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意产业研究进展与问题:基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视角 马仁锋沈玉芳姜炎鹏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200062) [摘要]系统收集了国内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工商管理等学科的创意产业 研究成果,评述了中国自21世纪创意产业兴起以来的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转型、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创意产业 与城市再生、创意城市等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大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再生为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 8年努力,国内创意产业研究(1)已形成以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创意城市、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互动城市再生 为主的研究方向;(2)研究方法也形成以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并进的方法论,并尝试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等数量方法检验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机理、城市创意评价等;(3)研究队伍呈现以产业经济 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工商管理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且形成了北京、上海两大研究阵地。同时认为:中国创 意产业与城市区域发展研究须从知识经济与“全球性、地方性”视野,探索中国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区、创意城 市的成长模式、机制与政府管治策略及创意阶层的培育、成长及其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响应策略硏究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园区;创意城市;成长机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290;F0615;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转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伴随其过程的是“赶 超型”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这二者同时集聚在城市区域,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 三大巨型城市区域。 Noyelle and Stanback(1984)和 Hutton(2004)认为,城市转型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伴随着经 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城市的功能和产业结构及相应的其它经济、社会因素所发生的重大甚至根本性变革过 程l。当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目标取向和转型的结果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创意产业的 兴起正是20世纪末城市产业转型的响应。早在1986年,经济学家 Romer就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 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2。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的 创意产业理念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 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于1997年正式提出的国。从世界范围看 创意产业源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又成长与集聚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末“创意产业”这个概念通过“伦 敦复兴城市的创意计划”以快速传播。在当今世界,因创意产业而闻名于世的城市主要有伦敦、纽约、东京、巴 黎、新加坡、香港等。创意产业不仅成为这些经济中心城市复兴的原创动力,而且也是欧洲和北美新增就业的最 重要来源凹。国内创意产业实践与理论研究起源于21世纪初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区域,截至2009 年7月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共收录了3814篇关于创意产业的文献①。笔者拟在综述国内相关文献 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或区域发展的研究现状,并就其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初步探索 、国内创意产业研究的现状和主要领域 ()国内创意产业研究的文献现状分析 1997年英国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首次将创意产业作为知识产业的一种形态,界定其概念,很快风靡于 欧美主要大、中城市地区,并于21世纪初期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中国特大城市开始流行5。时至今日,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国内学术期刊、报纸、学术会议、硕博学位论文和工具书)有关“创意产业(文化 创意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的相关文章达3814篇①,笔者发现国内研究始于2000年后,至2006年,文献数量 已突破800篇,这说明国内新闻界、政界、学术界对创意产业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图1a)。从文献来源类型看, 报纸文章占首位(占5532%),其次是期刊文章(占3949%),最后是硕博学位论文(图1b);:从学科类型看经济类文 章(文化经济、服务业经济、工业经济、宏观经济)居首位,占62.51%,其次是文化类文献占3057%:从研究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9YA790071) 作者简介:马仁锋(1979-),男,湖北枣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城市区域发展与规划、区域经济 mail marfxf@a126com;沈玉芳(1948-,男,上海人,伦敦经济学院博土,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原理与规划:姜炎鹏(1984-),男,安徽池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区域 经济学与投资环境评价 ①这些文章所指的创意产业,即指 creative industries,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作者于2009年8月2日18:01分登录“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按“题名”检索 “创意产业
1 我国创意产业研究进展与问题:基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视角 马仁锋 沈玉芳 姜炎鹏 (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 200062) [摘 要] 系统收集了国内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工商管理等学科的创意产业 研究成果,评述了中国自21世纪创意产业兴起以来的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转型、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创意产业 与城市再生、创意城市等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大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再生为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 近8年努力,国内创意产业研究(1)已形成以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创意城市、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互动/城市再生 为主的研究方向;(2)研究方法也形成以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并进的方法论,并尝试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等数量方法检验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机理、城市创意评价等;(3)研究队伍呈现以产业经济、 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工商管理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且形成了北京、上海两大研究阵地。