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荧光分析法 Fluorescence (分子荧光法)
第十三章 荧光分析法 Fluorescence (分子荧光法)
第一节概述 一、光致发光 物质受到光的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 长的光之外还会发射出波长相同或比吸 收波长更长的光。 二、光致发光分为: 荧光(f|uorescence) 磷光(Phosphorescence)
第一节 概述 一、光致发光 物质受到光的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 长的光之外还会发射出波长相同或比吸 收波长更长的光。 二、光致发光分为: 荧光(fluorescence) 磷光(Phosphorescence)
·1575年,西班牙医生N.Monardes发现。 ·1852年,Stokes对荧光产生的机理作了解释, 并提出了“荧光”。 ·1867年,首次用于分析测定。 ·1928年,Jette和West提出第一台光电荧光计。 ·1952年,商品荧光分光光度计出现
• 1575年,西班牙医生N.Monardes发现。 • 1852年,Stokes对荧光产生的机理作了解释, 并提出了“荧光”。 • 1867年,首次用于分析测定。 • 1928年,Jette和West提出第一台光电荧光计。 • 1952年,商品荧光分光光度计出现
分子荧光: 物质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而被激发,然后 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时所发射 出的光。 分子荧光 紫外-可见 荧光 红外、x射线 原子荧光
分子荧光: 物质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而被激发,然后 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时所发射 出的光。 分子荧光 紫外-可见 荧光 红外、x射线 原子荧光
荧光的特点: 定量分析 (检出限1010g/ml~10-12g/ml) 灵敏度高 。 测定下限0.1~0.001μg/mL, 比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 相对灵敏度: 以喹啉硫酸氢盐的0.05mol/LH2S0,溶液(em450nm) 为标准,并定为1,然后与相同浓度荧光物质的荧光强 度进行比较
荧光的特点: 定量分析(检出限10-10 g/ml~10-12 g/ml) 灵敏度高 • 测定下限0.1~0.001 µg/mL, 比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 相对灵敏度: 以喹啉硫酸氢盐的0.05mol/LH2SO4溶液(em 450nm) 为标准,并定为1,然后与相同浓度荧光物质的荧光强 度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