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第二实验中学 语文必修五模块考试试题(卷) 第Ⅰ卷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尴尬(gan)迤逦()拮据(je)命途多舛( chuan) B、蕴藉〔jie)匹配(pi)自给(ji)咬文嚼字jio) C、流憩(qi)险衅(xin)央浼(mei)茕茕孑立( qiong) D、参差(cn)下乘( cheng)精髓(sui)载欣载奔(z6i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天涯伦落身材窈窕出师未捷抱残守缺 B.夙兴夜昧摧眉折腰黯然失色四面楚歌 C.信使旦旦暮蔼沉沉朝三暮四再接再厉 D.阿谀逢迎雕栏玉砌抱薪救火情意绵绵 3.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之一。考古发现 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 蓝田人。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表明共存 B.发祥地证明并存 C.发源地证明并存 D.发祥地表明共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髙雅、时尚、个性的 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 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 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 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 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 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 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
陕西省榆林第二实验中学 语文必修五模块考试试题(卷) 第Ⅰ卷 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尴.尬(gān) 迤逦.(lǐ) 拮.据(jié) 命途多舛.(chuǎn) B、蕴藉.(jiè) 匹.配(pǐ) 自给.(jǐ) 咬文嚼.字(jiáo) C、流憩.(qì) 险衅.(xìn) 央浼.(měi) 茕.茕孑立(qióng) D、参.差(cān) 下乘.(chéng) 精髓.(suǐ) 载.欣载奔(zǎi)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A.天涯伦落 身材窈窕 出师未捷 抱残守缺 B.夙兴夜昧 摧眉折腰 黯然失色 四面楚歌 C.信使旦旦 暮蔼沉沉 朝三暮四 再接再厉 D.阿谀逢迎 雕栏玉砌 抱薪救火 情意绵绵 3.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___之一。考古发现_______, 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 蓝田人________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 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 10 月底, 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 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 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二、(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 276 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 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 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 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
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 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 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 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 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 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 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 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 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 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 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 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 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 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 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 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 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 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 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 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 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 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 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这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 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
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 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 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 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 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 16 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 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 16 世纪 40 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 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 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 世纪后半 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 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 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 16 世纪 40 年代开始,西班牙在 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 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 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 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 1540 年到 1644 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 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 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 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 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 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 敷出的局面。 B.1 6 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 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这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 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
一步走向世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爱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 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 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 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 成的根本原因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 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 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 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 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 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 尉当是也。 〔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髙执法官。②跸:皇帝出行的车马。此处指 发出警告,禁人通行。③当:判决。 8、对文中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B.于是使(使者)骑捕 C.而更(再次)重之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 意义)则己 9、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乘舆马惊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B.属之廷尉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 C.廷尉,天下之平也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 D.释之治问由释之来查究考问。 10、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安所措其手足? B.廷尉,天下之平也 C.固不败伤我乎! D.此人亲惊吾马 II卷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一步走向世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 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爱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 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 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 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 成的根本原因。 三、(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 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 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 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 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 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 尉当是也。' 〔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②跸:皇帝出行的车马。此处指 发出警告,禁人通行。③当:判决。 8、对文中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 B.于是使(使者)骑捕 C.而更(再次)重之 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 意义)则已 9、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乘舆马惊 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B.属之廷尉 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 C.廷尉,天下之平也 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 D.释之治问 由释之来查究考问。 10、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安所措其手足? B.廷尉,天下之平也 C.固不败伤我乎! D.此人亲惊吾马 II 卷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4分) ②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4 分) ③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14分) (1)三径就荒, 。携幼入室,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3)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4)引壶觞以自酌 (5)悦亲戚之情话 (6)落霞与孤鹜齐飞, (7)潦水尽而寒潭清,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9) ,愿乞终养。 (10) 不坠青云之志 四、阅读 人,又少了一个聂华苓(台湾)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他头发蓬乱 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 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地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 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 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 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分证来,“这上面都写着呢,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 亮细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4 分) ②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4 分) ③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4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 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 分)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 14 分) (1)三径就荒, 。携幼入室, 。 (2)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3)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 (4)引壶觞以自酌, 。 (5)悦亲戚之情话, 。 (6)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 (7)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 (8)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9) ,愿乞终养。 (10) ,不坠青云之志。 四、阅读 人,又少了一个聂华苓(台湾)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他头发蓬乱, 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 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地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 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 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 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分证来,“这上面都写着呢,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 亮细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
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 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 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 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 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 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 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 好,我一一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 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 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 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 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 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 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家地方站脏了 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 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4、中年女人两次流泪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她什么方面的特点?(5 分) 15、有人认为本文第四段似乎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5分) 16、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5分) 17、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事件的经 过:收尾时,更是以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 令人回味无穷 B、作者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细致传神地刻 画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当时的台湾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境地。 C、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写乞讨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
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 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 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 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 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 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 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 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 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 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 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 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 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 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家地方站脏了, 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 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4、中年女人两次流泪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她什么方面的特点?(5 分) 答: 15、有人认为本文第四段似乎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5 分) 答: 16、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5 分) 答: 17、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事件的经 过;收尾时,更是以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 令人回味无穷。 B、作者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细致传神地刻 画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当时的台湾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境地。 C、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写乞讨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