同时认为:中国创 意产业与城市区域发展研究须从知识经济与“全球性、地方性”视野,探索中国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区、创意城 市的成长模式、机制与政府管治策略及创意阶层的培育、成长及其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响应策略研究。 [关键词] 创意产业;创意园区;创意城市;成长机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F290;F061.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转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伴随其过程的是“赶 超型”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这二者同时集聚在城市区域,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 三大巨型城市区域。Noyelle and Stanback(1984)和 Hutton(2004)认为,城市转型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伴随着经 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城市的功能和产业结构及相应的其它经济、社会因素所发生的重大甚至根本性变革过 程[1]。当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目标取向和转型的结果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创意产业的 兴起正是 20 世纪末城市产业转型的响应。早在 1986 年,经济学家 Romer 就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 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2]。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的 创意产业理念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于 1997 年正式提出的[3]。从世界范围看, 创意产业源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又成长与集聚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20 世纪末“创意产业”这个概念通过“伦 敦复兴城市的创意计划”以快速传播。在当今世界,因创意产业而闻名于世的城市主要有伦敦、纽约、东京、巴 黎、新加坡、香港等。创意产业不仅成为这些经济中心城市复兴的原创动力,而且也是欧洲和北美新增就业的最 重要来源[4]。国内创意产业实践与理论研究起源于 21 世纪初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区域,截至2009 年 7 月 底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共收录了 3814 篇关于创意产业的文献①。笔者拟在综述国内相关文献 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或区域发展的研究现状,并就其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初步探索。 一、国内创意产业研究的现状和主要领域 一、国内创意产业研究的现状和主要领域 一、国内创意产业研究的现状和主要领域 一、国内创意产业研究的现状和主要领域 (一)国内创意产业研究的文献现状分析 1997 年英国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首次将创意产业作为知识产业的一种形态,界定其概念[3],很快风靡于 欧美主要大、中城市地区,并于 21 世纪初期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中国特大城市开始流行[5,6]。时至今日 ,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国内学术期刊、报纸、学术会议、硕博学位论文和工具书)有关“创意产业(文化 创意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的相关文章达 3814 篇①,笔者发现国内研究始于 2000 年后,至 2006 年,文献数量 已突破 800 篇,这说明国内新闻界、政界、学术界对创意产业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图 1a)。从文献来源类型看, 报纸文章占首位(占 55.32%),其次是期刊文章(占 39.49%),最后是硕博学位论文(图 1b);从学科类型看经济类文 章(文化经济、服务业经济、工业经济、宏观经济)居首位,占 62.51%,其次是文化类文献占 30.57%;从研究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9YJA790071) 作者简介:马仁锋 (1979-),男,湖北枣阳人,华东师 范大学在读博士 生,研究方向:城 市区域发展与规 划、区域经济。 Email:marfxf@126.com;沈玉芳(1948-),男,上海人,伦敦经济学院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原理与规划;姜炎鹏(1984-),男,安徽池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区域 经济学与投资环境评价。 ①这些文章所指的创意产业,即指 creative industries,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作者于 2009 年 8 月 2 日 18:01 分登录“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按“题名”检索 “创意产业
者所在地区(截至目前发表3篇及以上)看,主要分布在上海(上海社科院、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复旦、上海师大 亨)、北京(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北工大、传媒大学等)、山东、湖南、天津、浙江等省区。中国大陆已出版“创 意产业”相关书籍有54本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厉无畏编著《创意产业导论》、中国传媒大学课题组编著《文 化创意产业》丛书、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2009)》、范周与吕学武主编《文 化创意产业前沿》丛书、褚劲风著《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杨永忠编著《创意产业经济学》、尹宏著《现 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等,均是从产业经济和管理学角度研究发展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及创意产业合理布局研究等。 55.3 博士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a中国研究“创意产业”的文献篇数趋势 b截止2009年8月2日18时国内研究创业产业的文献来源类型 图1“中国创意产业研究”的文献现状 Fig l The status of Chinese creat ive industry research literature (二国内创意产业研究的主要领域 从硏究学科看,现有文献主要从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着眼,研究领域 集中在:(1)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转型,主要包括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121、城市创意产业的经 济学分析Ⅲ20、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对策212、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提升6-7、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转型844、 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64的“三区”联动发展7;(2)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n列;(3)意产业与城市互动48到 (4)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更新)841∞,主要包括创意产业对城市再生(更新)的作用、途径、基本模式及其政策建议 硏究:(5)意城市硏究lα-123,主要包括创意城市评价、中国创意城市建设策略、构建创意城市的文化政策等 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区域转型研究 一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内涵及其统计范围 《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998年)指出“创意产业”是起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 生成与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行业,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与文物交易、工艺品制作、时 尚设计、设计、电影及影像制作、互动休闲软件、音乐制作、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开发、电视广播。目前, 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创意产业”概念是2005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与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定义的“创意产业是指以创 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 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 费等五类50余种行业”。