分) (3)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 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 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②杨炎正,南宋词人,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1)从全词来看,诗人“强呼斗酒发兴”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 (2)“风露巧欺客”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2)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决胜于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5) 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三语文I第3页(共6页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要去 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 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 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不知是自己 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这里的水,要说多也 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 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 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 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 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 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 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 付之于众目睽睽,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遵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 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 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 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早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 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 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千,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 次次纳网: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 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诚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高三语文I第4页(共6页)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 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 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继了李冰的伟大精 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 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 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 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 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 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1.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2.第三段浓墨重彩,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 13.联系上文,说说你对“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这句话的理解。(4分) 14.本文写了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请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徐友渔 ①掐指算来,“国学热”在中国闹腾的年头也不短了,现在已经失去了方兴未艾之势 我是不希望它来无影、去无踪,很快就销声匿迹的,那么自然要问,“国学热”还能热多 ②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国学(或者广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正面作 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③首先,我不得不表示我的失望,“国学热”的历程表明,它并不是一场有深厚根基 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媒体支撑和炒作的新闲风波,它吸引人们关注的,主要是 系列引起争吵的事件,比如关于少儿读经的争论、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引发的争论、关 于祭孔和主张立儒教为国教的争论,以及关于于丹讲解庄子的争论和李零教授发表《丧家 狗一一我读论语》引发的叫骂,等等 ④我认为,像国学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期望它有一个复兴运动, 必然应该包含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包含涌现一批国学大师,出现 类似于费希特在法军入侵德国时发表《告德意志国民》讲演这样的历史性事件,但我们目 高三语文I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