而2006年厉无畏在《创意产业导论》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 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大致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是通常所指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二是与通讯和网络 相关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三是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 计和会展策划等。张京成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认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 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并据GBT4754 2002,将工艺美术品制造、建筑装饰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査、广告业 知识产权服务、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出版业、广播影视制作与传播、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场馆、文物及文化 保护、博物馆、体育组织于体育场馆、室内娱乐活动、健身娱乐、游乐园等纳入创意产业。 国内界定“创意产业”主要是根据英国的定义及其统计范围,对比我国相关统计规则,如文化产业统计,而 提出的基于创意产业内涵并结合国内相关产业统计规范而给出的枚举式范围界定,诸种观点并没有实质性矛盾 (二)中国城市经济转型下的创意产业研究进展 随着西方“创意产业”引入和学界的广泛宣传、呼吁,逐渐引起城市政府在旧城更新或城市转型中的“产业 ②作者于2009年8月2日21:41分登录“htpy/ww. amazon. cn”按“题名”检索“创意产业”。由于学术期刊网(CNK)收录的期刊文章己经引用了相关 著作的基本内容和前沿理论,因而文中作者梳理文献时以CNKI电子文献为主
2 者所在地区(截至目前发表 3 篇及以上)看,主要分布在上海(上海社科院、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复旦、上海师大 等)、北京(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北工大、传媒大学等)、山东、湖南、天津、浙江等省区。中国大陆已出版“创 意产业”相关书籍有 54 本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厉无畏编著《创意产业导论》、中国传媒大学课题组编著《文 化创意产业》丛书、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2009)》、范周与吕学武主编《文 化创意产业前沿》丛书、褚劲风著《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杨永忠编著《创意产业经济学》、尹宏著《现 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等,均是从产业经济和管理学角度研究发展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及创意产业合理布局研究等。 1 7 36 161 832 1175 1078 524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39.49% 55.32% 0.21% 2.36% 2.62% 期刊 博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a 中国研究“创意产业”的文献篇数趋势 b 截止 2009 年 8 月 2 日 18 时国内研究创业产业的文献来源类型 图 1 “中国创意产业研究”的文献现状 Fig.1 The status of Chinese creative industry research literature (二)国内创意产业研究的主要领域 从研究学科看,现有文献主要从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着眼,研究领域 集中在:(1)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转型,主要包括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6-12]、城市创意产业的经 济学分析[11-20]、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对策[21-25]、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提升[26-37]、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转型[38-44]、 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6,45-66]、“三区”联动发展[67-71];(2)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72,73];(3)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74-83]; (4)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更新) [84-100],主要包括创意产业对城市再生(更新)的作用、途径、基本模式及其政策建议 研究;(5)创意城市研究[101-123],主要包括创意城市评价、中国创意城市建设策略、构建创意城市的文化政策等。 二、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区域转型研究 二、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区域转型研究 二、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区域转型研究 二、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区域转型研究 (一)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内涵及其统计范围 《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998年)指出“创意产业”是起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 生成与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行业,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与文物交易、工艺品制作、时 尚设计、设计、电影及影像制作、互动休闲软件、音乐制作、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开发、电视广播。目前, 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创意产业”概念是2005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与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定义的“创意产业是指以创 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 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 费等五类50余种行业”。而2006年厉无畏在《创意产业导论》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 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大致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是通常所指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二是与通讯和网络 相关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三是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 计和会展策划等。张京成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认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 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并据GBT4754— 2002,将工艺美术品制造、建筑装饰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 、 知识产权服务、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出版业、广播影视制作与传播、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场馆、文物及文化 保护、博物馆、体育组织于体育场馆、室内娱乐活动、健身娱乐、游乐园等纳入创意产业。 国内界定“创意产业”主要是根据英国的定义及其统计范围,对比我国相关统计规则,如文化产业统计,而 提出的基于创意产业内涵并结合国内相关产业统计规范而给出的枚举式范围界定,诸种观点并没有实质性矛盾。 (二)中国城市经济转型下的创意产业研究进展 随着西方“创意产业”引入和学界的广泛宣传、呼吁,逐渐引起城市政府在旧城更新或城市转型中的“产业 ②作者于 2009 年 8 月 2 日 21:41 分登录“http://www.amazon.cn/”按“题名”检索“创意产业”。由于学术期刊网(CNKI)收录的期刊文章已经引用了相关 著作的基本内容和前沿理论,因而文中作者梳理文献时以 CNKI 电子文献为主
升级战略、文物保护与利用策略”的实践重视,才使其在大都市区快速发展。当前,国内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区 域经济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表1的七个方向,详见表1。 表1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区域经济转型研究的主要方向 Tab. I study direction of creative industry &city-regional economic transforming 方向 主要观点 意产业敬甯、陈平(2008),刘强、李文雅(2008),谭娜、高长春(2009)认为创意环境和创意资本是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关键因素 影响因特别是创意人才投入。其中,谭娜、高长春(009)还结合组织生态学的理论特征,提出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受到七大因 素分析素影响,并通过对全国20个城市的截面数据因子分析,表明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因素可归结为:基础性环境因素、智 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王家庭、季凯文(2009)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04年中国15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 进行了总体分析,认为文化、科学技术、城市环境、产业与经济结构、知识产杈保护、人才、资本、产业规模、区位等 是影响城市创意产业整体效率的重要因素 城市创厉无畏、于雪梅(2007),雷琼、杨水忠、王邦(2008,沈晓平、刘光宇刘利水(2008从创意产业本质和国内主要城市 意产业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切入,论述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机制、主要特色等,并从空间布局、法律保护、市场资源 分析 析法DEA对2004年中国15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得出城市创意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 比较低且创意产业无效率主要来自于规模的无效率;绝大多数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存在严重的 投入拥挤与产出不足现象:各区域创意产业及不同类型创意产业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尹宏(2007)、周膺(2008)从城市经济形态演进视角,认为创意经济是符合城市经济形态演进内在规律的高级形态或是后 工业社会的主导经济,并认为创意经济对城市空间资源、产业结构、城市功能 功效。王志成、陈继祥、姜晖(α008)从创意经济主要特征着眼提出了教育水平、经营环境以及媒体平台是影响和制约创 意经济发展三大支点,并用跨国横截面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得出三大支点对于创意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程度正向影响 王琪(2008)综合评述创意城市理论研究,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解释了创 态位理论来解析长三角9个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邱安昌(2007),陈新湖、杜一宪(2007),宋靖航(2008),陈继稳(2009),周清(2009分析国际经验和国内城市(上海、北京 成都、呼和浩特)的实阿 提出我国城市创意 展的对策:重点解决好定位、发展模式、政府角色及核心能力 培养问题:其次要优化城市创业环境、积极引导 等改善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政策环境等 竞争力有缘(2007),刘笑(2008),田克(2008),李靖宇、岳思含(2009)从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情况和国际经验,分别针对上海 提升的广州、南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提出了发展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策略:陈伟、陈云飞(2007),谭仲池(2007 关联研赵欣(2007,潘玲霞(2008),郝渊晓、张洁、周美莉(2009),李洪琴、郭俊华(2009)认为创意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原动力 和核心力量,并分析创意产业与城市结构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经济价值提升及城市吸引力增强的关联,进而从 政策、产业组织与形态、城市创意产业特色方面提出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胡小武(2006)、尹宏(2007)、厉无畏(2007)从创意经济内涵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认为中国大都市应抓住机遇推动创 齐转意产业发展,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并初步提出了转型策略:陈顺龙(2007,蔺建英、员智凯(2008)认为创意产 型关联业对西安城区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西安需要选择合适路径发展创意产业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的主要模式:从起因看,主要是自发型集聚园区、政府引导推动型园区两类;从商业开 建设研可分为政府主导招商模式、房地产商开发模式、艺术家开发模式:从园区载体的历史程度看,可分为工业建筑与历史文 刘野(20,生王情208,蒋慧、全慧208)建筑学类专业研究生,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角度,以上海市挂牌的创意园 和北京市典型创意园区,探讨旧产业建筑群改造为创意园区的整体策略与原则、园区内部空间改造策略与手法,并针 对当前存在的回题和园区改造应遵循“园区文脉”“创意环境营造等原则提出旧建筑产业群与创意产业园结合的宏观 SwOT分析,从城市局部更新视角探索奥运公园发展旅游、会展、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等创意产业可能性及 路径。⑧姚乐嘉(2006、韩育丹(2007)、彭朋(2008)专门探讨了文化艺术类创意园区(北京798、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杭 兴的角度、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所产生良性效益的角度归纳总结艺术创意园区的价值取向、利用模式、形式与空间、室内 欣(2007)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分析了后工业时代创意产业式开发是历史文化风貌区合理、科学再利用的典型路 径,并为城市形成了新的消费型城市空间:而闵思卿(2007则以上海市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例,认为 在风貌保护的过程中,权力、资本和文化是影响风貌区空间生产的三个要素,而且上海历史风貌区空间生产已经被卷 全球化的资本、权力和文化再生产体系之中。刘抚英(2007)则从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出发,论证了创意产业园区是 工业建筑遗产地再续利用的有效模式之一。⑥穆金(2007)根据北京市经济、房地产市场及区域房地产项目对寇呈文化创 意园进行了项目开发的市场、经济、财务、环境等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价 大学-城诸大建、黄晓芬(2006),章仁彪、官远发、王雁(2007),王松华、田一林(2008)等从创意城市的核心要素“3T”入手,以 市-创意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分析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创意产业集群)、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的理念、框架、模式(PPP 区联动及政策建议:而王如东(2008)则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探讨了“三区联动”模式。罗巧灵(2009则分析创意经济时代大 发展 学在城市中地位与作用,并提出了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建议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6-71分析、综合整理得出 从表1可知,(1)城市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在梳理国外研究并结合国内主要城市 发展创意产业现状来,总结影响因素,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寻找主导影响因素,如谭娜
3 升级战略、文物保护与利用策略”的实践重视,才使其在大都市区快速发展。当前,国内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区 域经济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表 1 的七个方向,详见表 1。 表 1 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区域经济转型研究的主要方向 Tab.1 study direction of creative industry&city -regional economic transforming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6-71]分析、综合整理得出。 从表 1 可知,(1)城市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在梳理国外研究并结合国内主要城市 发展创意产业现状来,总结影响因素,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寻找主导影响因素,如谭娜、 方向 主要观点 城 市 创 意 产 业 影 响 因 素分析 阮仪三(2005)认为城市老建筑资源合理利用,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2007),张纯、王 敬甯、陈平(2008),刘强、李文雅(2008),谭娜、高长春(2009)认为创意环境和创意资本是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关键因素 , 特别是创意人才投入。其中,谭娜、高长春(2009)还结合组织生态学的理论特征,提出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受到七大因 素影响,并通过对全国 20 个城市的截面数据因子分析,表明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因素可归结为:基础性环境因素、智 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王家庭、季凯文(2009)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 2004 年中国 15 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 进行了总体分析,认为文化、科学技术、城市环境、产业与经济结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资本、产业规模、区位等 是影响城市创意产业整体效率的重要因素。 城 市 创 意 产 业 的 经 济 分析 厉无畏、于雪梅(2007),雷琼、杨永忠、王邦娟(2008),沈晓平、刘光宇、刘利永(2008)从创意产业本质和国内主要城市 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切入,论述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机制、主要特色等,并从空间布局、法律保护、市场资源、 文化氛围、城市营销、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王家庭、季凯文(2009)利用数据包络分 析法 DEA 对 2004 年中国 15 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得出城市创意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 比较低且创意产业无效率主要来自于规模的无效率;绝大多数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存在严重的 投入拥挤与产出不足现象;各区域创意产业及不同类型创意产业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 尹宏(2007)、周膺(2008)从城市经济形态演进视角,认为创意经济是符合城市经济形态演进内在规律的高级形态或是后 工业社会的主导经济,并认为创意经济对城市空间资源、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创意人才、资源环境等的发展具有积极 功效。王志成、陈继祥、姜晖(2008)从创意经济主要特征着眼提出了教育水平、经营环境以及媒体平台是影响和制约创 意经济发展三大支点,并用跨国横截面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得出三大支点对于创意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程度正向影响 。 王琪(2008)综合评述创意城市理论研究,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解释了创 意城市产生的必然性。袁界平(2008)认为创意产业初步发展的城市应继续吸引创意阶层、促进其发展。徐朗(2009)用生 态位理论来解析长三角 9 个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发 展 创 意 产 业 对策 邱安昌(2007),陈新湖、杜一宪(2007),宋靖航(2008),陈继稳(2009),周清(2009)分析国际经验和国内城市(上海、北京、 成都、呼和浩特)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重点解决好定位、发展模式、政府角色及核心能力 培养问题;其次要优化城市创业环境、积极引导要素投入等改善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政策环境等。 与 城 市 竞 争 力 提 升 的 关 联 研 究 厉无畏、王如忠、缪勇(2005)和吴明智(2007),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2006),李勃、邢华、李廉水(2006),刘丽、何 有缘(2007),刘笑(2008),田克(2008),李靖宇、岳思含(2009)从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情况和国际经验,分别针对上海、 广州、南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提出了发展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策略;陈伟、陈云飞(2007),谭仲池(2007), 赵欣(2007),潘玲霞(2008),郝渊晓、张洁、周美莉(2009),李洪琴、郭俊华(2009)认为创意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原动力 和核心力量,并分析创意产业与城市结构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经济价值提升及城市吸引力增强的关联,进而从 政策、产业组织与形态、城市创意产业特色方面提出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与 城 市 经 济 转 型关联 胡小武(2006)、尹宏(2007)、厉无畏(2007)从创意经济内涵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认为中国大都市应抓住机遇推动创 意产业发展,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并初步提出了转型策略;陈顺龙(2007),蔺建英、员智凯(2008)认为创意产 业对西安城区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西安需要选择合适路径发展创意产业。 创 意 产 业 园 区 建 设 研 究 ①张京成(2006),肖雁飞(2007),宋丹峰(2007),伍江(2007),安延清、左琰(2008)根据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炼出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的主要模式:从起因看,主要是自发型集聚园区、政府引导推动型园区两类;从商业开发模式看 , 可分为政府主导招商模式、房地产商开发模式、艺术家开发模式;从园区载体的历史程度看,可分为工业建筑与历史文 化风貌区的再开发型、直接在开发区新建型。 ②郭佩艳(2007),奚秀文(2007),吕梁(2007),耿斌(2007),杨琳(2007), 刘野(2008),王倩(2008),蒋慧、王慧(2008)等建筑学类专业研究生,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角度,以上海市挂牌的创意园 区和北京市典型创意园区,探讨旧产业建筑群改造为创意园区的整体策略与原则、园区内部空间改造策略与手法,并针 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园区改造应遵循“园区文脉”、“创意环境营造”等原则提出旧建筑产业群与创意产业园结合的宏观 、 微观改造与设计策略、手法及对策建议。而褚童洲(2007)则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现代建筑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行 SWOT 分析,从城市局部更新视角探索奥运公园发展旅游、会展、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等创意产业可能性及 路径。③姚乐嘉(2006)、韩育丹(2007)、彭朋(2008)专门探讨了文化艺术类创意园区(北京 798、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杭 州 loft49、深圳 oct-loft 等)是如何利用产业建筑或产业类历史地段发展创意产业,主要从历史建筑保护的角度、城市复 兴的角度、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所产生良性效益的角度归纳总结艺术创意园区的价值取向、利用模式、形式与空间、室内 环境、景观环境,并认为艺术类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主要有自发式与集中式、分类式与全面式模式。④杨海(2006)、张明 欣(2007)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分析了后工业时代创意产业式开发是历史文化风貌区合理、科学再利用的典型路 径,并为城市形成了新的消费型城市空间;而闵思卿(2007)则以上海市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例,认为 在风貌保护的过程中,权力、资本和文化是影响风貌区空间生产的三个要素,而且上海历史风貌区空间生产已经被卷入 全球化的资本、权力和文化再生产体系之中。刘抚英(2007)则从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出发,论证了创意产业园区是 工业建筑遗产地再续利用的有效模式之一。⑤穆金(2007)根据北京市经济、房地产市场及区域房地产项目对寇呈文化创 意园进行了项目开发的市场、经济、财务、环境等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价。 大学 -城 市- 创意 区 联 动 发展 诸大建、黄晓芬(2006),章仁彪、官远发、王雁(2007),王松华、田一林(2008)等从创意城市的核心要素“3T”入手,以 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分析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创意产业集群)、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的理念、框架、模式(PPP) 及政策建议;而王如东(2008)则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探讨了“三区联动”模式。罗巧灵(2009)则分析创意经济时代大 学在城市中地位与作用,并提出了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建议
高长春(2009俐利用因子分析对全国20个城市截面数据分析,发现城市基础环境、智力与资本投入是关键因子; 王家庭、季凯文(2009)利用DEA对2004年中国15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发现科学技术、 城市环境、结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资本、产业规模、区位等是影响城市创意产业整体效率重要因素。(2) 城市创意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主要从①国内外主要创意城市的城市创意产业横向对比研究和纵向研究,并提出中国 发展的政策建议;②从城市经济形态演进和创意经济的本质,利用文献综述法、面板数据分析法、因子分析,寻 求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关键性因素及城市群区域的创意城市协调发展策略等。(3)城市创意产业对策 研究,主要根据国际、国内典型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分析了北京、上海、成都、呼和浩特 等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首府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4)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关联研究,主要是从①据国 外经验梳理中国某些城市的发展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政策策略;②认为创意经济(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核 心与原动力,并分析创意产业作用于城市竞争力的可能方面及其功效,进而提出策略。(5)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 转型研究,主要认为创意经济是未来经济的主导形态,国内大城市必须紧跟世界趋势,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以推动 经济转型。(6)创意产业园区硏究,主要探讨了①上海、北京等地的创意产业园的成长模式、商业模式、园区与 旧产业建筑群再利用的关联模式;②建筑学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研究生从建筑学、城市再生视角探讨了旧产业建 筑发展创意园区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改造策略和手法、对策,重点讨论了艺术类创意园是如何利用旧产业建筑群和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如何借创意产业开发模式而新生为城市消费空间。(⑦)“三区联动”研究,主要探讨了上海 杨浦区的“大学一创意产业集群密集的社区一创意园”采用何种运作模式与机制、政策以促进三者融合发展。 (三)研究特色与存在问题 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或区域经济转型研究,紧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征,能够充分挖掘国外典型案例, 获取中国东部大都市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建议。总体看来研究特色与问题并重,研究特色集中在 1)在研究方法上,以经验分析与实证主义为主,也尝试用数量方法探索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及问 题,如王家庭与季凯文2利用DEA对2004年中国15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 在研究区域上,主要以东部大都市区为主,并且重点研究了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区域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的 模式、商业经营机制、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关联等。(3)在研究队伍上,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为阵地:以产业 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工商管理、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培养了近100名硕士和10余位 博士,已形成了可持续性的研究队伍。现有研究中存在主要问题是(1)对国外经验的梳理,并不能恰当的应用在 国内大都市区,国内创意产业兴起不仅比英国晚了5~7年,而且国内发展创意产业的大城市在经济形态、产业结 构等都落后于欧美主流城市,最为致命的是国内大城市缺乏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因素:创意人才及包容、宽松的 环境。(2)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导向的国内诸多创意产业园建设,都存在同城同质化和临近区域同质化现象, 而且园区开发投资的商业气息过度,尤其是某些园区借发展创意产业之名却行房地产开发之实,这将导致创意产 业发展的低效益化或者不可持续化。(3)研究方法上,还缺乏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意阶层需求的社会学、心理 学和行为学的研究,必将导致国内创意产业人才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的严重短缺。(4)城市政府虽积极推动创意产 业发展,但是囿于执政与管理服务理念缺位,短期内仍是制约创意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之 三、创意阶层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国内对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1)创意阶层的空间集散、创意阶层集中度与城市经济 增长的相关性阿,如盛垒、马勇(2008)梳理了国外对创意阶层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①从地理上看创意阶层具有 独特的区位偏好,往往集中在那些能够提供宽松的社会氛围和各种就业机会的多样化城市和区域,创意阶层的密 集度与地方多样性呈正相关;②从城市发展来看,创意阶层的相对密度与地方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一个城市和地 区对于移民、艺术家、同性恋及社会经济和种族融合的开放程度与其经济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创意阶 层的集中程度与地方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生长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创意阶层集中的城市往往也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 发达的创意中心。(2)从创意阶层在创意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地位,探讨创意阶层形成“创意社群”及其对城市 发展与规划的借鉴意义,如刘轶(2007)认为我国的“创意阶层”将会逐步壮大,形成城市中的“创意社群”,并 将透过创造力和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要求促进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建立起能充分利用文化、艺术 商业及社区间的联系。“创意社群”将会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72。 (二)存在的问题
4 高长春(2009)利用因子分析对全国 20 个城市截面数据分析,发现城市基础环境、智力与资本投入是关键因子; 王家庭、季凯文(2009)利用 DEA 对 2004 年中国 15 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发现科学技术、 城市环境、结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资本、产业规模、区位等是影响城市创意产业整体效率重要因素。(2) 城市创意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主要从①国内外主要创意城市的城市创意产业横向对比研究和纵向研究,并提出中国 发展的政策建议;②从城市经济形态演进和创意经济的本质,利用文献综述法、面板数据分析法、因子分析,寻 求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关键性因素及城市群区域的创意城市协调发展策略等。(3)城市创意产业对策 研究,主要根据国际、国内典型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分析了北京、上海、成都、呼和浩特 等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首府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4)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关联研究,主要是从①据国 外经验梳理中国某些城市的发展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政策策略;②认为创意经济(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核 心与原动力,并分析创意产业作用于城市竞争力的可能方面及其功效,进而提出策略。(5)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 转型研究,主要认为创意经济是未来经济的主导形态,国内大城市必须紧跟世界趋势,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以推动 经济转型。(6)创意产业园区研究,主要探讨了①上海、北京等地的创意产业园的成长模式、商业模式、园区与 旧产业建筑群再利用的关联模式;②建筑学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研究生从建筑学、城市再生视角探讨了旧产业建 筑发展创意园区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改造策略和手法、对策,重点讨论了艺术类创意园是如何利用旧产业建筑群和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如何借创意产业开发模式而新生为城市消费空间。(7)“三区联动”研究,主要探讨了上海 杨浦区的“大学—创意产业集群密集的社区—创意园”采用何种运作模式与机制、政策以促进三者融合发展。 (三)研究特色与存在问题 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或区域经济转型研究,紧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征,能够充分挖掘国外典型案例, 获取中国东部大都市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建议。总体看来研究特色与问题并重,研究特色集中在 (1)在研究方法上,以经验分析与实证主义为主,也尝试用数量方法探索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及问 题,如王家庭与季凯文[12]利用 DEA 对 2004 年中国 15 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2) 在研究区域上,主要以东部大都市区为主,并且重点研究了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区域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的 模式、商业经营机制、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关联等。(3)在研究队伍上,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为阵地;以产业 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工商管理、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培养了近 100 名硕士和 10 余位 博士,已形成了可持续性的研究队伍。现有研究中存在主要问题是(1)对国外经验的梳理,并不能恰当的应用在 国内大都市区,国内创意产业兴起不仅比英国晚了 5~7 年,而且国内发展创意产业的大城市在经济形态、产业结 构等都落后于欧美主流城市,最为致命的是国内大城市缺乏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因素:创意人才及包容、宽松的 环境。(2)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导向的国内诸多创意产业园建设,都存在同城同质化和临近区域同质化现象, 而且园区开发投资的商业气息过度,尤其是某些园区借发展创意产业之名却行房地产开发之实,这将导致创意产 业发展的低效益化或者不可持续化。(3)研究方法上,还缺乏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意阶层需求的社会学、心理 学和行为学的研究,必将导致国内创意产业人才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的严重短缺。(4)城市政府虽积极推动创意产 业发展,但是囿于执政与管理服务理念缺位,短期内仍是制约创意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三、创意阶层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三、创意阶层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三、创意阶层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三、创意阶层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国内对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1)创意阶层的空间集散、创意阶层集中度与城市经济 增长的相关性[73],如盛垒、马勇(2008)梳理了国外对创意阶层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①从地理上看创意阶层具有 独特的区位偏好,往往集中在那些能够提供宽松的社会氛围和各种就业机会的多样化城市和区域,创意阶层的密 集度与地方多样性呈正相关;②从城市发展来看,创意阶层的相对密度与地方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一个城市和地 区对于移民、艺术家、同性恋及社会经济和种族融合的开放程度与其经济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创意阶 层的集中程度与地方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生长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创意阶层集中的城市往往也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 发达的创意中心。(2)从创意阶层在创意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地位,探讨创意阶层形成“创意社群”及其对城市 发展与规划的借鉴意义,如刘轶(2007)认为我国的“创意阶层”将会逐步壮大,形成城市中的“创意社群”,并 将透过创造力和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要求促进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建立起能充分利用文化、艺术、 商业及社区间的联系。“创意社群”将会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72]。 (二)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硏究,主要是梳理国外典型案例和相关经验性理论,缺乏对国内实证研究 也未能提出中国化理论。由于社会发展背景和国情的差异,国内研究创意阶层,缺乏规范的统计数据支撑,而且 实地调查或访谈也面临诸多困难,因而未来一个时期创意阶层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都市区 也只能从住宅小区或社区或创意园区层面进行个案研究。当然研究主要考虑创意阶层的形成及其对城市发展的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或诉求机理等。 四、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国内学界对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主要集中在(1)创意产业单向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厉无畏,王俊 汤茂林,张嵩等闻3·简析了创意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功效,并给出了一般性政策建议。(2鸠冯之 浚,褚劲风、高峰、马吴斌,胡彬,高宏宇,柯焕章等6788针对上海、北京等城市,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创意产 业发展在对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扩大、增加就业、城市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及相互反馈, 只是对于双向循环作用的机理研究非常有限,未能揭示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刘友金、胡黎明、赵瑞霞基于创意产业的三大特点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创意产 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模型,初步探讨了其耦合演化过程,认为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系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 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和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3)段进82以长三角为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生产总值和人口 各工业行业的比重变化、各行业的发展潜力、人才等方面分析,确定城市创意集群中每个层次的城市定位,指出 城市规划也应关注“创意阶层”需要的多元化空间形态,力求为他们打造理想家园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来,由于国内创意产业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现有研究对“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还显得非 常薄弱,集中在创意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单向硏究,而且也仅仅围绕产业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随着创意产业和 创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对两者关联机理及规划政策响应等方面深入探究。 五、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更新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城市再生( urban regeneration)是西方在1990年代对“旧城改造( old city renewal)”的称谓,其时代含义与特征 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开发进入更加强调综合和整体对策的城市再生阶段。在英国作为产业政策于 1997年提出的“创意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而生,在大伦敦区域更加侧重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以促进中心城区就业增长与经济复兴。国内创意产业被官方重视并大力推进,也是起因于自发性创意产业集中对 大城市旧城复兴的积极影响。当前主要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如下 (1)创意产业对城市再生(更新)作用及政策建议⑧49,即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城市竟争力、增加城市就业、延续 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等方面硏究。主要是梳理文献,发现西方国家在促进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过程中整 合了空间资源、用地功能混合和注重生活品质设施建设:①王伟年、张平宇(2006),周蜀秦、徐琴(2007),肖建 莉(2007),王波、周振伦、周波(2008)等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创意产业(创意园区)发展为例,探讨创意产业 与城市再生间关系,认为创意产业在城市再生中可以提高城市竟争力、增加城市就业、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 景观特色,并指出创意产业园区是城市再生的新模式:②刘强(2007)以上海杨浦区为例从城市更新视角探讨“大 学一创意产业集群一城区”互动规律,得出在“三区联动”发展中三方主体需的各自转变角色。③周建军、朱嵘 (2008)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园区的后续利用为例,从区域功能定位、物质空间改造和城市系统优化三个方面分 析实现“城市文化创意空间塑造”发展目标的可能性与路径;刘云、王德(2009)从空间角度阐述创意城市涵义, 通过对西方国家创意城市空间案例的分析,发现其成功经验是强调空间资源整合与用地功能的混合发展以及注重 提升生活品质的设施建设。 (2)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更新)原则、机制、模式29,即历史文脉的有机延续和创意环境的充分塑造原则 市场主导下的价格机制与政府引导下的规划调控机制和商务办公模式、博物馆与展示空间模式、公共开放空间模 式、商业休闲模式等典型互动模式。主要有①钟凌艳(2006)将国内外城市复兴的项目划分为五类,并根据文化策 略——文化介质的路线建构这五类城市复兴项目的策略:②石崧(2007以上海作为例探讨了创意产业与城市复兴 间的关系,指出创意空间是城市复兴的新模式;范能船、文志华(2008)认为要使历史建筑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5 国内学者对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研究,主要是梳理国外典型案例和相关经验性理论,缺乏对国内实证研究, 也未能提出中国化理论。由于社会发展背景和国情的差异,国内研究创意阶层,缺乏规范的统计数据支撑,而且 实地调查或访谈也面临诸多困难,因而未来一个时期创意阶层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都市区 , 也只能从住宅小区或社区或创意园区层面进行个案研究。当然研究主要考虑创意阶层的形成及其对城市发展的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或诉求机理等。 四、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 四、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 四、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 四、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国内学界对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主要集中在(1)创意产业单向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厉无畏,王俊、 汤茂林,张嵩等[74,75,77]简析了创意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功效,并给出了一般性政策建议。(2)冯之 浚,褚劲风、高峰、马吴斌,胡彬,高宏宇,柯焕章等[76,78-81]针对上海、北京等城市,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创意产 业发展在对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扩大、增加就业、城市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及相互反馈, 只是对于双向循环作用的机理研究非常有限,未能揭示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刘友金、胡黎明、赵瑞霞[85]基于创意产业的三大特点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创意产 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模型,初步探讨了其耦合演化过程,认为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系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 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和螺旋式上升 4 个阶段。(3)段进[82]以长三角为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生产总值和人口、 各工业行业的比重变化、各行业的发展潜力、人才等方面分析,确定城市创意集群中每个层次的城市定位,指出 城市规划也应关注“创意阶层”需要的多元化空间形态,力求为他们打造理想家园。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来,由于国内创意产业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现有研究对“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还显得非 常薄弱,集中在创意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单向研究,而且也仅仅围绕产业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随着创意产业和 创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对两者关联机理及规划政策响应等方面深入探究。 五、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 五、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 五、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 五、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更新)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是西方在 1990 年代对“旧城改造(old city renewal)”的称谓,其时代含义与特征 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开发进入更加强调综合和整体对策的城市再生阶段。在英国作为产业政策于 1997 年提出的“创意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而生,在大伦敦区域更加侧重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以促进中心城区就业增长与经济复兴。国内创意产业被官方重视并大力推进,也是起因于自发性创意产业集中对 大城市旧城复兴的积极影响。当前主要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如下: (1)创意产业对城市再生(更新)作用及政策建议[84-91],即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城市竟争力、增加城市就业、延续 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等方面研究。主要是梳理文献,发现西方国家在促进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过程中整 合了空间资源、用地功能混合和注重生活品质设施建设:①王伟年、张平宇(2006),周蜀秦、徐琴(2007),肖建 莉(2007),王波、周振伦、周波(2008)等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创意产业(创意园区)发展为例,探讨创意产业 与城市再生间关系,认为创意产业在城市再生中可以提高城市竟争力、增加城市就业、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 景观特色,并指出创意产业园区是城市再生的新模式;②刘强(2007)以上海杨浦区为例从城市更新视角探讨“大 学—创意产业集群—城区”互动规律,得出在“三区联动”发展中三方主体需的各自转变角色。③周建军、朱嵘 (2008)以上海 2010 年世博会园区的后续利用为例,从区域功能定位、物质空间改造和城市系统优化三个方面分 析实现“城市文化创意空间塑造”发展目标的可能性与路径;刘云、王德(2009)从空间角度阐述创意城市涵义, 通过对西方国家创意城市空间案例的分析,发现其成功经验是强调空间资源整合与用地功能的混合发展以及注重 提升生活品质的设施建设。 (2)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更新)原则、机制、模式[92-97],即历史文脉的有机延续和创意环境的充分塑造原则、 市场主导下的价格机制与政府引导下的规划调控机制和商务办公模式、博物馆与展示空间模式、公共开放空间模 式、商业休闲模式等典型互动模式。主要有①钟凌艳(2006)将国内外城市复兴的项目划分为五类,并根据文化策 略——文化介质的路线建构这五类城市复兴项目的策略;②石崧(2007)以上海作为例探讨了创意产业与城市复兴 之间的关系,指出创意空间是城市复兴的新模式;范能船、文志华(2008)认为要使历史建筑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